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似看山不喜平,新聞表達亦如此。視角是不是獨特、表達是不是新穎、傳播點找得準確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件新聞產品新聞價值挖掘得是否充分,以及能否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從新聞表達的“曲線美”切入,結合新聞實踐中的成功案例,對什么是新聞的“曲線美”、新聞表達“以曲代直”、新媒體產品怎樣借助“曲線美”成功抵達用戶等方面展開分析論述。
【關鍵詞】曲線美;角度;主題宣傳;新媒體產品;傳播點
曲線美,被視為源于自然界的美,素來與藝術創(chuàng)作高度關聯,比如書法講究曲直相生,建筑追求曲徑通幽,舞蹈展現婀娜多姿等。清代袁枚在《與韓紹真書》中寫道:“貴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無文直星。”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實在新聞表達中,曲線美也有著相當廣泛的運用空間,甚至決定了一件產品的成敗。
新聞的“曲線美”體現在哪些地方?對于新聞表達來說,用曲說代替直陳,能起到怎樣的作用?新媒體產品怎樣借助“以曲代直”,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本文將結合實例一探究竟。
一、新聞的“曲線美”與獨特視角、新穎表達密切相關
2023年10月18日,《河南日報》“中原風”版面刊發(fā)了一篇文章《小米 小車 小曲》,記者行走位于一河兩地的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挖掘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相似性、規(guī)律性。
黨的二十大后首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選擇了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在考察中他飽含深情地談到,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人們對紅旗渠精神、延安精神耳熟能詳,跟相關主題的宣傳報道不絕于耳不無關系。怎樣抓住“一脈相承”這個關鍵詞,進一步展現、闡釋好這兩種偉大精神?河南日報社記者另辟蹊徑,借由兩地共有的三種細微載體——一碗小米湯、一架木質車、一曲勞動歌,帶領讀者走進熱血沸騰的延安十三年和紅旗渠建設時期,傾聽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一句句樸實的大白話,自然而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兩地精神一脈相承,源于它們都忠實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所賦予的精神基因,包括崇高的理想信仰、執(zhí)著的初心使命、堅定的革命精神、徹底的犧牲精神、頑強的奮斗精神等。
像文章《小米 小車 小曲》一樣,小切口反映大主題,是新聞寫作的常見手法,也是新聞表達“曲線美”的典型體現?!扒浮?,就是在表達時不直接指稱對象,或不直接說出某事物,而是換一種曲折的說法,讓人明白其所指。借用這一修辭手法的釋義,新聞的“曲線美”不妨這樣定義:新聞表達中,通過曲折的視角展示報道對象、展現報道主題,由此帶給人們美感。
在實踐中,新聞的曲線美主要有以下3種體現: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第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光明日報》推出的長篇報道《神山村三日》,被譽為“小山村折射大變化,小細節(jié)抒發(fā)大情懷”的代表作。調研組走進井岡山市茅坪鎮(zhèn)神山村,在走訪、傾聽、感知中,探尋神山村從人跡罕至的偏僻小山村,到如今的“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實現驚天巨變的密碼。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前文已經提及,此處我們重點談談“大”和“小”的選擇及關系問題。正是由于記者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科學指引、黨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這樣的“大主題”心中有數,對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內容、意義和影響有著清晰的認知,同時善于尋找神山村這樣集革命老區(qū)、偏遠山區(qū)特點于一身,接續(xù)奮斗銳意進取頗有典型意義的“小切口”,微觀而不渺小,具象而不瑣碎,全局與個體、宏大與細微、厚重與輕盈很好地融為一體,才成就了這篇獲獎作品。
以實代虛,虛實結合。2023年七夕當天,新華社推出的全媒體產品《快來看,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情書有多美》,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以“文字+圖片+動圖”的方式,講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武丁和王后婦好這對“模范夫婦”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婦好傷風了,她會生病嗎?”“婦好的牙痛緩解了嗎?”“婦好最近身體虛弱,請祖先保佑她早日康復?!薄掏跷涠r期的數萬片甲骨中,涉及“婦好”的卜辭就有200多條,字字牽掛,句句相思。七夕素有“中國情人節(jié)”之稱,無需直陳愛情有多動人心魄,把這樣一個纏綿悱惻的歷史故事搬到手機上,就能起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不僅如此,通讀全篇,還能學到不少跟甲骨文、商王朝、殷墟有關的歷史知識。這件產品以實代虛、以形傳神的手法運用,著實令人贊嘆其策劃之妙、角度之巧。
推陳出新,形成反差。隨著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chuàng)新主題的宣傳報道分量越來越重。諸多創(chuàng)新要素中,怎樣報道好企業(yè)這一創(chuàng)新主體?一位資深新聞人這樣啟發(fā)一線采編人員:那些企業(yè)“謝絕參觀”的內容,往往是體現企業(yè)核心競爭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所在,也是彰顯記者思考力、發(fā)現力的很好視角。的確如此,采訪中遇到“謝絕參觀”,通常人們都會繞道而行,但如果抓住這個常人回避的角度深挖,更容易發(fā)掘采寫出令人感興趣的新聞。逆向思維“就是遇到事情倒過來想一想,從相反的方向和角度來觀察問題,從而發(fā)現人家沒有注意到的新鮮事物,或者別人不曾采用的表達方式”[1]?!爸x絕參觀”便是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式的典型操作,從反差、反常的角度切入,展現他人所未見,是化舊為新、把熟悉題材做出新意的好辦法。
其實,新聞的“曲線美”并不深奧難解,很大程度上是由記者觀察的視角、新聞報道的角度所決定的。新聞宣傳業(yè)內人士喜歡用“橫看成嶺側成峰”來形容角度的選擇對于新聞報道的影響,角度不同,呈現的方式、起到的效果就有不同。因此,細心觀察、潛心鉆研、悉心體會,尋找獨家角度,往往成為優(yōu)秀記者精練業(yè)務的“必修課”。
二、“曲說”新聞能起到增添韻味、深化主題、調動情緒的作用
曲則有情、曲則生韻,完美呈現新聞的“曲線美”,能讓宣傳報道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擺脫“千篇一律”,令人眼前一亮,從同類題材中勝出。這也是不少情況下,曲說比直陳顯得更為“高級”的原因所在。
對于“曲說”的作用,中外名家都有著深刻認知。譬如老子有句名言:曲則全,枉則直。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在《間接路線戰(zhàn)略》一書中寫道:“從戰(zhàn)略上說,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睆V義上講,“曲說”不僅適用于個人的修養(yǎng)和生活,也適用于社會的治理和發(fā)展,當然也包括新聞的表達和呈現,無論是以文圖為主的紙媒內容,還是技術賦能的新媒體產品,都能借助“曲說”起到點亮文字、深化思想等作用。
反轉敘事,使故事更加精彩。河南農業(yè)大學退休教授王澤霖,最近這兩年成為中央、省、市等各級各類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這位古稀老人因為前后兩次捐款聞名,他將畢生科研轉化結余的收入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助力建設P3實驗室后,他又捐出300萬元個人獎金,支持青年人才科研創(chuàng)業(yè)。然而這位新聞人物的“看點”不止于此,他本人生活簡樸,能步行不騎車,能騎車不坐公交車,能坐公交車絕不打出租車,這種對自己小氣、對國家大方的行為,形成了很大反差。有的媒體充分挖掘這種反差,在報道中通過反轉敘事,讓一位專注和熱心科研事業(yè),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科學家形象躍然紙上。比如央視新聞刊發(fā)的《8000多萬!對自己“摳門”一生,為這事卻“揮金如土”》,《大河報》刊發(fā)的《河南“摳門”教授,原來如此可愛可敬》等,僅看標題就讓人預感到,這會是一個細節(jié)滿滿、相當精彩、可讀性強的好故事,從而勾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由點及面,讓主題更為深刻。新聞行業(yè)內有句俗語,“寧要一錐子,不要一錘子”。意思是說,“一錘子”對人的影響有限,不如“一錐子”一下就能扎出血來。這句符合壓強原理的俗語,意在告訴采編人員,采寫報道、制作產品時要聚焦、聚焦、再聚焦,改變接觸面,很可能就改變了對新聞價值的彰顯、對主題深度的開掘,也就改變了報道和產品影響力的大小。在新聞實踐中,大家慣常使用從點到面、點面結合的報道手法,找準大眾感興趣、好理解的點,細究、追問、深剖,把鮮活的點與整體的面有機結合起來,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工作性、回歸新聞性,使觀者在更短時間里領會作者深意。相反,如果從面上來到面上去,浮光掠影、泛泛而談,很容易讓人感覺枯燥,索然無味。正如業(yè)內人士所說:“新聞報道的深度受新聞報道角度的制約,好的絕佳的報道角度,會將新聞的深度拉長,使新聞報道的內容厚重而詳細,增進受眾對新聞內容的了解?!盵2]
激發(fā)情緒,為傳播插上翅膀。在新媒體平臺上,情緒對于產品傳播起著重要作用。翻看每年的普利策新聞攝影獎,不難發(fā)現獲獎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極大激發(fā)調動人的情緒,有的引人深思,有的令人傷感,其中既有憤怒的宣泄、無聲的控訴,也不乏溫柔的凝視、美好的瞬間。在此僅舉一例,攝影師Earle Bunker拍攝的Homecoming(中文譯為《歸來》)。這張照片記錄了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士兵羅伯特·摩爾中校,經過16個月的部署后返回家中,在火車站被親人迎接的場景:中校擁抱著他的七歲女兒,他的妻子掩面哭泣,可愛的小侄子在旁邊看著這一幕。這張攝影師蹲守良久才拍攝下來的照片,盡顯“曲說”之妙:畫面上每一個人物都沒有露出正臉,盡管看不到他們或欣喜或激動或好奇的表情,但那父親俯身擁抱、女兒踮腳親吻、妻子捂臉哭泣的動作,瞬間就能把飽滿的感情傳遞給觀者。和畫面中的人物一起哭過笑過之后,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就如潮水般涌來。這種緊緊抓住情緒、迅速產生共鳴的上乘之作,自然能夠獲得由衷的、自來水式的點贊轉發(fā),在新聞史上留下永恒的一筆。
三、找準“傳播點”挖掘“曲線美”,有助于提升新聞價值優(yōu)化傳播效果
進入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成為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主戰(zhàn)場、主陣地、最前沿。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新媒體產品成為內容生產的主要構成,形式手段、平臺渠道的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怎樣讓新媒體產品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不妨從增添“曲線美”的角度,多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隨著傳播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傳統(tǒng)媒體在最近這幾年,經歷了轉型最復雜、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摸索、反思、收獲、成長,越來越多的媒體人注意到,要想策劃制作出一件成功的新媒體產品,必須找準傳播點在哪里,而傳播點的尋找,不僅與傳播效果高度關聯,也符合新聞價值內涵擴展改變的軌跡,換句話說,對互聯網傳播規(guī)律吃得越透,傳播點找得就越準。
眾所周知,作為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新聞價值包含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真實性等要素。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時新性要素已經被即時性所取代。此外,事實本身是否具有社交性和分享性,也成為新聞價值大小的新標準。一個事件中,那些能表明自己價值觀和態(tài)度、能表達個體情感的信息,就是引發(fā)網友分享欲的“點”,也就是新媒體產品的傳播點。把傳播點提煉出來,不僅能讓大眾普遍感興趣的社會新聞更具傳播性,還有助于實現“硬話軟說”,促使重大主題宣傳、“四季歌”式新聞抵達用戶,可以說是對新聞曲線美的很好展現。
這方面的實例比比皆是。2023年10月25日,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3名航天員組成的神舟十七號乘組首次亮相。人民網官方微信號迅速推出一篇文章,標題為《01這段話,狠狠共情了!》,把傳播點放在指令長湯洪波接受中外媒體記者集體采訪時所說的一句話上:“曾經積貧積弱的神州大地,現在卻是這個星球上最亮最美的地方?!睆倪@句話切入,展現國家富強、科技進步帶給航天員、帶給每一個人的自豪感。同樣是這家媒體,其微信視頻號發(fā)布的28秒短視頻,標題卻是《湯洪波形容航天員有多警醒:即使睡著了也要睜著一只眼睛》,相比而言,這樣的標題更加“平易近人”,吸引力更強,更容易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分享欲。文圖表達為主的平臺和視頻平臺,用戶群體的喜好有所不同,但這兩種呈現方式、兩個鮮活標題,都是找準傳播點、挖掘曲線美的具體體現。
傳播點和重大主題宣傳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拉一根繩牽出一頭?!眮硇稳?。要讓重大主題宣傳避免說教味兒,真正做到讓老百姓愛讀、愛看、愛聽,就必須讓“硬話題”實現“軟著陸”,曲說顯然比直陳效果更好。找到傳播點,就相當于找到了表達主題、抵達用戶的橋梁和紐帶。值得關注的是,新媒體產品和傳統(tǒng)媒體的文字報道,二者的傳播點有相通之處,也各有特點。后者以講故事、寫細節(jié)為主,前者更傾向于找各種“點”,比如引人發(fā)笑的笑點,戳人心窩的淚點,令人失望或憤怒的槽點,普及相關知識的知識點,活用各類網絡梗的流行點,言之有理認同度高的思想點,等等,它們都是讓網友主動點評轉、讓主題宣傳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的“解鎖鍵”。
四、結語
“曲線美”展現得當,完全可以成為新聞產品脫穎而出的利器,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際操作時不宜一葉障目、以偏概全,更不能胡亂聯系、生搬硬套。什么樣的切入點最能傳情達意,什么樣的傳播點最能吸引瀏覽?曲說和直陳怎樣把握分寸、有機融合?變化萬千,貴在自然,新聞界老前輩在業(yè)務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告訴我們,不斷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練就過硬本領,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著痕跡盡顯美感。
參考文獻:
[1]劉海貴,尹德剛.新聞采訪寫作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5.
[2]韓慶權.淺析報道角度與新聞深度[J].新聞傳播,2013(2).
作者簡介:柯楊,河南日報社高級記者(鄭州 450008)。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