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松
天津市黃河醫(yī)院外科,天津 300000
淺表性膀胱癌(SBC)是臨床泌尿系統常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膀胱癌的發(fā)病率在眾多惡性腫瘤中呈現較高的順位[1]。目前主要通過手術治療為主,膀胱部分切除術雖然可以降低患者的復發(fā)風險,但是在臨床治療中對于患者的損傷較大[2]。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是治療SBC 的重要方式,短期療效較好[3],但是臨床研究發(fā)現,術后1 年內的復發(fā)率較高,對于患者的遠期預后具有負面影響[4]。針對此類情況,本研究對患者術后采取前列腺化療藥物灌注治療,以期提升患者的效果以及預后[5]。前列腺素E2(PGE2)是機體應激反應以及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P 物質是一種多肽,是腫瘤細胞增殖以及相關細胞因子合成的重要輔助調節(jié)性蛋白[6]。本研究主要通過熒光膀胱鏡下TURBT 術與膀胱部分切除術對老年SBC患者療效和預后的影響及血漿內PGE2、P物質的差異性表達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F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天津市黃河醫(yī)院收治的120 例SB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7 例,女43 例;平均年齡(66.72±2.37)歲;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4.55±2.36)kg/cm2;平均腫瘤最大直徑(0.92±0.36)cm;腫瘤單發(fā)患者70例,多發(fā)患者50例;TNM分期:Ⅰ~Ⅱ期患者59 例,Ⅲ~Ⅳ期患者61 例。隨機將12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本研究經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患者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SBC 的診斷標準[7]。(2)年齡≥60歲。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2)無法耐受手術。(3)自身免疫性疾病。(4)認知障礙。(5)無法隨訪。
觀察組患者采用TURBT 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治療,體位采取膀胱截石位,手術前3 h 對患者的膀胱及西寧5-氨基乙酰丙酸進行灌注,隨后使用無菌生理鹽水36 mL 以及碳酸氫鈉(5%)14 mL 進行灌注,使用DA-Light氙光源系統(KarlStorz 公司)對患者的病灶部位進行照射,正常黏膜在熒光下無熒光,而疑似病變以及惡性腫瘤部位則呈現紅色熒光,在治療過程中采用Revo-Lix 激光治療系統,光纖設定為550 μm,在尿道鏡的作用下,通過尿道鏡將光纖置入膀胱,功率設定為30~50 W,對患者的病灶部位進行切除,切除部位深達病灶部位的肌層,同時對病灶部位周邊的2 cm 范圍內進行黏膜氣化處理。術后即刻對患者進行吡柔比星(30 mg加入30 mL 5%的葡萄糖液)灌注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術: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治療,體位采取膀胱截石位,在尿道鏡下,對病灶部位2 cm 以內的膀胱組織進行切除,術后對患者進行吉西他濱(1 000 mg/m2,在1 d、8 d、15 d 進行靜脈滴注)、順鉑(70 mg/m2,2 d 進行靜脈滴注)化療治療重復4周。
(1)比較兩組患者1 年內復發(fā)情況。(2)生存情況。針對兩組患者分別開展為期1 年的隨訪工作,以死亡作為終點事件[8],分析兩組患者的總生存期(OS)以及無進展生存期(PFS)之間的差異。(3)免疫指標。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免疫指標CD3+、CD4+、CD8+、CD4+/CD8+進行比較。(4)PGE2、P 物質水平。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GE2、P 物質水平進行比較。(5)并發(fā)癥。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中的閉孔神經反射以及膀胱穿孔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1 年內淺表性膀胱癌的復發(fā)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31,P<0.05)。
通過1 年的隨訪,觀察組患者的總生存期及無進展生存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s) 月
表2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s) 月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總生存期10.44±1.54 9.55±1.88 2.837 0.005無進展生存期8.21±1.21 7.41±1.44 3.295 0.00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情況(±s)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CD3+治療前49.03±10.22 49.02±10.37 0.005 0.996治療后71.66±10.37 63.13±10.39 4.501<0.001 CD4+治療前24.43±5.69 24.44±5.83 0.010 0.992治療后41.72±10.21 31.58±7.10 6.316<0.001 CD8+治療前22.11±5.59 22.09±5.76 0.019 0.985治療后29.49±3.77 25.29±3.12 6.648<0.001 CD4+/CD8+治療前1.02±0.03 1.04±0.11 1.359 0.177治療后1.67±0.31 1.22±0.49 6.012<0.00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GE2低于對照組,P物質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GE2、P物質水平情況(±s) pg/mL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PGE2治療前102.03±10.22 103.15±10.37 0.596 0.552治療后117.66±10.37 138.13±10.39 10.801<0.001 P物質治療前1921.43±105.69 1924.44±105.83 0.156 0.876治療后2 117.72±110.21 2 001.58±117.10 5.594<0.00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閉孔神經反射(3.33%vs1.67%)、膀胱穿孔(1.67%vs5.00%)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1、1.031,P>0.05)。
膀胱癌在泌尿系統腫瘤的發(fā)病率處于首位,97%以上的腫瘤細胞均來自于細胞,90%以上的腫瘤細胞均為移行細胞癌,而SBC 的占比在70%以上。通過對患者的局部手術治療,患者的近期療效較好。但是調查[9]顯示,接受手術患者中,50%~70%的患者術后發(fā)生SBC 復發(fā)的風險較高,而在此類患者中,患者發(fā)生疾病進展以及死亡的風險為15%~25%。目前對患者的治療中,采取TURBT 術進行治療已經成為目前治療的金標準,單獨采取TURBT 術與常規(guī)的手術切除方式進行治療,其近期的治療效果以及復發(fā)情況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
本研究對患者手術治療中采用熒光膀胱鏡下TURBT術手術治療聯合術后膀胱灌注化療,熒光膀胱鏡對于病灶部位的癌變部位的識別敏感度以及特異度顯著提升。同時在手術過程中,對于病灶部位不顯示熒光的組織,不需要進行活檢,對于熒光部位的清除更加徹底,對于病灶部位的復發(fā)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隨著腫瘤細胞以及組織的顯著清除,可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對于患者生存期的延長具有顯著意義。而在對患者的病灶部位切除中,本研究采用的是汽化切割,相比鈥激光而言,2 μm 的激光在手術中其切割和凝固效應顯著提升,術后并發(fā)癥降低,同時術后對于深層組織的穿透深度為0.3 mm,對于深層組織的損傷較小。
在對患者的手術治療中,PGE2 是機體重要的手術應激反應指標。術后,雖然兩組患者的PGE2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觀察組患者的PGE2 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熒光膀胱鏡下TURBT 術進行治療,患者的術后應激反應較低,預后較好。在應激反應過程中,P 物質可在中樞端以及外周端末梢釋放,與NK1受體相互結合進一步發(fā)揮生理功能,而隨著患者P 物質的顯著升高。另外,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并發(fā)癥進行比較,在對患者手術中雖然需要多次對患者進行熒光檢測以及汽化切割,但是在手術中并不需要對機體的病理組織進行活檢,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對于臨床手術安全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免疫指標的分析,通過對患者的熒光膀胱鏡下TURBT 術治療,患者的免疫功能顯著改善,與以上研究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相比膀胱部分切除術,熒光膀胱鏡下TURBT 術對老年SBC 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改善血漿內PGE2、P物質,治療效果以及預后生存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