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米達
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再去給予,“付出”和“奉獻”才會更有力量。
在生活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越是一味付出的人,往往越是不被珍惜。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主人公是一位媽媽,她的煩惱在于自己和丈夫、孩子的關系。在她對我的傾訴中,她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丈夫。平時,她的工作比較清閑,所以她總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她還要求自己只要有空閑時間就要為丈夫孩子親手做飯,保證餐餐營養(yǎng)搭配均衡,丈夫和孩子都非常喜歡吃她做的菜。
她自認為是一個優(yōu)秀的妻子和媽媽。出門逛街,她考慮的都是丈夫和孩子,會主動給他們買衣服鞋子。每天丈夫上班前,她都會體貼地在丈夫包里放一些小零食,怕丈夫在上班的時候肚子餓;每天孩子上學的時候,她也會為孩子搭配營養(yǎng)加餐。
可令她煩惱的是,丈夫和孩子似乎從沒主動這樣關心過她。孩子還小,她可以理解,但是,為什么丈夫也很少像她關心他那樣去關心她?每次她向丈夫描述自己有多辛苦的時候,丈夫就會說,他不需要妻子為他做這么多,讓她多做一些自己開心的事情,連孩子也沒有站在她這邊。
難道是她的錯嗎?她又錯在哪里呢?其實,這種案例還挺常見的。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女性往往是要求被奉獻、被犧牲的那個。因此,很多女性從小就被教育要為家庭和丈夫付出、奉獻,這樣的女性往往很容易形成“奉獻型人格”。
當她們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或者自己沒有被同等對待時,她們就會感到痛苦。這類女性通常都缺乏安全感,并不是她們愿意奉獻才主動付出,而是因為她們本身就渴望照顧,所以才將這種心理投射到他人身上。妻子將自己需要關心和照顧的需求投射在孩子和丈夫身上,明明自己最需要關心,她卻理所應當?shù)卣J為這是他人的需求,并希望通過付出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心理能量是否足以支撐這些奉獻和付出,如果不能,就是在不斷消耗自己,還美其名曰無私奉獻。
可見,付出是有條件的。當一個人內心能量充沛的時候,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幫助別人,他不會要求別人回報,因為這種付出對他來說是一種“充電行為”,會讓他感到精神愉悅。但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能力本來就不夠充沛,那么他的付出就是飲鴆止渴。
在一味付出中感覺疲憊的人,要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家庭成員及時溝通。但別用“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為我做什么了”這種話語進行溝通,恰當?shù)臏贤ǚ绞綉撌恰拔矣袀€需求,如果你能這么做,那真是幫了我大忙。”
任何人都不應該將家務都攬在自己頭上,這個家不是一個人的家,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的家。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進來,讓他們感受到這些工作的不易,才會讓他們更加了解你的付出。
我們要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多給予自己鼓勵,多發(fā)掘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為你是你,作為一個獨立而特別的生命存在,這已經是很美妙的事情了,你值得一切愛和美好。基于此,才可能有力量去成為一個完整、鮮活的自己,而非卡在某個社會角色里無法動彈。
“付出”和“奉獻”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具有很強的“利他性”,但需要講究程度和技巧。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再去給予,“付出”和“奉獻”才會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