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收集者前言:膠州灣是青島的內海,古時稱之為“少?!?,據(jù)說得名于北岸的少山?!俄n非子》載有“齊景公與晏子游于少海”,《淮南子》中亦有“東方大渚曰少海”的說法。膠州灣是半封閉式的海灣,面積近五百平方公里,灣口狹窄,僅三公里有余,與黃海相通。北部和西北部為平原,東部為嶗山山脈,南和西南為小珠山脈,又有大沽河、墨水河等河流注入。灣內的主要島礁有紅島、黃島、冒島、鮑島、大趕島、小趕島、團島、馬蹄礁等。
膠州灣自古便是重要的漁業(yè)區(qū),這里水深港闊,波浪平穩(wěn),沿岸漁民的捕魚經驗和日常風俗值得關注。今在大量田野考察的基礎上輯錄膠州灣的漁民諺語,不限于語言和民俗的趣味,更在于海洋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志書寫,由諺語可以引出民間信仰、捕魚巫術、氣候征兆、航行口訣、手藝傳承、地方經驗、居家習俗、社會角色、孩童禁令、傳奇故事等,恰似十五國風,勝在真誠不偽。
獅子紅了腚,淹了洪州城。
這是一則古老的民間傳說,在膠州灣一帶流傳甚廣。據(jù)說早年間膠州灣的位置還是陸地,這里有一座繁華的大城,名曰洪州城。有一個年輕漁夫遇到了神仙,神仙告訴他,有朝一日洪州城門樓的石獅子屁股紅了,就會有大災難,應該趕緊逃命。于是漁夫天天去看,這事被一個屠夫知道了,嘲笑漁夫愚蠢,為了捉弄漁夫,屠夫暗中用豬血染紅了石獅屁股。正巧漁夫來看到獅子屁股紅了,趕緊回家?guī)е赣H逃到了高處,回身望去,洪州城已經陷落到海中,變成了一片汪洋,這便是今日的膠州灣。
沉了洪州,立了膠州。
意思與上一則大致相同。傳說中的洪州城沉沒以后,形成一片海灣,在海灣西側建了膠州城,于是這片海灣被稱為膠州灣。
小板凳,臘梅花,俺娘養(yǎng)著俺自家。
買個雞,下蛋吃,買個鴨,拴著耍。
見于民國版《膠澳志》,在膠州灣沿岸廣為流傳,以孩子的口吻自述,道出了漁村孩童恃寵而驕之態(tài)。搬著小板凳坐在臘梅花下,無比愜意,或許是家中獨子,所以說“俺娘養(yǎng)著俺自家”。寵愛到何種程度?母親買了一只雞給娃下蛋吃,又買了一只鴨用繩子拴著當寵物玩耍,當真是寵溺到了極點。
打圍干跑腿,趕海腥腥嘴。
此句說的是漁獵的不易。打圍即打獵,進山找獵物,鋪設陷阱,多數(shù)時候會白跑一趟,空手而歸。到海灘去趕海,采集貝類和小魚小蝦,拿回來打牙祭,也就腥一腥嘴而已。相比之下,“腥腥嘴”似乎比“干跑腿”稍微強一點,但也強不到哪里去,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捉魚摸蝦,耽誤莊稼。
在膠州灣沿岸,農業(yè)和漁業(yè)并存,人們似乎更重視農業(yè),以農產品為主食,以魚蝦作為副食品。說捕魚耽誤種莊稼,可以看出農業(yè)和漁業(yè)在該地區(qū)的對立關系。
刀魚長,鲅魚短,花鲅棍子點個眼。
舊時漁民售賣漁獲,在賬本上用符號代表不同魚種,這里說的便是其中三種記賬符號。在青島方言中的刀魚即帶魚,體型較長,故而用長橫表示;鲅魚即藍點馬鮫,體型相對短一些,便用短橫表示;而花鲅棍子是指鮐,又短一些,便用點表示。漁民多數(shù)不識字,不知魚類的名稱該如何書寫,便用符號表示。名詞在這里消失了,漁民匆匆記下的魚蝦是充滿了暗示的、可辨識的抽象標記??此坪唵蔚姆?,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信息。
鲅魚跳,丈人笑。
每年谷雨前后,新鮮鲅魚上市,青島女婿有送岳父鲅魚的習俗。鲅魚即藍點馬鮫,體長而扁,背部有藍點,刺少而肉豐,是重要的食用魚。膠東又有鲅魚水餃、鲅魚丸等精細加工的鲅魚食品,皆鮮美異常。給丈人送鲅魚,是以時鮮孝敬長輩,據(jù)說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嶗山沙子口一帶,后來風靡膠州灣沿岸。當?shù)厝说募依锶粲信珠|中,旁人便對其父戲謔道:“恭喜你,很快就能吃到鲅魚了。”
夜來說要去登州,今早晨在炕東頭。
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許多年前,某君和同伴約定一起去登州做生意,結果第二天早上,同伴久等不見某君來,便到他家中,只見他在炕東頭呼呼大睡。在膠東方言中,“夜來”是“昨天”的意思。登州即今煙臺,是山東半島的貿易大港,貨物經此轉運朝鮮、日本。常有漁民兼營商業(yè),販運魚鲞干貨到登州。這句諺語常用來嘲諷睡懶覺的人,同時也是印證登州商貿繁榮的一段民間記憶。
待要窮,睡到日頭照著腚。
這句也是說睡懶覺。漁民逢早潮時凌晨即起,如果睡到日上三竿,就要受窮了。昔年故鄉(xiāng)海島上有一年輕漁夫貪睡,同船的伙伴來叫,他的母親心疼兒子,便說:“讓他再睡一會吧?!彼幕锇榫驼f:“待要窮,睡到日頭照著腚。”這句話流傳至今。大年五更啃皮,是葷強起素。
胡秫葉掉進尿罐,冒充寬林刀。
胡秫指的是高粱,林刀是指帶魚,又稱鱗刀、銀刀,此處說高粱葉冒充帶魚,有濫竽充數(shù)之意。
漿糊海,置半碗。
漿糊,是膠州灣內的一種食物,用玉米面和小魚、小蝦、蛤蜊等混同熬的糊狀物,玉米面的香甜和小海鮮的鮮美互相補充,吃起來別有滋味。所謂漿糊海,是指海上營生不景氣,打到的魚蝦只能做半碗漿糊勉強果腹,也是漁民自嘲之語。
船頭掛金甲,暗礁也不怕。咔嚓一聲響,兩手掐著腰。家有千頃萬畝田,不敢置個水上漂。
這則諺語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早年間黃島有人置辦了一條漁船,到膠州灣內捕魚,船頭上的對聯(lián)寫的是“船頭掛金甲,暗礁也不怕”,口氣很大。結果剛進灣不久就觸了礁,幸虧被過路漁船救起,保住了性命,但是漁船沒保住,在咔嚓一聲響之后,家財蕩盡。故而說“家有千頃萬畝田,不敢置個水上漂”,這里的“水上漂”是指漁船。
一群藍狗攆白狗,攆上白狗啃一口。
這則諺語帶有謎語的性質,實際是形容海浪堆疊奔涌的場面,藍狗是喻指海水,白狗喻指泡沫,在互相追逐之中,海水把泡沫推上了岸,即所謂的“啃一口”。
沙光魚一年長一尺,十年長一丈,三十年賽過老龍王。
沙光魚即矛尾復蝦虎魚,是一種底棲魚類,頭大,身子呈圓柱狀,到尾部漸成尖狀。沙光魚味道鮮美,肉質嫩滑,是佐酒的佳肴。沙光魚生長速度很快,在一則民間故事里,沙光魚曾當過一回主角,它為自己的生長速度而洋洋得意,“沙光魚一年長一尺,十年長一丈,三十年賽過老龍王”這句話就是從沙光魚嘴里說出來的,恰恰被龍王聽到,于是龍王施了魔法,讓沙光魚的壽數(shù)只能活一年。從那以后,沙光魚像莊稼一樣,一年一茬。這句諺語也用來警示世人,切勿狂妄自大。
八帶蛸戴眼鏡,自充海先生。
八帶蛸也是俗稱,即章魚。章魚戴上眼鏡,冒充是海里的先生。此句諷刺附庸風雅、裝腔作勢之輩。
人齊海不齊,海齊人不齊。
此句是說結伴出海采牡蠣的情形。每當伙伴們湊齊了要去趕海時,海潮卻落不到理想的位置,而海水落到理想位置,一起出海的人卻又沒湊齊。帶有一種“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況味,而又純粹從海上生活中得來。
敢許個豬,不敢許個魚。
字面意思是:敢許諾給別人一頭豬,卻不敢許諾給別人一條魚。實際是指海上風云變幻,捕撈活動的成敗難以預測,所以不敢輕易許諾送人一條魚。
老貓枕魚,翻來覆去。
此句又作“貓兒枕著魚睡覺”,指的是貓拿魚當枕頭,睡不安穩(wěn),一門心思總想吃魚,喻指人不安分,總是被利益吸引。
梭魚頭,一丸油,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
春季的開凌梭最為鮮美,因為梭魚平時吃泥沙中的微生物,有土腥味。開凌梭則不同,整個冬季梭魚潛入深海過冬,很少進食,故而開凌梭少有異味,這時的梭魚頭含油量高,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今則認為梭魚頭部和內臟有一定的毒素,少有人食用這些部位。
六月梭,臭滿鍋。
梭魚食用海泥中的微生物,有一股土腥味,除了春季的開凌梭味道鮮美之外,越往后則口感越差。到了六月,梭魚的肉質開始變得松軟,土腥味浸入魚肉之中,已不堪食用,所以有“臭滿鍋”之說。
牙鱔頭,針良嘴,青板肚皮爬螞腿。
四種最沒肉的海物部位。牙鱔是指須鰻蝦虎魚,形似泥鰍,全身紫紅色,有尖利細密的牙齒,頭部無肉。針良的學名為扁頜針魚,嘴部是細長的尖喙。青板又稱青鱗魚,是一種鯡科的小魚,肚皮也是無肉可食。爬螞學名日本大眼蟹,是生活在潮間帶的一種小蟹,它的腿沒多少肉。這四種湊在一起,堪稱海鮮界最乏味的四種,也可拿來比喻無利可圖之事。
湖島子,靠海沿,家家掛個四鼻罐。
湖島村是膠州灣東岸的一個村莊,因靠近海濱,村里人經常趕海,隨身帶著一種四個鼻兒的陶罐,這種罐子穿繩之后掛在腰間比較穩(wěn),趕海人遇到礁石上的牡蠣,就直接用鐵鏟撬開蠣殼,把牡蠣肉鏟下來放到四鼻罐里,四鼻罐也就成了當?shù)刳s海人的身份標識。
吃腥不聞腥。
能吃腥的人聞不到腥味。還有另一版本為“吃腥不問腥”,意思大致相近。住在海濱的人在日常飲食中以魚蝦為主,而且膠州灣漁民做海鮮喜用清蒸和水煮等簡單的烹飪方式,保持其原味,并不覺得腥,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往往使外來人很難適應。
不吃蠣子肉,住壞了海崖頭。
蠣子肉即牡蠣的肉,生于海濱礁石上,用鐵鏟連殼鏟下,下鍋清蒸,熟后蠣殼開口,肉質多汁,味道鮮美。有的孩子吃不慣蠣子肉,大人就會說“不吃蠣子肉,住壞了海崖頭”,“住壞了”的意思就是說住在海崖頭這樣的好位置白白浪費了。
船上有屎船上拉,不用帶回各人家。
此處說的是舊時膠州灣漁民在船上如廁的陋習,一般是蹲在船尾,手扶著船舷解決問題,本是尋常事。此句說的是在船上生活要隨遇而安,不必拘泥于陸地上的生活習慣。
槐花旺,墨魚漿。
此句說的是物候感應,每年槐花盛開的時候,正是墨魚的旺季,墨魚即烏賊?!皾{”是指海水中充斥墨魚的黏稠狀態(tài),一說“漿”是指墨魚的幼體。
麥子黃了梢,打刀魚上包。
此句也是物候感應,麥子黃了梢是農歷小滿過后,刀魚在膠州灣一帶是指白帶魚。在麥黃時捕捉帶魚,正當其時,會有成包成包的收獲。
清明蟹子谷雨蝦。
清明時節(jié)捉蟹,谷雨時節(jié)捉蝦。這兩個時間段正是蝦蟹肥美之時。
光打落,不打漲。
此句說的是海灣內定置網具的使用訣竅,定置網具布置在海邊淺水中,一般是呈喇叭狀,張口向著潮水方向,潮水涌入網口,魚蝦也跟著進入,落潮時海水退去,網中有漏斗式的倒茬結構,魚蝦留在網中難以逃逸。這種網要在落潮時去收魚,所以說“光打落,不打漲”。
舢板眼,直瞪著。
舢板是一種小型漁船,船頭畫有一對眼睛,盯著水面,象征盯著魚群。此句是用船眼的僵直形容人的眼睛直愣、無神,也是漁民從身邊事物中找到的比附。
二月二來到驚蟄,下海的去張波螺。張的波螺實在多,加上個大蔥一拌和。
此句說的是漁家生活中極為愜意的一面,漁夫在二月二去張網捉波螺,波螺即脈紅螺,外殼有拳頭大,捕到的海螺很多,于是用大蔥拌了海螺吃,一般是先連殼一起蒸熟,用筷子把螺肉挑出,再切片涼拌,最能保持其鮮味。
小掛夾,大瓜撻,紅娘子魚一捧笙。鳘魚黑,黑似龍,又黑又亮又鍍青。蠣子肥,刀蜆青,草蜆腰里扎根繩。蜆母蜆媽大海虹,毛蛤蜊扒肉紅彤彤。
此句說的是膠州灣內的紅島物產,各種魚貝連綴成篇,又能兼顧它們各自的特點。小掛夾、大瓜撻是指半滑舌鰨;紅娘子魚是指短鰭紅娘魚;鳘魚又稱米魚,色黑;蠣子即牡蠣;刀蜆是指大竹蟶;草蜆是指縊蟶,其肉有一條黑線,故而說腰里扎根繩;蜆母、蜆媽是指蟶子中的碩大者;海虹指的是貽貝;毛蛤蜊是毛蚶,里面的肉是橘紅色的。
沽鯔淮鯉海中鯧。
大沽河注入膠州灣,河口地帶的鯔魚稱為沽鯔,味道最為鮮美,可與淮河鯉魚、海中鯧魚鼎足而三。
谷茬鯔,開凌梭,五月黃姑香滿鍋。
谷茬鯔,是指谷子收割,露出谷茬時的鯔魚。開凌梭是指春季剛開凌時的梭魚。黃姑是指大黃魚,以五月最為肥美。
八月十五露頭蛸,一個比一個起得高。
此句說的是中秋節(jié)前后的章魚汛。章魚在膠州灣俗稱蛸,或者八帶蛸,中秋前后當年生的蛸已經長成,在水中躍躍欲起。
魚行一條線,蝦游一個蛋。
魚和蝦的不同運動規(guī)律。魚在水中是按直線游動,而蝦是成群結隊游作一個圓球狀。
鯨魚排隊結群游,東風發(fā)海兆頭來。
鯨魚排隊巡游的場景,舊時漁民稱之為過龍兵,認為這些大魚都是龍宮的兵將,出來巡游四海。實際上是鯨群追逐食物,此時也正逢春季漁汛期,看到鯨魚排隊,說明出海捕魚的時節(jié)已到,而如今已經很少見到鯨魚排隊的場景了。
谷雨見鲅魚,立夏烏魚到。
此句說的是膠州灣的漁汛,谷雨前后鲅魚出沒,立夏前后烏魚來到。鲅魚是指藍點馬鮫,烏魚是指金烏賊。將節(jié)氣和海貨對應起來編成諺語,就能提醒漁民不誤漁汛。
寧吃本地二指刀,不吃外地三指魚。
此句指的是膠州灣沿岸居民對本地帶魚的熱衷。本地產的野生海捕帶魚,即便只有二指寬,也受到人們的追捧,即便稍微寬一些的外地帶魚,也會受到冷遇。
春天吃魚頭,秋天吃魚尾,三伏天吃撥拉水。
此句說的是不同的季節(jié),吃魚要吃不同的部位。春季寒冷未消,整個寒冬魚的活動量減少,營養(yǎng)都集中在頭部,所以說春季吃魚頭最宜;秋天,魚的營養(yǎng)集中在魚尾,肉質尤為勁道;而三伏天魚類活躍,魚鰭最為發(fā)達,此處說的“撥拉水”,就是指魚鰭。
刀魚鮮,支魚香,榨出油來鼓眼漿。辣玻螺,小沙光,紅島蛤蜊格外香。
這幾種海產,均產于膠州灣內的紅島,各路鮮美匯于一處,在春季集中涌現(xiàn)。刀魚是指白帶魚,鮮嫩異常。支魚是指鯔魚,肉味香甜。鼓眼漿是指木葉鰈的幼體,油脂含量高。辣玻螺是指疣荔枝螺,潮間帶的礁石上常見,螺肉味辣,別有一番風味。小沙光是指矛尾復蝦虎魚的幼體,肉質最為嫩滑。紅島蛤蜊是指產于紅島的一種蛤蜊,膠州灣的泥質灘涂提供了豐富的微生物,蛤蜊也極為鮮美。
末貨蘸大蔥,喝酒一盅又一盅。
末貨是一種小蝦的俗稱,學名叫糠蝦,細如谷糠,是海貨中的末流,所以俗稱為“末貨”。這種小蝦生長在膠州灣北岸的河流入海處,以及鹽場、灘涂的水灣中,需要用一種極為細密的網撈出,沖洗之后加鹽,下鍋蒸熟,即可食用。把蔥白破開,用蔥白的豁口盛滿小蝦,大口咀嚼,蝦的鮮味和蔥的辛辣會融為一體。末貨蘸大蔥,堪稱下酒的佳肴。
海貓子不知潮流。
海貓子是海鷗的俗稱,因為海鷗的叫聲像貓,故名海貓子。海鷗出來吃小魚時,往往是跟著漁船跑,漁船上有它們想要的小魚,船尾翻開的波浪也能讓小魚露出水面,所以海鷗覓食是不管漲潮落潮的。這句話也用來形容某些不通潮路的海上新手。
生潮蟹子罷潮蝦,死潮底子挖牙鰨。
此句是針對不同動物的習性,分別談捕捉技巧。蟹是在漲潮時活躍,蝦在退潮時出沒,牙鰨(牙鲆)喜歡貼在泥灘底部不動。根據(jù)這幾種動物的不同習性來捕捉,方能事半功倍。
吃了端午棗,才脫小棉襖。
此句是說海邊的氣候涼爽,要到了端午之后,才能脫掉棉衣。一說是指海上漁民出海要到端午以后才能穿單衣,不然會被海上的寒氣凍傷。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此句是說海邊暑熱之時無處躲藏,上邊仿佛蒸籠,下面仿佛水煮。
出早潮,回晚潮,六月天里穿棉襖,又返潮,虱子咬,脫下棉襖用口咬。
此句是舊時漁民的悲慘生活。一早一晚出海,海上寒冷,六月天也要穿著棉襖,襖里潮濕,又有虱子,只好脫下來用嘴咬掉。
小公雞,上門檻,鍋里煮著地瓜干,爹吃了去出海,娘吃了去趕山,嬤嬤吃了納鞋底,我吃了趕黃嵐。
此句說的是膠州灣內漁民的日常生活。家里養(yǎng)著雞,在門檻上悠閑覓食,鍋里有地瓜干,爹吃了飯就去出海,娘要去趕山,嬤嬤(即奶奶)在納鞋底,而我要去趕黃嵐。黃嵐是島上一片盛產牡蠣的黃色礁石,當?shù)厝巳ョP牡蠣,俗稱“趕黃嵐”。一家人各司其職,好一幅舊時漁村的生活畫卷。
冷水蠣子熱水蜆。
指的是貝類的不同適宜溫度,冬季海蠣子最肥,夏季蜆最肥。
男蝦女蟹。
指的是男人適宜吃蝦,女人適宜吃蟹。民間認為蝦是陽物,蟹是陰物,故而分男女食用,分別進補,其實并無科學根據(jù)。
叫海蜇蟄了一下,夢著海絲蟯都害嚇。
被海蜇(水母)蟄了,夢到海藻都覺得害怕。相當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意。
頭大不算大,腚大一撲拉,腰里長著眼,腚里長著牙。
此句說的是一則謎語,謎底是章魚。章魚屬于頭足類軟體動物,膠州灣一帶俗稱為蛸,前兩句是說章魚頭和腚都大,后兩句是典型的特征,章魚的眼睛在腰部,牙齒在八條腿的根部,故而說“腚里長著牙”。這類謎語一般是作為兒童歌謠出現(xiàn),常在飯桌上對著盤中的章魚講解,可視為漁村孩童的鄉(xiāng)土博物學啟蒙。
紅娘子,住高樓,腰里別著塊小石頭。
此句說的也是一則謎語,謎底是金蛤蜊,學名中國不等蛤,是產于膠州灣的一種貝類,圓形薄殼,兩殼大小不等,貝肉呈橘紅色或金黃色,故而俗稱金蛤蜊。這則謎語說的“紅娘子”也是貝肉顏色,“腰里別著塊小石頭”是指貝肉里的石灰質的薄片。
從南來了個老張,身上背著個皮箱,拿著鉗子兩把,還有筷子四雙。
此句也是一則謎語,謎底是蟹,可以泛指一切蟹類?!袄蠌垺笔切返年欠Q,身上的皮箱是指蟹殼,鉗子兩把是指蟹的雙螯,筷子四雙是指蟹的八條腿。
方方盒,兩個夾,兩邊八腿橫爬叉。
這是一則謎語,謎底是蟹。方方盒是指蟹殼,兩個夾是指雙螯,兩邊八腿是指分列于兩邊的八條腿,爬叉即是爬行,橫爬叉指的是蟹類橫行的習性。
千疙瘩,萬疙瘩,疙瘩疙瘩又疙瘩。
此句說的是漁網。漁網是由無數(shù)的繩結疙瘩組成的,千千萬萬個疙瘩圍繞成千千萬萬個網扣,所以說“疙瘩疙瘩又疙瘩”。
頭上一個尖,腚上兩個尖,尖里有個眼,眼里有個尖。
此句說的是織網的梭子。梭子一般用竹片雕刻而成,頭部是尖,尾部有兩個尖,而頭部的尖上還有鏤空的眼,眼里又有一個長尖,是拿來繞線用的。
沒有腳來沒有手,肚皮埋在水里頭,山南海北都能去,永不叫苦賽黃牛。
此句也是一則謎語,說的是漁船。沒有腳沒有手卻能到處跑,肚皮貼著水面,可以游弋四海,卻從不叫苦叫累。
從南來了個甩噠甩,不脫褲子就下海。
這是一則謎語,謎底是鴨?!八}甩”是鴨行走時的搖晃步伐,不脫褲子就下海,是和漁民脫了褲子下海的習慣相反的,鴨本身也不穿衣服,所以直接就下海了。膠州灣一帶漁民常在海灘放鴨,讓鴨在海灘上覓食,吃的是魚蝦蟹貝,這樣的鴨又稱為海鴨,而吃了魚蝦蟹貝的鴨吸收鈣質極為豐富,下的鴨蛋殼硬,蛋黃呈橘紅色,當?shù)厝擞孟挑~湯腌制咸鴨蛋,稱為海鴨蛋。
一棵樹,五個杈,結著五個小蛤蜊。
這是一則謎語,謎底是手。把手掌形容成一棵樹,五個手指則比作五個枝杈,每個枝杈頂端的指甲蓋,則被比喻成小蛤蜊,也是采用了漁民常見之物作比。
平靜水皮撲啦響,下面鼓眼莫法擋。
捕捉鼓眼魚的技巧,平靜的海面之下有撲啦撲啦的聲響,說明海底有大量的鼓眼魚在活動,需要用海底拖網捕撈。鼓眼魚的學名叫木葉鰈,身子扁平,兩只眼睛在身子的同一側,又稱比目魚,生活在砂質的海底,肉厚而刺少,多用面糊裹住再用油煎食。
八月的蟹子頂蓋肥。
此句說的是蟹的成熟季節(jié)。每年中秋前后,母蟹體內有蟹黃,膏腴飽滿,此時的蟹最為肥美。
隹隹朝南,一場大旱。隹隹朝北,一場大水。
隹隹朝東,一場大風。隹隹朝西,一場大霧。
漁民通過觀測海鳥的活動預測天氣。隹隹是一種海鳥,學名紅腳鷸,是膠州灣常見的鳥類。這里說的海鳥朝著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飛去,兆示著不同的天氣,似乎并無科學根據(jù),只是為了押韻而湊成的韻語而已。
月明晌,潮水漲。
月明晌是指滿月之夜,每逢此時月球和太陽在一條直線上,兩個天體的引潮力就會作用于同一方向,導致海水漲潮。
早出海,晚上山,累得腿痛腰又酸。
就咸菜,吃瓜干,全家沒吃個魚眼。
舊時漁民的艱辛生活寫照。出海是指到海灣中去捕魚,上山是指回到海島,海島地勢高峻,故而漁民稱之為“上山”。捕到的魚自己家卻連個魚眼也舍不得吃,只能吃咸菜和地瓜干充饑,足見當時漁民的貧困。
艄公一拔錨,上船把櫓搖,無風三尺浪,浪頭打小瓢。有心調頭回家去,全家老少肚子叫。
艄公原本是駕船的人,這里也是漁民的代名詞。在風帆搖櫓時代,有一種小船只有一人操作,一個人身兼起錨、搖櫓、撒網以及分揀加工等工作。小船行駛在波浪中,就像一只小瓢,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想要調頭回家去,全家老少卻在餓肚子,只能硬著頭皮向海中繼續(xù)駛進。
德國鬼兒,大高鼻兒,眼發(fā)藍,進島里兒。端著大槍嚇唬人兒,誰要從他炮樓過,別帶錢來別挑魚兒,要是叫他看見了,反過來說你偷他的兒。
這是德占膠州灣時期的民間記憶。所謂的“進島里”,是指德國人進入膠州灣內的紅島。據(jù)說路過德占據(jù)點,不能帶錢也不能帶魚蝦海貨,會被德國人搶走。每句末尾都有兒化音,表達了對侵略者的輕蔑。
小公雞,上碾臺,望望媳婦來沒來。騎著驢,抱著孩,馱簍裝著蝤柔、餑餑大油卷。
漁家女回娘家的場景。騎著驢,抱著孩子,當然還有鮮明的海洋印跡,馱簍里裝著蝤柔,蝤柔泛指魚蝦蟹之類的海產,還有饅頭和花卷,濃郁的漁村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紅眼睛,短尾巴,蹦蹦跑跑到海沿,到海沿,找伙伴,大海水深快上岸。
此句是兒童之間傳唱的歌謠,擬人化的小白兔形象頗有童話色彩,前兩句在別處也有傳唱,此處稍有不同者,是加上了小白兔到海邊找伙伴玩耍的內容,并且告誡“大海水深快上岸”,對兒童有一定的安全警示作用。
海連山,山連村,自從嫁進小漁村,挑擔水,崴斷筋,山路石頭墊腳心,巴明不醒做艄公飯,手織漁網使煞人。
此句說的是漁村婦女的日常勞作之苦。在膠州灣畔依山傍海的漁村,生活卻沒有想象中的愜意,挑水崴傷,石板路硌腳,睡眼朦朧早起給艄公丈夫做飯,日常的活計就是織不完的漁網。
鹽場猴,鹽場猴,啃著小米餅,嚼著蘿卜頭,住著靠山屋,披著蓑衣頭,雨天泥打滾,晴天汗水流,好女要逃生,寧死不嫁鹽場猴。
此句說的是早年間膠州鹽戶的凄慘生活。鹽戶,時人稱之為“鹽場猴”,是一種蔑稱,吃小米餅,啃蘿卜頭,住在海邊小屋里看著鹽場,身披蓑衣,碰上雨天就在泥里打滾,晴天曬鹽時又曬得汗水直流。最后一句說,有女兒快逃離這地方啊,寧可死也不要嫁給鹽場猴。
清明寒食見海螺,小雪過后就下蟄。
此句是說海螺的活動規(guī)律,一般是清明寒食前后開始見到海螺出沒,到了小雪節(jié)氣,海螺就到深水里去了,漁民稱之為“下蟄”。
西南山戴帽,小雨大雨要來到。
膠州灣內所謂的西南山,是指小珠山脈。戴帽是指山頂上有云繚繞。雨快來臨時,由于云層灰暗且低,往往壓住山頭形成“山戴帽”的景象,這便是下雨的前兆。
西北霧騰騰,不是下雨就刮風。
一則天氣諺語,說的是海灣西北部有霧氣上騰,便兆示著要下雨或者刮風。
坷垃云,曬死人。
天上的云像土坷垃那樣,一塊一塊,排列成片,這樣的云預示著第二天是響晴天。
星兒稀,曬死雞,星兒密,待不了三兩日。
看星星的分布識天氣。據(jù)說星星排布稀疏,第二天就是日曬充足的天氣。而星星排布細密,過不了兩三天就要下雨。
早上霧露,晌午曬破葫蘆。
海濱天氣的變化規(guī)律,早上大霧滴水,到了中午就會有暴曬天氣。
初八二十三,兩頭響崩干。
這是膠州灣一帶流傳最廣的潮汐諺語。每月的上弦月農歷初八、下弦月農歷二十三,海水退大潮,退潮在早晚各一次,近海漁民在落大潮時到海灘趕海。
初六二十一,早晚曬海底。
此句意思也與上句相近,初六和二十一也是早晚各落出一片海灘。
十七八,初二三,晌午干,兩頭滿。
此句也是膠州灣的潮汐規(guī)律。每月農歷的十七、十八、初二、初三,海水在中午時分落潮,在一早一晚漲潮。
月亮露頭,潮回流,月兒晌,潮頭漲。
月亮和潮汐的對應關系,月球引力對海潮施加牽引力,夜晚月亮剛出現(xiàn)時,潮水回流,月亮升到正當空,潮水開始上漲。
出海不趕流,不如蹲炕頭。
這里說的“流”,是指海上的洋流。如果漁夫出海不知道根據(jù)流向跑船,就不是合格的漁民,所以說“不如蹲炕頭”。
海水發(fā)黃豎浮草,大風要來到。
此句是指觀察海水狀態(tài)預測天氣。海水發(fā)黃,海草在水中上下豎直運動,表明大風即將來到。
漲潮騎大馬,落潮拾芝麻。
漲潮和落潮時的不同狀態(tài)。漲潮時猶如騎著大馬,奔騰跳躍,而落潮時海灘平靜,可以平心靜氣地撿起芝麻。
二月二,蛸見苗。
農歷二月二前后,是章魚產卵的季節(jié),“蛸”即章魚,“苗”是指章魚幼體。
七朝八朝,下海摸蛸。
此句是說初七初八海水落大潮,這時正是出海摸蛸的最佳時機。蛸即章魚,在灘涂上鉆洞藏身,有經驗的漁民擅于尋找章魚洞穴,伸手進洞即可將章魚掏出,這種方法稱為“摸蛸”。
六月二十三,連秋加站。
此句是說捕蝦,六月二十三前后,要出海捕捉秋蝦和站蝦,秋蝦是指脊尾白蝦的秋季種群,站蝦是指周氏新對蝦,這兩種蝦用于煮熟后涼拌食用,或者曬干制成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