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玲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骨科疾病發(fā)病率越來越高,手術成為治療該類疾病的首選方法[1]。但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的愈合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且部分患者還存在骨質(zhì)流失、免疫功能退化的問題, 需長期臥床休養(yǎng),從而極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感染, 導致肺炎, 對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2]。因此, 對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并及時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 以有效降低術后肺炎發(fā)生率, 保證患者良好的預后。鑒于此, 本文收集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1 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探討術后肺炎的影響因素, 并探討防控措施, 為臨床減少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發(fā)生提供可靠性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1 月收治的150 例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30 例骨科手術術后肺炎患者作為病例組, 另將120 例手術術后無肺炎患者作為對照組。①診斷標準:依據(jù)《美國2005 年院內(nèi)獲得性肺炎診治指南要點與解讀》[3], 行血常規(guī)、肺部CT、肺部聽診等檢查, 符合肺炎診斷標準。②納入標準:病例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均進行骨科手術;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具有良好的認知功能;知情且同意將其臨床資料納入研究。③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嚴重多發(fā)傷、創(chuàng)傷性休克者;認知功能不全、精神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完整、失訪者。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隨訪入院后直至術后30 d, 行病歷追蹤, 若患者出院則對其進行電話隨訪, 收集患者相關資料:性別、年齡、住院天數(shù)、術后臥床休養(yǎng)天數(shù)、住院費用、是否有低蛋白血癥、氣管插管操作、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情況。采用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影響因素。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骨科手術術后肺炎單因素分析 對照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25 d 占比73.33%、術后臥床休養(yǎng)天數(shù)<25 d 占比58.33%高于病例組的40.00%、33.33%, 低蛋白血癥占比9.17%、氣管插管操作占比34.17%低于病例組的53.33%、60.00%,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住院費用、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骨科手術術后肺炎單因素分析[n(%)]
2.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排除混雜因素, 對篩選出的4 個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賦值說明見表2。經(jīng)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 術后臥床休養(yǎng)天數(shù)、低蛋白血癥、氣管插管操作均為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相關因素與賦值
表3 骨科手術術后肺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近年來, 骨科手術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 骨折手術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癥狀, 改善病情, 但術后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 而患者免疫力低下、肺順應性較差, 呼吸道黏膜纖毛轉(zhuǎn)運功能變差, 支氣管分泌物隨重力而沉積于肺底, 細菌逐漸生長、繁殖, 清除困難, 極易導致肺炎[4,5]。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為外科患者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和醫(yī)院感染類型, 在所有醫(yī)院獲得性肺炎中占比高達50%, 手術后肺炎的發(fā)生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 不利于早期康復, 預后較差, 導致較高的病死率,還易增加再住院率、醫(yī)療費用, 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經(jīng)濟負擔[6,7]。2018 年1 月,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醫(yī)院感染控制分會第四屆委員會重點部位感染防控學組發(fā)表了專家共識, 主要針對胸部、上腹部大手術術后肺炎的預防及控制, 但納入的骨科手術量較少, 且國內(nèi)關于骨科手術后肺炎的研究也較少。
本文基于積極落實上述共識的防控措施, 研究措施落實率對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防治效果, 進一步豐富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防治研究, 積極控制骨科手術術后肺炎, 促進患者康復。經(jīng)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 對照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25 d 占比73.33%、術后臥床休養(yǎng)天數(shù)<25 d 占比58.33%高于病例組的40.00%、33.33%,低蛋白血癥占比9.17%、氣管插管操作占比34.17%低于病例組的53.33%、60.00%,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 術后臥床休養(yǎng)天數(shù)、低蛋白血癥、氣管插管操作均為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證實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發(fā)生與此類因素有關。原因可能為:患者臥床時間越長, 活動度降低, 肺活量、有效通氣量亦明顯降低, 致使肺底淤血、水腫, 呼吸道分泌物隨重力作用積聚, 大量細菌繁殖, 從而引起肺部感染, 長期導致肺炎[8,9]。低蛋白血癥會導致組織膠體滲透壓降低, 大量水分由血液進入周圍組織, 導致全身組織水腫, 影響呼吸道等功能[10]。氣管插管操作主要是呼吸道結(jié)構(gòu)直接與外界聯(lián)通的過程, 由鼻腔、口腔等呼吸系統(tǒng)阻擋細菌,若受損, 則減弱了濕化、加溫、防御等功能, 細菌進入咽部、呼吸道, 處理不當易誘發(fā)肺部感染, 增加肺炎發(fā)生風險[11,12]。
根據(jù)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 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防控措施具體可分為:①健康教育:依據(jù)患者文化程度, 以播放視頻、動態(tài)圖片等形式展開健康教育,詳細告知術后肺炎發(fā)生原因、癥狀及危害, 并講述預防措施, 增加患者對肺炎相關疾病知識認知度, 增強健康意識, 提高依從性。②體位預防措施:術后患者應取半臥位, 將床頭抬高30~45°, 以增大肺活量, 且患者處于半臥位還可增大下部胸廓、膈肌的活動度, 膈肌下移后使肺部擴張, 氣體交換面積增大, 更有利于患者通氣。半臥位還可增加患者肺部的通氣量、肺活量,促使更好地呼吸, 降低肺炎發(fā)生風險, 促進盡快康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及臥床休養(yǎng)時間[13,14]。③呼吸訓練:痰液會使患者呼吸道阻塞, 引起換氣通氣功能障礙, 且呼吸道細菌長期累積還易增加肺部感染, 告知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的必要性與應注意事項, 圍術期醫(yī)護人員應注重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干預, 1 次/2 h, 并指導患者家屬正確進行拍背, 促使痰液順利咳出, 指導患者正確咳嗽, 以增強肺部通氣, 避免肺部感染, 降低肺炎發(fā)生風險。每日協(xié)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潔工作, 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狀況, 若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 積極糾正。④氣管插管導致肺炎的預防措施:氣管插管后應注意口腔衛(wèi)生, 加強口腔護理, 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內(nèi)痰液,避免呼吸阻塞, 加強吸痰管理, 按需吸痰, 減少導致肺部感染加重的可能[15]。⑤出院后預防措施:出院前向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健康手冊, 叮囑患者家屬做好監(jiān)督工作, 患者應戒煙、戒酒, 合理攝入營養(yǎng)物質(zhì), 增強免疫力與抵抗力, 進行1~2 h/d 的室外活動, 以增加呼吸活動, 加速全身血循環(huán), 增強抵抗力, 促進關節(jié)功能盡快康復, 減少臥床時間?;颊呷舫霈F(xiàn)不良情況, 立即聯(lián)系主治醫(yī)師, 采取相應處理, 避免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 氣管插管操作、術后臥床時間≥25 d、有低蛋白血癥均為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的高危因素, 臨床應及時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圍術期呼吸訓練、口腔清潔等防控措施, 以降低骨科手術術后肺炎發(fā)生率, 保證良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