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靜怡
摘? ?要:電學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部分知識容量大、定理多、抽象度高,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難點。靜電實驗則因其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能較好地突破難點。但靜電實驗由于受到絕緣性、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成功率較低。文章闡述了靜電實驗的特點,分析影響靜電實驗成敗的因素,并提出了部分實驗的改進方案。
關鍵詞:靜電實驗;漏電;絕緣
早在公元前600年的古希臘,人們便開始關注靜電現(xiàn)象。16世紀,英國物理學家、醫(yī)學家吉爾伯特是第一個以較完善體系研究靜電的人,在他寫成的《倫磁》中,敘述了對靜電現(xiàn)象的研究內(nèi)容。18世紀中旬,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進行了著名的“風箏-雷電”試驗,解釋了閃電的成因。18世紀后期,貝內(nèi)特發(fā)明了驗電器,近似地測量出物體所帶的電量。此外,庫侖利用其設計的庫侖扭秤推導出了庫侖定律[ 1 ]。之后,大量的物理學家利用扭秤和驗電器,從定性的靜電現(xiàn)象研究轉(zhuǎn)向定量的研究。從此,人們在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以及研究總結后,對靜電實驗有了一定水平上的認知了解。
電學是高中物理的教學難點,該部分知識容量大、定理多、抽象度高,而靜電實驗的優(yōu)點恰恰在于能將抽象的電學知識形象化,降低學習難度??上ъo電實驗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實驗結果不穩(wěn)定。為此,本文分析了靜電實驗的失敗原因,并嘗試對其加以改進,希望靜電實驗能在教學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1? 靜電實驗的特點及影響實驗成敗的因素
靜電實驗的基本特點是:電壓高電量少。實驗室中最常見的摩擦起電都能產(chǎn)生上千伏的電壓,更不用說感應起電機產(chǎn)生的電壓甚至高達5萬多伏。在高電壓的作用下,常見的絕緣體往往會變成導體,從而發(fā)生漏電現(xiàn)象,并且靜電實驗產(chǎn)生的電荷量都很少,大多只有10-6 C,由于漏電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的電荷很快便消失了[ 2 ]。
結合靜電實驗“壓高量少”的特點,絕緣問題和漏電問題便成了決定靜電實驗成敗的兩個關鍵點。
1.1? 絕緣性
靜電實驗的特點是:高電壓,小電荷。絕緣體在高壓下極易轉(zhuǎn)化為導體,從而發(fā)生快速漏電現(xiàn)象。因此,材料的絕緣性是影響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材料的絕緣性能首先與材料本身有關。另外,絕緣部件的老化,材料表層粘有水分、雜質(zhì)等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材料的絕緣性能。筆者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石蠟是一種絕緣性能好且不易吸附水分雜質(zhì)的絕緣材料,但其缺點在于天熱時容易變軟。為此,筆者將石蠟包裹于洗凈曬干的有機玻璃表面,便制成了硬度強、絕緣好且不被水浸潤的絕緣材料,用其作為支架、手柄,實驗效果良好[ 3 ]。
1.2? 環(huán)境
靜電實驗不同于其他實驗,空氣中的濕度、溫度等環(huán)境條件也是決定靜電實驗是否能成功的直接因素。一般情況下,在相對濕度大于70%,溫度高于40 ℃時,靜電實驗的失敗率較高。因此,在進行靜電實驗前,可以通過日曬、烘烤、吹風機、紅外線燈等工具保持其干燥度,需要注意的是不論用什么方法,儀器表面的溫度都不能超過50 ℃,從而防止儀器的老化[ 4 ]。另外,如果是晴天,還可以開窗通風保證室內(nèi)空氣的干燥。
2? 靜電實驗的改進
結合靜電實驗的特點以及影響因素,筆者對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部分靜電實驗進行了改進,現(xiàn)舉例說明如下。
2.1? 摩擦起電實驗的改進
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的與電有關的現(xiàn)象,也是最為常見的起電方式之一。學生在初中時已經(jīng)學習過了摩擦起電,但對其內(nèi)部原理掌握得還不夠熟悉。在學習電學初期,給學生展示一些摩擦起電的實驗,可以喚醒學生的記憶,減小學生對電學知識的畏懼感。
在中學課堂中,通常會用驗電器去檢驗摩擦后的物體是否帶電(如圖1)[ 5 ],但實驗現(xiàn)象往往不太明顯甚至毫無現(xiàn)象。這是由于摩擦產(chǎn)生的電量少且在不夠干燥的天氣里易于流失。
那么,如何獲取較多電量呢?筆者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兩種效果較好的起電材料:(1)準備兩塊包裝用的白色泡沫塑料,其中一塊平整地包上尼龍布。摩擦后的兩塑料板,包尼龍布的帶正電,不包的帶負電。也可將尼龍布換成塑料膜,同樣與另一塊摩擦,包塑料膜的帶負電,不包的帶正電[ 6 ]。(2)光盤是性能良好的絕緣材料,用不掉毛的毛皮摩擦整個光盤,可以獲得較大電量,即使與手碰觸也不易漏電。值得注意的是:在做摩擦起電的實驗時,材料間不宜多次往復摩擦,只需單向摩擦兩到三次即可,摩擦過后應迅速分離。
另外,靜電計的漏電問題也是導致實驗效果不佳的另一因素。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靜電計表面往往附著有塵埃、水分等物質(zhì),從而使其絕緣性減弱。除了在靜電計的底部墊上絕緣物質(zhì)防止外殼上的電量被大地中和,還需要防止指針與外殼連接處的絕緣塞的漏電現(xiàn)象。具體做法是:選用絕緣性能好的有機玻璃作為絕緣塞,并在外殼與絕緣塞之間熔上一層石蠟。經(jīng)過這樣處理的靜電計,即使遇上潮濕的天氣,漏電速度也大幅降低。此外,還可以使用驗電筆中的氖泡代替靜電計。由于靜電實驗中產(chǎn)生的電壓遠高于一般氖泡的起輝電壓(60 V),將氖泡的1個電極沿白色泡沫塑料或者光盤表面緩慢移動,在昏暗的房間內(nèi)會發(fā)出斷斷續(xù)續(xù)的閃光,并同時伴有噼里啪啦的放電聲[ 7 ],能大大提高實驗的趣味性。
成功的實驗不僅能讓學生充分地認識摩擦起電現(xiàn)象,還能夠讓學生從現(xiàn)象中催生新問題:摩擦是如何讓物體帶上電荷的?學生的思維由此而展開。實驗中,學生學會了觀察和思考,學會了應用知識去解釋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2.2? 感應起電實驗的改進
感應起電是使物體帶電的另一種常見方法。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感應起電,比如:帶電物體吸引通草小球等,但由于未對現(xiàn)象進行深入剖析,學生并不知道這里面包含有感應起電的知識。不僅如此,對于感應起電,還需要深入剖析接地、兩導體分開、移走外部帶電體等情況,學生常常覺得抽象難懂。因此,需要通過實驗為學生累積感性素材,化解難度。
圖2是人教版教材所提供的感應起電的實驗裝置。該實驗能很好地演示感應起電,但由于教室內(nèi)的學生多,呼出的水汽多,空氣濕度大,金屬箔片上的電荷難以聚集。因此,當帶電體C靠近枕形導體時,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不大。A和B分開后,金屬箔片更是很快閉合,致使后續(xù)實驗難以進行。
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筆者對實驗裝置進行了以下改進:(1)增加帶電體C的電量:最初的想法是將感應起電機與帶電體C相連并讓C靠近導體A,但起電機的高電壓容易使周圍的空氣被擊穿,使C向空氣放電,從而使導體A和B都帶上正電。因此,必須選取帶電量大且電壓較低的帶電體,為此筆者選用了PVC管,通過摩擦起電的方式使其帶電,以此來替代帶電體C。(2)減小金屬箔片的漏電速度:首先,用金屬易拉罐代替枕形導體A和B,以此來減小由于枕形導體表面不夠光滑引起的放電現(xiàn)象。接著,取下驗電器頂端的金屬球,換上法拉第圓桶,讓法拉第圓桶與易拉罐的底面充分接觸并用膠槍將其固定(如圖3)。由于驗電器的外圍存有玻璃,使驗電器內(nèi)的金屬片和潮濕的空氣隔離開來,金屬片的漏電速度大大降低,張角明顯。
通過對實驗裝置的合理優(yōu)化,學生經(jīng)歷了感應起電的探究過程,透過現(xiàn)象從微觀角度理解了感應起電的內(nèi)在作用規(guī)律,揭開了感應起電的神秘面紗。良好的實驗結果能夠化解知識上的難點,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2.3? 平行板電容器實驗的改進
電容器是電學的重要儀器,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電子元件中。雖然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但由于它大多存在于電子元件內(nèi)部,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與之直接接觸,對其功能與性質(zhì)都較為生疏。因此,實驗是學生了解電容器,探究其特性的必備手段。
圖4為定性探究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值C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該實驗也是極難成功的一個靜電實驗,其原因在于:金屬板的漏電現(xiàn)象、尖端放電現(xiàn)象和靜電計的絕緣性能不佳。教科書中將該實驗安排在得出電容的定義式之后,可以讓學生利用剛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既探究出了新知識,又加深了對舊知識的理解。為此,筆者采用了教材中的實驗方案,并對實驗進行了以下改進:
(1)為防止尖端放電,該實驗選用兩圓形金屬板,并用塑膠包邊,膠條包在金屬板周圍(留出一小口用于固定導線),再將膠條用透明膠帶固定好。實驗之前,用吹風機將金屬板吹干。對于極板下面的絕緣支撐物,洗凈烘干后用石蠟包裹表面,減慢金屬板的放電速度。該實驗中,用來固定導線的鱷魚夾的尖端放電現(xiàn)象也是影響實驗效果的重要因素。為此,可用小圓形的強磁鐵代替鱷魚夾,將導線壓在留出的小口處。
(2)該實驗中,感應起電機使靜電計的兩極間帶上了高壓,靜電計的絕緣性能大大降低。實驗前必須對靜電計的橡皮塞按"摩擦起電"實驗中提供的方法加以處理。
(3)在研究電容值C與介電常數(shù)ε的關系時,應先將兩極板間的距離調(diào)整至一適當值(距離太小介質(zhì)插入時容易碰觸到極板,距離太大實驗現(xiàn)象不太明顯)。大量實驗表明,插入介質(zhì)前,兩極板間的距離d=6 cm效果較好。對于實驗中使用的介質(zhì),可以采用較厚的塑料板,并使塑料板與兩極板平行。
(4)在研究電容值C與兩極板間距d的關系時,為了保證金屬板能平行移動,可將兩極板安于軌道上,將電容器的一極板相對于另一極板移動適當?shù)木嚯x,移動時應迅速。
課堂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索,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知識,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總之,靜電實驗因其生動、直觀等特點,將抽象的電學知識形象化,不但降低了教學難點,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靜電實驗是電學的教學重點,但其受到絕緣性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又是實驗教學中的最大難點。筆者根據(jù)平時的教學經(jīng)驗,對影響靜電實驗成敗的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改進方案。物理教師應不斷總結經(jīng)驗,大膽創(chuàng)新,使電學實驗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參考文獻:
[1] 史小紅.靜電實驗教學探索[J]. 中國校外教育,2011(8):105.
[2] 周小燕.中學物理靜電演示實驗研究[J].物理實驗,2014,34(1):15.
[3] 吳永熙,王明怡,劉軍.談談靜電實驗[J].大學物理,2002(2):37-38.
[4] 陳寧寧.怎樣做好靜電演示實驗[J].物理通報,2006(12):25.
[5] 史小紅.靜電實驗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1(8):105.
[6] 蔣鐵民,陳旭.改進靜電實驗的探索[J].物理教師,1990(3):27-28.
[7] 周俊宏.趣味性靜電實驗研究[J].科技資訊,2016,14(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