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曹濟舟
【摘要】從沖突性話語研究視閾出發(fā),選取河北省霧霾天氣這一公共危機事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從2014年至2022年間以《河北日報》為代表的官方媒體和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圍繞霧霾這一公共事件的話語沖突、調適的變遷過程。研究發(fā)現,《河北日報》實現了霧霾報道由“環(huán)境議題”向“政治議題”的轉向,雙方話語沖突的焦點主要圍繞霧霾污染的話語呈現圖景、政府治理責任的劃定以及霧霾治理成效評價三方面展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河北省霧霾治理成效的不斷顯現,民間話語開始呈現積極轉向,雙方由此形成了一定的話語共識。
【關鍵詞】沖突性話語;公共事件;議題轉向
霧霾作為人類生產活動與特定氣候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污染程度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較密切的關聯性[1]。綜合公開數據及國家歷年空氣質量環(huán)境公報統計結果,2013年以來,京津冀城市群成為全國霧霾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尤其是河北各主要城市如石家莊、保定、廊坊等地,空氣質量長期處于末尾位置。霧霾問題作為一種典型的突發(fā)公共事件[2],其發(fā)生和防治都超出了傳統的行政區(qū)域管轄范疇,具有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3],因而在學界也通常選取區(qū)域城市群而非單一城市作為分析對象[4]。近年來,京津冀出臺了一系列霧霾聯防聯治的政策和措施,因北京、天津兩市的政治屬性、城市能級等因素影響,防治行動主要圍繞這兩座中心城市優(yōu)先展開。在北京、天津采取措施大力降低霧霾污染的同時,處于外圍的河北省各市不僅在治理中處于后發(fā)位置,在關注度上也長期處于“被忽視”的地位。
面對霧霾污染依舊嚴重與關注度較低的疊加現狀,加之近年來新媒體的發(fā)展和民意表達空間的拓展,廣大非中心城市的民眾作為霧霾污染的直觀感知者和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勢必傾向于通過新媒體表達政治化的、日常性的、生活性的環(huán)境生存權益,由此也形成了對霧霾問題的民間話語,且往往與主流媒體的宣傳話語有明顯差異,甚至產生對立交錯的雙重話語空間。上述兩種話語隨著霧霾治理進展,在政策發(fā)布和成效評價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沖突與調適。研究這一進程,對于深入探討政府、民眾等不同主體霧霾話語建構機制,以及聯結環(huán)境安全與社會治理的符號解釋、話語建構行為有重要作用。同時,從霧霾治理中的雙重話語沖突與調適這一視角出發(fā),以河北省為切入點,放眼全國數量眾多但在霧霾治理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存在較為嚴重對立情形的地區(qū),研究沖突性話語的歷時性建構與演進問題,有助于促成順暢有效的環(huán)境議題傳播,對于推動跨地區(qū)霧霾協同治理、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提出
沖突性話語(Conflict Discourse)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話語表現形式,在環(huán)境傳播中,相關研究主要從話語與權力這一視角展開?!霸捳Z”一詞最早見于米歇爾·福柯的《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狂史》一書[5],他從話語和權力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這種互動遵循“生產—控制—反控制—再生產”的軌跡,將沖突性話語看作是處于從屬地位的社群基于利益訴求,以質疑、懷疑、批評等方式影響主導性話語的一種抗爭性表達過程。由??逻@一視角切入,可以發(fā)現不同的環(huán)境話語意味著由不同階層、不同知識體系所搭建起來的“環(huán)境觀”。從霧霾這一特定事件出發(fā),媒體報道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受眾對霧霾的認知、情感與行為,但公眾同時也受到自身經驗感受、網絡輿論的影響,并有可能通過轉向“另類媒介依存”來完成對霧霾事件的情感表達、追因,最終實現自身話語權[6]。因而沖突性話語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一種結構性的、生產性的社會力量。這種沖突尤其體現在環(huán)境事件中官方媒體、自媒體對新聞框架的爭奪上[7],環(huán)境傳播與民間話語開始逐步嵌入社會結構之中,深度刻畫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張力。
基于以上分析和討論,本研究擬通過沖突性話語這一研究視閾,考察以《河北日報》為代表的官方話語和以微博為代表的民間話語,兩者就河北省的霧霾污染問題,各自呈現出什么樣的話語類型?在霧霾發(fā)生和治理的不同階段,雙方沖突性話語的呈現和互動主要圍繞哪些問題展開,最終的走向如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過程
(一)數據搜集與整理
本研究所指稱的官方話語來源是官方的大眾傳播媒體,由政府與主流媒體掌握,因此選取《河北日報》作為河北省官方話語的來源媒體。在民間話語的選取上,作為新媒體的微博因其具有低門檻、即時性等特點,各年齡階層、各社會性質的民眾都能自由發(fā)表觀點,能夠形成松散、龐大的民眾“非熱門”話語。故而選取微博作為民間話語的來源渠道,這也有利于助推研究從更為廣泛的社會視角來看待霧霾話語的產生與演進,從而避免將沖突性話語歸結為特定群體意見的舊有研究窠臼。
本研究選取2014—2022年作為研究河北霧霾話語的時間區(qū)間,是基于如下考慮:繼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后,2014年1月國家減災辦首次將霧霾天氣納入自然災情進行通報,全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始實施,標志著國家大力氣治理霧霾的開端。2015年發(fā)布《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劃》,標志著京津冀地區(qū)尤其是河北省霧霾治理力度的再次加碼。到2020年規(guī)劃階段性任務完成后進入常態(tài)化霧霾整治進程。在這一個時間跨度內,河北省霧霾治理經歷了逐漸加強、加大力度和環(huán)境逐漸好轉這一過程,其間相關的配套措施出臺最為密集,微博上民眾關于霧霾的討論也最為激烈,因此選取2014—2022年的雙方霧霾話語最具有典型意義。
為了解《河北日報》2014—2022年間對霧霾議題的報道,選擇知網“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作為樣本來源庫,選擇《河北日報》作為新聞來源報紙。在使用“霧霾”“PM2.5”兩個關鍵詞對報道全文進行檢索后,最終得到該報9年中刊登的480篇關于霧霾的報道。接下來使用數據抓取工具Gooseeker對微博關鍵詞“河北霧霾”按10天為單位時間段分年度進行抓取,為確保獲取民間話語準確性,在樣本篩選中剔除了官方媒體認證微博賬號,再依據隨機抽樣原則抽取480條微博作為樣本。由于涉及分析樣本數量眾多,內容各異,本研究借鑒鄭雯、黃榮貴[8]使用的類型學歸類方法,將表述相對統一、主題較為接近的樣本分類歸納,系統梳理分析各種復雜的話語內容,進而形成各自的話語類型。
(二)官方報道與民間話語的樣本呈現
綜合2014年到2022年《河北日報》對霧霾相關新聞的報道,將《河北日報》新聞報道話語類型分為問題描述、原因分析、治理舉措和成績宣傳四類報道:(1)問題描述類話語,主要包括當前霧霾污染數值、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等新聞內容;(2)原因分析類話語,內容為探究分析霧霾成因類的新聞報道;(3)治理舉措類話語,包括政府整治霧霾的行動計劃、政策文件和治理辦法等內容;(4)成績宣傳類話語,主要是圍繞霧霾治理成效開展的一系列宣傳報道。各話語類型報道數量及占比、代表性新聞標題整理見表1。
在歸納總結《河北日報》報道類型的基礎上,筆者對微博民間話語進行了分類總結,提煉出以下幾類話語:目睹感受類、情緒宣泄類、追因問責類和成效評價類四種話語。各類話語具體含義分別為:(1)目睹感受類話語,是民眾對身處霧霾環(huán)境所見所感的視覺、觸覺等相關感受的話語表達;(2)情緒宣泄類話語,主要包括因霧霾現狀產生的自嘲、悲觀、震驚等一系列情緒活動和相關話語;(3)追因問責類話語,主要是圍繞霧霾產生原因產生的相關話語與討論,包括追尋霧霾原因和評判政府責任類話語;(4)成效評價類話語,則是對政府治理霧霾結果的相關評價性內容。具體整理見表2。
三、研究發(fā)現
(一)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關注焦點與動態(tài)變遷
以時間軸為依據對《河北日報》所代表的官方話語和微博的民間話語進行編碼,而后綜合比較2014年到2022年《河北日報》與微博話語樣本,有利于明確雙方的話語關注焦點與變遷過程。對于霧霾污染問題的現狀描述和成因分析等環(huán)境議題方面,《河北日報》在2014—2016年給予較多關注,并將主要成因歸結為汽車尾氣、散煤取暖等生活性因素,而對企業(yè)生產排放、環(huán)保制度結構等因素則較少提及,從而規(guī)避了報道對政府和企業(yè)行為的道德評價。隨著霧霾成因逐漸明朗以及治理力度逐步加大,這兩部分內容報道呈現遞減趨勢,從2014年的29篇遞減至2022年的2篇報道,并且在2019年之后有關霧霾成因的內容不再出現?!逗颖比請蟆吩?016年以后的報道中,將關注重點逐漸從霧霾現狀、成因分析等“環(huán)境議題”轉向產業(yè)升級、協同治理(NH11、NH13、NH19)等政策措施和成績報道(NH4、NH8、NH12)的“政治議題”,從而形成了從“環(huán)境問題”向“政治議題”的意義過渡。一開始的“政治議題”報道主要宣傳政府各類治理舉措,在后續(xù)年份中開始通過宣傳治理成績來體現防治成效,成績宣傳類話語從2014年10%的占比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65%左右。
反觀微博話語的歷年分布情況,可以發(fā)現《河北日報》和微博在關注重點上存在差異性。微博占比最高的是民眾對霧霾的自身經驗觀察和主觀感受,相關微博數量在2014年—2016年占據55%至65%的較高比例(見圖1)。2017年以后,隨著和霧霾越發(fā)“熟識”和污染逐步減輕,相關感受類微博數量占比減少至25%左右。除此之外,占比較高的是宣泄對霧霾不滿情緒的相關話語,該部分話語演進趨勢也經歷了先升(2014年20%)后降(2022年5%)的發(fā)展趨勢。此外,微博話語對政府治理霧霾的舉措以及成效均表達了關切。在霧霾產生的原因分析上,因網民個人生活經驗及知識結構差異,呈現出多樣化但不盡科學的歸因表達,但幾乎一致地認為政府是解決霧霾問題的首要責任方。最后是對政府治理霧霾成效的評價,由于霧霾治理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加之后期政府治霾成效開始凸顯,該部分言論占比從5%一路升至16.7%。網民一開始較為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也出現了緩和跡象。
(二)“環(huán)境議題”還是“政治問題”:霧霾污染的話語呈現圖景
官方報道和微博話語對霧霾這一氣候現象議題屬性的建構,成為雙方話語差異開始的起點?!逗颖比請蟆吩陟F霾議題建構中,在前期(2014—2016年)呈現出霧霾“環(huán)境問題”取向,主要內容為霧霾污染的實時報道,相關報道數量分別為2014年24篇,2015年5篇,2016年2篇。該段時間內的嚴重污染也在民間話語中得到印證,微博用戶作為霧霾事件中的親歷者,與官方媒體采用科學數據形成的客觀報道不同,這些言論多從情緒宣泄角度出發(fā),尤其是2014年霧霾爆發(fā)之初,反映出民眾普遍持有的憤怒、無奈和批判心態(tài),相關情緒話語在微博發(fā)布的總量和頻率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這也成為“情緒宣泄”類話語的主要來源。由霧霾引發(fā)的對立情緒經過網民的生產和再造,表現為批評聲音、戲謔解讀等話語,相關言論數量占2014—2016年每年樣本量的1/4左右。熱門內容如“問河北情為何物?直教人滿眼是霧”等惡搞話語獲得了大量點贊與轉發(fā),在網絡上進一步加深了河北霧霾的刻板印象。
2016—2017年,隨著河北省政府治理政策文件和行動方案的發(fā)布與實施,《河北日報》治理舉措類的報道開始替代環(huán)境現狀報道成為主流(占比達到90%),污染狀況等相關信息逐漸淡出視野(僅1篇)。而在民間話語中,霧霾自始至終都作為環(huán)境危機而出現,用戶從霧霾環(huán)境事件出發(fā),進而質疑、批評政府治理責任和舉措,環(huán)境議題和政府議題始終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通過不斷強化霧霾的環(huán)境議題屬性,來表達與官方政治性議題相左的對立立場。也正由于霧霾污染治理長期性、系統性的特點,短期內確實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導致的不滿滋生出各種社會情緒與矛盾,成為對抗性話語產生的重要社會基礎。
(三)“協同發(fā)展”抑或“污染外遷”:圍繞政府治理責任劃定之論爭
京津冀地區(qū)由于天然地理區(qū)位及霧霾污染相互傳輸影響的特點,《河北日報》各年的“治理舉措”話語中均對區(qū)域協同治理有所提及。2014年至2022年報道數量分別為8篇、6篇、3篇、5篇、5篇、4篇、5篇、3篇和4篇。2014—2016年間,《河北日報》采用系列報道闡明三地協同霧霾治理的相關舉措,到2018年后,該報的相關報道主要圍繞京津冀空氣質量同比改善、達標天數和平均優(yōu)良天數增加等內容,總體呈現出“政府行動”和“政府作為”的正面取向。
主流報刊的此類舉措性報道在微博話語中也得到印證,主要集中于“追因問責型”類的話語中。微博話語中對三地聯手治理的舉措表達出懷疑與隱憂,尤其是產業(yè)承接轉移加劇了居民的疑慮,認為該舉措造成了河北當前嚴重的霧霾現狀。圍繞著協同治理問題,雙方從權利、健康和經濟等角度出發(fā),形成了官方媒體“產業(yè)轉移”和微博“污染外遷”兩種沖突性話語類型。究其原因,是因為霧霾治理是一個長期、系統、短期內難以見效的工程,且討論環(huán)境問題離不開專業(yè)知識的支撐,否則可能極易對霧霾污染治理責任進行表象定性。在霧霾治理責任歸因的討論中,很多微博用戶將京津冀間產業(yè)轉移與河北空氣環(huán)境質量下降簡單掛鉤。其中部分原因是民眾在未詳細了解產業(yè)政策等內容的情況下,進行的簡單歸因和情緒化表達,并未對霧霾治理本身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沒能形成改變現狀的政策訴求和有效的民眾政治參與。
(四)“回望歷史”與“環(huán)顧當下”:霧霾治理成效評價的兩種視角
話語沖突的另一個突出方面便是《河北日報》與微博關于霧霾治理成效的不同表述,此類話語主要集中在報紙“成績宣傳”和微博“成效評價”兩種類型。在整個話語論爭過程中,“對比維度”成為理解雙方霧霾治理成效話語的關鍵因素。綜合比較2014年到2022年的話語樣本可以發(fā)現,《河北日報》關于霧霾污染的成績宣傳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該報大量采用年度總結和同比分析數據來佐證空氣環(huán)境不斷變好這一事實,關注重點依然是各級政府的階段性成績,與民眾感受并未產生太多互動與關聯。這種缺失反映在微博話語中,表現為一些網民并未完全接受官方媒體所強調的與過去對比這一縱向敘事視角,而是更傾向于采用同其他城市橫向對比的方式評價霧霾治理成效,進而建構出與官媒報道不一致的成效評價,同時將這一差距演化為對當前治理現狀的不滿和對政府能力的懷疑,并且在沖突性意味的表述中對話語類型不斷進行強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對抗性話語中的二元對立結構始終存在,但隨著河北省霧霾治理成效的不斷顯現,微博話語在2018年以后體現治理成效的積極言論開始明顯變多,在2018年到2022年間占比由10%遞增至22%左右。這些民間話語表述與官方報道的向好數據形成呼應,雙方話語開始從沖突走向緩和。在霧霾減輕的原因分析中,微博話語表現出受《河北日報》議題建構的長期影響,對“治理舉措”報道中的產業(yè)轉移等內容表達了一定認可,且從之前“污染外遷”的言論逐漸轉向“協同發(fā)展”。在這一基礎上,微博話語逐步轉向為接受并認可政府的治理舉措和成效。雙方話語開始進一步合流,體現出理性討論的趨勢,也由此形成了一定的話語共識。
四、結論與討論
霧霾作為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產物,由于其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且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勢必成為民眾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逗颖比請蟆?014年至2017年間的報道重點闡釋霧霾污染情況和產生成因,有助于推動霧霾事件的科學傳播。2017年后,該報重點轉向報道政府治理行動和宣傳治理成效,形成以政府治理舉措的政治類議題取代霧霾環(huán)境類議題的現象。霧霾開始作為政治議題而非環(huán)境議題被建構,這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個人經驗產生偏離,導致民間話語無法從官方報道中獲取足夠多的環(huán)境信息,轉而依靠極其有限的信息和知識儲備對霧霾事件的起因和解決方法做出估計,進而形成以目睹感受和情緒宣泄為主的微博話語。這種話語在歷年霧霾天氣中不斷被提起和反復強化,最終發(fā)展成為和官方觀點相左的對抗性話語。
需要指出的是,空氣污染具有的特殊氣候屬性,必須依靠城市群共同協作治理。在這一問題上,雖然《河北日報》對城市群協同治理進行了大量正面報道,但進入互聯網時代,這種單向宣傳的效果已十分有限[9]。由此,官方媒體和微博民眾因自身立場、知識經驗的不同形成差異化的判斷與解讀。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也體現出民間話語對官方話語權力關系的“破”的沖動與欲望,從本質上看,民間話語希望沖破官方固定的話語模式,其目的是希望能夠與官方進行有效對話和溝通,促使公共事件有效合理解決。
由霧霾這一環(huán)境事件引發(fā)的對抗性話語,有其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和文化因素。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民眾整體科學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很多微博用戶不再停留于簡單的情緒宣泄,而是轉而全面客觀分析霧霾成因和評價治理成效。在2018年以后,民眾對霧霾治理取得的實效予以積極肯定,表明在官方和民間兩個話語場域就霧霾治理成效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盡管這種共識尚未成為主流。管理部門也不必為網上的反對聲音“談之色變”,而應該看到民間話語積極轉向的一面,這背后亦是網民的公民意識崛起,也為當下主流媒體改進宣傳報道提出了新的命題。后續(xù)公眾霧霾認知的形成、對抗性話語背后的支撐抗爭符號、口號和話語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結構關系等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詹婉玲.我國霧霾污染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
[2]張洋.視頻互動媒介對突發(fā)公共事件新聞報道的影響:基于“北京霧霾”個案的實驗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3]邵帥,李欣,曹建華.中國的城市化推進與霧霾治理[J].經濟研究,2019(2).
[4]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fā)展[J].經濟研究,2018(2).
[5]米歇爾·???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狂史[M].劉北成,楊遠嬰,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6]劉濤.環(huán)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J].新聞大學,2009(4).
[7]周裕瓊,齊發(fā)鵬.策略性框架與框架化機制:烏坎事件中抗爭性話語的建構與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8).
[8]鄭雯,黃榮貴,桂勇.中國抗爭行動的“文化框架”:基于拆遷抗爭案例的類型學分析(2003-2012)[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2).
[9]張寧,吳文順.網絡政治宣傳的對抗式解碼及其內在邏輯解析[J].新聞界,2017(6).
作者簡介:李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南京 210023);曹濟舟,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南京 210023)。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