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欣
墨白的散文是“小說家”的散文,小說家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通常將自己隱匿起來,擅長虛構,需要精心的敘事安排建構情節(jié)。“但是在散文中,小說家是藏不住的。在這里,他們將自己和盤托出。”墨白的散文也是如此,在這其中有他對文本迷宮及敘事語言的探索、有對“潁河鎮(zhèn)地圖”的闡釋、有對個人創(chuàng)作的審視、有對名勝古跡的追尋、有對親人摯友的回憶、有對社會事件的反思、有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充滿了真摯、思辨與溫情。
一、靈魂的皈依——充滿回憶的精神家園
我們通過閱讀,會發(fā)現(xiàn)很多作家的作品中帶有某種“情結”,這種“情結”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動力與源泉,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精神家園。墨白的精神家園多集中于他的“回憶”,他曾多次強調回憶對于他的重要性,“正是那些往事和記憶才構成了我寫作的生命,為了使過去的每一件難以忘懷的事情,為了使我麻木的心靈得到蘇醒,為了使每一個我自認為有新鮮感有意義的想法重新生存于現(xiàn)實中,我不得不進行回憶和寫作,我的寫作是靠回憶來完成的。”自然而然,我們能夠在他的散文中讀到這種真切的回憶情結。
《鳥與夢飛行》是一篇書寫父子親情的散文,在此篇散文中,墨白將與兒子孫柯的通信嵌入其中,以敘議結合的方式回憶了與兒子的分別、書寫了兒子的成長歷程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一些個人思考?!而B與夢飛行》原是一部關于野生動物的紀錄片,此部紀錄片全程追蹤候鳥南遷北徙的壯舉,帶領觀眾體驗候鳥“遷居”的艱辛過程。當北半球的春天來臨,候鳥們就開始不分晝夜是向北極飛行,由于北極圈的夏天十分短暫,所以留給候鳥們的時間也很短暫,即使是剛出生小候鳥也要靠自己的翅膀穿越浩瀚險峻的歷程。借用這部紀錄片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此篇文章與同名散文集,墨白是有其用意所在的。在他看來,自己的兒子也如同飛往北極的候鳥一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他個人的遷徙生涯。如果不是與兒子通信、閱讀兒子的散文,墨白不會真正了解兒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內心獨白與情感經(jīng)歷,這也使我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候鳥,“我們每一個人的飛行別人都沒法代替,生命的歷程就是獨自的飛行,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來感受,別人無法來代替你?!蓖瑫r我們只有不停地飛行,才能達到幸福的彼岸。
在墨白散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一位人物是他的大哥孫方友,墨白在其散文中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回憶了有關孫方友與孫方友小說創(chuàng)作的往事。看似平淡敘述的背后,深藏著對大哥的眷戀。在《夢中之夢》中墨白回憶,在一天下午,大哥要去周口找父親,“我”抱住大哥的腿哭鬧著要一起去,為了擺脫“我”,大哥隨口敷衍說要給“我”買連環(huán)畫,但買回來連環(huán)畫后,大哥并沒有兌現(xiàn)承諾,而在畫上寫了孫方友的名字?!拔摇毙r候頭上長了黃水瘡,母親忙不過來的時候就讓大哥幫“我”抹藥。但因為大哥著急看書,所以不耐煩地三下五除二就抹完了,“把帽子往我頭上一戴,掄起巴掌照我頭上就是一下子,痛得我抱著頭在屋里直叫喊。母親從外邊進來了,大哥就笑著說,吃木了,吃木了。然后,他就拿著書本逃走了?!贝蟾纭胺笱堋?、“粗暴”地對“我”,但這不正是真實的兄弟情嗎?墨白也正通過他的散文為我們重新呈現(xiàn)這具體生動的回憶。在《我的大哥孫方友》一文中墨白自述,家中共有兄妹七人,墨白是三兒子,孫方友是大兒子。1964年父親因四清運動入獄,家中生活困難。孫方友作為家中的老大為了挑起養(yǎng)家的擔子,中斷了學業(yè),在那個年代給供銷社推麥面、去潁河里撈砂姜、去漯河拉生活用煤、做農活。墨白還提到,在鄭克西的鼓勵之下,孫方友開始了勤奮的寫作生涯,但他的寫作生涯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他一篇一篇地往外寄,接著又一封一封地被退回來。直到1978年的秋天,孫方友的處女作《楊林集的狗肉》發(fā)表于《安徽文藝》。文中對于大哥收到第一本發(fā)表小說的樣刊進行了細節(jié)描寫,“大哥接過信封用舌頭濕了一下他干裂的嘴唇,用他那涂滿黑色的紅薯津的手慢慢地撕開了那個信封……我看到大哥拿書的手都在顫抖......等我們追過去的時候,大哥的情緒已經(jīng)平靜下來,但是有淚水從他的眼睛里流了下來。”對于兄長深沉的愛也正從這平凡樸實的文字縫隙中流露出來。
墨白擅長以細節(jié)刻畫人物,除了兒子孫柯與大哥孫方友之外,還在《君子之交》中回憶了一位忘年摯交,在《南丁先生》中通過書稿、音樂回憶了南丁先生。讀到這些回憶散文,我們似乎已經(jīng)忘記墨白是一位小說家,浮現(xiàn)在眼前的是慈愛的父親、調皮的弟弟、親密無間的摯友。除了回憶親朋摯友之外,墨白的散文中還有對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回憶,具體篇章如《回憶某段時光》《生日快樂》等。我們能從中讀到他少年時期的艱難困苦、青年時期的寂寞孤獨,但也能讀到迷茫中希望的光亮,感受到生活中的愛與溫情。這些與家鄉(xiāng)潁河鎮(zhèn)及潁河鎮(zhèn)中人與事相關的回憶,為墨白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墨白創(chuàng)作的精神家園,更是其創(chuàng)作靈魂的皈依。
二、語言的宮殿——多重建構的創(chuàng)作觀念
卓越的文學作品背后必然有著精湛獨到創(chuàng)作觀念的支撐。有關墨白的創(chuàng)作觀念,在其散文中有跡可循。墨白關于創(chuàng)作觀念的散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個人的小說創(chuàng)作直接相關,另一類則是閱讀他人作品的感受或評論類文章,涉及歷史、時間、夢境、精神、記憶、虛構、現(xiàn)實等諸多方面。如在《重現(xiàn)的時光之影》中收錄了對張曉林的《書法菩提》、李佩甫的《羊的門》、劉恪的《墻上的魚耳朵》等多部作品的感受或評論類文章;在《序跋集》的第二輯,主要收錄了墨白為他人作品所作的多篇序文,如《雷霆小說集》序、《臘月里的一場河洛大鼓》序、《坐在豐收的景象里》序、《陳州筆記》序等等。無論是閱讀感受類的散文,還是序文,雖然其書寫的內容指向他人作品,但通過此類篇章,我們能夠讀到這是他對于小說創(chuàng)作思考的延續(xù),是他個人創(chuàng)作主張與思想的另一種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其創(chuàng)作觀念。
在《小說的建筑樣式》一文中,墨白提出小說是語言的建筑。他常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等看作是結構復雜的語言宮殿。墨白很崇拜的一個作家是博爾赫斯,在《博爾赫斯的宮殿》一文中,記錄了他與博爾赫斯關于創(chuàng)作的討論與談話,他將博爾赫斯的小說看成一座宮殿,并產(chǎn)生了一系列思考。正因為他將小說看作是語言建筑,所以在《與寫作有關的一些斷片》中提出,小說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要注意小說的“空間感”,這種空間感是指一部作品能夠給讀者帶來多少想象的空間,也就是指讀者能夠二度創(chuàng)造的空間,強調小說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適當給讀者留白。墨白還在《小說的語言風格》和《與寫作有關的一些斷片》中表達了他對于敘事語言的認知與看法,他認為敘事語言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素,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敘事風格,會讓小說形成一種特的“氣味”。文字中的詞語本身只是一種記號,但在寫作過程中注入情感,這些詞語就會活起來。他也強調,除了注入情感之外,小說家的敘事語言還要準確、通透、并具有節(jié)奏和活力。
“虛構”也是墨白在創(chuàng)作中極為關注的一點?!靶≌f的本質是虛構。即便如此,小說無論怎樣虛構,都與小說家對個人的經(jīng)歷和認識密不可分?!边@里強調虛構固然重要,但這種“虛構”也來自于小說家對于外部世界感受的真實,要關照相應的現(xiàn)實、經(jīng)歷與生命體驗。在《與寫作有關的一些斷片》中強調作家要面對現(xiàn)實精神世界里的焦慮和痛苦與人類復雜的精神世界。這使我聯(lián)想到墨白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1966年,墨白的父親因四清運動中所謂經(jīng)濟問題,被判三年徒刑,導致當時家庭的社會地位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為了生存,他幼小的年紀就學會了許多農活,少年時代在恐慌與勞苦之中度過。1976年高中還未畢業(yè)便外出獨自謀生,在這幾年里,他做過漆匠、裝卸工、上山打過石頭、燒過石灰,甚至被人認為是盲流關押起來。1984回到家鄉(xiāng)潁河鎮(zhèn)的小學任教,和家人住在不到五十平米的斗室里,在這期間也充斥著孤獨與迷茫。正如墨白自己所說“苦難的生活哺育了我并教育我成長,多年以來我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至今我和那些仍然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們,和那些無法擺脫精神苦難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息息相通,我對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那些人有著深刻的了解,這就決定了我寫作的民間立場?!闭且驗槟捉?jīng)歷過苦難,有過刻骨銘心的底層經(jīng)歷與生命體驗,所以在他個人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著民間立場與苦難敘事,并基于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了屬于自己的文學地理世界——“潁河鎮(zhèn)”。正如他的自述那樣,“我小說里的人物,要么是在故鄉(xiāng)生活,要么是帶著故鄉(xiāng)刻在他們身上的痕跡去闖世界,但他們都與我文學地理上的‘潁河鎮(zhèn)有關,在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里,都無法避開潁河鎮(zhèn)?!?/p>
一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作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持續(xù)變化和發(fā)展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小說家”的墨白,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頗有感悟,在自己的散文中表達此種創(chuàng)作自省,使自己的小說與散文兩種文體相輔相成,體現(xiàn)出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自覺意識。
三、理想烏托邦——反思社會的現(xiàn)實關照
散文是一種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大致可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但無論是記敘、抒情、還是議論性散文,都帶有作者個人的深刻體驗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有的散文是對景物的抒情書寫,有的散文則是對人生或社會的一種反思審視。一篇好的散文,絕不只是事物的堆砌或單純情緒的沖動宣泄,而包含著作者對社會、對現(xiàn)實更加睿智與深廣的探索與追求。當作家的主觀情感與理性思維交融,便會閃爍出哲理性的光輝。墨白的散文正包含著他對人生與社會現(xiàn)實的哲理性思考。也正是這種哲理性思考,使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fā)與教育。
在《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文學》一文中,墨白關照到這樣一個問題,大眾在讀大師的作品時總是帶著一種“崇敬的目光”。但如果在閱讀時見到一個陌生的名字,往往會帶有一種“挑剔”的目光,將其作品說的一無是處。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因為這種現(xiàn)象不局限于少數(shù)人,而是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慣性思維。實際上這對作家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之前應盡量不受慣性思維影響進行主觀判斷,而是保持一種“公允的眼光”將整部作品閱讀完畢后再進行評價。在《網(wǎng)絡時代,我們怎樣做“上帝”》中,墨白以銳利的眼光直指社會病癥。在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許多人在閱讀時更傾向于電子化閱讀而非紙質化閱讀,在電子化閱讀的過程中,大量的網(wǎng)絡垃圾浪費了我們寶貴的時間,但我們對于這種浪費缺乏認知。如果長時間進行沒有篩選的網(wǎng)絡閱讀,慢慢地會形成一種伯恩哈德所說的習慣勢力,“我們深陷習慣勢力之中,卻麻木不知。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的病癥,這才是最可怕的。”面對這種社會病癥,墨白也給出了良方。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閱讀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更博大的生命的閱讀。閱讀就是在尋找自己的無知,是一種有重量的精神運動。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時間內進行有篩選的閱讀,而不是盲目地選擇閱讀或放任時間流逝。文章由現(xiàn)實引出道理,以實輔理,是作者智慧的結晶。
在《做一個氣質高貴的人》中墨白強調,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國家成熟的標志不僅僅在于擁有豐厚的物質,同時還要具備高貴的精神世界。我們人也是一樣,物質是獲得精神高貴的基礎,但在擁有物質之后,還需要用一生的時光來歷練自己,帶有“非功利”、“非實用主義”的心態(tài)去大量閱讀、豐盈自身,才能做一個精神高貴的人。在《生活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中,墨白從莊周夢蝶故事中的“夢想與真實”“物質與精神”“生與死”等哲學話題談到自己長篇小說《欲望》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從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明天”談到赫胥黎的《美妙新世界》,從西斯托·羅德里格茲談到??思{,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會遇到坎坷。生活也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無論面對何種困境,我們不能自暴自棄,而是要有一種向上蓬勃的力量。
墨白散文將敘事、描寫、議論與抒情交織,從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深入思考,直擊大眾病癥,反思社會現(xiàn)實,引領讀者思考人生問題,激起心底共鳴,給予振奮人心的力量。
結語
墨白的散文涉及文學、歷史、地理、政治、哲學、音樂、美術、建筑、攝影、現(xiàn)實等眾多領域,我們可以看到其知識的淵博。他在散文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既給作品增添了詩情畫意,又給予讀者廣博的見聞。墨白用心感悟生活,用心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其對待創(chuàng)作、親友、讀者,皆是一片赤誠。有評論曾說“墨白的作品具有改變人們看待生活的方式的力量,他的小說以豐富的隱喻性揭示了這個時代的本質和特征,并給當代人的慣性思維和混亂的價值觀帶來了顛覆性的沖擊?!?/p>
附:墨白主要散文隨筆創(chuàng)作年表:
《掛在樹枝上的烙饃》(隨筆)載《小小說研究報》1995年5期
《汪曾祺的淡泊》(隨筆)載2012年2月1日《中華讀書報》
《畫匠·藝術家》(隨筆)載《小小說選刊》1994年2期
《第二百九十六封是祭文》(隨筆)載《短篇小說》2000年第2期
《語言的權力》(隨筆)載《小小說選刊》1996年1期
《夢中的鄉(xiāng)村》(隨筆)載2012年元月16日《中國藝術報》
《復調》(隨筆)載2012年元月16日《中國藝術報》
《懷念小人書》(隨筆)載1998年9月2日《南方都市報》
《我為什么寫作》(隨筆)載《小小說選刊》1998年21期
《創(chuàng)作札記》(隨筆)載《短篇小說》1999年第1期
《我的大哥孫方友》(隨筆)載《短篇小說》1999年第9、10期
《書的孤本》(隨筆)載2011年4月20日《中華讀書報》
《書的誘惑》(隨筆)載2011年11月23日《中華讀書報》
《面對死亡》(隨筆)載2000年1月7日《大河報》
《書架的變遷》(隨筆)載《時代文學》2000年第3期
《逛舊書攤》(散文)載2000年6月2日《解放軍報》
《讀與寫》(隨筆)載《青年文學》2000年第7期
《與寫作有關的幾個片段》(隨筆)載《青年文學》2000年第12期
《〈夢游癥患者〉·后記》(隨筆)收入2002年3月,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自序·我為什么而動容》(序言)收入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版《事實真相》
《吳爾夫批評散文》(隨筆)載2002年2月21日《大河報》
《〈來訪的陌生人〉后記》(隨筆)收入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版《來訪的陌生人》
《寫作的精神實質》(隨筆)載《作品》2011年第6期
《一個人,一座小鎮(zhèn)和一條河流》(序言)收入2004年7月群眾出版社版《霍亂》
《鳥與夢飛行》(散文)收入新世紀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中國作家教子報告》
《〈懷念擁有陽光的日子〉后記》(隨筆)收入2006年5月河南文藝出版社版《懷念擁有陽光的日子》
《精神的家園》(隨筆)載《紅豆》2004年第8期
《對短篇小說寫作的訓練》(隨筆)載《莽原》2012年第5期
《寫作與歷史的關系》(隨筆)載《作品》2011年第6期
《〈寫在前面〉·中國當代名家小小說自選集序言》(序言)收入2005年1月河南文藝出版社版《馮驥才自選集》《許行自選集》《阿成自選集》
《關于電視劇〈當家人〉的寫作》(隨筆)載《首播》2005年第七期
《夢境·幻想與記憶》(隨筆)載《山花》2005年第5期
《銅山湖記》(散文)載《山花》(下半月)2009年第9期
《大伾山摩崖石佛記》(散文)載《山花》(下半月)2009年第9期
《三個內容相關的夢境》(隨筆)載《世界文學》2006年第2期
《生命在時間里燃燒》(隨筆)載《莽原》2012年第5期
《旅歐散記》(散文)載《莽原》2007年第2期
《〈洛麗塔〉的靈與肉》(隨筆)載《莽原》2008年第3期
《〈陳州筆記〉序言》(序言)分別收入2008年元月河南文藝出版社版《陳州筆記》(孫方友著·八卷本)
《廊臺上的風景》(散文)載《山花》(下半月)2009年第9期
《從思想禁錮,到精神自由》(隨筆)載2014年2月12日《中華讀書報》
《夢中之夢》(隨筆)原載《山花》(下半月)2009年第12期
《楊七郎打擂》(隨筆)原載《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14年第7-8期
《博爾赫斯的宮殿》(隨筆)載《花城》雜志2010年第1期
《潁河鎮(zhèn)地圖》(隨筆)載《小說評論》2010年第3期
《生日快樂》(散文)載《中學生閱讀》2010年第4期
《精神蛻變與人格尊嚴》(隨筆)載《莽原》2012年第5期
《小說的敘事語言》(隨筆)載《作品》2011年第6期
《潁河鎮(zhèn)與世界的關系》(隨筆)載2013年2月6日《中華讀書報》
《夢境、幻想與后記》后記(隨筆)收入《夢境、幻想與記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我所知道的劉恪先生》(隨筆)載2019年第3期《莽原》
《我編輯過的文學期刊》(隨筆)原載2014年10月8日《中華讀書報》
《小說的建筑樣式》(創(chuàng)作談)原載2014年9月11日《文學報》
《遷徙的村莊》(散文)收入《溫都不令:正在遷徙的村莊》,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年9月版
《風鈴的孤獨》(散文) 原載2014年11月29日《中國文化報》
《生活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隨筆)原載2015年3月11日《中華讀書報》
《做一個氣質高貴的人》(隨筆) 原載2015年2月25日《中華讀書報》
《作家與批評家的關系》(隨筆)載2016年元月28日《文學報》
《書籍的迷宮》(隨筆)原載2015年12月11日《文藝報》
《南丁先生》(隨筆)載2016年元月20日《文藝報》
《雪中之豹朝我撲來》(隨筆)原載2016年元月6日《河南日報》
《孤獨感像夜色一樣從四處漫過來》(隨筆)原載2016年元月21日《河南日報》
《當下這一刻,就是我們生命的總和》(隨筆)原載2016年8月10日《中華讀書報》
《洛克的目光》(講演錄)載《山花》2016年第11期
《天果洛地果洛》(隨筆)收入《天地人——來自黃河源頭的影像報告》,中國攝影出版社2022年7月版
《音樂喚醒的旅程》(隨筆)載《南腔北調》2020年第12期
《我與野莽先生的交往》(隨筆)載《大觀》2022年第6期
《年輪有聲》(散文)載2022年11月16日《中華讀書報》
《一次旅行》(散文)載2023年2月16日《文學報》
《小說的多維鏡像》(訪談錄)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
《鳥與夢飛行》(散文集)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8月版
責任編輯 時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