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 關瑩 葉敏施 張芝 葉東梅 姚曄
鼻腔常見惡性腫瘤的診斷主要是鱗狀細胞癌, 腺癌或其他非上皮惡性腫瘤是非常少見的。鼻腔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腫瘤, 比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更具侵襲性。鼻腔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位于黏膜的黑色素細胞, 只有0.5%的惡性黑色素瘤發(fā)生在鼻腔。鼻腔外側壁和鼻中隔是最常見的起源部位[1]。在此, 本文報告1 例并復習相關文獻。
患者, 女, 84 歲, 反復右側鼻出血3 個月余, 門診查頭顱CT 示右側鼻腔軟組織腫塊, 多考慮良性病變可能, 雙側上頜竇少許炎癥, 擬“鼻腔動態(tài)未定腫瘤”收入住院。??茩z查:鼻:外鼻無畸形, 下鼻甲見血痂附著, 表面見紅色息肉樣新生物, 中鼻道干凈, 右側鼻腔可見軟組織腫塊。雙側副鼻竇區(qū)無明顯壓痛。鼻內鏡下見雙下鼻甲明顯腫大, 右側中鼻道見大量荔枝肉樣新生物, 表面附著大量血痂。實驗室檢查:2021 年6 月21 日本院門診鼻咽部CT 平掃, 診斷結論:右側鼻腔軟組織腫塊, 多考慮良性病變(息肉?)可能, 請結合相關檢查, 建議必要時增強掃描。雙側上頜竇少許炎癥。病理檢查:顯微鏡下見腫瘤組織呈乳頭狀結構, 乳頭表面襯覆多層瘤細胞, 細胞小而圓, 形態(tài)單一,核染色質粗糙, 部分區(qū)核仁明顯, 局灶可見紅核仁, 核分裂象易見。見圖A~D。免疫表型:腫瘤細胞Cam5.2(部分+)、Vimentin(+)、CD56(+)、S100(部分+)、HMB-45(+)、Melan-A(弱+)、P16(+)、CD117(弱+)、Cyclin D1(部分+)、增殖指數(shù)(Ki-67)熱點區(qū)約50%, CK、P63、P40、NSE、CGA、Syn、EMA、CK7、Desmin、GFAP、Bcl-2 均為陰性。見圖E~H。病理診斷:(右鼻腔新生物)惡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常見部位是頭部、頸部和四肢, 這些區(qū)域常暴露在陽光下是誘發(fā)因素之一。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很少發(fā)生在黏膜上, 頭頸部的原發(fā)性黏膜黑色素瘤更是少見, 主要發(fā)生在鼻腔和鼻竇, 其次是口腔。1869 年Lucke 報道了第一例發(fā)生在鼻竇黏膜水平的黑色素瘤。近50 年黑色素瘤的發(fā)病率急劇增加[2]。鼻腔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年齡最高發(fā)病率在50~80 歲[3],而男女比例為2∶1[4], 年齡和性別不影響預后, 鼻塞和出血是最常見的癥狀。典型的鼻腔黏膜惡性黑色素瘤病例含有較多黑色素顆粒, 在磁共振上表現(xiàn)為特征性短T1 短T2 信號。對黑色素含量少或無黑色素者影像表現(xiàn)不典型, 對判斷腫瘤的組織來源方面和定性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最終還需要病理結果明確診斷[5,6]。
黑色素瘤的組織學診斷也提出了挑戰(zhàn)。2002 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 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 染色法)切片分析的特異性為100%, 敏感性為59%[7]。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可以變化成各種形式的腫瘤形態(tài), 但常見有幾種組織學模式, 即圓形細胞、梭形細胞和混合細胞, 因此有必要對所有類型的圓形或梭形細胞腫瘤進行鑒別診斷。有時僅檢查HE 染色切片不足以進行鑒別診斷, 在這些情況下, 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對確定增殖腫瘤細胞的表型是必要的。因為黑素細胞在外胚層和中胚層都有胚胎起源, 其會表達黑素細胞和間充質標記。S-100 是黑色素瘤中的敏感蛋白, 但非特異性,而HMB-45 是一種來源于黑色素瘤提取物的單克隆抗體, 更具特異性, 幾乎所有類型的原發(fā)性和轉移性黑色素瘤, 包括無色素性黑色素瘤、梭形細胞黑色素瘤和肢端黑色素瘤均可見HMB-45 陽性。對以上這兩種標記染色結果不明確的情況, 通常使用黑色素瘤特異性標記物, 即Melan-A。Melan-A 已被證明在區(qū)分黑色素瘤和其他惡性腫瘤方面非常特異。
本例腫瘤為單一形態(tài)的小圓形細胞, 需鑒別低分化癌、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癌、嗅神經母細胞瘤、小細胞癌、未分化癌、血管周細胞腫瘤等。本例腫瘤細胞免疫組化結果Vimentin 陽性排除了低分化癌、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癌、小細胞癌、未分化癌。腫瘤細胞CD56、S100、HMB-45、Melan-A 陽性支持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
鼻腔黏膜黑色素瘤由于癥狀減輕且無特異性, 且侵襲程度高, 患者在疾病晚期前來就醫(yī), 導致預后不良。黏膜黑色素瘤也往往比皮膚黑色素瘤更具侵襲性,預后更差, 5 年生存率僅為10%~15%[8,9]。由于局部復發(fā)率和遠處轉移率較高, 該腫瘤預后較差, 其侵襲性和巨大的轉移能力主要通過淋巴和血道途徑, 出現(xiàn)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為5%~15%[10], 頜下淋巴結組最常受累。其他不良預后因素包括高齡、梗阻癥狀、腫瘤大?。? cm、位于鼻竇和鼻咽部、血管侵犯骨骼肌和骨骼、高有絲核分裂象計數(shù)、顯著的細胞多形性和遠處轉移[11]。
人們普遍認為治療的基礎是手術切除腫瘤。與鱗狀細胞癌相比, 鼻竇黑色素瘤罕見地轉移到淋巴結, 但最常見于肺部和大腦[12]。因此, 對沒有頸部轉移的臨床或影像學證據的患者, 不建議進行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13]。從歷史上看, 黑色素瘤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抗輻射的黏膜疾病, 但最近觀察表明, 放射療法具有重要作用。文獻顯示, 單純放療治療局限性黏膜黑色素瘤的初始總有效率為50%~75%。然而, 長期生存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14,15]。目前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主要治療方法是根治性手術切除, 對具有高危特征的特定患者進行輔助放療。多模式治療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也沒有標準化, 輔助放療似乎可以改善局部控制,但不能改善總生存率。
綜上所述, 鼻腔原發(fā)性惡性黑色素瘤是極其罕見的, 必須與其他鼻和鼻竇腫瘤相鑒別。鼻部黑色素瘤的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提供了唯一可能的生存希望,因此, 必須盡早關注輕微的鼻部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