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小學英語學科德育具有促進學生加快自我成長、增強文化自信、拓展國際視野、提升文明素養(yǎng)等價值意蘊。在簡要分析小學英語學科德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德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即榜樣示范,德育引領;吃透教材,德育滲透;創(chuàng)設情境,德育影響;把握契機,德育在場;多元作業(yè),德育豐盈。
關? 鍵? 詞 小學英語;德育教育;學科德育;學科育人
引用格式 莊婷婷.小學英語學科德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4(02):41-44.
英語是當今世界公認的第一語言,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英語對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盵1]同時,新課標還進一步提出學習和應用英語要有助于“樹立國際視野、涵養(yǎng)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1]等新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把英語當成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的媒介與載體,又要落實新課標要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推進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愛國情懷。
北師大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教材是一套非常契合新課標理念的教學用書。它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線,以全方位貫徹現(xiàn)代語言精神為核心,采用“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編排體系,從聽、說、讀、寫入手,突出內容的淺顯易懂,每一個故事、每一幅插畫和所涉及的每一個話題都蘊含西方優(yōu)秀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德育知識,是對學生開展德育的極佳教材,具有獨特的育人作用。英語教師應適應新課改要求,轉變觀念,不能只關注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更應重視和加強學生德育意識的培育,使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僅收獲英語知識和技能,還能逐步形成“在復雜多變的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2]。
一、小學英語學科德育的價值意蘊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3]任何教學都應承擔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任務,純知識的不涉及德育的教學是不存在的。但現(xiàn)實中,仍有不少教師片面認為,德育是班主任的主要職責;就學科而言,德育是語文、道德與法治的事,與其他學科沒有關系,尤其是英語學科,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沒有必要承擔德育這一任務。事實上,作為跨文化教育的英語課程,其德育功能不可或缺。從某種意義上說,英語學科更需要融入德育,英語學科德育更具豐富的價值意蘊。
1.促進學生加快自我成長
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小學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則。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期和接受新鮮事物的最好階段,在些階段進行英語學科德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教材中每一冊每一單元都體現(xiàn)追求高尚情操、遵守行為規(guī)范等社會正能量方面的內容。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英語教學時應注意深挖課文中的思想內容,細致分析課文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用心把德育思想融入英語課堂中,通過德育引領,幫助學生在增強跨文化意識的同時,凈化心靈、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修養(yǎng),使自己快速地成長起來。
2.促進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中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區(qū)別。雖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倡不同文化間和諧共處、取長補短,但前提是要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產生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式教學,讓學生更好地領略中華文化的優(yōu)勢和魅力。例如,教材里介紹了許多諸如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在教學時,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異國節(jié)日文化和習俗,又要注意融入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是西方節(jié)日無法比擬的。
3.促進學生拓展國際視野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內容富有時代氣息和現(xiàn)實溫度。針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困難挑戰(zhàn),將德育寓于英語教學之中,不僅有利于通過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開展英語閱讀,增強學生公民意識,提升學生文化理解水平,更“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合作能力”[4],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如“對話協(xié)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等”[5],使學生在幼小的心靈萌發(fā)和平、發(fā)展、開放、合作、團結、公平的思想意識,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
4.促進學生提升文明素養(yǎng)
文明素養(yǎng)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養(yǎng)成基本的文明素養(yǎng)是德育的首要任務。小學英語教材富含文明禮儀元素,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佳工具。例如,四年級上冊Unit 1 Signs Lesson 1,通過故事中描繪Mocky的一系列行為:過馬路想闖紅燈、亂扔垃圾、想要在河中游泳,以及后來知錯就改、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勸阻他人不要抽煙等,讓學生作出判斷,提醒學生在公共場合要遵守公共秩序,樂于助人。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文明禮儀用語和實踐案例應用到生活中,進行學習模仿,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明素養(yǎng)。
二、小學英語學科德育的實踐路徑
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長期的“應試教育”只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發(fā)展智力,輕視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嚴重忽視德育,導致學生綜合素質難以得到全面發(fā)展,并呈現(xiàn)出“短板效應”。新課標特別強調課程教材要體現(xiàn)國家意志,發(fā)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但是,對于小學英語教師而言,依據課程目標開展德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目前,一些教師對于如何進行學科德育并沒有深入思考和探究,在德育融合上出現(xiàn)偏離課標要求、內容浮于表層、隱性資源挖掘不夠等問題。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要提高小學英語學科德育效果,使德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閃光”,需要在德育的實踐路徑上下足功夫。
1.榜樣示范,德育引領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甚至對教師產生一種崇拜心理。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正確與否,都會成為他們學習或模仿的對象,且影響十分深刻和持久。俄國卓越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yè)的一切?!币虼?,要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德育效果,要求教師以身作則,把自己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教學行為、言談舉止、興趣愛好乃至氣質、風格等外化表現(xiàn)出來,耳濡目染地熏陶學生心靈,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道德建構力和社會行為力的發(fā)展。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問候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它不僅可以用于英語課堂上的交流,也是日常生活中與外籍人士交流時的基本禮儀。為使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禮貌用語,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每次上課前,筆者都會用“Good morning/afternoon,boys and girls!”(同學們早上/下午好),“Welcome to my class.”(歡迎來到我的課堂),“Nice to see you.”(很高興見到你們),學生則會起立回應:“Good morning/afternoon,Miss Zhuang!”(莊老師好?。?。在上課過程中,筆者也常常把文明用語和積極的評價語言掛在嘴邊,如“Good job!”(好樣的),“Great/Wonderful/Excellent!”(太棒了)“Can I help you?”(我能幫助你嗎),“You're welcome.”(不客氣)等,讓學生明白文明禮貌用語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也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名片”。實踐證明,時刻注意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潛移默化地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和熏陶學生,可以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文明禮貌用語“既是西方文化的基本構成,也是國人品格、修養(yǎng)的組成部分”[6]。這不僅有助于增強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文明禮儀的習慣和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
2.吃透教材,德育滲透
“教材是英語課堂上德育滲透的有效媒介?!盵7]小學英語教材三至六年級共八冊,每一冊書中都有六個單元,可以說每一個單元都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德育資源和智慧的價值觀。以四年級上冊為例,筆者在備課時立足教材、深挖教材,致力將每一單元中的德育因素找出來,然后進行情感升華和德育滲透。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有的單元德育因素比較明顯,但也有些單元的德育因素比較隱秘,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有較扎實的人文基礎,善于深度挖掘教材,在發(fā)現(xiàn)德育因素后抓住時機,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德育教育自然巧妙地滲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以Unit 3 Uncle Booky's Study為例,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了Mocky帶著Ken和Ann到Uncle Booky家的新書房,幫助Uncle Booky整理了書房里的物品,使“What a mess!”(一團糟)變成了“What a tidy and clean study!”(多么整潔的書房?。;诖?,教師一方面可以將這個故事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納整理、保持整潔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還可以從Uncle Booky的角度出發(fā),組織學生深入“空巢老人”家庭,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并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照料服務和精神慰藉,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社會責任感。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升華了教學主題,又有效提升了德育滲透力。
3.創(chuàng)設情境,德育影響
學習語言不是孤立的,都是與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因而必須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體驗語言的產生過程,德育也是如此。英語學科德育只有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進行,才能讓學生在語言訓練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強化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獲得真實的人生感悟與影響,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英語教材從第五冊到第八冊的每一單元都有一個“重點詞匯和句型”的教學板塊。如果對這一板塊只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和灌輸,無疑會使英語學習過程變得乏味和無趣,更別說通過“重點詞匯和句型”的教學來進行德育影響。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既能掌握英語知識與技能,又可真切地感悟學科德育的人文價值。
五年級上冊Unit 2 Animals Lesson 2這一課,主要是學習“I (don't) like...because…”等一些重要句型和一些新的詞匯。在教學時,筆者在詞匯教學板塊以愛護、保護小動物為主題,設計了逼真的森林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協(xié)作表演中,能基于原有的故事情節(jié)和教學內容設計出自己的對話或歌曲,然后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最喜歡什么小動物?它有什么特點?這一教學方式,既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英語的魅力,又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向的價值觀,即懂得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天賦、技巧、優(yōu)點和夢想,要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個體,做到互相包容,尊重他人。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學科德育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更好地理解知識與掌握技能,還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地接受德育熏陶與德育教育。
4.把握契機,德育在場
面對當今飛速變化的社會,英語學科德育也要與時俱進,善于抓住每一個契機和實施機遇,做好德育宣傳工作。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詞匯、句子或故事情節(jié)背后潛藏著許多有關兒童德育的教育契機,若運用得當可以發(fā)揮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德育的突破口,思考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使德育效果更加直觀、有效,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不少表示顏色的詞匯,如red,blue,green,yellow,black,brown,white,以及運用句型“What color is it?It’s...”。這些詞匯和句型看似普通、簡單,但卻蘊含著內涵豐富的德育因素,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周圍的世界,有的甚至還閃耀著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 10 Colors這一單元時,筆者先把荷蘭、法國、俄國、丹麥等國的國旗圖片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指認和說明顏色的名稱,理解并會運用句型“What color is it?It’s...”。在展示中國國旗時,筆者請學生回答中國國旗是由哪幾種顏色構成的,它們代表著哪些特定的含義?讓學生認識中國國旗,知道中國國旗是五星紅旗。繼而告訴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規(guī)定,全日制中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重大節(jié)日或者紀念日,也可以舉行升旗儀式。升旗儀式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活動,也是一種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升國旗時,學生必須嚴格遵守升旗時的禮儀要求,確保儀式的嚴肅性、莊重性和整體性。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能夠聽、說、讀、寫表示顏色的單詞和運用句型簡單地描述事物的顏色,又可以從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5.多元作業(yè),德育豐盈
隨著新課標的全面深入實施,教學形式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與教師的傳授,還可以通過課外多元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小學生社會閱歷不足、基礎文化能力較弱,對于具有抽象化、理論化的德育內容,學習起來往往會感覺到吃力、乏味而無動力,僅靠課堂上的德育難以使學生真正具備適應未來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在開展學科德育時,除了依托課內課堂外,還應將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英語課外業(yè)余活動有助于踐行課堂學習到的各種優(yōu)良品德以及克服單純的知識與技能傾向[8]。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英語課外業(yè)余活動這一形式發(fā)展學生個性和學習品質[9]。課后作業(yè)是英語課外業(yè)余活動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基于“雙減”政策和英語學科德育的特點,在具體設計時采取實踐性作業(yè)和學科作業(yè)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由靈活地選取自己喜歡的作業(yè)方式完成作業(yè)。
例如,在完成有關單元的教學后,學校英語組教師在布置德育的實踐性作業(yè)上進行集體研討和精心策劃,最終在三至六年級德育的實踐性作業(yè)的布置上達成高度一致。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后,要求學生制作一張全家福照片,標注上英文家庭成員稱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教學后,要求學生手繪不同國家的國旗,并標注國家英文名稱;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教學后,要求學生制作一個時間表,并用所學句型描述具體時間點做哪些事情;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后,要求學生手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并用已學句型描述喜歡該季節(jié)的原因。同時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單元思維導圖,要求圖文并茂。這種多元化的作業(yè)設計方式,不僅有效落實了“雙減”政策,鍛煉了學生的動腦動手的實踐能力,還使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拓展了思維,增加了智慧,豐富了學科德育形式。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過程中,既梳理、整合了單元知識點,又掌握了一定的構圖規(guī)律,對提升審美能力大有幫助。
古人云:春雨潤物,明德育才;澤流及遠,千里思源。德育不是說教,而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小學英語學科德育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一線英語教師緊跟新課程改革步伐,堅持素養(yǎng)導向和學科育人,重組課程內容,探索與立德樹人相匹配的英語學科德育的路徑、情境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學科德育的特點和基本規(guī)律,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真正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楊璐.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誤區(qū)和對策探析[J].小學教學設計,2022(15):24-26.
[3] 佚名.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十篇[EB/OL].(2023-03-29)[2023-08-18].https://www.gwyoo.com/haowen/33103.html.
[4] 王丁丁.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文化回應性閱讀教學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10):21-25.
[5] 朱旭東,趙瞳瞳.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構建:理論與實踐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08):34-43.
[6] 中公教育.教育學知識:“無處不在”的烏申斯基[EB/OL].(2020-03-10)[2023-08-18].https://www.offcn.com/jiaoshi/2020/0310/364653.html.
[7] 孫麗麗.立德樹人理念下小學英語德育路徑分析[J].吉林教育,2023(10):65-67.
[8] 孫二軍,李詩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中小學英語教師語言能力發(fā)展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3(30):45-49.
[9] 屈功晨,肖菊梅.“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家庭作業(yè)的異化與回歸[J].教學與管理,2023(24):76-79.
[責任編輯: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