韓森
摘 要:在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基礎上,對足球運動專項化體能訓練的研究視角和范式進行梳理,進而明確研究方向、路徑的變化以及研究的發(fā)展走向。研究表明,目前足球運動專項化體能訓練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以比賽項目特征認識體能需求為出發(fā)點、以生理生化指標分析運動負荷為切入點、以能量消耗方式探究供能模式為關鍵點,這三種不同的研究視角和范式,體現了對體能研究的演化進程,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足球運動體能訓練,在實際應用中更需要結合多學科的知識、實際比賽場上情況有針對性地、全面性地和科學化地進行體能訓練的工作,同時也為足球運動體能訓練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足球運動;體能訓練;專項化訓練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Paradigms on Specialize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Football
HAN S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paradigms of specialize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football, and clarifie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changes in pat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specialize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football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ree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paradigms, starting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fitness nee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on projects, analyzing exercise load based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nd exploring energy supply mod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refl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Studying footbal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targeted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matches The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physical training work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football physical training.
Key words: Footbal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Specialized training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由體能、技能、戰(zhàn)術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識能力這5種子能力有機組合而成。不一樣的運動項目有著不同的競技特征。對于足球運動來講,體能是足球運動的基礎,是進行技戰(zhàn)術配合的前提。全面深入地了解其項目特征、運動負荷和供能方式等等是開展專項化訓練的前提,對足球運動比賽特征的認識程度是安排體能訓練的關鍵,對足球運動比賽負荷的理解程度是提高訓練效率的關鍵,對足球運動供能模式的掌握程度是實現專項訓練的基礎。充沛的體能有可能是獲取比賽勝利的關鍵,最有力的證據是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克羅地亞在淘汰賽階段,一場又一場的常規(guī)時間、加時賽和點球大戰(zhàn),是足夠的體能支撐著克羅地亞人獲取勝利。所以,專項化體能訓練是足球水平提高乃至獲取比賽勝利的前提條件。本文在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旨在加深對足球運動專項化體能訓練的認識,為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人員從事體能訓練的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1 以比賽項目特征認識體能需求為出發(fā)點
足球運動是一項對抗性項目,具有長時間、大強度、多間歇、競爭激烈的特征[1],并且是至少包含兩個45分鐘的半場,這其中對足球運動員的體能需求是復雜的,多樣的。同時,隨著現代足球比賽的發(fā)展,以及各種賽事和比賽場次的逐漸增多,其競爭性和對抗性的日益提高,對足球運動比賽項目特征分析與專項體能需求等方面的研究也成為許多學者探索的重點[2]?;诖?,對足球比賽的表現特征和體能需求的分析,有助于教練員和運動員在訓練中更好地找到重點,明確訓練的目的,提高訓練的效果。
1.1 比賽項目特征
在分析事物前,對事物的了解應該是詳細的。將不同專家學者對足球比賽表現特征和體能需求的分析與實際比賽的具體情況、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結合,得到一個客觀、真實的結果。張欽枝的研究表明,在足球運動中,不僅要以熟練的技術快節(jié)奏地完成高難度的動作,還要求運動員以強健的體魄、合理的方式化解對方的碰撞,體力充沛地投入足球比賽,足球運動具有整體性、對抗性、高強度、間歇性、多變性、易行性等特點[1]。伍少利等,從運動訓練學、生理學的角度對足球運動的體能特征進行的分析表明,足球運動屬于高強度、間歇性的反復沖刺跑和在劇烈拼搶中頻繁使用身體對抗的混合型運動項目,足球體能的間歇性特征、綜合性特征和對抗實用性特征等特征對足球體能需求的特征較為全面的概括[3]。另外,龔波借助系統(tǒng)科學的思維方法全面認識足球運動員體能特征,在比賽時間、比賽距離和比賽強度這三個方面有一個詳細的概括:比賽時間;超長時間的運動項目,運動時間與間歇時間之比在1/2或1/3之間;比賽距離,超長距離的運動項目,運動形式是間歇性的、分段結合式的;比賽強度,大致可分為極限強度、亞極限強度、中強度和低強度[4]??v觀眾多學者對比賽表現特征和體能需要的探索和分析來看,足球比賽的表現特征和體能需求逐漸豐富和完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征和需求是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是需要我們繼續(xù)的探索和挖掘的。
1.2 體能需求的分析方法
目前從比賽項目特征認識體能需求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比賽活動能力表現的Time-motion分析方法,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跑動能力研究、位置活動特征研究。運用一定的方法來分析足球運動比賽特征和體能需求,有助于探索足球運動比賽特征需求和專項體能需求。該方法是通過監(jiān)控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表現,主要包括跑動能力、跑動距離和體能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等來分析。秋鳴等分析了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在比賽中的體能特征得出結論,足球比賽負荷量大,小負荷運動比例大,并與國外優(yōu)秀的足球運動員比較得出,中國運動員極限、亞極限、中等負荷強度的運動能力較差;中國隊運動員的跑動距離在60~75 min這個時間段處于整場比賽較低水平,可能會影響這一時間段的技戰(zhàn)術能力發(fā)揮和場上的攻守平衡局面[5]。而國外學者Alexandre分析了歐洲五大聯賽的幾千名運動員的比賽跑動特征,從而得出,高級別足球聯賽的運動員跑動距離在 11000m左右,其中,一場比賽沖刺跑在190~280m
左右,高速跑240~340m左右,有無球跑動分別占總距離的1.8%~2.7%[6]。
上述國內外作者的研究是基于此方法來分析,能夠較為清晰地明確足球運動比賽特征和特能特征,但此方法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數據采集過程中,如何保持準確性、及時性和客觀性是在的我們注意和探討的問題,此外分析數據時的思路和角度需經過嚴謹的論證。
2 以生理生化指標分析運動負荷為切入點
目前普遍采用的生理生化指標如心率、血乳酸,通過對足球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的前、中、后的指標檢測,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了解到足球比賽和訓練的體能變化情況。分析足球運動員的心率指標,可以監(jiān)測、調控訓練的強度,進而預測模擬出較為接近真實比賽的狀況,也可以找出訓練和比賽的差異,有助于教練員和運動員對體能訓練做出合適的調整。血乳酸能夠作為反應運動負荷的一種指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反應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的負荷強度變化。
2.1 生理生化指標
在測定跑動距離、跑動強度的同時測定心率,能夠分析出運動員在訓練及比賽中承受的負荷強度,分析運動員運動能力及恢復能力,這對于監(jiān)測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的變化是非常有意義的。心率監(jiān)測,可以有效地反映足球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負荷強度變化,進而比較和分析不同強度、不同位置的負荷強度情況,還可以揭示影響運動競技能力發(fā)揮的因素,為教練員制定合理高效的訓練計劃提供依據。同樣,測試血乳酸能夠作為反應運動負荷的一種指標,但由于測試的時間段的選取和采集樣本流程的繁瑣,導致血乳酸并不能很及時、準確地反映比賽或訓練的實際情況。
2.2 運動負荷分析方法
心率監(jiān)測是在實踐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并取得了較為客觀科學的實驗數據。例如,劉丹選取了不同的心率指標來監(jiān)測女足的負荷強度,分別是150次 / s、180次 / s,對照比賽的強度和心率來調控訓練強度,使訓練的心率水平接近或滿足比賽的負荷,成功地模擬了真實比賽水平[7]。此外陳超的研究表明,女子足球運動員的最高心率水平可達到平均186.2 b / min,而平均心率可達167.5b/min,比較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時的平均心率水平和最高心率水平的特征和不同,可以反映出在足球比賽時運動員所承受的負荷強度,進而能夠發(fā)現訓練的負荷強度是否高效地提升了運動員適應比賽的能力[8]。同樣,國外學者Hoff的比較實驗也利用心率監(jiān)測負荷強度,比較了兩種不同形式練習的負荷強度(小場地訓練、足球專項練習)得出,足球專項練習使運動員達到的心率比小場地練習更高[9]。相比較于心率,血乳酸的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國外作者Krustrup的研究表明,在足球比賽和訓練中,肌乳酸的變化值與血乳酸不是一致的,這就表明,對監(jiān)測結果的判定是繁瑣且復雜的[10]。但不可否認的是,血乳酸水平的高低與運動員的有氧和無氧供能能力也是存在一定的關聯。優(yōu)秀足球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也明顯高于一般運動員,表明其在比賽中更多的動用了無氧供能來完成諸如沖刺、變向、射門等對比賽結果有著決定性影響的有球、無球技術動作,并且具備在反復高強度運動下持續(xù)運動的能力和耐受乳酸的能力[3]。而國內作者水祎舟(2017)通過兩種形式的足球專項套路練習實驗得出的血乳酸值分別與安靜時對比得出,最大速度訓練對短時大強度運動的能量來源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有著重要的影響,其是10s以內的高強度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隨著練習時間的延長,機體逐漸開始生成乳酸,但由于對練習持續(xù)時間與間歇時間的控制,隊員血乳酸值不會上升至很高的水平,說明1∶10的間歇比率能使隊員得到充分的恢復,因此在下一組的練習中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還能繼續(xù)快速的產生能量[11]。
綜上所述,心率和血乳酸作為兩種反應負荷強度的生理生化指標,國內外的作者運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較了安靜時、訓練時和比賽時的指標變化,可得出,心率指標在測量的便捷性和準確性上優(yōu)于血乳酸,但血乳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判定運動負荷的指標,在取值時,應當注意時間等影響。
3 以能量消耗方式探究供能模式為關鍵點
從供能模式的角度探討體能訓練,不管是在訓練或比賽過程中,都伴隨著能量的消耗,究竟是哪種供能系統(tǒng)在發(fā)揮作用或者說以哪種供能系統(tǒng)為主支撐著運動員完成技戰(zhàn)術任務。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fā)展的任何階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種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著規(guī)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作用,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對于足球,只有進球才能獲得比賽的勝利,而射門就成了進球的主要矛盾。射門時需要瞬時爆發(fā)出極大的力量,在此期間有氧和無氧共同供能,但無氧供能能力成為主要矛盾,有氧供能成為次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他們可以相互轉化,即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上升為主要矛盾。例如,在射門前,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經過隊友之間的小范圍配合,才制造出來的射門機會,此時有氧供能成為主要矛盾,而無氧供能是次要矛盾。因此,無論是有氧還是無氧供能都存在于整場比賽中,只不過在不同的動作、不同的配合下占據的主次不同。
3.1 能量輸出模式
足球是長時間、長距離和多間歇的同場對抗性比賽項目,且跑動的類型變化多,如站立、走動和慢跑等低強度和擺脫過人、急停急轉和沖刺跑等高強度的運動狀態(tài),有氧供能在足球比賽中占據相當重要的部分。作者張劍利認為,足球比賽時間長、強度高和間歇運動的特點,決定了運動員有氧供能系統(tǒng)和無氧供能系統(tǒng)都要動員,足球運動是以有氧供能為基礎,非乳酸無氧供能為關鍵,并有適量乳酸無氧供能;高強度跑距離僅占整場比賽活動距離8%~18.8%,所占時間比例更小,以有氧代謝供能為主[12]。在足球比賽過程中,有氧供能始終在工作,而無氧供能是在一些高強度、高速度(射門、過人、沖刺等)的動作中才被動用。作者水祎舟(2017)認為,在足球比賽中運動員的活動形式包括急轉、急停、搶截、跳躍、變向、鏟球、對抗、反復沖刺等有球與無球技術動作,而此類以無氧供能為主的高強度跑動和動作形式對比賽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無氧能力是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進行大強度運動的基礎,其對大強度運動后的機體恢復,縮短高強度運動后的恢復時間和具備在比賽中進行更頻繁的大強度運動的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2]。
3.2 供能模式分析方法
有氧供能能力是足球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中完成和維持不同形式的低強度和中等強度的動作的基礎。影響有氧耐力提高的生物學因素主要是最大攝氧能力,其次像肌纖維類型和肌肉代謝特點,中樞神經系統(tǒng)機能等也從生物的本源性特征影響著有氧供能能力。足球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更多的是結合球的能力,其有氧供能能力與田徑中的有氧耐力又有所區(qū)別,足球中的有氧供能是與“技戰(zhàn)術”結合的體能,沒有專項技術進行結合的體能是在足球場上發(fā)揮不了太多作用的。國內作者郭成吉分析了足球運動項目的有氧特征和傳統(tǒng)有氧耐力的訓練方式總結出,經常運用長距離持續(xù)跑有氧耐力的訓練,會使足球運動員一系列形態(tài)機能和生理生化特征向耐力型進行適應性轉化,這種轉化對完成足球比賽中的拼搶、沖刺、起跳爭頂、起腳射門等快速爆發(fā)用力的關鍵技術動作極為不利[13]。而無氧供能包括磷酸原系統(tǒng)和乳酸能系統(tǒng)。磷酸原系統(tǒng)又稱ATP-CP系統(tǒng),特點是功率輸出最快、持續(xù)時間最短大約6~8秒、產能總量最少;乳酸能系統(tǒng),功率輸出較磷酸原系統(tǒng)次之、但產能總量較磷酸原系統(tǒng)多、持續(xù)時間可達33秒左右,產生乳酸。國外的學者Bangsbo(2011)表明,速度訓練練習時間2~10秒,休息時間長于5倍練習時間,負荷強度極限,練習次數2~10次,而速度耐力包括,純酸訓練練習時間20~40秒,休息時間長于5倍練習時間,負荷強度接近極限,練習次數2~10次;耐酸訓練練習時間30~90秒,休息時間與練習相同,負荷強度接近極限,練習次數2~10次[14]。同樣,國內作者張輝(2014)指出,通過運動生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得知,動用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后,30s可恢復到原有基礎的50%,60s可恢復到原有基礎的80%,120s可完全恢復[15]。可見在訓練或比賽中動用磷酸原系統(tǒng)或乳酸能系統(tǒng)供能的時間及恢復的時間是不同的,這是教練員和運動員應在訓練和比賽中真有意識地注意到這一點。
綜上所述,在足球比賽,無論是有氧供能還是無氧供能,我們不能把這兩種供能系統(tǒng)孤立、單獨的看來,而應該是對立統(tǒng)一的去認識,因為不同的技術動作、比賽強度和戰(zhàn)術任務,所依據的體能基礎是不同的,如在比賽中小范圍、短距離的配合則是以有氧供能為主、無氧供能為輔,相反,在快速的穿插、射門和攔截過程中,這兩種系統(tǒng)的供能主次又顛倒了過來,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比賽對不同供能系統(tǒng)的需求,在訓練中也應當無限去接近比賽的強度。結合球的訓練,不僅只是單純的訓練運動員的體能,更能提高運動員在實際中發(fā)揮這種能力基礎。
4 結語
足球運動專項化體能訓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不斷的探索實踐,已經對足球運動項目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例如心率,隨時隨地監(jiān)控著比賽和訓練的強度、節(jié)奏,遠非我們用直觀的感受去獲取,正確合理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設計和調控體能訓練是我們應主動接受。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探索,在足球運動體能訓練發(fā)展中,越發(fā)地趨向于專項化、科學化和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化,主要集中在:以比賽項目特征認識體能需求為出發(fā)點、以生理生化指標分析運動負荷為切入點和以能量消耗方式探究供能模式為關鍵點,這三個視角研究專項化體能訓練。
在訓練和比賽中,能夠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發(fā)揮出更大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探究和梳理的同時,運用辯證法的思維去看待事物,獲得一個對足球運動專項化體能訓練較為全面的認識,但未在實踐中,進行詳細探索,在一些數據的收集、標準的執(zhí)行和強度的調控上有待于在實踐中學習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張欽枝.基于項目本質特征認識足球體能[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0):31-35.
[2]水祎舟,黃竹杭,耿建華.國外足球運動體能訓練前沿熱點與演化分析: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1):67-78.
[3]伍少利,劉丹,姚繼偉,等.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特征及訓練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2):36-38,43.
[4]龔波.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J].體育科學,2005(10):90-95.
[5]秋鳴,劉丹.中國國家隊男子足球運動員比賽中體能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25-127,146.
[6]Dellal A,Chamari K,Wong D P,et al.Comparison of physical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in European soccer match-play:FA Premier League and La Liga: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Vol 11,No 1[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0.
[7]劉丹,何加才,商瑞華,等.為國家女子足球隊備戰(zhàn)首屆世界杯進行訓練控制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4,14(2):39-43.
[8]陳超.基于活動距離和心率對高水平女足運動員比賽負荷特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9]Hoff J,Wisloff U,Engen L C,et al.Soccer specific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J].Br J Sports Med,2002,36(3):218-221.
[10]Krustrup P,Mohr M,Steensberg A,et al.Muscle and blood metabolites during a soccer game:implications for sprint performance[J].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6,38(6).
[11]水祎舟,黃竹杭.足球運動專項無氧能力訓練設計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6):105-113.
[12]張劍利,梁進,胡慧,等.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監(jiān)測與調控研究綜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3):22-26.
[13]郭成吉.提高足球運動員有氧能力訓練手段的生理學剖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7(Z2):37-40.
[14]Bangsbo J.Aerobic and Anaerobic Training in soccer[M].Forlaget storm Denmark,2011.
[15]張輝.戰(zhàn)術任務視角下足球專項體能評價指標的構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5):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