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力
魯迅先生曾經(jīng)提到晚清狀元陸潤庠的一幅字畫,“食為天”三個字,一個人靠在天字那一捺的尖上,捧著碗吃飯。由吃飯發(fā)展到美食,甚至有不少人憑品嘗或者敘寫美食成名。
當(dāng)一個字專指一種東西,就顯出獨屬一地的風(fēng)物特點,因此而名氣遠(yuǎn)揚的飲食就成了某個地方的名片。徐州馬市街的(shá)湯,名字奇怪,味道香醇,富有當(dāng)下網(wǎng)紅美食宣傳的爆漿感。雖然徐州以夏天吃羊肉出名,但是這里一年四季的扛把子早餐還是湯。尤其是歲末年初,天寒地凍,更少不了湯暖胃暖心。
王敏是徐州市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每天雖然忙碌不歇,但是無論如何,他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熱乎乎的湯。“舞蹈需要大量的體能消耗,因此早餐顯得尤為重要?!蓖趺艚?jīng)常給舞蹈學(xué)校的孩子們買徐州早餐,他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湯,百吃不厭。
元旦小長假,從外地歸來的朋友一早便趕往早餐店,他們心心念念的是,在新的一年喝到第一碗香氣四溢的湯。雖然天氣寒冷,但早上5 點,早餐店門前就排起長隊。煎包油條的香氣緩緩散開,天還黑,顧客不太多,師傅很從容,也沒有人高聲,正合了這冬日的寧靜。6 點半以后,端小鋼精鍋、拎保溫桶的食客便會多起來,一人出動,全家吃喝,這店從來不愁生意。朋友們從打到湯坐下來的那一刻,心也隨即安定下來。一個在企業(yè)做秘書的朋友說,老板熬夜工作之后一定要喝碗湯,甚至生意越來越好,也歸功于湯。
小地方的好東西往往伴隨著好故事,隨著時光流轉(zhuǎn),氤氳出溫潤醇厚的氣息。傳說湯因近視的乾隆皇帝而得名,好古者更是把歷史追溯到傳說中的彭祖以雉做羹。我想,乾隆當(dāng)年說好喝,肯定是餓了,所以當(dāng)時徐州近郊的野雞都成了保護動物。如今,熬制湯用的主料是老母雞,外加肘子、大骨、面筋、麥仁之類。湯關(guān)鍵在于“熬”,用大火燒開后,再用小火慢慢煨,直到小泡均勻冒上來,肉自然散成絲,最后化在湯里后,才算熬制結(jié)束。喝湯,有人喜歡早上8 點再去,“弄碗稠的?!闭粕讕煾碉@然熟悉這類客人,用長勺抄底再提出來后,麥仁、肉絲歷歷可見。不過,外地食客最好別做這種打算,因為去晚了,連鍋底湯都沒了。
徐州馬市街鄰近戲馬臺,住在這一帶的人大多家境殷實,附近的湯店不僅得了地利,也得了人和。喝罷湯,再去逛逛戲馬臺,感覺這等味道的湯和這等地方正相匹配。湯暖胃溫脾,近年有些講究人得了外地早茶的經(jīng)驗,也在早上請客,因此湯店的生意變得更好,樓上還開設(shè)了雅間。八股油條不再是主食,而成了擺件,沒有它,就顯得東道主心意不到。賓主之間優(yōu)雅地慢慢啜湯,閑話中額頭沁著汗,酣暢而不淋漓,情誼自然綿綿相連。
食物本來是實用的,黃水泛濫時解饑驅(qū)寒的產(chǎn)物發(fā)展為大眾樂享的美食,就成了念想,靠著這份念想滋潤日常。專門盛湯的師傅一臉認(rèn)真地介紹著始于彭祖和乾隆的故事,儼然在言說古老的榮光,不知道他在這個比人還高的湯鍋前站了多久,長長的勺柄一頓一蕩再舀一下的動作,這輩子要重復(fù)多少次,只見他偶爾微笑的面龐,就能感受到小巷操作間里涵養(yǎng)著悠長的韻味。
掃碼聽音頻
過了元旦,2024 年的帷幕正式拉開,朋友們再次啟程,車廂里飄蕩的歌聲增添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留戀。途中的景致縱然美麗,但“包子、油條、小米粥”的叫賣聲,始終抵不過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那碗湯,它就像新年里的一份牽念,始終被在外漂泊的游子們記掛著,那是家的溫暖,是記憶中的鄉(xiāng)愁和歸宿,是千萬徐州人心中的故鄉(xiāng)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