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偉 劉北蘆
《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必韵笫巧皆诘叵拢猩讲伙@。山本崇高于地上,卻退居地下;即德高而居民下,《謙》之象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注釋:謙,萬事亨通。天之道下濟蒼生百姓而使之光明溫暖,地之道從低處往上生長萬物以養(yǎng)萬邦生靈。天之道減損滿盈而補謙虛;地之道扭轉盈滿而流入謙虛;鬼神危傷盈滿而助力謙虛;人之道厭惡驕盈而喜愛謙虛。謙者居高位,仍謙而光大之;謙者處低位,其德高而不可逾越。這就是“君子有終”。蘇軾:“此所以為君子有終也。不于其終觀之,則爭而得謙,而失者蓋有之矣。惟相要于究極,然后知謙之必勝也?!眮碇拢骸疤熳鸲聺?,謙也,而光明則亨矣;地卑,謙也,而上行則亨矣。此言謙之必亨矣?!?/p>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注釋:山下沉到地中,象征謙虛收斂;君子觀謙卦,悟明了當“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裒,取,取多補少;稱,秤,衡量事物;平施,公平、適當施于萬民。程頤:“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薄熬佑^謙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見抑高舉下、損過益不及之義;以施于事,則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稱物之多寡以均其施與,使得其平也。”來知德:“裒者,減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注釋:“初六”,陰居初位,處謙之下。謙謙,謙而又謙。謙德有終,處低位而不可越其德,即持之以恒,終不變也?!墩撜Z·顏淵》:“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眱仍谡保惺抡x,斟酌他人言語,觀察他人表情,謙恭地對待人。這樣的人,其可以“用涉大川”,即辦大事,成大業(yè),最終吉祥。王弼:“處謙之下,謙之謙者也。能體謙謙,其唯君子。用涉大難,物無害也?!敝祆洌骸耙匀崽幭?,謙之至也,君子行也。以此涉難,何往不濟?”高亨:“謙謙者,謙而又謙也。自矜善射,多死于矢;自矜善戰(zhàn),多死于兵;自矜善涉,多死于水。若臨大川而惕栗,操巨舟而戒慎,則無沉溺之患。故曰:‘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贝思础墩撜Z·述而》子謂顏淵曰:“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注釋:謙而又謙的君子,以屈己待人約束自己。牧,管理、制約。來知德:“天尊而下濟,謙也,而光明則亨矣;地卑,謙也,而上行則亨矣?!?/p>
六二,鳴謙,貞吉。
注釋:“六二”,陰居陰位,當位。謙柔得正,于是倡導、宣揚謙德,謂之鳴謙。此二陰與“九三”陽,是陽唱陰隨,陽鳴陰亦鳴。故此鳴者應鳴也,“六二”應承“九三”也。所鳴、所應皆謙也。陰陽合持謙德而不移即為持正道,當然吉祥。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引《詩經(jīng)·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敝翞榍‘敗!傲?,“鳴謙”,得到“九三”的垂愛,使謙德有助,同力行謙?!吧狭?,亦“鳴謙”。均以求偶為旨?!傲比崦?,上承“九三”,較“初六”“六四”“六五”更具優(yōu)勢,且強調謙,利于眾陰皆謙,持正皆吉。姚信:“三體震為善鳴,二親承之,故曰‘鳴謙’?!眮碇拢骸氨矩耘c小過()同有飛鳥遺音之象,故曰‘鳴’。豫卦()亦有小過之象,亦曰‘鳴’?!?/p>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注釋:以鳴謙應“九三”之“勞謙”,持正必吉;是“六二”由衷理解“九三”之“勞謙”而贊助之。程頤:“二之謙德由至誠積于中,所以發(fā)于聲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為之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注釋:“九三”,謙卦唯一陽剛之爻,居下卦之終,關照“六二”“初六”,自己剛健而又能承應于“上六”與“六四”“六五”。其愛下、其承應上猶如謙讓而任勞任怨者,因此,謂之“勞謙”?!熬湃本映执祟櫲缶侄蝿谌卧怪?,一定會堅持始終,自然吉祥。如周公、諸葛亮者也。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注釋:對上對下,勞心勞力,而無怨言的領導者,萬民擁戴。《系辭上》:“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Z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六四,無不利,?謙。
注釋:“六四”,陰居陰位,當位,無應。往下可與“九三”比,比與不比,“九三”都不會反對“六四”。其上與“六五”尊位親近。故“六四”上下無不利。“六二”與“六四”皆陰柔當位,自有“九三”鳴引。故“六四”體諒“九三”乃眾陰所向往,不熱求與“九三”比,恒定持謙。自然而然,影響其他陰爻亦謙。?(huī),《說文》:“?,裂也?!绷蚜x引申為溥散其謙,無所往而不用其謙;弘廣謙,推而廣之,使謙德廣布。王弼:“處三之上而用謙焉,則是自上下下之義也。承五而用謙順,則是上行之道也。盡乎奉上下下之道,故無不利,指?皆謙,不違則也?!?/p>
《象》曰:“無不利?謙”,不違則也。
注釋:對上對下皆謙遜待之,以至影響廣大范圍皆謙虛處世待人;這就是“?謙”,就是擴展謙、推廣謙。如此而為,完全是遵循陰陽男女尊卑上下法則的。程頤:“凡人之謙,有所宜施,不可過其宜也?!?/p>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注釋:“六五”,陰居陽尊之位,先天虛弱,底氣不足。沒大的實力,謂之“不富”。且四陰與之不應,一陽被“六二”“六四”包裹,“六五”頗有孤家寡人之象,這皆為“不富”之含義。但“六五”可利用尊位,“以其鄰利用侵伐”,以,借助,借助“上六”不得志情緒,共同調動“初六”,即調動不得與“九三”交合者,去制約“九三”,使其不能忽略眾陰。尤其逼迫“九三”不能忽略尊位的“六五”。如此而為,“六五”維護了尊位的權威,使得勢的“九三”有所制約,并與眾陰有所平衡?!盁o不利”,無所不利,對誰都有利。局面失衡時,主尊位者,調動未得利而積極欲改變現(xiàn)狀者,去制約得利、得勢者,此為治家治國者的常用方法。荀爽:“鄰謂四與上也。自四以上乘陽,乘陽失實,故皆‘不富’。五居中有體,故總言之。謂陽利侵伐,來上,無敢不利之者?!?/p>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注釋:利用不滿現(xiàn)狀者去攻伐權勢、財物集中者,這是為相對均衡而征服那些破壞平衡者。荀爽:“不服謂五也?!崩疃瘢骸傲咫x爻,離為兵戈,侵伐之象也?!?/p>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注釋:“上六”,陰居陽位,當與“九三”交合,并與“六二”皆“鳴謙”,示應“九三”。但“六二”柔媚承上,“六四”以謙淡居“九三”之上?!吧狭彪m與“九三”應,中隔“六四”“六五”,加之“上六”處謙之極,將轉向反面,頗覺不得“九三”鐘情。于是“利用行師,征邑國。”“上六”,有志未得逞,恰是被“六五”利用興師的對象,“以其鄰利用侵伐”。而“上六”對“六五”也有所借助,對“九三”施壓,就是“利用行師、征邑國”。邑國,國境內的區(qū)域,都是自己人,自己地盤,有矛盾也得給個眼色看,不把矛盾搞激化,以示存在則可。因不離謙道。“六五”與“上六”是互相借助、互相利用的關系?!傲濉蹦康氖且_到全局平衡,“九三”要尊重他,以求與“九三”適度交合?!吧狭敝饕且熬湃辈荒芎雎运?。但都能控制在一定度內,謙而為之,易于平衡久遠。程頤:“柔處謙之極,亦必見于聲色,故曰鳴謙。雖居無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須剛柔相濟。上謙之極也,至于太甚,則反為過矣。故利在剛武自治。”程頤的意思是“利用行師,征邑國”皆“自治其私”。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注釋:雖回應“九三”而“鳴謙”,但“九三”并未真正重視“上六”,“上六”心志未達。于是可以為“六五”所用,興師動眾,征伐有失均衡者。九家易:“陰陽相應,故‘鳴謙’也。雖應不承,故‘志未得’,謂下九三可行師來上,坤為邑國也?!?/p>
易道咸通
謙卦,是大吉大通之卦。有德有位而退讓,謂之謙;德、位與人相當而退讓,謂之謙;他人賢德,審己不如,由衷推薦他人謂之謙。概而言之,于展示機會、獲得名利機會時,推讓他人就是謙。謙者有終,合于天道。
謙卦彖辭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天人一致攻盈而助謙,謙者,天人之大道也。謙卦“初六謙謙”,謙而又謙之君子律己讓人,抑己伸人,自然得眾合群,豈能不吉?“六二鳴謙”,陰以承陽,下級服從上級、上呼下應,君臣協(xié)調,同心同德,正心正念,豈能不吉?“九三勞謙”,主事者勞而不怨,謙退不彰,顧及上下,不念己德,自然是吉?!傲?謙”,“六四”頗有自知之明,雖處與“九三”可比之位,但有陰乘陽之態(tài),顯不如“六二”承“九三”尤合乎天道。故不疾進,而廣布謙德,弘揚柔和,豈能不利?“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先天虛弱,乏于實力,但借助其鄰邦形成合力,維護謙卦的謙德均衡,這當然是有利的?!吧狭Q謙,利用侵伐,征邑國也?!薄吧狭敝傲濉本S護謙德均衡,二者互相借助,形成合力,征平影響謙德均衡者。謙德是高尚美德,但須有多方面互相制約,才能維護謙德之平衡。謙德不等于永遠不展示,永遠不要應得之名利,而是讓別人先行,自己往后。自己名利被別人忽略剝奪,退讓有度,適可而止。面對邪惡,也要去辯爭。但要爭而有限,爭而有度。由謙卦六爻辭可見,謙不是滅欲、絕欲;是節(jié)欲、控制自己的欲望,先人后己。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含此謙德。李光地《周易折中》引胡一桂曰:“謙一卦,下三爻皆吉而無兇,上三爻皆利而無害?!兑住分小庇腥羰羌兘鹫?,謙之效固如此?!?/p>
《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必韵笫堑厣嫌欣?。春天陽氣沖出大地,陰陽交而成雷,是新一年之豫,萬物即將復蘇,豫示生機盎然,歡欣愉悅。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輕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注釋:豫卦,一陽“九四”與五陰成卦。剛應,即應剛,首指“初六”應“九四”,泛指“九四”得到五陰應,志愿得行,君臣上下互相理解。《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闭\能上下一體,同心同德,就是“建侯行師”等大事之豫,就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思想準備、民心民力準備。“豫,順以動”,內卦順,外卦動。上動下順如此之豫,一切有利于大事之準備,必須順循天道民心而為。順循天道民心而為,就是最大的豫,最好的豫。因為這樣做,正是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合乎天地運行規(guī)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循規(guī)律而使陰陽運行,所以日月星辰總是有序轉動,春夏秋冬從不錯位;圣人按天道辦事,“則刑罰輕而民服”。則,就?!靶塘P輕”,刑罰適當、公正無私?!墩撜Z·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霸ブ畷r義大矣哉”,豫,先學好循天道做人處世,有了做人做官的基本德性后,“時義”,據(jù)時、據(jù)事、據(jù)形勢,具體分析,具體采用有效的方法處理之。即打好做人、做官、做事的道德基礎,而踐行中庸之道,豫的意義是何等重大??!侯果:“四為卦主,五陰應之,剛志大行,故曰‘剛應而志行’?!贝捭剑骸袄は抡鹕?,‘順以動’也?!本偶乙祝骸罢馂榻ê?,坤為行師;建侯所以興利,行師所以除害。利興害除,民所逸樂也。”虞翻:“順動天地,使日月四時皆不過差,‘刑罰輕而民服,故‘義大’也?!?/p>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注釋:“雷出地奮”,絕非偶然,早已有“豫”,即逐漸積聚“雷出地奮”的條件,先王觀此卦象“作樂崇德”?!白鳂烦绲隆本褪菫樘煜滦写蟮溃允谷f民互仁之“豫”;先王作樂崇德,就是預備治理好天下的思想與道德基礎?!耙笏]之上帝,以配祖考?!币螅?。《字匯·殳部》:“殷,盛也。”《南史·齊武帝紀》:“夏四月庚午,殷祀太廟?!彼],進?!八]之上帝”,先王將所作崇德的音樂進獻給天帝?!耙耘渥婵肌保?,配享;祖考,自己的先祖先考,此指祖先。使祖先陪同天帝一同受祭祀,享用崇德的樂章。祭天祭祖以使天帝祖先享用崇德之樂章,本質上都不是使祖先、天帝因樂而愉悅,而是望祖先、天帝對后世治國、治天下豫案有方而添助力,以待得到“雷出地奮”式的成就。故上古祭祀本質就是“豫”,豫先期望,就是為了把治國安民之事做好做成。程頤:“雷者,陽氣奮發(fā),陰陽相薄而成聲也。陽始潛閉地中,及其動,則出地奮震也。始閉郁,及奮發(fā)則通暢和豫,故為豫也。坤順震發(fā),和順積中而發(fā)于聲,樂之象也?!?/p>
初六,鳴豫,兇。
注釋:“初六”,與“九四”皆不當位而有應。陰居陽位者與陽居陰位者相應承。柔者有剛,剛者懷柔,易于交合。其他四陰皆不具備此優(yōu)勢?!俺趿庇行┑弥就危捕?,“鳴豫”。于是就流露出自己的計劃籌措等,使他人得知底細,自然兇險。朱熹:“陰柔小人,上有強援,得時主事,故不勝其豫,而以自鳴,兇之道也。”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注釋:“初六”由于喜而忘危,講出自己的計劃,四陰將阻其通路,所立之志無法實現(xiàn),即“志窮”,兇險隨之而至。《系辭上》:“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縝密而不出也。”“初六”,講出了內心之“豫”,故“志窮兇也”。程頤:“云初六,謂其以陰柔處下,而志意窮極,不勝其豫,至于鳴也,必驕肆而致兇矣。”“初六鳴豫”,實質是“初六”將己豫聲張于世,未防他人破壞,即豫而不豫,一切計劃落空,自然兇險。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注釋:“六二”,陰居陰位,當位,居下卦之中,具有中正之德。但其下“初六”、其上“六三”皆陰不當位,又不居中;陰中有剛,即陰而不柔,對“六二”形成夾攻之勢,忌其柔媚,恐其獨占“九四”。尤其“初六”,自鳴與“九四”交而得勢,豈允“六二”柔媚中正。于是“初六”與“六三”夾攻“六二”,“六二”則陷于“介于石”之局面。介,居于二者之間為介。《左傳·襄公九年》:“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倍蓬A注:“介,猶間也?!薄都崱す猪崱罚骸敖?,間也?!表n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之備?!惫省敖橛谑?,是夾在二石之間,夾在石縫中。但由于做到了豫,事先有預料,有思想、精神準備,有擺脫困厄的打算,故雖夾在石縫之間,不到一天就擺脫了。這也是“六二”當位、居下卦之中,中正不移,最終是吉。虞翻:“與四為艮,艮為石,故‘介如石’?!蓖蹂觯骸疤幵ブ畷r,得為履中,安夫貞正,不求茍豫者也。順不茍從,豫不違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明禍福之所生,故不茍說;辯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朱熹:“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想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洞髮W》曰:‘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正如此?!鄙斜停骸敖橛谑从|于石。艮為石。二前遇之,故觸于石。易之道,異性為類,同性相敵。二、五無應,承乘皆陰,如觸于石之不相入。觸石不入,故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也。”金景芳:“‘六二’居中得正,又無系應,有堅確自守之象。但這只是說‘六二’在客觀上有居中得正的條件,若要將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真正獲吉,必須在主觀上努力做到貞,即守正不移。”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注釋:不等一天,因正而獲吉,是由于“六二”處于下卦之中,且恰當自守其中正之位。其實,恰是做到了豫,為人中正本身,即為最大最好的豫。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注釋:“六三”,陰居陽位,柔中有強,上與“九四”比,下擠壓“六二”,忌其柔媚。盱(xū),眼睛向上看。盱豫,計劃、打算向上交往,以求與“九四”陽剛交合,但“九四”易于與德行優(yōu)秀而柔和的“六二”破界交合。“六三”空自勞神費力,一無所獲,悔,倒霉,很倒霉;“遲有悔”,如再一往情深,還會倒霉。有,又,還。
陰與陽、陽與陰皆互相求,此乃天道。陰陽不相求交合,則非天道。一般《易》中所及陰陽相求之事,當位、相應、相比,有天然交合的優(yōu)勢。除此之外,還有相慕相吸的條件、原因,故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認定。“六二”與“九四”不應不比,但“六二”中正之位,柔媚有守,又無相應,自然令“九四”喜愛,且其受上下同性擠壓、忌妒,更能贏得“九四”的垂憐。故“六三”愈巴結,“九四”愈見其缺點,“六三”愈有悔?!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芭R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薄傲煸ァ?,不如退而修德性。王弼:“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睢盱而豫,悔亦生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位非所據(jù),而以從豫,進退離悔,宜其然矣?!毕蛐悖骸邦№煨∪讼矏?,佞媚之貌也?!背填U:“盱,上視也。上瞻于四,則以不中正不為四所取,故有悔也。四,豫之主,與之切近,茍遲遲而不前,則見棄絕,亦有悔也。蓋處身不正,進退皆有悔吝。當如之何?在正身而已?!?/p>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注釋:計劃、設計媚上陽剛以求交合,結果很糟糕,這是由于心術不正、居位不中不正所致。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注釋:“九四”乃豫卦之卦主、核心。有了它,才能使五陰有所希望,有所系牽。故“九四”有統(tǒng)攝全卦之意義。而“九四”爻辭講的恰是全卦全局之意義?!坝稍ァ?,因為豫?!熬潘摹迸c五陰能夠統(tǒng)在一起,是經(jīng)過不同形式豫的過程的。因為諸事都做到了準備,有計劃,有防范,所以“大有得”?!拔鹨伞?,不要懷疑?!芭箢留ⅰ保?,此指群陰;盍,何不;簪,簪子,梳攏頭發(fā),使之聚攏在一起,形成發(fā)髻而不散的關鍵,“九四”就是這個關鍵。此喻指大家何不團結在一起?有對五陰的號召,也有對“九四”的要求;要使其增強群體精神,促使大家團結在一起。侯果:“為豫之主,眾陰所宗,莫不由之,以得其豫。體剛心直,志不懷疑,故得群物依歸,朋從大合,若以簪篸固括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注釋:由于充分準備而有所獲,這使“九四”志向大得施行。崔憬:“以一陽而眾陰從己,合簪交歡,故其‘志大行’也?!?/p>
六五,貞疾,恒不死。
注釋:“六五”,陰居陽位,尊位,下乘“九四”。而“九四”自然樂下乘三陰,而不愿上承有尊位之“六五”,但“六五”畢竟是權勢者,故“九四”不能完全拒絕它,即不親不離。不親不離,即使“六五”雖正、尊而有疾。貞,守持正道;“六五”雖無應,尚能守持正道。疾,病,此指守正而無應?!昂悴凰馈?,長期堅守正道,就不會失去“六五”之尊位。當“六五”發(fā)現(xiàn)四陰不助,“九四”不誠,深知保持尊位、守持正道是根本,于是決心堅守正道,持之以恒,故能久而不失其位,即“恒不死”。這就是豫可以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帮L起于青蘋之末,君子防患于未然?!薄傲濉笔疾痪氝_,得位忘憂。見勢不妙,立即將己置于憂患之中,堅守正道,恒而不移,尊位得以保全。虞翻:“恒,常也??矠榧?,應在坤,坤為死,震為反生,位在震中,與坤體絕,故‘貞疾,恒不死’也?!?/p>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注釋:“六五”所以中正而有欠缺,就在于其下乘陽剛“九四”,陰凌駕于陽剛之上是違天道而不祥的。亦可謂“九四”不愿承之?!傲濉敝挥泻愣ǔ终蓝W∽鹞?,實質是居中正之位而不偏邪,就不會敗亡。程頤:“貞而疾,由乘剛為剛所逼也。恒不死,中之尊位未亡也?!?/p>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注釋:“上六”,豫卦之上爻,有豫極將反之趨勢。冥,昏昧,糊涂。冥豫,糊涂打算、計劃。成,有了。有渝,就是渝,變了、改了。無咎,無錯失。糊涂打算得到及時糾正,“過則勿憚改”,一定轉謬為順,無大問題。來知德:“上六以陰柔居豫極,為昏冥于豫之象。成者,五陰同豫,至上六已成矣。然以動體變剛成離,則前之冥冥者,今反昭昭矣。故有改變無咎之象?!?/p>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注釋:“上六”豫之極,糊涂,災難將及,豈能長遠有位?當迅速改弦更張。荀爽:“陰性冥昧,居尊在上,而猶豫悅,故不可長?!?/p>
易道咸通
以上所列諸家,均將“豫”講成娛樂、歡悅。筆者認為豫實為豫之本義。古圣先賢皆認為事先豫,則有成。這是定論。豫卦講凡事先要有預案、預判、預防。水沒來先壘壩。大事小事皆需豫,各有應對之策,方能不出漏洞。《系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憋@然《系辭下》認為豫就是防患未然,家門幾重,還敲梆子示警,是防止暴徒強搶。《系辭下》明確講這種思想出自豫卦?!盾髯印ご舐浴吩僮C明:“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奔聪扔诘溁级紤]如何防止禍患,就叫豫。做到豫,禍患就不會產生。這兩則史料充分有力說明豫就是預先做準備、有準備、有安排。也說明了中國古圣先賢思想智慧之高明。豫是大智慧,有為者皆當如此。但“初六,鳴豫,兇”,事不密,有豫而先鳴,等于無豫,故兇?!傲?,介于石,不終日,貞吉”,除了本身中正之位外,由于事先有豫,才能“介于石,不終日”,很快轉危為安。“六三,盱豫”,豫而不端、不正,豫的效果就打折扣。只打算向上交往,忽略自身修德,他方掣肘,必然出差錯?!熬潘?,由豫,大有得”,由于有認真的行動計劃,大有所獲,獲得了眾陰的擁戴?!傲澹懠?,恒不死”,雖中、尊而不正,且無相應,故獲疾。豫而后,則“恒不死”,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吧狭彪m有豫,但糊涂豫亦不可,糾正了,化冥為明,自然無咎。凡事要有豫,而要有明白的豫,豫要全面正確,不能只慮勢而忘眾。勢由眾成,眾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