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曹海英 胡愛玲 沙曉鋒
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 早期無明顯癥狀, 隨著疾病的進展, 排便方式會出現(xiàn)改變, 還可出現(xiàn)腹瀉、便秘交替、便血等消化道腫瘤的常見癥狀, 相對于結腸癌, 同樣分期的直腸癌病死率明顯較高[1]。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部分患者耐受性不好, 且容易出現(xiàn)疾病復發(fā), 患者術后的生存率很難提高。因此,直腸癌需采取適宜的手段, 以提升患者的術后生存率。放療是治療直腸癌的常用手段, 但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放療聯(lián)合化療逐漸成為直腸癌治療的熱點[2]。腫瘤標記物是判斷癌癥患者癌細胞是否轉(zhuǎn)移的有效指標, 其中CEA、CA242、CA19-9、CA125 等比較常見。CA242、CA125 與預后恢復及癌轉(zhuǎn)移有關;CA19-9 多用于療效評估, CEA 是評價癌細胞聚集的指標[3]。本文對直腸癌術后患者進行2 年隨訪, 以了解放療聯(lián)合化療對直腸癌術后患者臨床療效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期間收治的80 例直腸癌患者, 均給予手術治療, 采用交替分組法將其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40 例。觀察 組:男30 例, 女10 例;年 齡39~72 歲, 平 均 年齡(60.54±7.27)歲;原發(fā)腫瘤-區(qū)域淋巴結-遠處轉(zhuǎn)移(TNM)分期:Ⅰ期12 例、ⅡA 期18 例、ⅡB 期10 例。對照組:男29 例, 女11 例;年齡41~71 歲,平 均 年 齡(60.52±6.79) 歲;TNM 分 期:Ⅰ期13 例、ⅡA 期19 例、ⅡB 期8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TNM 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中關于直腸癌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腸鏡、穿刺確診;②患者知情同意;③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入組前均未接受靶向治療、放化療;⑤依從性良好, 可配合隨訪。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資料不全者;③合并嚴重的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術后采用單純放療治療,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分期, 安排患者在術后3~4 周進行放療, 采用的放療方式為15Mv-X 三野等中心照射治療, 后野的上界為L5下緣, 下界包括整個會陰和肛門口, 兩側界為真骨盆緣外1.5 cm, 側野各90°加30°楔形板, 上下界與后野相同, 后界為骶骨前緣后的1.5 cm 處, 前界為股骨頭定點, 包含膀胱后壁, 照射野劑量設置為2∶1∶1, 放療劑量(DT) 50 Gy, 共放療25 次, 治療維持5~6 周。
1.3.2 觀察組 患者術后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化療治療, 于首日采用XELOX 方案, 第1 天, 靜脈滴注奧沙利鉑130 mg/m2, 第1~14 天口服卡培他濱1000 mg/m2,1 次/d, 再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3 個化療周期, 1 個化療周期為21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近期療效 治療后, 比較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即疾病緩解率。判定標準[4]:完全緩解(CR):病變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病灶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50%, 維持時間>1 個月;病情好轉(zhuǎn)(MR):病灶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25%~50%, 無新發(fā)病灶, 維持時間>1 個月;病變進展(PD):病灶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增大>25%, 出現(xiàn)新病灶。疾病緩解率=(CR+PR)/總例數(shù)×100%。
1.4.2 生存質(zhì)量評分 治療后, 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的癌癥患者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EORTC QLQ-C30)[4]評 估 兩 組 患 者 的 生 存 質(zhì) 量, EORTC QLQ-C30 包括5 個項目, 即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 各項目得分為0~20 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生存質(zhì)量越好。
1.4.3 健康狀況評分 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KPS 判定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生活自理:KPS 評分>80 分,術后狀態(tài)良好, 生存期長;生活半自理:KPS 評分50~80 分;生活需要他人的幫助:KPS 評分<50 分。分數(shù)越低提示生活質(zhì)量越差[5]。
1.4.4 腫瘤標記物水平 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 應用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患者的腫瘤標記物水平, 包括CA19-9、CA125、CA242、CEA。
1.4.5 遠期療效 隨訪2 年, 比較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 包括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復發(fā)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情緒功能 社會功能 認知功能觀察組 40 17.34±2.25a 16.84±2.35a 16.95±2.85a 15.75±2.95a 17.45±2.36a對照組 40 13.66±2.47 12.56±2.15 12.54±2.66 11.23±1.86 12.57±2.24 t 6.966 8.499 7.154 8.197 9.48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狀況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KP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KPS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狀況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狀況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0 40.21±9.82 60.51±7.24ab 10.523 0.000對照組 40 40.32±9.45 52.38±6.92a 6.512 0.000 t 0.051 5.134 P 0.959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CA125、CA242、CEA、CA19-9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CA125、CA242、CEA、CA19-9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CA125(U/ml) CA242(ng/ml) CEA(ng/ml) CA19-9(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4.64±6.27 13.21±4.23a 130.87±53.69 62.75±13.76a 28.12±5.23 12.57±2.68a 42.45±8.73 32.12±6.05a對照組 40 24.61±6.25 18.23±3.57 130.72±53.41 83.72±15.49 28.19±5.29 19.92±3.17 42.51±8.64 37.63±5.86 t 0.021 5.736 0.013 6.401 0.060 11.198 0.031 4.137 P 0.983 0.000 0.990 0.000 0.953 0.000 0.975 0.000
2.5 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比較 隨訪2 年, 觀察組患者的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 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比較[n(%)]
直腸癌患者經(jīng)手術治療術后生存率較高, 但有些患者會復發(fā), 預后不佳。有研究顯示, 直腸癌患者手術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術后局部復發(fā)及癌轉(zhuǎn)移, 未經(jīng)治療患者的5 年生存率較低。有研究表明, 對直腸癌患者術后進行放療治療, 可有效提升療效[6]。放療是治療直腸癌患者的有效方式, 放療有2 種模式, 均有不錯的效果, 可降低局部10%~20%的復發(fā)風險, 但也有患者采用放療聯(lián)合化療治療, 以提升治療效果。放療可殺死部分癌細胞, 使其變性, 化療可繼續(xù)殺死未被射線殺死的癌細胞, 達到互補增敏的作用[7]。
腫瘤標記物是用于評價癌癥療效、復發(fā)、轉(zhuǎn)移的常用指標, CA242、CEA、CA125、CA19-9 均是常見的腫瘤標記物[8]。CA242 是唾液酸化的糖類抗原, 可被結腸癌細胞株經(jīng)雜交瘤技術得到的一系列單克隆抗體之一CA242 所識別;CEA 是一種細胞間粘附高分子糖蛋白, 用來評估癌細胞聚集水平;CA125 是一種核糖體糖類抗原, 分子較大, 最早是評價卵巢癌的診療效果, 現(xiàn)在也經(jīng)常用于評估消化道癌的療效中, 當組織出現(xiàn)癌變時, CA125 就會被釋放到血液中, 從而檢測其水平升高;CA19-9 是糖蛋白, 是消化系腫瘤的主要標志物, 以唾液粘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當其水平升高, 表示患者恢復不佳[9-12]。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KPS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CA125、CA242、CEA、CA19-9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隨訪2 年, 觀察組患者的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 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放療聯(lián)合化療治療直腸癌術后患者比單純放療效果要好。
綜上所述, 在直腸癌術后患者的治療中, 可通過放療聯(lián)合化療來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