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笙清
“便路橫穿玉兔門,夜宣狎客宴金樽。江郎才俊思華別,賜坐從容索繡墩?!边@是北宋詩人宋白的一首《宮詞》,詩中提到的繡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日常坐具,取“墩”與“凳”諧音之意,古人一般在它的上面鋪蓋錦繡而故稱“繡墩”。此外,因為它的形狀像極了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大鼓,所以民間一般習(xí)慣稱之為鼓墩,而其瓷質(zhì)清涼的特性,又讓它有了涼墩的美稱,至于瓷凳、瓷鼓、坐墩等,也都是它的別稱。宋代詩人周必大曾吟詠之:“黼座袞龍明日月,繡墩珠履切星辰?!?/p>
繡墩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認為,繡墩最初以低矮的腰鼓形出現(xiàn),是戰(zhàn)國時期婦女為熏香取暖而設(shè)計的一種專用坐具。唐代以后,人們的起居方式一改過去席地而坐的傳統(tǒng)習(xí)慣,繡墩的樣式也隨之改變,變得與一般木制坐具差不多高,可以垂足而坐。明代嘉靖、萬歷兩朝是各窯口燒制繡墩最興盛的時期,以江西景德鎮(zhèn)產(chǎn)量最大,品種主要有青花、法華、五彩、三彩等。到了清代,繡墩的使用更趨廣泛,如《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清代小說中,繡墩頻頻出現(xiàn),尤其是古代女子的閨閣之中,鋪錦披繡的繡墩有極高的出鏡率。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