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元兩代是龍泉青瓷發(fā)展的鼎盛期,并在這一時期成為中國陶瓷界的杰出代表。而厚釉技術是其成功的關鍵,其中,原料的選擇、燒制的控制、釉面的亮澤與厚度的平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裝飾工藝上,從最初的簡單刻紋,到后來的精美印花,每一個轉變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通過對龍泉青瓷在宋元時期技術與藝術發(fā)展的探究,不僅可以深化對于我國古代制瓷工藝的理解,而且能夠感受到中華文明在持續(xù)創(chuàng)新中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厚釉技術;裝飾工藝演變
一、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概覽
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映照出我國古代瓷器制造的高峰,其質地細膩、色澤鮮亮、造型雅致,成為當時陶瓷工藝的重要代表,廣受海內外民眾的青睞和喜愛。宋代初期的龍泉青瓷,高爐溫和精確的釉料比例共同孕育了這一時期青瓷的獨特風貌,其原料主要源自當?shù)氐牡V山,采用高品質的瓷石、瓷土和石英砂,通過精心的篩選和混合,制備出質感均勻、可塑性高的泥料。在成形工藝上,不僅有著嚴格的輪制技術,還融入了手捏、刻劃等多種技法。至宋代中期,龍泉青瓷迎來了繁榮的興盛期,流派逐漸建立,各自帶有鮮明的特色與標志。其中,開片技術和印花裝飾開始大量應用,這也意味著龍泉青瓷的生產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技藝,而是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復雜的體系。流派間的競爭促使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而交流又使得各流派得以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了宋代龍泉青瓷的全盛。然而,在進入元代后,龍泉青瓷也面臨著技術與文化的雙重沿革。在技術上,元代龍泉青瓷更注重造型的創(chuàng)新,從而出現(xiàn)了更多的瓷器造型與用途。同時,元代的社會文化背景也為龍泉青瓷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使其在繼承宋代青瓷傳統(tǒng)的基礎上,更具有時代特色和創(chuàng)新性。
從宋代初期的初始發(fā)展,到宋代中期的興盛,再到元代的沿革,龍泉青瓷可謂書寫了古代陶瓷制作工藝的華麗篇章。
二、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厚釉技術探究
(一)釉料之源:原材料的選擇及其對厚釉特性的影響
宋元時期的龍泉青瓷代表了中國瓷器藝術的一個巔峰,它的厚釉技術更是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其背后深受原材料選擇與制作技藝的雙重影響。首先,龍泉地區(qū)豐富的礦物資源尤其是高純度的瓷石和石英砂,為龍泉青瓷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兩種原材料是二元配方的核心,具體來說,瓷石貢獻了優(yōu)越的熔點和黏度,而石英砂則增強了釉料的透明度和穩(wěn)定性。當瓷石與石英砂的比例保持在3:2時,釉料的流動性和光澤度達到最佳,從而形成了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獨特的厚釉特性[1]。其次,原材料的處理技術在厚釉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關鍵作用。匠人們采用精細的粉碎、混合和浸泡技術來優(yōu)化釉料的成分和粒度,為了獲得更加均勻和細膩的釉面,瓷石和石英砂經連續(xù)多次的研磨,其粒度被控制在50—60微米之間,這不僅確保了兩種材料的充分融合,還大大提高了釉面的密度和細膩度。再者,石灰堿釉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草木灰的添加量控制在5%—7%時,它可以有效地降低釉料的熔點,并在燒制過程中形成穩(wěn)定的化學結構,確保釉面的厚重和光澤。此外,草木灰中所含的堿性物質,如氧化鈣和氧化鉀,能夠與瓷石和石英砂中的硅酸鹽發(fā)生反應,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硅酸鈣和硅酸鉀,這些成分不僅強化了與胎體的結合,還進一步提高了釉面的穩(wěn)定性和耐磨性。最后,宋元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審美觀念也對厚釉技術產生影響。出于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追求和諧平衡的審美,龍泉青瓷的裝飾和顏色選擇都傾向于顯現(xiàn)其原始、純凈和天然的美。因此,在釉料的選擇和處理過程中,匠人們都力求保持原材料的天然特性,避免使用化學添加劑,以確保瓷器表現(xiàn)出的是最為純凈和自然的色澤。這種對天然和純凈的追求,也是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厚釉技術得以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溫火之技:燒制溫度與時間對厚釉形成的關鍵性研究
溫火之技,作為瓷器制作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厚釉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第一,燒制溫度是決定釉料熔化、流動以及最終凝固形成的關鍵因素。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所采用的釉料,大多需要在1300℃至1350℃的高溫下才能達到理想的熔化狀態(tài)。在這一溫度區(qū)間,釉料中的瓷石、石英砂及其他礦物質開始相互作用,使得釉面均勻、緊密,充分展現(xiàn)出龍泉青瓷獨有的青翠色澤。過低的溫度可能導致釉料未能完全熔化,形成釉面粗糙、色澤不均的現(xiàn)象;而過高的溫度則可能導致釉料流動過度,失去其厚重、滋潤的特質。第二,燒制時間對于釉料的熔化程度以及與胎體的結合同樣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的燒制過程中,通常要持續(xù)40—50小時,這不僅保證了釉料與胎體的緊密結合,還有助于釉面中的氣泡逐漸上升并釋放,形成更為平滑、光澤的釉面。此外,適當?shù)臒茣r間還能確保釉料中的各種礦物成分得到充分的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出具有深度變化和豐富色澤的釉面。第三,溫度與時間的精準控制也取決于當時的窯爐結構和技術。宋元時期,龍泉地區(qū)廣泛使用穴窯和龍窯,這些窯爐的特點能夠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持續(xù)提供穩(wěn)定的高溫,特別是在達到1265℃的關鍵溫度時,釉料開始流動,形成均勻的薄層[2]。同時,窯內的熱量分布相對均勻,確保每一件瓷器都能夠在最佳的溫度下得到充分燒制。爐火的控制、柴草的選擇以及上窯的方式都反映了當時工匠對燒制技術深入的認知和經驗積累。
(三)亮澤與厚重:厚釉的光澤、顏色與其厚度之間的科學關聯(lián)
亮澤與厚重這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對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賦予了其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光澤是評價龍泉青瓷質量的主要標準之一,它直接反映了釉料的純凈度和燒制技術的成熟度。在燒制過程中,釉料中的瓷石、石英砂等礦物質在高溫下熔融,形成均勻、致密的玻璃質結構,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反射光線,使瓷器表面呈現(xiàn)出鮮亮的光澤。同時,由于釉料的高純度,燒制后的釉面無雜質、無氣泡,進一步增強了其光澤度。另一方面,顏色的形成與釉料的成分、燒制溫度以及厚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釉料中的各種礦物質在高溫下進行化學反應,產生了各種彩色的化合物。例如,含有鐵元素的釉料在還原氛圍下燒制,可產生青瓷特有的青翠色澤(圖1)。而釉料的厚度則會影響其透明度和顏色的深淺,適中的厚度可以使顏色呈現(xiàn)出深邃、豐富的效果,而過厚或過薄則可能導致顏色失真或呈現(xiàn)出雜色。同時,觀察這件元代龍泉窯青釉褐彩瓷罐,還發(fā)現(xiàn)其上存在一些特殊的紋路和色塊,這些可能是由于釉料中的某些礦物質在特定的溫度下發(fā)生化學反應,或是由于釉料在燒制過程中的流動造成的。這些“瑕疵”反而成為這件作品的特色,增添了其藝術價值。
三、宋元龍泉青瓷裝飾工藝之演變
(一)紋飾之變:從刻紋到印花,裝飾技法的創(chuàng)新與變遷
紋飾之變,為古代陶瓷藝術注入了持續(xù)的生機與變革。宋元之交,龍泉青瓷在制瓷技藝的不斷完善中,裝飾工藝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刻紋到印花的發(fā)展過程。宋代初期的龍泉青瓷,往往采用簡單的線條刻紋,這些線條既有幾何的規(guī)律,也有自然的流暢,反映了當時對自然與和諧的追求。這些紋飾雖然簡單,但每一筆、每一畫都凝聚著工匠的匠心與智慧,使得器物在簡約中顯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3]。隨著時間的推移,宋代中期龍泉青瓷的裝飾技法逐漸豐富,刻紋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線條,而是開始出現(xiàn)各種復雜的圖案和紋樣,這些紋飾更加細致和立體,使得瓷器更具有藝術感和觀賞價值。到了元代,隨著制瓷技術和裝飾技法的進一步發(fā)展,龍泉青瓷開始出現(xiàn)印花技術。這種技法是先將圖案或文字雕刻到預制的模具上,再印在瓷器上,然后進行上釉燒制,使得圖案與胎釉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如元代模印小盤(圖2),印花紋飾色彩鮮明、線條流暢,展現(xiàn)了當時印花技術的高超水平。而這種技術不僅僅是為了裝飾,更是為了表達工匠對藝術的熱愛以及對技術的探索。
(二)色釉與畫意:多彩釉色與刻畫裝飾的結合與演進
色釉與畫意,兩者的結合為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賦予了無盡的魅力與生命力。早在宋代,色釉的使用已開始盛行,工匠們在傳統(tǒng)的青瓷基礎上融入了多種色彩[4]。如宋代青釉刻劃蓮花紋粉盒(圖3)就是其中的佳作,其釉面如玉,上面刻有精美的蓮花紋,既展現(xiàn)了匠人刻繪技術的高超,又反映了當時對自然與和諧的追求。進入元代,隨著制瓷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龍泉青瓷的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如元代龍泉窯青釉雕刻蓮花紋瓶(圖4),瓶身細長,輪廓分明,匠人在瓶身上刻畫出蓮花和漣漪,展現(xiàn)了當時匠人的高超技藝。此瓶完美結合了刻花工藝與青釉制作技術,使得蓮花與漣漪在青釉的映襯下更為生動與立體。同時,元代龍泉窯還生產許多風格各異的青瓷作品,如青釉刻花龍紋碗、青釉浮雕魚紋盤等,均體現(xiàn)了元代龍泉青瓷在色釉與雕刻藝術上的深入探索和創(chuàng)新。
(三)文化與藝術:裝飾主題、圖案與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關聯(lián)研究
文化與藝術息息相關,為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賦予了深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在瓷器的裝飾主題和圖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影子。宋代作為文化和藝術的高峰期,瓷器的裝飾主題多以自然、和諧為主,如宋代青瓷刻鹿紋碗上刻有栩栩如生的鹿,既體現(xiàn)了當時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又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和平、安寧的向往。同時,宋代詩詞盛行,許多瓷器上也開始出現(xiàn)與詩詞相關的圖案或文字。如青瓷雕詩句紋碟,上面刻有當時流行的詩句,使得作品不僅具有實用性,還成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此外,龍泉窯堆雕技術在盤龍瓶上的運用,也使其成為那個時代瓷器藝術的代表作。這種盤龍瓶(圖5)通過精湛的堆雕技術,在瓷胎上雕刻出盤繞的龍形圖案,經過高溫燒制,使堆雕的龍與瓷胎完美融合。通過在瓷瓶上堆雕盤龍,不僅展現(xiàn)了當時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藝,更是體現(xiàn)了宋代社會對帝王權力和龍的崇拜。這類盤龍瓶在當時不僅作為宮廷珍藏和貴族的日常用品,還經常被用作重要的禮儀用具或是宮廷的象征,為宋代文化中對龍的崇拜和宮廷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5]。進入元代,社會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在瓷器的裝飾上開始出現(xiàn)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圖案和主題。如元代青瓷刻畫馬紋盤,上面刻畫有奔馳的馬,體現(xiàn)了蒙古族對馬的喜愛以及對自由、奔放的追求。同時,元代的文人畫也開始影響到瓷器的裝飾,如青瓷刻花山水人物紋壺,上有文人墨跡,體現(xiàn)了當時文人對山水、自然的熱愛和向往。
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的裝飾主題和圖案,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每一件瓷器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個文化的載體,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信仰和審美觀念。
結語
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歷經時代洗禮,以其卓越的厚釉技術和裝飾工藝成為中華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其不僅體現(xiàn)了工匠們對技藝的追求與創(chuàng)新,更揭示了一個時代文化與藝術的交融與碰撞。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龍泉青瓷講述了一段又一段關于執(zhí)著、智慧與美學的故事,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啟示和影響。如今回首,這段華美的藝術旅程仍然閃耀著永恒的光輝,激勵人們繼續(xù)探索、傳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石旭麗,葉春霞.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及作用初探——兼論麗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陸起始地[J].麗水學院學報,2022,44(01):19-24.
[2]劉凈賢.試論宋元明時期閩北地區(qū)的仿龍泉青瓷[J].考古與文物,2020(01):100-110.
[3]周莉.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裝飾工藝演變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22.
[4]余麗萍.探析宋元龍泉青瓷工藝特點[J].陶瓷研究,2023,38(03):147-149.
[5]楊吳偉.龍泉青瓷造型藝術中的禪意探析[J].麗水學院學報,2020,42(03):27-30.
作者簡介:
許敏姝(1995—),女,漢族,福建三明人。大學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