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雷山過苗年,會看到一群穿著五彩刺繡,衣擺和袖口都裝飾著羽毛的苗家姑娘,她們身邊往往圍繞著同樣身著盛裝,且手肘上拿著形狀像水瓢一樣的樂器的苗家小伙。男子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樸獨特的音色走在前面,女子跟在后面伴隨琴聲搖曳起舞,步步生姿,踩著琴聲跳起舞,共慶豐收和節(jié)日的喜悅,這就是苗族獨特的古瓢舞。
雷山的苗族古瓢舞主要流傳在達地鄉(xiāng)也蒙、古月等地的苗寨。苗族古瓢舞也叫“苗族瓜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喜愛的一種獨特的娛樂形式,每當豐收時節(jié)和節(jié)慶,這些地區(qū)的苗族同胞都會跳起古瓢舞。
關于古瓢舞的傳說就有兩種:一種是據當地《苗族古歌》記載:“白楓香樹的枝丫伸滿天,有兩枝拖下來,一枝變成了蘆笙,一枝變成了瓢琴?!绷硪环N則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在很久以前,當地的有錢人家買來蘆笙又吹又跳,而貧寒的人家無錢買蘆笙,于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制成簡單的琴,以代替蘆笙作為娛樂器樂,這樣一代一代相傳下來,時至今日,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古瓢舞。
基本的舞蹈動作是雙手放在胸前,呈作生產勞動的動作上下擺動,有扭腰、搖胯、轉身等動作。舞步分為三步、四步、五步等。其中,四步舞節(jié)奏明快,四步一轉頓足變化;五步舞以圓圈為型,以頓足來回走動、上前、退后,時散時聚。
古瓢琴的琴聲低沉厚重,具有很濃郁的抒情韻味。在苗鄉(xiāng),古瓢琴一般都由男子來制作。因為這既是男子舞蹈時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伴奏樂器。為制作古瓢琴,他們會取一段材質好的桐木,在上面畫一條中軸線,然后用工具將木材掏空,砍去多余的部分作琴把,蓋上一塊木質作面板,將琴身制作成瓢狀。在琴的面板上留著音孔,最后將一根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鳴箱內后放上兩根弦。古瓢琴的弦用牛皮絲做成,弓絲用棕絲做成,為了增加摩擦力,還會加一些松油。就這樣,一把旋律動聽的古瓢琴就做好了。
與眾多非遺一樣,古瓢舞在雷山也曾面臨失傳的困境。為進一步破解傳承難題,雷山縣盡早讓青少年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工作。目前,雷山民族中學、二中、職校、丹江小學等10余所中小學已開展非遺進校園,有近2萬名學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與熏陶,民族文化傳承“接力棒”逐步傳遞到青少年手中。
在暑假,雷山縣免費招收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學習包括古瓢舞在內的各項非遺。像這樣的暑期免費非遺傳承培訓班,已連續(xù)舉辦5年。
此外,雷山縣堅持“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指導方針,圍繞“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從名錄保護、隊伍建設、品牌塑造、文旅扶貧、基地建設等方面著手,全面推進民族文化保護利用工作。并采用普法進村寨的方法,走進村民家中,宣傳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古瓢舞等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