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玲
(滕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山東滕州 277500)
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由于靜脈血液回流異常,深靜脈管腔受到凝結微血塊阻塞而引起[1]。 剖宮產手術后,產婦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加之需要較長時間臥床等,極易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進而給產婦帶來下肢腫脹、疼痛等困擾,部分嚴重者還可發(fā)展為急性肺栓塞甚至是死亡[2]。 因此,對于剖宮產產婦,積極做好下肢DVT 防護工作非常具有意義。氣壓波治療儀是基于氣壓推動原理設計的一種治療儀器,對人體血管及肌肉有按摩、刺激作用,可借此改善局部供血、促進新陳代謝,目前常被用于骨科、重癥監(jiān)護室等患者下肢DVT 的防治[3-4]。 本研究選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8 月入住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120 例產婦作為對象,探討氣壓波治療儀結合綜合護理方案對其術后DVT 的預防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入住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120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單胎、首次分娩;(2)產婦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定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明顯出血傾向;(2)入組前已有下肢DVT 形成;(3)伴嚴重精神障礙疾病;(4)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5)已參與其他臨床試驗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 例。 對照組年齡22~39 歲,平均年齡(28.46±3.37)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33±0.45)周。觀察組年齡20~38 歲,平均年齡(28.51±3.46)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37±0.47)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由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 d。 其中對照組產婦接受常規(guī)護理, 包括為產婦科普下肢DVT 形成的原因及相關防治事項,定期(1 次/2 h)為產婦翻身,適當安撫產婦情緒,對癥干預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氣壓波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1)氣壓波治療儀(上海企晟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川械注準20192090101,型號:POWER Q-6000)接通電源后,幫助產婦放置雙下肢于護套中心, 將壓力調整為40 mmHg (1 mmHg=0.133 kPa),干預時間20 min,充氣時間12 s,放氣時間48 s,3 次/d。(2)綜合護理:①采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向產婦及其家屬系統(tǒng)介紹下肢DVT 的相關知識,包括誘發(fā)因素、癥狀特征、處理方法及預防要點等,重點強調術后遵醫(yī)囑堅持運動和使用氣壓波治療儀的作用,同時安排專員對產婦實施心理疏導,引導其通過聆聽音樂、主動傾訴等方式宣泄情緒,盡量滿足其提出的合理訴求, 以將產婦身心維持在最佳狀態(tài)。②對產婦下肢DVT 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對于低風險者,可指導其通過穿加壓彈力襪、早期下床活動等方式預防;對于中高風險者,則需在上述條件下遵醫(yī)囑服用低分子肝素等藥物。 ③加強病房巡視,注意觀察產婦下肢的皮膚情況,包括膚色、皮溫、有無腫脹等,叮囑產婦保持皮膚及衣物的潔凈和干燥。 術后麻醉效應消失后,協(xié)助其稍微抬高雙下肢至30°左右,同時為產婦按摩腳踝至腹股溝的肌肉,2~3 次/d,5 min/次; 指導產婦進行主被動踝關節(jié)趾屈背伸活動,2~3 次/d,20 min/次。
(1)下肢DVT 發(fā)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tǒng)(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粵械注準20172231410,型號:Resona 5T)檢測,若提示下肢深靜脈血管腔內有血栓回聲,靜脈腔內未見血流或觀察到彩色血流細小, 靜脈血管無法被壓閉, 則說明有DVT 形成[5]。(2)D-二聚體水平:干預前及干預后3 d,對兩組產婦進行空腹靜脈血采樣,并通過免疫比濁法測定D-二聚體水平。 (3)產婦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產婦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設置人文關懷、DVT 知識教育、護理技巧、服務態(tài)度等內容,總分100 分,分值≥90 分為很滿意,分值60~89分為基本滿意,分值<60 分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很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2 例產婦術后出現(xiàn)下肢DVT, 發(fā)生率為3.33%(2/60); 對照組術后9 例出現(xiàn)下肢DVT,發(fā)生率為15.00%(9/60)。 觀察組術后DVT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04,P=0.026)。
干預前,兩組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 d,兩組D-二聚體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D-二聚體水平比較[(±s),mg/L]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3 d t 值 P 值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0.72±0.23 0.74±0.21 0.497 0.619 4.12±1.38 6.33±2.05 6.927 0.000 18.825 21.012 0.000 0.000
觀察組產婦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滿意度比較[n(%)]
剖宮產手術產婦術中進行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可引發(fā)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降低,術后產婦因久坐、臥床、靜脈曲張、長時間制動等因素導致血液瘀滯,均會增加患者術后罹患下肢DVT 的風險[6]。為此,對于剖宮產產婦,適當加強護理干預,以預防術后下肢DVT 的發(fā)生至關重要。 常規(guī)護理雖可基本滿足剖宮產手術的需要,然而并非針對下肢DVT 設計,干預效果較有限[7]。
采用氣壓波治療儀治療是近年臨床用于預防下肢DVT 的物理治療手段, 能夠通過控制氣囊的充放氣,形成具有指壓作用的動脈氣流,可加快下肢靜脈血液流速,增加對網(wǎng)狀內皮組織的供氧,增強網(wǎng)狀內皮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加快滲出液吸收,達到預防下肢DVT 形成的效果[8]。 且有研究顯示,氣壓波治療儀對下肢多處穴位具有刺激作用,可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其工作速率接近于血液流速,故而治療時也較為舒適,不易引起不適[9]。萬仁慧[10]對剖宮產產婦使用氣壓波治療儀護理,發(fā)現(xiàn)剖宮產產婦經此干預后發(fā)生下肢DVT 的風險顯著降低。 黃祥鳳等[11]在一項關于60 例剖宮產產婦的護理研究中, 發(fā)現(xiàn)觀察組經氣壓波治療儀聯(lián)合護理干預后, 下肢DVT 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僅采取護理干預的對照組。 鑒于此,本研究對觀察組產婦實施氣壓波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下肢DVT 發(fā)生率、D-二聚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產婦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氣壓波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護理在剖宮產產婦群體中的開展可行,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更有助于預防下肢DVT 形成, 并獲得產婦對護理工作的進一步認可和支持,與唐淑紅[12]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氣壓波治療儀的使用,能夠有效改善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促進機體代謝,避免纖溶系統(tǒng)被過度激活,可減輕剖宮產后血液的高凝問題,進而減少產婦剖宮產后下肢DVT 的發(fā)生;同時,綜合護理方案中各措施的配合, 如專題知識宣講、保持雙下肢抬高、加強病情觀察等,也可從認知上提高產婦的配合度,使其進一步警惕下肢DVT 的發(fā)生,并做到及時處理;而產婦對自身問題了解透徹、下肢血流順暢、DVT 發(fā)生率降低等,則可讓產婦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tài),進而獲得其對護理工作更滿意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產婦群體中開展氣壓波治療儀聯(lián)合綜合護理方案干預是一種可行策略,對于下調D-二聚體水平、預防和減少下肢DVT 發(fā)生、提升產婦的滿意度等均有良好助益,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