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櫓
我一直在想,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我們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感受,在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代眼中會是如何?他們是否能夠從我們這代人所寫的文學作品中閱讀到一段真實的歷史進程呢?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人們究竟會是什么樣的人。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高度而迅猛發(fā)展的當下,未來的人類究竟有著怎樣的前景,都已經(jīng)是一個難以預測的問題了。不過我還是愿意相信人類的智慧的發(fā)展,總會超越于“科學”這種為人類所發(fā)明所掌控的事物的。否則我也不會以這個題目寫下此文了。
文學之不同于科學,是因為它們以具體的人和事作為抒寫的對象,關注的是人類諸多的內心感受和復雜的情感。我們通常所說的“以人為本,不忘初心”,這個“本”和“心”,說出了人類生存和生命價值之所在。所謂“文學是人學”,也是文學賴以存在的根基。所以我們希望在文學作品中讀到真實的生命感受和生存體驗。歷史上那些文學經(jīng)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個別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而且傳達出一種整體的歷史氛圍。西方的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我國從屈原、杜甫、李白、蘇軾到曹雪芹,他們筆下的那些人物和心態(tài),傳達出的就是一種歷史進程的氛圍,使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就我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是特別心儀契訶夫和魯迅的短篇小說的。他們筆下都是小人物,而正是這些小人物們的心態(tài)和作為,使我們特別親切地感受到一種無處不在的歷史氛圍。胡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大抵是說在政治人物和社會科學家們身上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而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們的筆下,歷史是不能任人打扮的。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家,應該是有社會良知和正義感的。他們的筆下應該呈現(xiàn)出一種無處不在的歷史氛圍,讓人們從他的筆下的人物身上,體察和體驗到人性的真和深。這樣,在后代眼中,他們就是真正的人類中的智者,而不至于被詬罵為裝傻和白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