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非寫實”戲曲理論的生成及檢視

        2024-01-11 16:53:35陳雅新
        文藝研究 2023年11期
        關(guān)鍵詞:竹馬戲曲戲劇

        陳雅新

        摘要近人論及戲曲藝術(shù)特色,總將“以鞭代馬”作為論述虛擬性、寫意性、象征性等非寫實理論的典型例證,似乎以鞭代馬之于戲曲演馬方式、非寫實之于戲曲藝術(shù)特征都是一以貫之的。然而,在元明清戲曲舞臺上,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娛樂還是祭祀演劇,屬于寫實風格的竹馬、馬衣、真馬十分常見。明末以鞭代馬程式產(chǎn)生后,寫實風格演馬方式并未勢弱,而是與之共存。20世紀寫實風格演馬的驟然式微,是非寫實理論反作用于實踐的結(jié)果。非寫實理論是在近代中西實力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外理論家出于各自的訴求以西方寫實戲劇為鏡鑒重構(gòu)戲曲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并非基于戲曲全部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它裹挾著不斷強化的民族情感,造成了非此即彼的話語對立,壓抑了戲曲寫實傳統(tǒng),給學術(shù)研究和藝術(shù)實踐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

        近人論及戲曲藝術(shù)特色,總將“以鞭代馬”作為論述虛擬性、寫意性、象征性、程式性等非寫實理論的典型例證。以鞭代馬,即演員不必使用馬形砌末,更不必騎真馬上臺,只要手持馬鞭便能被觀眾會意是在騎馬。張厚載、余上沅、齊如山、張彭春、梅蘭芳、程硯秋、黃佐臨、愛森斯坦、布萊希特、本雅明等國內(nèi)外諸多理論家、藝術(shù)家,都曾稱道以鞭代馬的戲曲表演方式,并用以闡釋戲曲的非寫實藝術(shù)特征①。然而,他們的論述多沒有充分考慮戲曲表演形態(tài)的豐富性,似乎戲曲的演馬方式在歷時性上從未有過變化、在共時性上則只是一元,似乎以鞭代馬之于戲曲演馬方式、非寫實之于戲曲藝術(shù)特征都是一以貫之的。

        寫實風格演馬方式,即以真馬或像真之馬形砌末入戲,與以鞭代馬截然不同。前人對古代戲曲演馬方式給予了長期關(guān)注,得出了十分有益的成果②,但由于相關(guān)資料特別是圖像資料的匱乏,加之受今日以鞭代馬表演程式和寫意、虛擬等理論預(yù)設(shè)先入為主的干擾,研究者對一些關(guān)鍵史料存在誤判,對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難以推進,更鮮見就寫實風格表演方式對寫意、虛擬等非寫實戲曲理論做出檢討。本文以戲曲演馬方式作為切入,旨在利用筆者搜羅的外銷畫等稀見史料,考證古代戲曲尤其元明清三代演馬方式的原貌,打破以鞭代馬是戲曲唯一或主流演馬方式的刻板印象,探尋寫實風格演馬方式在近代式微的深層原因。本文在演馬形態(tài)知識更新的基礎(chǔ)上,進而探討戲曲非寫實特征這一重大議題,將非寫實理論選擇性建構(gòu)的生成過程重新語境化,呈現(xiàn)此過程中理論家各自的訴求、投射與想象,并對非寫實理論的缺憾及其長期作為權(quán)威話語給學術(shù)研究與藝術(shù)實踐帶來的消極影響做出反思。

        一、寫實風格演馬考辨

        (一)“竹馬入戲”形態(tài)新證

        除眾所周知的以鞭代馬外,騎竹馬也是古代戲曲演馬的一種普遍形態(tài)。竹馬是歷史久遠的戲曲砌末,以像真之物代馬,有逼真的馬頭、馬身、馬尾,又常用垂幅繪以馬腿,遮住演員的下身,盡力模仿真馬,為寫實風格無疑。任半塘以為唐戲中“可能已騎竹馬上下”③,然所據(jù)材料薄弱,故存疑。關(guān)于宋代戲劇如何演馬,可據(jù)材料亦少?!稄垍f(xié)狀元》中的兩處騎馬情節(jié)殊難判斷如何表演,有人認為是以竹馬入戲④。南宋《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載有舞隊“小兒竹馬”“踏蹺竹馬”等⑤,可知竹馬已進入歌舞,引之入戲是有條件的。元刊《霍光鬼諫》《追韓信》雜劇用竹馬,前劇刊于“古杭”,后劇作者金仁杰亦為杭州人,可知竹馬在南方盛行,滲入南戲是有可能的⑥。這增加了宋代以竹馬入戲的可能性。

        元明雜劇以竹馬演馬,為學界共識⑦。然而,竹馬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利用竹扎之馬形砌末,如今日竹馬燈;二是騎竹竿。馬形砌末是像真的寫實風格,竹竿則寫實程度較低,故不得不辨明。認為騎竹竿者的理由主要有兩點。其一,馬形砌末不便于表演,如《三戰(zhàn)呂布》一折中有19人騎竹馬“混戰(zhàn)”,舞臺難以容納⑧。但戲曲舞臺形式多樣,空間問題不難解決。何況此《三戰(zhàn)呂布》之穿關(guān)傳抄自內(nèi)府本,宮廷劇場的宏大從清代大戲樓可以想見,容下十幾匹竹馬輕而易舉。晚近尚派《漢明妃》中曾同時出場竹馬32匹。其二,據(jù)劇本,演員要經(jīng)常當場上下馬,用馬形砌末不易做到⑨。此說值得注意,因為今日之跑竹馬是無法當場上下馬的。但這也僅是質(zhì)疑用馬形砌末的可能性,并非騎竹竿的明證。認為所用為馬形砌末者,周貽白從觀賞性、技藝性斷定此竹馬必為像真砌末,不可能頂冠束帶的人物如兒童游戲般上場,并證以今日諸劇⑩;柯潤璞稱用馬形砌末比騎竹竿更能解放演員的雙手,此二說均有道理。

        筆者在前人論述的基礎(chǔ)上,另補充三點理由。其一,竹馬入戲圖像今可見者僅有三幅。崇禎刊本《青州風物志》插圖《法慶寺演出〈昭君出塞〉》(圖1),是元明兩代唯一可見的竹馬入戲圖像。圖中昭君身縛馬形砌末,為有力證據(jù)。清代廣州外銷畫《六國封相》(圖2) 和清代楊柳青戲出年畫(圖3) 中,所用均為馬形砌末,可為佐證。其二,在現(xiàn)存眾多古代竹馬圖像中,騎竹竿者均為兒童,從未見成年人騎竹竿;而成年人用馬形砌末者大量存在,如法國國家博物館藏清代《蘇州市景商業(yè)圖冊》所繪社火竹馬表演(圖4)。其三,《三戰(zhàn)呂布》中凈腳打諢道:“夾著無韂馬,雙腳走如飛?!笨梢娭耨R砌末是“夾”在演員身上的。圖4中可見舞者腰際兩側(cè)各有兩根交叉的線,將竹馬前后兩截夾在身上。《三戰(zhàn)呂布》中的“馬兒”或即此類。

        元明雜劇指示竹馬出場動作的詞除“騎”外,還有“踏”“跚”“蹅”“躧”。孫楷第指出“蹅躧跚與踏蹋同義”,“跚同躧,乃俗字之后起者。蹋即踐蹋之?!保晃从柙斦?,故未被學界完全采納。筆者試為孫楷第的觀點稍加申述。《魏征改詔》正文中有“跚馬兒”,而穿關(guān)相應(yīng)注為“躧馬兒”,則跚同躧已明?!饵S花峪》中有“可早跚下腳印”,《八仙過滄?!分杏小柏毜儡h此鐵拐過?!保芍?、躧為踏、踩義。《升堂記》中有“休怪責俺也是蹅踏您那大院深宅”,蹅、踏為同義連用??芍怂淖志鶠樘ぁ⒉攘x。

        “騎竹馬”自無疑義,竹馬表演為何又叫“踏竹馬”呢?筆者以為,踏竹馬或即踏蹺竹馬的簡稱。前引南宋《繁勝錄》中有“小兒竹馬”“踏蹺竹馬”,后者難度高,觀賞性強,適合入戲。在表示“踏”義的四字中,“躧”字出現(xiàn)最多,尤其在《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穿關(guān)中,“躧馬兒”頻繁出現(xiàn)。《竹葉亭雜記》記載清宮《慶隆舞》:

        “一人躧高趫騎假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獸狀,奮力跳躍,高趫者彎弓射。”描述的是《慶隆舞》之武舞《揚烈舞》,《欽定大清會典圖》中可見此舞高蹺竹馬的形態(tài)(圖5)。把《慶隆舞》之“躧高趫騎假馬”與元明雜劇之“躧馬兒”相對照,將前者理解為后者的全稱也無不可。果真如此,則稱元明雜劇竹馬表演為“踏竹馬”便合情合理。此可見踏蹺竹馬的觀賞性,以之入戲自然出彩。此種推測亦可輔證元明雜劇所用為像真之竹馬。

        清代戲劇仍常用像真之竹馬。前引《竹葉亭雜記》,其作者姚元之為乾隆至咸豐朝人,書中稱《慶隆舞》“以竹作馬頭,馬尾彩繒飾之,如戲中假馬者”,可見“戲中假馬”是當時人所共知的,故以之為喻。前引廣州外銷畫《六國封相》和一幅天津楊柳青戲出年畫,也是清代竹馬在南北方使用的明證。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清代廣州外銷畫冊(Rare Books. ND1044. Z46 1840) 中有一幅《賣把子》(圖6),畫中人所賣戲具包括竹馬,亦是清代戲曲常用竹馬的反映。清宮也不乏使用竹馬的記載,如《昭君》中有“跑竹馬、駱駝介”,《紫姑占福》中有“馬燈上”“馬燈繞下”。《恩賞日記檔》載,同、光年間為承應(yīng)而備的砌末中包括竹馬,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喜傳旨,再唱《昭君》之時,添跑竹馬”。光緒十六年三雅園所排《解歌妓》中使用了彩扎竹馬。宣統(tǒng)三年(1911) 復(fù)出昆弋安慶班所排《請清兵》中亦設(shè)跑竹馬。

        (二)“馬衣扮馬”史料發(fā)覆

        像真之竹馬砌末歷史久遠,至晚在元代已普遍使用,在明清兩代均應(yīng)用廣泛。至于元明雜劇之竹馬如何表演當場上下馬,筆者認為這類表演可能利用了馬衣扮馬,只是當時或?qū)ⅠR衣扮馬也視作竹馬的一種,正如近代廣西邕劇《六國封相》中二人披馬衣所扮之馬,仍被稱為“二人套竹馬”。事實上,古代戲曲舞臺上也常以演員穿馬衣即獸形、形兒來演馬。馬衣也是像真砌末,屬于寫實風格。馬衣扮馬非但不見于今日戲曲舞臺,也未見古代圖像留存,故今人對此演馬方式較竹馬更為陌生,其在古代文獻中的痕跡辨識難度更大,解讀史料時易出現(xiàn)偏差。

        以獸形扮演動物,在漢代百戲中即常見,故前述南戲《張協(xié)狀元》中的馬,也可能由人扮演。據(jù)劇本,元雜劇《襄陽會》中的馬需要獨立站在舞臺上,柯潤璞認為應(yīng)是演員披馬衣表演。筆者認同這一判斷,除其類比的元明雜劇舞臺上的驢、虎、鹿等其他動物外,后世的情形亦可佐證。明清傳奇中則有更多的例子。明傳奇《牟尼合》中有舞臺提示:“外帶氈笠坐馬衣騎馬抱孩上?!笔敲鞔R衣扮馬的明證。明傳奇《古城記》中有:

        (丑應(yīng),作服馬狀,帶馬近前科)(關(guān)) 老相,吾小卒已降此馬,若不怪責,可將原鞍轡披整在上,待末將到前面沙堤之上,出一馬來,與老相看。(曹) 左右,取過此馬原鞍轡來,待關(guān)將軍加鞍出馬。(關(guān)披鞍出馬科)(遼) 主公,你看關(guān)羽乘了此馬,好比天神下降。(曹) 果然是人馬廝稱,且看他回馬如何。(關(guān)跑馬上科,下馬科)論者以此段作為以鞭代馬的例證,“關(guān)羽、馬童與一根象征赤兔馬的馬鞭,共同創(chuàng)造了劇場中的表演高潮”。筆者不敢茍同。其一,劇本中出現(xiàn)馬鞭和馬童未必便是以鞭代馬,何況此出中從未提到馬鞭。在古代戲劇的竹馬、馬衣、真馬表演中,明確顯示有馬鞭、馬童的例子頗多。例如,《法慶寺演出〈昭君出塞〉》中騎竹馬的昭君之前便有一馬童持馬鞭,外銷畫《六國封相》和天津楊柳青戲出年畫中騎竹馬者均持馬鞭,可見絕非劇本中提到馬鞭、馬童便是以鞭代馬。事實上,除騎馬外,且凡劇情需要處,皆可用鞭作為砌末。如《埋劍記》傳奇中有“生執(zhí)鞭鎖腳上”,據(jù)劇情此鞭乃牧牛之鞭。其二,劇中曹操命人將鞍轡遞與關(guān)羽,關(guān)作披鞍科,若臺上無馬,鞍放何處?此為有力證據(jù)。其三,丑“作服馬狀,帶馬近前科”,其表演方式,后世戲曲可作印證。例如,傳統(tǒng)粵劇恰有伏馬程式,由人扮演烈馬。其四,“關(guān)跑馬上科、下馬科”,以后世戲曲來看,穿馬衣扮馬完全適合。宣統(tǒng)元年廣東日高升班所演《文敘封相》,由兩個演員扮馬,搭一竹架為鞍,另一演員騎在馬上。1949年前以川劇傳統(tǒng)手法演出的《西廂記》中,有穿馬衣飾馬表演。扮演白馬將軍者與孫飛虎交戰(zhàn),一套打殺場面,如俯身前槍刺,左右側(cè)身槍刺,向后閃腰用花槍挑刺等,都是在馬衣上進行的。馬衣子有馬頭馬尾,各由兩個人頂著,騎在馬背上的演員不僅要扣好來往的打殺,還要照顧到頂馬的人。從此兩例可了解馬衣扮馬的表演方式。此演馬方式未見于古代圖像,但清康熙刊本《芙蓉樓·合宴》一出插圖中有披獸形扮演之鰲,一人扮狀元騎在鰲上(圖7),可與此兩例參證?!豆懦怯洝分嘘P(guān)羽之馬、鞍都與此兩例吻合,故也應(yīng)同《牟尼合》一樣,是用演員穿馬衣表演的。

        清代戲劇中穿馬衣演馬亦常見。例如,《雙魚珮》傳奇有舞臺提示:“一鬼持馬鞭、牽瘦馬搭鞍轡吊上,一鬼扶病鐘馗吊上,扶馬上介,馬不行介,作前拉后推介,馬蹶介,眾鬼散介,鐘馗自拿馬介,騎不上介?!贝硕稳羰翘摂M表演,則無從表現(xiàn)馬之“瘦”,“鞍轡”更是無處可“搭”,舞臺提示必不如是寫。此段必要由演員穿馬衣演瘦馬之態(tài),與鐘馗和眾鬼做諸多互動表演,不用此方式,實不知能如何演。清代圓明園大戲盔箱中也包括“白馬衣”,可見馬衣扮馬在宮廷中的使用。事實上,以往劇本中被誤判為虛擬演馬之處,不乏穿馬衣者,由于論者對此一傳統(tǒng)方式缺乏了解,故未能對劇本舞臺提示做出合理解讀。

        (三)“真馬登臺”的審美偏好

        此外,古代戲曲有時也用真馬登場。前述南戲《張協(xié)狀元》中的馬,也有論者認為用的是真馬。而引真馬入舞,在唐代即多見記載,《樂府雜錄》稱:“馬舞者,櫳馬人著彩衣,執(zhí)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應(yīng)節(jié)奏也?!币虼耍哉骜R入戲也有一定的藝術(shù)積淀。

        迎神賽會之演劇常用真馬,明代《云間據(jù)目抄》載:

        倭亂后,每年鄉(xiāng)鎮(zhèn)二三月間,迎神賽會,地方惡少喜事之人,先期聚眾,般演雜劇故事。如《曹大本收租》《小秦王跳澗》之類,皆野史所載,俚鄙可笑者。然初猶僅學戲子裝束,且以豐年舉之,亦不甚害。至萬歷庚寅,各鎮(zhèn)賃馬二三百匹。戲劇者,皆穿鮮明蟒衣靴革,而幞頭紗帽,滿綴金珠翠花,如扮《狀元游街》,用珠鞭三條,價值百金有余。又增妓女三四十人,扮為《寡婦征西》《昭君出塞》,色名華麗尤甚。

        論者僅因“用珠鞭三條”便判斷此段描述的是以鞭代馬表演形式,前文已述其證據(jù)不足。此段專談迎神賽會之演劇,所演《狀元游街》《寡婦征西》《昭君出塞》諸劇聲勢浩大,需用大量馬匹,所云“賃馬二三百匹”,為真馬入戲無疑。后世之例也可佐證。山西儺戲最早演出關(guān)羽過五關(guān)斬六將時,騎的就是真馬,每一個關(guān)口搭一個戲臺,關(guān)羽斬一將過一關(guān)后,又向另一道關(guān)即另一處戲臺走去,觀眾緊隨其后。兩相對照,可知真馬在此類迎神賽會之特殊演出形式中使用普遍。

        宮廷演劇往往好大求奇,喜用真馬活物。例如,康熙二十二年(1683) 正月大酺,皇帝“命梨園演《目連》傳奇,用活虎、活象、真馬”,與臣民同樂,共慶海宇蕩平。乾隆朝曾因萬壽圣節(jié)于熱河行宮三層大戲樓演戲,“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兩廂樓亦作化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宮廷好尚總易影響民間審美,民間日常演劇如果條件允許,也會做出真馬登臺的奢侈之舉。成書于乾隆后期的《歧路燈》中寫了一次《西游記》的演出實況:“一個沙僧,牽著一匹小白馬,鞍屜鞦轡,金漆奪目。全不似下州縣戲場,拿一條鞭子,看戲的便能會意,能‘指鞭為馬也?!笨湟骜R登臺的高規(guī)格,以區(qū)別于以鞭代馬的下州縣戲場,可見其在審美取向上對真馬登臺的推崇?,F(xiàn)可見真馬登臺的史料雖不算多,但往往記錄其出現(xiàn)在高規(guī)格的演出中,恰反映了時人崇尚寫實的審美偏好。

        二、寫實風格演馬的式微

        在元明清戲曲舞臺上,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祭祀還是日常演劇,屬于寫實風格的竹馬、馬衣、真馬十分常見。這些展現(xiàn)了戲曲演馬方式的多樣性,但在近人論述戲曲非寫實藝術(shù)特征時,這種多樣性往往被以鞭代馬遮蔽了。以鞭代馬的程式又形成于何時呢?廖奔、元鵬飛等認為始于明末,“既然明末清初的劇本特意指出此處是以鞭代馬,可見此前的舞臺上還沒有明確固定使用這一象征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自明末以鞭代馬成為可會意的程式后,寫實風格演馬方式并未勢弱,而是與之共存。從《歧路燈》斥之為“下州縣所用”的語氣中,可知至乾隆后期以鞭代馬的方式雖常用,但并不受時人普遍推崇,并非如“進化論”思維的論者所臆想。

        然而,這種情況自20世紀初陡然而變,略舉幾例便可見一斑。前述宣統(tǒng)元年廣東日高升班所演《文敘封相》,由兩演員穿馬衣扮馬,另一演員騎在馬上。此方式亦是廣西邕劇《六國封相》的傳統(tǒng),稱作“大馬封相”。能演“大馬封相”的劇團,陣容非相當強大不可,故劇團常以此表演來展示實力。1926年此表演方式被以鞭代馬取代。布竹馬本是瓊劇藝人運用砌末的一大特點,不論文武大班與農(nóng)村中小班,不論武戲與文戲,傳統(tǒng)瓊劇舞臺上騎布竹馬隨處可見。1917年文武大班改用以鞭代馬,兩三年后農(nóng)村中小班亦改。跑竹馬本是徽劇傳統(tǒng)劇目《齊王點馬》中最具特色的表演,“在齊王數(shù)點過程中,過場的士兵均身系紙糊篾扎的各色竹馬,走跳步、縱步等步伐,通過二龍出水、雙插花、繞四角等隊形變化,體現(xiàn)千軍萬馬之勢”,“后來演出取消了竹馬,以虛擬表演為主,通過舞蹈隊形變化來表現(xiàn)兵馬過場”?;泟》R表演程式,本由武打演員穿馬衣扮演烈馬,1921年紐約唐人街的粵劇演出仍如此,兩演員所扮之馬與馴馬者相配合,時進時退,或騰躍或蜷縮,富于觀賞性,今日粵劇已改為由武打演員扮演馬童的虛擬性表演。前述傳統(tǒng)川劇《西廂記》中有騎在演員穿馬衣所扮之馬上的打斗,今已無此表演。川劇《紅梅記》賈似道游湖一場的“歌姬跑馬”,本由演員腰間掛彩馬砌末表演,模仿真馬之態(tài),今亦改為虛擬性舞蹈。來源于《邯鄲記》的《打番》(也名《番兒》) 一出,今所存清末諸種劇本中多顯示演出中穿插跑竹馬,今日搬演此劇的各劇種均已無此表演。

        再舉幾個20世紀新編劇目的例子。前述清末復(fù)出昆弋安慶班1911年排演的《請清兵》中設(shè)有跑竹馬,榮慶社加以借鑒而大獲成功?!俄樚鞎r報》1918年5月1日“菊訊”報道:“榮慶社前演《請清兵》所用之竹馬破濫,多不適用,聞該社現(xiàn)又趕制新竹馬云?!笨梢娭耨R對于此社之重要。富連成科班亦鑒于《請清兵》跑竹馬的成功,請榮慶社徐廷璧親授此劇,自喜字科至盛字科均曾演之。富社每在廣和樓演出此劇,只須在迎門影壁前擺出竹馬砌末,觀眾望而潮涌趕來。1943年富連成赴滬,《請清兵》一劇亦大獲成功。尚小云鑒于《請清兵》中跑竹馬的號召力,1926年排演《漢明妃》時穿插之,觀眾有專為跑竹馬而來者。尚小云之弟子黃玉華、梁秀娟、張君秋及張君秋之弟子顧正秋均習得此劇。黃玉華的《漢明妃》被譽為其代表作,每演必滿堂。梁秀娟1943年亦以《漢明妃》之跑竹馬在上海大受歡迎。張君秋1943年到上海演出,因上座不理想,就以《漢明妃》為號召,16對竹馬登場,觀眾瘋狂喝彩,最終竟連演20場。雖如此成功,亦無法改變竹馬被取代的命運?!墩埱灞方袷?,《漢明妃》今仍為尚派代表作,但已將跑竹馬改為虛擬性馬舞。1952年中國京劇院排演《宋景詩》時,翁偶虹等建議串入跑竹馬,卻被認為是“兒戲”,無奈之下只好保留了跑竹馬原有的【番竹馬】曲牌,參照竹馬之技,演員手持馬鞭,進行了虛擬性表演。

        從以上諸例可見,竹馬、馬衣等寫實風格演馬方式自20世紀以來被迅速取代,上半葉尚有一絲生存空間,至下半葉則淘汰殆盡??傮w而言,皮黃、粵劇、徽劇、豫劇、川劇、瓊劇、楚劇、莆仙戲、邕劇等本使用馬形砌末的劇種,今已基本不用;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等劇種雖至今保留馬形砌末,但只用在極少的劇目中。以鞭代馬自20世紀以來一躍成為最普遍的演馬方式,以至于今日一般演員和觀眾不知還有他種演法。何以在戲曲舞臺盛行了七八百年的寫實風格演馬方式忽遭此變?是其不再具有感染力,還是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驟然間與前人大異?然《請清兵》《漢明妃》亦近時新作,可見寫實風格演馬之魅力并未過時。事實上,寫實風格演馬紛紛被取代,以鞭代馬驟然成為眾口稱頌的民族藝術(shù)特色,除卻藝術(shù)層面的原因外,還有更深層的緣由。在近代以來中西整體實力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國理論家為提振國人對民族藝術(shù)的自信,有意將戲曲與西方寫實戲劇一較短長;與此同時,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戲劇家為擺脫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的桎梏,逐漸將理想投射到中國戲曲之上。二者一拍即合,互相附和,選取了戲曲非寫實的一面大加贊頌,并以之作為其根本藝術(shù)特征。自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起便陷入迷茫失據(jù)的戲曲藝人,憑借中外理論家一致盛贊的非寫實理論找回了自信,并將戲曲不斷“改良”,使之符合“寫意”“虛擬”“象征”“程式”等非寫實品格,立于世界藝術(shù)之林而無愧色。以鞭代馬、以槳代舟、一桌二椅指代任何場景等非寫實方法,在中國傳統(tǒng)曲論中本未曾占過半席之地,卻成為20世紀理論家大加推許的例證,獲得前所未有的至高贊美,寫實風格演馬等表演則淪為戲曲藝術(shù)精神的背離者,成為改良對象。在此語境下,藝人縱有多種其他演馬之法,也不再有用武之地了。在這一觀念驟變中,新文化運動關(guān)于中國戲曲存廢問題的爭論是重要的肇始點。

        三、選擇性建構(gòu):“非寫實”戲曲理論的生成

        20世紀初,胡適、傅斯年、錢玄同等新文化運動健將以西方戲劇為典范,對舊戲發(fā)起猛烈攻擊。面對西方戲劇這一新對手,舊有曲論無從應(yīng)對,起而為舊戲辯護的張厚載、馮叔鸞等人,必須找到能與之對峙的新理論。張厚載稱:中國舊戲第一樣的好處就是把一切事情和物件都用抽象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抽象是對于具體而言。中國舊戲向來是抽象的,不是具體的。六書有會意的一種,會意是“指而可識”的。中國舊戲描寫一切事情和物件,也就是用“指而可識”的方法。譬如一拿馬鞭子、一跨腿,就是上馬。這種地方人都說是中國舊戲的壞處,其實這也是中國舊戲的好處。用這種假象會意的方法,非常便利?,F(xiàn)在上海戲館里往往用真刀真槍真車真馬真山真水。要曉得真的東西,世界上多著呢。那里都能搬到戲臺上去,而且也何必要搬到戲臺上去呢。

        盡管此論并不十分準確、嚴謹,但首倡以抽象、會意等非寫實特征作為戲曲可堪與西方戲劇相較的優(yōu)點,為舊戲應(yīng)該繼續(xù)存在的主張?zhí)峁┝酥С?。與之相應(yīng),張厚載等人對很多舊有的表演方式發(fā)生了認知轉(zhuǎn)變。例如,以鞭代馬這樣以往認為的“壞處”,反被認作“好處”,而“真刀真槍真車真馬真山真水”這類以往受歡迎的做法卻成為批評對象。出于類似目的,以余上沅為首的海歸戲劇家于20世紀20年代發(fā)起了“國劇運動”,參與者亦多以西方戲劇為參照而褒揚戲曲。余上沅《舊戲評價》稱:“就西洋和東方全體而論,又仿佛一個是重寫實,一個是重寫意?!彼枰员薮R為主要例證,贊美中國戲曲是“純粹藝術(shù)”:“在中國的舞臺上,不但騎馬如此,一切動作,無不受過藝術(shù)化,叫它超過平庸的日常生活,超過自然。到了妙處,這不能叫做動作,應(yīng)該叫做舞蹈,叫做純粹的藝術(shù)?!壁w太侔則借以鞭代馬等例子,稱道戲曲表演的程式化。被賦予“寫意”“純粹”“程式”等特點后,戲曲非但不落后,反而能夠與西方寫實戲劇兩峰對峙,甚至有了超越處。

        非寫實的觀念更在梅蘭芳、程硯秋等藝人出國演出、交流中得以強化和確認。20世紀的西方藝術(shù)世界,“是反寫實運動彌漫的時候,西方的藝術(shù)家正在那里拼命解脫自然的桎梏,四面八方求救兵”。西方人之所以對梅蘭芳等劇團如此關(guān)注,正如論者用“置換”這一術(shù)語所解說:“美國人批評回應(yīng)中國戲劇,是為了從寫實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彼麄円桓拇饲皩χ袊鴳蚯魂P(guān)心或評價負面的態(tài)度,開始深切矚目戲曲美學特征。在克洛岱爾、梅耶荷德、阿爾托、布萊希特、熱內(nèi)、薩特等人的目光或想象中,中國戲曲呈現(xiàn)出與西方現(xiàn)代戲劇理想相契合的特征。他們往往把中國戲曲想象為非寫實藝術(shù)的典范,甚至不愿看到其與西方戲劇存在相同之處。美國人約翰·馬丁在觀看梅蘭芳的表演后,不滿于中國戲曲中自然方式的說白和動作,認為這與西方戲劇無異,他希望中國戲劇越另類越好:

        在斟酌呈現(xiàn)給西方觀眾的劇目和場景時,(梅劇團) 顯然盡量挑選了那些與西方戲劇風格最接近的。但我的個人觀點,采取恰好相反的思路可能更令人滿意。劇目、場景、裝置和程式與我們的差別越大,越可能激發(fā)我們的興趣,避免乏味。

        西方人對中國戲曲的解讀多是如此充滿主觀想象、似是而非的,夾帶著東方主義、異國情調(diào)的凝視,把戲曲當成了西方文化投射幻想的空間,但對于國人來說無異于“權(quán)威認證”。

        從梅、程等劇團的出國記述中可知,為了獲得國外演出的成功,更是為了能讓中國藝術(shù)在世界舞臺上有一席之地,他們有意迎合西方人對戲曲的文化定位和欣賞期待,在編演和宣傳中都刻意與寫實劃清界線。例如,梅劇團最重要的“幕僚”齊如山,本來對以鞭代馬、以槳代舟、一桌二椅指代任何場景等實屬“沒理”的做法頗為貶斥,但在與國外交流的過程中轉(zhuǎn)變?yōu)榉菍憣嵗碚摰膱远ǔ珜?dǎo)者。其《梅蘭芳藝術(shù)一斑》一書“專為梅蘭芳往歐洲演戲,對外宣傳之用”,開篇便稱中國戲組織法的原理和規(guī)矩“即處處避免寫實”。其《國劇藝術(shù)匯考》一書,更將“不許真物器上臺,一切像真的東西在臺上不許應(yīng)用”和“不許寫實,一點像真的動作不許有”作為戲曲兩大藝術(shù)原理。此兩大原理,雖一說砌末,一說動作,但實為一事,因為砌末越多、越逼真,虛擬動作就越無必要,反之亦然。兩書所舉諸例中包含了“揚鞭”“勒韁”“上馬”等虛擬演馬的程式動作。張彭春在專為“幫助海外人士欣賞中國舞臺藝術(shù)”而寫的英文文章中,亦將以鞭代馬作為主要例證,強調(diào)戲曲藝術(shù)“重要的不是實物”,“并不以對現(xiàn)實的細致逼真的模仿而見長”。于是,在中外理論家的“共謀”之下,一時描述中國戲曲藝術(shù)特色的詞匯紛紜:抽象、假象、象征、會意、寫意、形意、純粹、虛擬、程式、歌舞、假定性、表現(xiàn)主義、間離性、陌生化、暗示性等。這些詞匯的含義不盡相同,卻均與寫實為敵,雖與中國古代戲曲表演理論存在較大斷裂、與戲曲表演實踐存在較大偏差,但被理論家選擇性忽視。

        其后,由于黃佐臨、張庚等人的倡導(dǎo),“寫意”和“虛擬”在眾詞匯中脫穎而出,在國人描述戲曲非寫實特征時最為常用、影響最大。黃佐臨《漫談戲劇觀》認為,梅蘭芳所代表的中國戲劇是一種“寫意的戲劇觀”,與“寫實的戲劇觀”“寫實寫意混合的戲劇觀”并列。其《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戲劇觀比較》一文,以寫意性等特征將梅蘭芳代表的戲劇觀與另外兩位戲劇家代表的戲劇觀并論。張庚則指出,“中國戲曲不像一些國家的戲劇那樣走上了寫實派的路子,其根本原因,只能從我們獨特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美學傳統(tǒng)中去探求”,“戲曲發(fā)展的主流,還是循著虛擬的法則前進,終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美學體系”。他們的舉例中也毫不例外地包括虛擬性演馬。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理論家在賦予戲曲“寫意”“會意”等特征時仍然比較審慎。張厚載雖然認為假象會意是中國舊戲的優(yōu)點,但也未排除舊戲存在用假象的地方太多、太過分的問題。余上沅雖以寫意性將戲曲與西方寫實戲劇對立,但也承認“兩派各有特長,各有流弊”;也未完全肯定戲曲是純粹藝術(shù),而是謹慎表述為“至少有做到純粹藝術(shù)的趨向”。趙太侔更指出在“反寫實”特征上,中國戲劇“不曾達到中國繪畫的地位”。但在黃佐臨、張庚的措辭中,寫意、虛擬等作為戲曲的藝術(shù)特征已毫無疑問,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十分重大。如果說余上沅等人的努力尚是在幫助戲曲在變局中找到生存的理論支點,黃佐臨、張庚的論述則飽含著國族文化的自豪感,強調(diào)中國戲曲作為世界主要戲劇流派之一的意義。

        四、“非寫實”戲曲理論的再檢視

        寫意、虛擬等非寫實理論自始至終都裹挾著國族文化情感,并不斷強化。盡管其與胡適等全盤西化的主張在實質(zhì)上并無差異,都是試圖以西方的肯定賦予中國戲劇在現(xiàn)代世界存在的合法性,但其與西方標新立異的表面姿態(tài)更符合國人渴求自信的心理。這讓戲曲藝術(shù)特征這一本屬于藝術(shù)層面、學術(shù)層面的問題復(fù)雜化,客觀的立論變得更加困難。非寫實理論雖不乏質(zhì)疑者,但其權(quán)威未曾動搖,對20世紀以來的戲曲藝術(shù)實踐和學術(shù)研究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并幾乎進入了學者和戲曲工作者的潛意識,寫實風格演馬的驟然式微,便是其表現(xiàn)之一。

        做過內(nèi)廷供奉的曹心泉于20世紀30年代感慨道:“謂中國劇為象征化,真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他雖自知“不合時宜”,但希望后之學者能從中“得一二見解”。寫意、虛擬、象征、程式等非寫實理論為提振民族藝術(shù)自信、保存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由于其形成并非基于戲曲全部的藝術(shù)經(jīng)驗,而是近代中外理論家以西方寫實戲劇為鏡鑒重構(gòu)戲曲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導(dǎo)致了寫實與非寫實之間非此即彼的話語對立,對戲曲藝術(shù)的寫實傳統(tǒng)造成了極大的貶斥與壓抑。孫柏指出,將中西戲劇的差異擴大化為諸如寫實/寫意這類美學形態(tài)上虛假的二元對立,一個原因是“論述者缺乏關(guān)于十九世紀西方演劇史的基本知識”。需要補充的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論述者亦缺乏對中國戲劇史全面、客觀的認識,對戲曲表演形態(tài)豐富性認識的匱乏與對戲曲藝術(shù)特征認知的偏仄是互為因果的。本文雖以戲曲演馬方式為引入,但事實上除了以鞭代馬外,以槳代舟、車旗代車、一桌二椅指代任何場景等今日視為戲曲藝術(shù)特色的典型代表者,都在20世紀以來經(jīng)歷了類似的“經(jīng)典化”過程,重新考證這些表演方式的意義,并不只在于戲劇形態(tài)本身,真正的重點是通過這樣的知識更新使我們看到中國戲劇形態(tài)、風格的多樣性,如同“寫實”不足以概括西方戲劇一樣,“非寫實”也無法概括中國戲曲。

        長期以來對非寫實理論提出商榷的學者,多質(zhì)疑戲曲非寫實的程度,提出諸如“虛實結(jié)合”“既寫實又寫意”這般折中的觀點。這類觀點固然沒錯,但放之四海而皆準,不能稱作中國戲劇獨有之特色,仍未擺脫二元對立思維構(gòu)架的約束。從媒介屬性來看,戲劇是對現(xiàn)實的模仿,故必然具有寫實性;但絕無照搬現(xiàn)實的可能,故必然具有非寫實性。此兩種屬性之于戲劇是二而為一、渾然一體的。即便是中國戲曲中的以鞭代馬、以槳代舟、上樓、開門等典型的虛擬表演,也拋不開寫實成分,否則觀眾無法會意。越來越多的前沿成果開始質(zhì)疑寫實/非寫實這類二元對立模式對于戲曲藝術(shù)特征研究的有效性,共同指向了一種關(guān)于中國戲曲的非本質(zhì)主義的理解。以表演風格是否寫實作為中西戲劇之差異的本質(zhì)特征是簡單粗暴的,帶來了纏繞不清的話語陷阱,給學術(shù)研究和藝術(shù)實踐帶來諸多消極影響。

        在學術(shù)層面,過于強大的理論預(yù)設(shè),干擾了人們對史實的判斷,直接影響了中國戲劇史的研究。把戲曲非寫實特征回溯性地建構(gòu)為一個整體,是20世紀以來特定的歷史敘述和知識生產(chǎn)的結(jié)果,在回溯的過程中論述者發(fā)揮了篩選、剪裁、解讀史料的強大主觀性。論述者往往用材料比附觀念,在史料不足或未做充分考證的情況下,將史料做符合非寫實理論之解釋,造成對基本史實把握的失當。如前文所述,劇本中凡提到馬鞭或馬童,便將之輕斷為以鞭代馬表演;研究某一時代或劇種的砌末,明知均為寫實,偏要強解其中一兩件是虛擬性的,似乎不如此便無法稱道其藝術(shù)水平。又常以進化論的思維,將寫實風格砌末與表演看作低級形態(tài),而將以鞭代馬、以槳代舟等虛擬性表演視為進化后的高級形態(tài),從而造成了對戲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嚴重偏差。也常以非寫實理論強加于古人,造成對作家、作品評價的失當,諸如對孔尚任《桃花扇》、李漁《蜃中樓》等劇所用大型寫實風格布景和道具的指摘,未考察其演出之劇場效果、觀眾反應(yīng)、同代人的評價等,便輕言其存在“矛盾”“不成功”。還常以非寫實理論強解戲曲史,導(dǎo)致論述邏輯紊亂、難以自洽,面對大量寫實風格砌末和表演的史實,用諸如“未能成為中國戲曲舞臺美術(shù)的主流”“走彎路”這類缺乏史料支撐的主觀性斷語,便輕易將之排斥于戲曲發(fā)展的脈絡(luò)之外。在研究近代戲曲時,則容易把寫實風格表演和舞美輕易歸為受西方影響,而忽視了戲曲自身寫實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此類問題,在今日之戲曲研究中幾乎隨處可見。

        在藝術(shù)實踐層面,一味追求寫意、虛擬等非寫實特色,刻意忽視戲曲的寫實傳統(tǒng),本意雖是為戲曲在世界劇壇爭得一席之地,但最終不僅沒能帶來戲曲的重振,反而使之走向了博物館化和自我東方化,與市場、觀眾和時代的審美精神嚴重疏離。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乃作者極為精心構(gòu)撰之作,不但注意劇本文詞的精致,也注意在舞臺呈現(xiàn)的細節(jié)上別出心裁,連插科打諢、下場詩都不肯留給演員隨意發(fā)揮,寫實風格舞美則是其整體藝術(shù)構(gòu)思的有機部分。劇中用寫實風格布景營造不同場次的情境,輔助劇情進展;使用諸多船只砌末,實現(xiàn)了“冷”“熱”場的合理搭配,舞臺效果符合觀眾審美。然而,今日昆劇并不以此名家名作為傳統(tǒng),雖遵照文辭,卻去除了大型寫實風格道具與布景,舞臺上清清冷冷??咨腥卧鴮︻櫜矢膭印短一ㄉ取返膭∏楸磉_不滿,若見今日情狀,恐不免再寫檄文。又如前文所及,尚派代表作《漢明妃》以跑竹馬為全劇最大亮點,觀眾望見劇場前擺設(shè)的竹馬砌末便紛至沓來。尚小云及其門下眾多著名藝人皆以此劇之跑竹馬為號召觀眾的法寶,屢試不爽。而今日尚派弟子已將跑竹馬改為虛擬性馬舞,酣暢與震撼程度大不如前。事實上,在20世紀以來非寫實理論“一統(tǒng)江湖”的大勢中,大量劇種或劇目就此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優(yōu)長與特色,趨于千篇一律。戲曲本是兼收并蓄、不執(zhí)于一端的,根據(jù)不同觀眾、場合、劇場、經(jīng)濟條件因地制宜、適時而生,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shù)境地。寫實、非寫實之于戲劇藝術(shù)只是手法層面上的模糊傾向,并非涇渭分明、具有民族文化屬性的金科玉律或本質(zhì)特征,而創(chuàng)造好的作品才應(yīng)該是它們的共同指向。

        ① 張厚載:《我的中國舊戲觀》,《新青年》第5卷第4號,1918年10月;余上沅編:《國劇運動》,新月書店1927年版,第196—199頁;齊如山:《國劇藝術(shù)匯考》,梁燕主編:《齊如山文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頁;張彭春:《中國舞臺藝術(shù)縱橫觀》,黃燕生譯,黃殿祺編:《話劇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 張彭春》,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159頁。國外理論家對戲曲以鞭代馬的論說,參見田民:《梅蘭芳與20世紀國際舞臺:中國戲劇的定位與置換》,何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7、104、224、279、333、346頁。

        ② 孫楷第:《元曲新考》,《滄州集》,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9—221頁;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第339—340頁;周育德:《竹馬說》,《戲劇研究》1980年第2期;曹廣濤:《戲曲馬匹道具形制嬗變簡論》,《四川戲劇》2006年第1期;元鵬飛:《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06—110頁;黎國韜、詹雙暉:《竹馬補說——兼論竹馬戲與白字戲》,《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0年第1期。

        ③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97頁。

        ④ 歐陽江琳:《南戲演劇形態(tài)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96頁。

        ⑤ 西湖老人:《繁勝錄》,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年版,第1頁;吳自牧:《夢粱錄》,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第28集,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年影印版,第4頁;周密:《武林舊事》,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編》,黃山書社2005年版,第143頁。

        ⑥ 黎國韜、詹雙暉:《竹馬補說——兼論竹馬戲與白字戲》。

        ⑦ 孫楷第:《元曲新考》,《滄州集》,第219—221頁;周育德:《竹馬說》;黎國韜、詹雙暉:《竹馬補說——兼論竹馬戲與白字戲》。

        ⑧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sh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頁。

        ⑨ 趙仲邑:《精廬小札》,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頁;柯潤璞:《元雜劇的戲場藝術(shù)》,魏淑珠譯,(臺灣) 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版,第108頁。

        ⑩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第239頁。

        柯潤璞:《元雜劇的戲場藝術(shù)》,第108頁,第111頁。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頁。

        郭小剛《基于圖像學的中國古代竹馬舞流變考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一文臚列了較多古代竹馬圖像,可參見。

        《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第14冊,《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之三,商務(wù)印書館1958年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版,第347頁。

        孫楷第:《滄州集》,第220頁。

        周育德:《竹馬說》;柯潤璞:《元雜劇的戲場藝術(shù)》,第108頁。

        《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第56、74、79、65冊,《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之三。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頁,第6頁。

        昆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五六,光緒刊本。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66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頁。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60冊,第231頁。

        王芷章編:《清昇平署志略》,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220、251頁,第279頁。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nèi)廷演劇始末考》,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第475頁。

        《申報》1890年12月27日,《〈申報〉影印本》第37冊,上海書店1984年版,第1143頁。

        吳新雷主編:《中國昆劇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頁。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ISBN中心2000年版,第114頁,第114頁。

        《遙集堂新編馬郎俠牟尼合記》卷上,《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商務(wù)印書館1955年版。

        《新刻全像古城記》卷上,《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商務(wù)印書館1954年版。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shù)》,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258頁,第255頁。

        《重校埋劍記》卷上,《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元鵬飛將“鎖腳”誤認作“銷腳”,并稱“所謂‘銷腳可能就是騎馬動作程式的早期術(shù)語”(《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第107頁)。據(jù)劇情,“鎖腳”是腳上帶著枷鎖之義。

        《粵劇表演藝術(shù)大全·做打卷》,廣州出版社2019年版,第106頁,第106頁。

        謝醒伯、黃鶴鳴:《解放前南寧的粵劇》,《南寧文史資料》1987年第2輯。

        袁玉堃講述:《袁玉堃舞臺藝術(shù)》,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頁。

        《新編雙魚珮傳奇》上卷,《古本戲曲叢刊》三集,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版。

        郭小剛:《基于圖像學的中國古代竹馬舞流變考源》。

        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編》,第28頁。

        范濂:《云間據(jù)目抄》卷二,奉賢褚氏重刊本1928年版。

        朱光榮:《元雜劇是怎樣形成的》,《貴州文史叢刊》1989年第1期。

        董含:《莼鄉(xiāng)贅筆》,《叢書集成續(xù)編》第96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頁。

        趙翼:《檐曝雜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1頁。

        李綠園:《歧路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

        元鵬飛:《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第108頁;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第3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頁。

        符桂花編:《瓊?。?959—2009)》,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83頁。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中國ISBN中心1993年版,第390—391頁。

        Will Irwin,“The Drama That Was in Chinatown”,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0, 1921.

        何冶主編:《重慶戲曲志》,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頁。

        《俗文學叢刊》第43冊,(臺灣)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15—339頁;黃仕忠主編:《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第6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6—68頁。

        《順天時報》1918年5月1日。

        翁偶虹著,張景山編:《菊圃掇英錄》,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300—302、306頁;龔和德:《京劇說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版,第151頁。

        張厚載:《我的中國舊戲觀》。

        余上沅:《舊戲評價》,《國劇運動》,第193、197頁,第193、200頁。

        趙太侔:《國劇》,《國劇運動》,第14—15頁,第10頁,第10頁。

        田民:《梅蘭芳與20世紀國際舞臺:中國戲劇的定位與置換》,第309頁。

        趙英暉:《作為戲劇美學概念的“暗示”——薩特在中國戲曲演出中看到了什么?》,《文藝研究》2022年第4期。

        John Martin,“The Dance: An Exotic Art”,The New York Times, Febuary 23, 1930.

        孫柏:《紐約進行時:梅蘭芳的美國逆局——對一個戲劇史轉(zhuǎn)折時刻的追索》,《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年第11期。

        齊如山:《說戲》,《齊如山文集》第1卷,第11頁。

        齊如山:《梅蘭芳藝術(shù)一斑》,《齊如山文集》第2卷,第135、136頁。

        齊如山:《國劇藝術(shù)匯考》,《齊如山文集》第3卷,第8頁。

        張彭春:《中國舞臺藝術(shù)縱橫觀》,《話劇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張彭春》,第154、156頁。

        黃佐臨:《漫談戲劇觀》,《人民日報》1962年4月25日;《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戲劇觀比較》,《人民日報》1981年8月12日。

        張庚:《中國戲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頁。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中,也把“虛擬性”作為戲曲的主要特征之一。

        雪儂:《曹心泉談二黃今昔》,《劇學月刊》第7期,1934年。

        郭超曾探討過梅蘭芳海外演出過程中重塑戲曲傳統(tǒng)的問題,參見Chao Guo,“Cultural Anxie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Xiqu Tradition through Mei Lanfangs Overseas Performances, 1919—1930”,Asian TheatreJournal, Vol. 37, No. 2 (Fall 2020): 533-548。

        孫柏:《十九世紀西方演劇與晚清國人的接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頁。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責任編輯高小凡

        猜你喜歡
        竹馬戲曲戲劇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書救回絕境“竹馬”
        有趣的戲劇課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童趣
        中學生報(2022年11期)2022-01-17 15:16:12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金橋(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戲劇類
        竹馬舞的社會文化功能探微
        音樂傳播(2016年2期)2016-12-01 06:41:06
        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色综合另类小说图片区| av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色和尚色视频在线看网站| 末成年人av一区二区| 亚洲无亚洲人成网站77777|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青青操国产在线|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91九色国产老熟女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三年片大全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 | 999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久久精品有码中文字幕1|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综合色无码|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日本丰满妇人成熟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av| 男女av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91啦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一片内射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剧情 | 97超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 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 91久久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