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霞,許永華,陳志華
1.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廣東 汕頭 515041;
2.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介入科,廣東 汕頭 515041
慢性肝病屬于臨床常見多發(fā)疾病,包含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伴隨疾病的病情進展會導致發(fā)生肝臟纖維化、肝硬化[1]。多數(shù)患者受自身病情的影響,治療期間或出院歸家后,因醫(yī)護資源的限制導致患者自身的治療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的健康管理需求無法滿足,加之疾病需長期治療,患者承受身心及經(jīng)濟的雙重壓力,導致其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相關研究[2-3]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慢性肝病患者在疾病確診及治療期間希望水平普遍低下,直接影響患者出院后居家自我管理及家庭關懷度。有研究[4]提出,在個體持續(xù)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需要一種強化患者正向觀念的概念,以促進患者能正向思考。Snyder 希望理論在心理學領域具有公認的積極力量,包含目標、路徑思維、動力思維3 個要素,通過設置明確且有意義的目標,并根據(jù)目標開發(fā)動力思維,同時采取對應的路徑思維,以促使目標實現(xiàn),而希望則是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設立的內(nèi)在認知評價體系[5]。將Snyder 希望理論模型作為管理方案的基礎,實施協(xié)同管理,讓患者家屬參與進來,并將管理方案延伸至院外,以提升家庭關懷度,使患者獲得家庭與社會的支持[6]。但既往臨床多將Snyder 希望理論應用于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慢性終身制疾病患者的管理中,且關于慢性肝病患者希望水平的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Snyder 希望理論模型的協(xié)同管理對慢性肝病患者情緒及希望水平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01 例慢性肝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管理方案不同分為參照組49 例與研究組52例。參照組:男41例,女8例;年齡15~81歲,平均年齡(46.59±3.42)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3.14±3.12)個月;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初中12 例,高中或中專23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為A 級17 例,B 級29 例,C 級3 例。研究組:男45 例,女7 例;年齡24~85 歲,平均年齡(47.19±3.58)歲;病程4 個月~5年,平均病程(23.49±3.28)個月;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初中15 例,高中或中專22 例,大專及以上15 例;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為A 級19 例,B 級28 例,C 級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1)納入標準:①符合《肝硬化診治指南》[7]或其他慢性肝病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入院接受治療,年齡15~85 歲。③患者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④具有閱讀、書寫及表達能力。(2)排除標準:①伴智力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②合并其他臟器嚴重功能不全。③伴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④臨床資料缺失。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科室管理。住院期間依據(jù)病情評估,嚴格遵醫(yī)囑執(zhí)行,定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并觀察用藥不良反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一旦發(fā)生,應及時處理。治療期間戒煙酒,且不可進食堅硬的食物,若患者伴有肝腹水,則飲食需少鹽或無鹽。通過交談評價患者情緒,傾聽患者的主訴與心聲,并指導患者如何放松身心,并進行冥想訓練。結合既往管理方案與臨床經(jīng)驗,設計管理方案清單,用于住院時管理,并設計居家自我照護清單,在患者出院歸家時發(fā)放,要求患者按要求填寫,每周總結評價自我行為[8-9]。
研究組實施基于Snyder希望理論模型的協(xié)同管理,具體如下。(1)成立協(xié)同管理小組。成員由醫(yī)院醫(yī)師及護理人員等擔任。小組組長分批對成員進行培訓,包括Snyder希望理論、協(xié)同管理的相關知識、方案實施內(nèi)容與流程、各個量表的評價方法等內(nèi)容。(2)使用中國知網(wǎng)、萬方醫(yī)學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查詢相關文獻,咨詢專家,之后共同討論,制定基于Snyder希望理論模型協(xié)同管理的框架。(3)院內(nèi)與院外協(xié)同管理方案。①院內(nèi)管理方案。a.目標: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Snyder希望理論要素。為患者制定近期疾病康復目標,以緩解其癥狀,規(guī)避用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改善病情。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遠期康復目標,以降低疾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其預后及生活質量。b.路徑思維:開展疾病知識、Snyder 希望理論講座,促進患者了解,并在講座前由患者填寫相關量表,用于管理效果評價。進行以問題為導向的健康宣教,問詢、收集患者對自身疾病、康復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技能中存在的問題,根據(jù)收集結果進行針對性教育。住院時評估患者疾病癥狀、體征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制定并指導患者及家屬的管理路徑措施,幫助患者建立路徑思維。c.動力思維:從出院患者中篩選出“同伴教育”患者(需積極樂觀、康復效果佳、并能定期到醫(yī)院復診的患者),與其進行溝通,時間20~30 min。心理咨詢師根據(jù)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免費為其提供心理支持。②院外管理方案。a.目標:出院歸家后評價既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隨訪后通過實際情況,結合患者意見,對既定的目標進行修改。b.路徑思維:根據(jù)隨訪表的時間安排進行電話隨訪,每次30 min,內(nèi)容包括患者用藥、飲食、生活、疾病監(jiān)測等事項,指導患者如何自我照護,了解患者家庭支持情況,對患者家庭環(huán)境與家庭功能進行綜合評價。為患者制定運動鍛煉計劃,如戶外散步,3~5次/周,30~60 min/次。c.動力思維:科室每月召開1 次工休會,并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定期向患者推送疾病的相關知識、自我管理知識及技能、康復知識等內(nèi)容。鼓勵患者以寫日記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狀態(tài),或者記錄美好事物,憧憬未來,并鼓勵其他患者參與。
(1)治療依從性情況。結合臨床經(jīng)驗,自制依從性調查問卷,問卷100 分,量表克朗巴哈系數(shù)(Cronbach’s α)為0.891,信效度甚佳。評價標準為<60 分為不依從、60~69 分為低度依從、70~84 分為中度依從、≥85 分為高度依從。依從性=(高度依從+中度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管理前后情緒狀態(tài)情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抑郁評估,量表為24項版本,總分96分,評分越高,抑郁越嚴重。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焦慮評估,量表為14 項版本,總分56 分,評分越高,焦慮越嚴重[10-11]。(3)管理前后希望水平與家庭關懷度情況。采用Herth 希望量表(HHI)進行希望水平評估,量表共包含3 個維度(12 個條目):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4個條目)、采取積極行動(4個條目)、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4 個條目);采用Likert4 級評分法(1~4 分)進行評分,總分48 分,得分越高,希望水平越高[12]。采用Apgar 家庭功能問卷進行家庭關懷度評估,包括合作度、適應度、情感度、成長度、親密度5 個方面;采用Likert3 級評分法(0~2 分)進行評分,總分10 分,評分越高,家庭功能越佳[13]。(4)管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與生活質量情況。 采用自我管理行為評估問卷(HPSMBRS)進行評估,包括情緒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病情監(jiān)測、休息及工作管理、運動管理6 個維度,共33 個條目。采用Likert5 級評分法(1~5 分)進行評分,總分165分,評分越高,能力越強[14]。采用中文版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生活質量(QOL)評估,包括生理健康、心理狀態(tài)、認知功能、社會功能4 個維度(36個條目),總分100 分,評分轉換公式為每維度評分=(維度實際得分-理論最低得分)/(理論最高得分-理論最低得分)×100,然后計算QOL總分,QOL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15]。(5)隨訪預后情況。評價分為治愈、好轉、未愈、死亡。治愈為體征或癥狀完全緩解,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且肝功能恢復至正常范圍。好轉為體征或癥狀明顯好轉,并發(fā)癥較之前好轉,且肝功能基本恢復。未愈為癥狀、體征無改善,肝功能指標、并發(fā)癥未好轉或加重[16]。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
管理后,研究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HAMA評分、HAMD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HAMA評分、HAMD評分情況(±s) 分
組別t值P值t值P值參照組(n=49)研究組(n=52)t值P值HAMA評分管理前19.38±2.08 19.31±2.34 0.598 0.396管理后13.12±1.71 9.85±1.35 10.584<0.001 11.158 11.874<0.001<0.001 HAMD評分管理前15.42±2.79 15.39±3.02 1.625 0.262管理后12.33±1.89 7.83±1.32 10.385<0.001 9.895 11.518<0.001<0.001
管理后,研究組HHI 評分、Apgar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HHI評分、Apgar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HHI評分、Apgar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參照組(n=49)研究組(n=52)t值P值HHI評分管理前24.45±4.52 24.13±4.73 0.173 0.862管理后28.23±4.66 32.77±0.15 11.793<0.001 t值9.989 12.797 P值<0.001<0.001 Apgar評分管理前5.26±0.59 5.31±0.45 0.218 0.827管理后6.15±0.61 7.56±0.73 8.662<0.001 t值3.409 10.362 P值0.012<0.001
管理后,研究組HPSMBRS 評分、QOL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HPSMBRS評分、QOL評分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HPSMBRS評分、QOL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參照組(n=49)研究組(n=52)t值P值HPSMBRS評分管理前86.22±10.65 86.20±10.69 0.352 0.741管理后105.82±11.42 133.59±12.63 16.521<0.001 t值13.041 18.610 P值<0.001<0.001 QOL評分管理前60.31±5.56 60.86±5.17 0.517 0.491管理后72.63±6.02 85.69±7.11 11.962<0.001 t值15.620 19.682 P值<0.001<0.001
研究組隨訪預后的康復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隨訪預后情況
我國慢性肝病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而通過院內(nèi)積極治療、針對性管理,院外遵醫(yī)囑用藥、高度自我管理,可在極大程度上改善疾病癥狀,縮短康復進程[17]。隨著公眾服務需求水平的提升,常規(guī)科室管理難以滿足患者需求,通過針對性管理,能夠改善患者偏低的希望水平,有利于改善其不良情緒、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家庭功能,對預后康復具有促進作用。Snyder 希望理論涵蓋3 大要素,目標是基石,路徑思維是連接目標與現(xiàn)實的橋梁,動力思維則是通過外源支持實現(xiàn)目標[18]。以Snyder希望理論為基礎制定協(xié)同管理方案,則是融合家庭對患者的支持。
本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后,研究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參照組,研究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研究組HHI 評分、Apgar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研究組HPSMBRS 評分、QOL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研究組隨訪預后的康復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與何小青[19]的研究結果相似。這表明對慢性肝病患者實施基于Snyder希望理論模型的協(xié)同管理方案效果顯著。本研究中HHI量表管理前評價發(fā)現(xiàn),3 個維度中得分最高的是采取積極行動,表明患者更希望采取有效的方式來控制病情,延緩發(fā)作,降低再住院率。因此,醫(yī)護人員可根據(jù)結果加以引導,輔助指導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藥物管理等相關疾病自我管理技能,以提升其自我監(jiān)管能力。3 個維度中得分最低的是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表明患者面對自身疾病、治療及預后,仍存在諸多顧慮,心理狀態(tài)受到影響。因此,醫(yī)護人員通過以Snyder 希望理論模型為基礎的協(xié)同管理方案,能夠改善患者面對疾病時的態(tài)度,消除其顧慮,提升其希望水平,提高其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是患者在應對慢性疾病中產(chǎn)生的生理與心理等方面自我管理的健康行為,以期通過改變患者自身習慣等方式,控制或緩解病情,進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理念,提高其生活質量[20]。醫(yī)護人員可在患者出院前再次評估病情,根據(jù)結果,制定針對性方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家庭支持是改善慢性肝病患者家庭關懷度、希望水平的重要舉措。在協(xié)同管理中,家屬共同參與患者康復的管理方案,了解患者內(nèi)心,積極主動地陪伴患者,促進康復計劃有效開展。同時,患者可在家屬的陪伴下樹立疾病康復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提升其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改善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系,從內(nèi)心感受到家庭支持的溫暖。
綜上所述,基于Snyder希望理論模型的協(xié)同管理方案應用于慢性肝病患者中,可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自身希望水平,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其家庭關懷度、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其預后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