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巧 陳星明
(1.江西銅業(yè)集團銀山礦業(yè)有限公司;2.核工業(yè)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為提高礦山生產采掘范圍內礦體的控制程度,進一步開展銀山銅鉛鋅礦區(qū)九區(qū)礦段開采范圍內的-223~-458 m 中段主要礦體的位置、分布范圍、規(guī)模、形態(tài)、產狀、品位、厚度、資源儲量地質探測工作,查明其變化情況,從而指導采掘工程的設計,為采礦編制各種采掘作業(yè)計劃提供詳細的地質資料,以保證礦山持續(xù)、經濟、高效生產[7-10]。
生產探礦的對象主要為九區(qū)區(qū)段的S1 礦體和N1、N2、N3 礦體等。九區(qū)區(qū)段位于銀山礦區(qū)中部,北側距九龍上天區(qū)水平距離30~190 m,南側與銀山區(qū)水平距離約20 m,東西長956 m、南北寬684 m,面積約0.66 km2。主要產在3#英安斑巖體接觸帶及其外側的千枚巖、爆破角礫巖、蝕變石英閃長巖和石英斑巖中。礦體主要走向EW—NEE,傾向S,05 線以東轉為SEE。東端尖滅于03~04 線,西端尖滅于013~014線。九區(qū)銅金硫礦體主要賦存在蝕變千枚巖、石英閃長巖裂隙中,礦體邊界靠樣品圈定。主要礦體地質特征如表1所示。
考慮到前期實際生產過程中礦體產狀、形態(tài)、規(guī)模、品位等特征與生產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為了進一步提高礦床勘查的等級,達到企業(yè)礦產儲量升級,同時探明新增礦產儲量,有必要針對該區(qū)域開展生產探礦工作。
勘查類型確定為主、次要礦體勘查類型定Ⅱ類型,小礦體勘查類型定Ⅲ類型。主、次要礦體勘查基本工程間距為100 m×120 m,小礦體勘查基本工程間距為50 m×(60~75)m,本次采用平面間距30 m、分層高度15~20 m 進行控制。此外,考慮到礦區(qū)主要礦體均為呈近平行陡傾斜的厚脈狀礦體,礦體品位較均勻至不均勻,厚度較穩(wěn)定,勘查工程系統(tǒng)布置在勘查線上[11-14]。
本次采用水平鉆探,各工程系統(tǒng)布置在各分層坑道內,以大角度(近乎垂直礦體走向)揭穿礦體,所有鉆孔采用一徑結構,開孔孔徑為75 mm(對應巖心直徑49 mm),金剛石鉆進,直至終孔。鉆機型號為英格爾液壓鉆機EP300、全液壓坑道鉆機XZKD95 Drilling Rig。依據本次工作所揭露的情況,確定選取較系統(tǒng)控制的主要礦體(S1-1)的-458 m 分層局部和個別塊段進行生產探礦前后的對比分析。
巖性主要是絹云母千枚巖和英安斑巖、石英斑巖等,礦體主要是由含銅硫化物脈體和兩側(網)裂隙浸染狀含銅硫化物礦化的蝕變千枚巖組成,結構面緊閉,巖礦心完整,采用金剛石繩索取心鉆探工藝采取率很高,巖礦心采取率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由表2 可知,巖礦心采取率較高,完全滿足規(guī)范要求,優(yōu)質孔45 個、合格孔2 個,優(yōu)質孔率為95.74%。鉆探工程質量良好,依據鉆孔所獲取的礦體位置、厚度等數據準確、可靠,樣品有足夠的代表性。
(1)樣品采集。基本分析樣用1/2劈心法采樣,劈樣時注意礦化均勻性和代表性,一般樣長2.0 m。不同巖性或礦石類型分別采樣,大于0.5 m 視厚度的分層單獨采取,小于0.5 m視厚度的分層適當歸并采取。
2.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影響因素分析 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水平升高、D-二聚體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高血壓病史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2)樣品加工。采用常規(guī)地質樣品加工工藝和加工流程,縮分方法用四分法。正樣最后用棒磨加工至粒度小于0.097 mm、質量為100 g,保留的副樣不少于200 g。按加工總損耗率<5%衡量,損耗合格率92%;按縮分誤差<3%衡量,合格率為95%。加工、縮分質量較好。粗碎階段損耗率低于3%,中碎階段損耗率低于5%,細碎階段損耗率低于7%。每次縮分后兩部分試樣之質量差均小于縮分前試樣質量的3%,加工質量符合規(guī)范要求。
(3)分析測試。根據最近一次勘探報告確定的各礦體的特高品位值,本次探礦對銅元素品位達4.0%左右及以上的樣品進行了檢查,對確定的特高品位按照規(guī)范要求進行了處理,見表3。
從表3 中可以看出,SK-328-6、SK-408-5、SK-408-6 孔的3 個特高品位樣品存在超差現象,數量有限,對礦體圈定連接影響不大,仍需引起礦山重視。另外,對于伴生Au 品位大于0.7 g/t的樣品,本次研究統(tǒng)一按0.7 g/t處理。
(1)礦體長度絕對誤差(Lδ):生產探礦揭露的礦體長度(Lu)與勘探圈定礦體長度(Lc)之間的差值。
(2)礦體面積絕對誤差(Sδ):生產探礦圈定的礦體面積(Su)與勘探圈定的礦體面積(Sc)之間的誤差。
(3)礦體面積重合率(Dr):生產探礦圈定的礦體面積與勘探圈定的礦體面積,這兩者在平面上重合部分的面積(Sd)與生產探礦圈定礦體面積(Su)的比值。
(4)礦體形態(tài)歪曲誤差(Wδ):在平面上,生產探礦圈定面積多圈(Sn)和少圈(Sp)面積的總和與勘探工程圈定出來面積的比值。
(5)礦體厚度絕對誤差(Mδ):生產探礦揭露的礦體厚度(Mu)與勘探圈定的礦體厚度(Mc)之間的誤差。
分別計算出Lδ=-28.16 m,Sδ=-556.0 m2,Dr=70.6%,Wδ=81.8%,Mδ=-0.60 m。可知,與勘探成果相比,生產探礦后的礦體形態(tài)變化較大,形態(tài)誤差率達81.8%,對礦山采掘工程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
考慮到本次生產探礦的方法和手段,采用開采塊段法進行選擇塊段的資源儲量估算[15]。
(1)礦石品位誤差(Cδ):依據生產探礦計算的塊段平均品位(Cu)與勘探時計算的平均品位(Cc)之間的誤差。
(2)礦石量誤差(Qδ):生產探礦估算的礦石量(Qu)與勘探估算的礦石量(Qc)之間的誤差。
(3)金屬量誤差(Pδ):生產探礦估算的金屬量(Pu)與勘探估算的金屬儲量(Pc)之間的誤差。
分別計算出Cδ=-0.147%,Qδ=-6 380 t,Pδ=-95 t??芍浬a探礦后,礦體品位、金屬量、礦石量均有降低。
礦體下盤邊界位移誤差在分層平面圖上以勘探所揭露的礦體底板界線為基準,沿走向按一定的間距測定礦體底盤位移值,并按<2 m、2~5 m、5~10 m的間距,分別統(tǒng)計不同區(qū)間的位移所占長度百分比。礦體某局部位移統(tǒng)計結果見表4。從表4 可以看出,礦體位移最小為0.67 m,最大為5.20 m,平均3.54 m。對于此類厚度不大的礦體的開采,應進行加密工程控制。
(1)采用水平鉆探,各工程系統(tǒng)布置在各中段(分層)坑道內,以大角度(近乎垂直礦體走向)揭穿礦體,確定主采礦體的空間位置、形態(tài)、產狀、不同礦石類型和品級的資源儲量、質量和分布,提升了部分地段的資源儲量類別,并進一步修正了各分層平面上的巖體、礦體界線。
(2)通過本次工作區(qū)范圍內生產探礦前后對比結果說明,開采的主要礦體在形態(tài)、產狀、分布位置、品位和厚度上均較最近的勘探成果有大小不一的變化,需要繼續(xù)采用水平作業(yè)的方法部署、實施勘查工程對礦體進行加密控制,深化地質認識,以準確指導采掘工程的施工和生產計劃的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