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榆林窟第39窟回鶻供養(yǎng)人研究

        2024-01-04 03:49:24陳菊霞劉宏梅
        敦煌研究 2023年6期

        陳菊霞 劉宏梅

        內(nèi)容摘要:榆林窟第39窟前甬道南北兩壁分別繪男女供養(yǎng)人共計47身,其中僧尼5身、世俗男女供養(yǎng)人42身。本文通過考察供養(yǎng)人題名和分析供養(yǎng)人的排列規(guī)律認為這些供養(yǎng)人都出自同一家族,即安氏家族。這些安氏是回鶻化了的粟特人后裔,其中男供養(yǎng)人中最尊貴的一位出任沙州回鶻宰相,是瓜州最高長官,他將女兒嫁給了沙州回鶻可汗。榆林窟第39窟正是以這位回鶻宰相為代表的安氏家族在沙州回鶻王國時期重修的家族窟。

        關鍵詞:榆林窟第39窟;回鶻供養(yǎng)人;沙州回鶻王國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6-0001-11

        A Study on the Uighur Donors of Cave 39 at the Yulin Grottoes

        CHEN Juxia LIU Hongmei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There is a total of 47 male and female donor figures painted on the south and north walls of the front corridor of cave 39 at the Yulin Grottoes, among which 5 can be identified as monks and nuns and 42 are secular people. By examining the titles of these figures in the inscriptions and matching them with the order of arrangement in the images,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all the donors were from the same family and shared the surname of An. This family descended from Uighur-influenced Sogdians, and a notable male donor among them is recorded as having once acted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ighur regime in Shazhou prefecture, which was the highest official position in the Guazhou region. Extant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 an account of him marrying his daughter to the Uighur Khan of Shazhou. Cave 39 at Yulin was the family cave of the An family, who were famous throughout the region because of their political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Shazhou; the family renovated the cave during the Uighur Kingdom period when they held power in the region.

        Keywords:cave 39 at Yulin; Uighur donors; Shazhou Uighur Kingdom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第39窟位于甘肅省瓜州縣榆林窟西崖北端,為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結構的中心柱窟。關于此窟的營建年代,有北魏說[1]{1}、唐代說[2-5]和宋代說[6]等。該窟后來整體重修。關于這次整體重修的年代,學界也存有分歧,有回鶻[2]220[3]263[6]101-102[7-14]和西夏[15-18]兩種說法。至元代和清代,該窟又進行過局部重修[2]220。

        關于第39窟的整體重修年代,我們認可回鶻說,并嘗試在前賢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擬對這次進行整體重修的功德人,即繪制于前甬道南北兩壁的供養(yǎng)人展開全面考察和研究。

        一 第39窟供養(yǎng)人布局與數(shù)量

        榆林窟第39窟的供養(yǎng)人分布在前甬道南北兩壁,南壁畫男供養(yǎng)人,北壁畫女供養(yǎng)人。兩壁的中部均用卷草紋橫條裝飾帶將壁面分隔為上下空間結構,大體以上下兩排形式繪制供養(yǎng)人。供養(yǎng)人均為立姿,或持香爐,或拿花枝,或雙手合十,面向主室禮佛。因為第39窟坐西向東,所以身份和地位高的供養(yǎng)人以及僧尼都集中在南北兩壁的西端和中部。

        全體供養(yǎng)人中,前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和第2身男供養(yǎng)人,無論是形象特征還是排列方式都十分特殊。畫像異常高大,幾乎占據(jù)了上下兩段壁面。其后的男供養(yǎng)人像按上下兩行排列,其中上排西起第1身為比丘,之后為9身男供養(yǎng)人;下排共9身男供養(yǎng)人。這樣,前甬道南壁共有供養(yǎng)人21身,其中比丘1身,世俗男供養(yǎng)人20身。此外,還有2身侍從和1身孩童(圖1)。

        前甬道北壁的供養(yǎng)人都按上下兩行排列。上排西起第1身為比丘尼,之后為10身女供養(yǎng)人。下排西起第1身亦為比丘尼;第2、3身供養(yǎng)人上下排列,下方為比丘尼,上方供養(yǎng)人形象略小,或許是年齡小的沙彌尼{2}。這三位僧尼之后又有12身女供養(yǎng)人。這樣,前甬道北壁共有供養(yǎng)人26身,其中比丘尼和沙彌尼共4身、世俗女供養(yǎng)人22身。此外,還有2身侍女和3身未成年人{3}(圖2)。

        二 重量級供養(yǎng)人考察

        從榆林窟第39窟前甬道南北兩壁這47身供養(yǎng)人的形象來看,無疑前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最為高大。他的畫像幾乎占據(jù)了上下兩段的位置,而且身后配置持杖的侍從。這身供養(yǎng)人面部渾圓,體態(tài)豐健,頭戴三叉冠,身穿赭色圓領窄袖大團花長袍,系軟硬兩條腰帶,上部的軟腰帶為黑色,正中有長綬帶垂下;下部是革帶,左右掛著日常生活所用的短刀、解結錐、荷包、火石袋等蹀躞七事(圖3)。

        這身供養(yǎng)人的左上方有榜題框,寫著半楷書體的回鶻文,松井太先生釋讀如下:

        漢譯為:

        此乃頡于迦斯(宰相)·相溫·于越·畢里哥·伯克閣下之真影,愿他能得到上天之寵而幸福![19]

        前甬道北壁的世俗女供養(yǎng)人,上排西起第2身無疑最為尊貴(第1身為比丘尼)。一方面,她的供養(yǎng)人畫像略顯高大,而且站立在中部的卷草橫條裝飾帶上,而除了她身后的第3身供養(yǎng)人外,其他世俗供養(yǎng)人都站立在裝飾帶的上方;另一方面,她享有與前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男供養(yǎng)人一樣的禮遇,身后也配有侍者。

        這位女供養(yǎng)人頭戴桃形冠,冠上的裝飾已完全脫落,從留存遺跡看,我們懷疑原本可能是瀝粉推金,后被人剝掉了。冠后垂綢帶,長度及地,在腰部打有花結。內(nèi)穿綠色圓領衣,外著翻領窄袖長袍。顯然,這身供養(yǎng)人的穿戴是典型的回鶻裝。這位供養(yǎng)人身后緊跟一位侍女(圖4)。

        這位女供養(yǎng)人的右前方有紅褐色的榜題框,上面寫有半楷書體的回鶻文,森安孝夫先生釋讀如下[19]211:

        漢譯為:

        第39窟世俗供養(yǎng)人中最尊貴的二位男女供養(yǎng)人,一位是回鶻可敦,一位是回鶻宰相。關于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松井太先生提出了兩種可能性:一是這位可敦嫁給了題名為宰相的男供養(yǎng)人;二是這位可敦是題名為宰相的回鶻男供養(yǎng)人的女兒,因嫁給了回鶻王室而成了可敦[19]211。我們認為,從供養(yǎng)人的形象來看,第一種可能是不存在的。因為作為回鶻可汗之妻的可敦的供養(yǎng)人形象遠小于任職將軍兼宰相的供養(yǎng)人,這是完全違背禮儀制度和石窟供養(yǎng)人繪制規(guī)律的。并且,回鶻宰相的夫人也不能稱為“可敦”。出現(xiàn)這種差異現(xiàn)象,只能證明松井太先生第二種推測的合理性,即這位回鶻可敦是這位回鶻宰相的女兒,她因為嫁給回鶻可汗而稱為“可敦”。這一現(xiàn)象使我們聯(lián)想到了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圣天和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議金的供養(yǎng)人排列關系。該窟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為曹議金供養(yǎng)人畫像,主室東壁門南第1身和第2身為于闐國王李圣天夫婦供養(yǎng)人畫像。雖然李圣天貴為一國之君,但作為節(jié)度使曹議金的女婿,他的畫像是面向曹議金供養(yǎng)人畫像所在的甬道方向站立的。

        既然回鶻宰相是第39窟最尊貴的供養(yǎng)人,那么,他的夫人當在女供養(yǎng)人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我們來看回鶻可敦之后,即上排西起第3身女供養(yǎng)人。這身女供養(yǎng)人與回鶻可敦一樣站立在北壁中部的卷草橫條裝飾帶上,她的袍衣除了是圓領外,其款式幾乎與可敦的一模一樣,但頭冠卻截然不同,是四樹鳳鳥冠,這是曹氏歸義軍時期節(jié)度使家族女供養(yǎng)人(除回鶻公主、于闐皇后及公主外)及其姻親女供養(yǎng)人常佩戴的禮冠。這位女供養(yǎng)人的身后也跟隨一名侍者。

        這位女供養(yǎng)人的右前方有綠底榜題框,殘存題記云:“敕受(授)……一心供養(yǎng)”[8]264。令人遺憾的是,該供養(yǎng)人的封號和姓氏都已漫漶不清,但“敕受(授)”二字說明,她的封號應是中原王朝所賜封的。從她的畫像特征、排列位次以及殘存題名來看,她當是前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供養(yǎng)人,即回鶻宰相之夫人,應該也是回鶻可敦之母親。

        既然第39窟前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供養(yǎng)人與對面上排西起第2身和第3身女供養(yǎng)人是一家人,那么,前甬道南壁西起第2身供養(yǎng)人又和他們是什么關系呢?

        前甬道南壁西起第2身供養(yǎng)人頭戴扇形冠,身穿藍色圓領窄袖長袍,袍衣上裝飾著花葉團紋圖案。其腰帶與第1身供養(yǎng)人的完全一樣,手持圓形香爐。這身供養(yǎng)人的左上方也配置榜題框,但題名文字已完全無法識讀(圖5)。

        雖然這位供養(yǎng)人的扇形冠表明他的職官要低于他前面頭戴三叉冠的供養(yǎng)人[11]217[19]211,但他異常高大的形象和身后的侍從卻都突顯出他尊貴的地位。我們前面做過分析,他前面的回鶻宰相的供養(yǎng)人形象比對面回鶻可敦的高大,是因為他是可敦的父親,而這位供養(yǎng)人形象也高于對面的可敦,這只能說明他也是可敦的父輩,應該與回鶻宰相為弟兄關系。

        以上通過對第39窟最重要的4身世俗供養(yǎng)人的考察與分析,我們認為他們屬于同一家族。

        三 安姓供養(yǎng)人

        雖然第39窟前甬道南壁西起的前兩身男供養(yǎng)人地位尊貴,但遺憾的是,榜題都沒有留存姓名。我們暫且來看世俗男供養(yǎng)人中的第3號人物,即前甬道南壁上排第2身供養(yǎng)人(第1身為比丘),他的頭冠以及袍衣的顏色、樣式及服飾圖案都與西起第2身男供養(yǎng)人的完全一致。這說明二人的官職級別應相近,但是,兩人的供養(yǎng)人形象和所持供物卻存在明顯差異,前者形象小、持花枝供養(yǎng),后者形象大、持香爐供養(yǎng),這又說明前者的地位較后者低(圖1)。以上兩人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只能說明他們的官職級別相近,但輩分不同,前者應是晚輩,也就是說,二人應屬同一家族。

        非常慶幸的是,這位世俗男供養(yǎng)人中的三號人物的題名保存完整,即“內(nèi)親知客大都頭安隆加奴一心供養(yǎng)”{1}?!按蠖碱^”之官職不見于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應是回鶻時期才出現(xiàn)的職官名稱?!爸汀敝缚退緳C構中負責接待使者、外出奉使等事務[23]。此處的“客”應指回鶻汗國的客司,是回鶻汗國為處理與周邊鄰邦交往活動而設置的專門性外事機構?!按蠖碱^”職官前加“內(nèi)親”說明安隆加奴是回鶻可汗的親信。

        前甬道南壁下排侍從之后的第2身男供養(yǎng)人題名為“□□□子安 善 奴”[8]264。此題名前三字依據(jù)本窟供養(yǎng)人的題寫規(guī)律,當是“清信弟”三字。值得注意的是,這身男供養(yǎng)人排位靠前,而且也姓“安”。

        前甬道南壁上排西起第3身和第4身供養(yǎng)人都殘存部分題名,張伯元先生的錄文沒有錄出姓氏[8]263,但周曉萍的博士論文錄文和我們在現(xiàn)場考察時都辨識出這兩位供養(yǎng)人題名“清信弟子”后還能隱約看到“安”字[14]182。現(xiàn)將這兩身供養(yǎng)人題名轉(zhuǎn)錄如下:

        第3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安□山奴一心供養(yǎng)

        第4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安……

        這兩位供養(yǎng)人題名表明他們也屬安姓成員。

        我們再來看一組女供養(yǎng)人,即前甬道北壁上排第8至第11身女供養(yǎng)人。這4身女供養(yǎng)人的畫像高度基本一致,而且服飾完全相同,均穿藍色圓領窄袖長袍的回鶻裝?,F(xiàn)將她們殘存的題名列表比較(表1)。

        列表題記表明,這四身供養(yǎng)人中能識讀姓氏的有三位,竟然都為安姓。這種整齊劃一的排列組合以及她們的服飾特征,使我們有理由推測第10身女供養(yǎng)人也當為安氏。

        我們再來看前甬道北壁下排的女供養(yǎng)人,現(xiàn)留存姓氏的女供養(yǎng)人只有四身,現(xiàn)將她們的位置和題名列表比較(表2):

        前甬道北壁下排共有12身世俗女供養(yǎng)人,而她們題名中留存姓氏的只有上表所列的4位供養(yǎng)人。我們注意到,除了第5身供養(yǎng)人姓張外,其他3位供養(yǎng)人都姓安,且均以“?!弊峙泡?。以“福”字排輩的安姓女供養(yǎng)人又見于我們前文所說的上排第11身女供養(yǎng)人,她名為“安福滿”。

        四 安家窟之推定

        第39窟的供養(yǎng)人題名漫漶嚴重,現(xiàn)留存姓氏的供養(yǎng)人共有16人。前節(jié)我們考察了10位安姓供養(yǎng)人,下面我們再對另6位非安姓供養(yǎng)人的分布位置加以考察。

        這6位非安姓供養(yǎng)人主要分布在兩個區(qū)域。第一個區(qū)域是前甬道南壁上排東端,均為男供養(yǎng)人。他們的具體位置和題名轉(zhuǎn)錄如下{4}:

        第5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 趙 諸 兆 一心供養(yǎng)

        第7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梁奴子一心供養(yǎng)

        第9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梁 慕 安一心 供養(yǎng)

        我們注意到,上列3位非安姓男供養(yǎng)人的位置相對集中,而且與他們相對的正是我們上節(jié)所討論的前甬道北壁上排西起第8至第11身的4身安姓女供養(yǎng)人。如果從敦煌石窟男女供養(yǎng)人的排列規(guī)律來看,這幾位非安姓男供養(yǎng)人應該是4位安姓女供養(yǎng)人的夫婿及兒子。

        第二個區(qū)域是前甬道北壁中部的上下排女供養(yǎng)人,她們的具體位置和題名{1}轉(zhuǎn)錄如下:

        上排西起第4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石會美一心供養(yǎng)

        第5身供養(yǎng)人:

        清信弟子大佛奴一心供養(yǎng)

        第7身供養(yǎng)人:

        故清信弟子王□見

        下排西起第5身:

        清信弟子張愿……

        從上列供養(yǎng)人的位置和題名可看出,這個區(qū)域分布的非安姓供養(yǎng)人均為女性,而與她們相對的男供養(yǎng)人中,留存姓氏的僅有4位,都為安姓,他們分別是前甬道南壁上排第2身供養(yǎng)人安隆加奴、第3身供養(yǎng)人安□山奴、第4身供養(yǎng)人安某以及前甬道南壁下排第2身男供養(yǎng)人安 善 奴。由此,我們認為這幾位非安姓的女供養(yǎng)人當是對面安姓男供養(yǎng)人之妻。

        通過對10位安姓供養(yǎng)人和6位非安姓供養(yǎng)人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分布位置較為特殊,安姓男供養(yǎng)人與非安姓女供養(yǎng)人、安姓女供養(yǎng)人與非安姓男供養(yǎng)人形成對應排列關系。這種對應排列現(xiàn)象符合家族窟供養(yǎng)人的排列規(guī)律,由此,我們判定第39窟當為安氏家族窟。

        為了強化這一判定,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前文得出的幾點認識:

        一、第39窟最尊貴的4位世俗供養(yǎng)人,即前甬道南壁西起前2身男供養(yǎng)人和前甬道北壁上排西起第2身和第3身供養(yǎng)人,屬同一家族成員。

        二、就世俗男供養(yǎng)人的形象和排位來看,最重要的幾位供養(yǎng)人能知道姓氏的都為安姓,如前甬道南壁上排第2身供養(yǎng)人安隆加奴、第3身供養(yǎng)人安□山奴、第4身供養(yǎng)人安某和前甬道南壁下排第2身男供養(yǎng)人安 善 奴。另外,我們還推定出安隆加奴和西起第2身男供養(yǎng)人存在親屬關系,前者的輩分低于后者。

        三、前甬道北壁上排東端有4身像高和服飾一致的女供養(yǎng)人,她們均為安氏。

        四、前甬道北壁下排的世俗供養(yǎng)人,能知道題名中留存姓氏的供養(yǎng)人僅有4位,而其中3位都姓安。更值得注意的是,有4位安姓女供養(yǎng)人都以“?!弊峙泡叀?/p>

        此外,供養(yǎng)人行列中,在1身男供養(yǎng)人和3身女供養(yǎng)人的前面都各有1身未成年人,這也是家族窟的表象之一。這些充滿活力的孩童或未成年人象征著家族的繁盛和未來。

        基于以上供養(yǎng)人的排列規(guī)律和人物關系的考察與分析,我們判斷第39窟當為安家窟。而這位回鶻宰相正是安家窟的核心人物,當是該窟的功德主。

        五 安家窟的重修年代與歷史背景

        重修第39窟的安氏家族當是粟特人的后裔。關于我國安氏的來源,學界認為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安息王子安世高的后代,二是安國人[24-25]。據(jù)《隋書·西域傳》記載,安國正是漢朝時的安息國,其文云:“安國,漢時安息國也。王姓昭武氏,與康國王同族?!保?6]此處所說的“昭武氏”,即《新唐書·西域傳》所記載的昭武“九姓”,文云:“康者……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尋,曰戊地,曰史,世謂‘九姓’,皆氏昭武?!保?7]安姓作為昭武九姓之一,生活在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地區(qū),即粟特地區(qū)。所以,昭武九姓人又被稱作粟特人。而安國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帶。

        判定這個安氏家族為粟特人后裔,除了依據(jù)其姓氏來源外,還有一個重要依據(jù),就是前甬道北壁上排西起第4身女供養(yǎng)人的名字為“石會美”[8]264。在前述昭武九姓中便有石姓。而且這位“石會美”位于回鶻可敦和回鶻宰相夫人之后,可謂第39窟第3號世俗女供養(yǎng)人,當是回鶻宰相之弟或是回鶻大都頭安隆加奴的夫人。安氏家族與石氏通婚也說明直至此時粟特人后裔還遺留著昭武九姓間通婚的習俗。

        當然,第39窟所有男性世俗供養(yǎng)人都著回鶻裝,最尊貴的男供養(yǎng)人頭戴三叉冠,多數(shù)男供養(yǎng)人戴扇形冠,兩位供養(yǎng)人題名用回鶻文題寫,等等,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該窟的供養(yǎng)人已是回鶻化了的粟特人后裔。而且,這個安氏家族能出現(xiàn)回鶻可敦和回鶻宰相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他們當是回鶻汗國的顯貴。沙州回鶻時期留存的文獻非常稀少,我們尚無法了解這個安氏家族更多的信息。據(jù)《宋會要輯稿·蕃夷五》記載,康定二年(1041)二月,入宋朝貢的沙州回鶻使團之“大使”是安諤支。不知安諤支是否出自這個安氏家族。關于唐五代敦煌地區(qū)的安氏,趙倩做過全面研究[25]7-9,此不贅述。

        據(jù)史書記載,有不少粟特人活躍在回鶻汗國,有些還身居要職,甚至出任宰相。薛宗正說:“北回紇汗國后期的宰相雖仍承襲內(nèi)、外宰相之名,卻未必真正出身于內(nèi)外九部,能干的粟特人亦可出任此位,安允合躍居大相之位似即其例。其中個別宰相,歷仕數(shù)朝,功勛卓著,還授予頡于迦斯(ugasi)名號,意為采邑掌權者,亦即輔政大臣之意,權勢尤重。”[22]30楊富學先生指出,像《回鶻米副侯墓志》《舊唐書》《冊府元龜》所記載的米副侯、康赤心和安摩訶都是回鶻化的粟特人,都曾以回鶻使者身份出使唐朝[28]。邵明杰也專文考察了粟特人回鶻化的歷程[29]。

        那么,第39窟這些回鶻化了的粟特人后裔究竟歸屬于哪個回鶻政權?而這位安姓回鶻宰相又是何時出任宰相的?

        如果要討論第39窟的重修時間和歷史背景,就無法繞開學界存有爭議的西州回鶻與沙州回鶻問題。下文我們想?yún)⒖己徒梃b前賢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們自己的理解,簡要談談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在曹氏歸義軍時期,除了慕容歸盈外,瓜州的最高長官都由節(jié)度使曹氏家族成員擔任,最后一位是曹賢惠。《宋會要輯稿》記載:“大中祥符七年(1014)四月,以歸義軍兵馬留后曹賢順為本軍節(jié)度使,弟賢惠為檢校刑部尚書、知瓜州、歸義軍掌書記?!保?0]時至1030年,瓜沙地區(qū)發(fā)生了大事。《宋史》記載:“(天圣)八年(1030),瓜州王以千騎降于夏”[31]。湯開建和馬明達先生對此分析說:“沙州曹賢順很可能被起事的回鶻殺害,鎮(zhèn)守瓜州的曹延惠(賢順據(jù)沙州稱敦煌王,其弟延惠鎮(zhèn)瓜州亦有可能稱瓜州王)只好奔降西夏。從此,沙州回鶻自己的政權正式出現(xiàn)?!保?2]

        湯、馬兩位先生的上述分析是精辟的,也得到了學界的認同。如劉玉權先生說:“公元1030年,沙州回鶻人起事,掀起動亂,曹氏政權被瓦解,曹賢順本人可能就在這場動亂中被害。沙州歸義軍的歷史由此告終?!保?3]馮培紅說:“1030年,曹賢順為沙州回鶻所殺,歸義軍最終覆亡?!保?4]等等。

        1030年,推翻歸義軍政權、執(zhí)掌瓜沙大權的主要是瓜沙地區(qū)的回鶻勢力。因為自節(jié)度使曹元忠去世后,瓜沙地區(qū)就開始出現(xiàn)回鶻化傾向。其實,早在840年,回鶻舉國西遷時就有部落遷居瓜沙一帶。如《松漠紀聞》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甘、涼、瓜、沙舊皆有族帳,后悉羈縻于西夏。”[35]還有西州離亂時逃到敦煌附近的西州回鶻。如P.3272《丁卯年(976)正月廿四日甘州使頭閻物成去時書本》記載:“因為西州離亂,惡弱之人極多到來。”[36]在曹延祿掌權時期,敦煌地區(qū)還形成了以回鶻為主的“沙州蕃族”部落[37]。當1028年西夏攻滅甘州回鶻后,又有一部分甘州回鶻西竄,他們與原有瓜沙地區(qū)的回鶻部落匯合,進一步壯大了瓜沙地區(qū)的回鶻勢力[32]72。

        1030年的這次瓜沙地區(qū)的回鶻叛亂,一定是受到了西州回鶻汗國(又稱龜茲回鶻汗國)的外援和極大支持。因為就在同年十一月,龜茲國和沙州回鶻一起進貢。如《宋會要輯稿·蕃夷七》記載:天圣八年(1030)十一月 “十五日,龜茲國遣使李延慶貢玉帶……沙州遣使貢玉、玉版……”[30]9950而且次年正月又一起進貢,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天圣九年(1031)正月“己未,龜茲國、沙州并遣使貢方物”[38]。之后還有二次共同朝貢[39]。這些事實反映出西州回鶻與沙州回鶻有著不同一般的關系[40]。

        此外,瓜沙發(fā)生的另一件大事也能說明西州回鶻勢力對沙州回鶻的影響。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云:景祐三年(1036)“趙元昊……私改廣慶三年曰大慶元年。再舉兵攻回紇,陷瓜、沙、肅三州。”[38]2813這一記載說明西夏于景祐三年(1036)打敗回鶻并占領瓜沙。然而,很多跡象卻表明西夏并沒有對瓜沙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如史書有景祐四年(1037)沙州出使宋朝的記載:

        (景祐)四年正月九日,龜茲國遣使李延貴貢花蕊布葛……沙州遣使、副(使)楊骨蓋靡是貢玉牛……名馬。[30]9951

        景祐四年六月,沙州大使楊骨蓋、副使翟延順入貢。[30]9837

        值得注意的是,正月九日的這次朝貢還是與龜茲回鶻一起的,而且,之后的十余年間也都有朝貢。據(jù)此,李正宇先生說“西夏既破瓜沙卻未能繼續(xù)占據(jù)瓜沙,最遲在景祐四年元月,瓜沙地區(qū)的主宰者已是回鶻政權”[39]163。楊富學先生對此分析說,1036年西夏攻下瓜沙后,并未真正統(tǒng)治敦煌,而是讓位于回鶻,直到1068年以后西夏才直接控制了敦煌[41]。由此來看,沙州回鶻能起死回生,僅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們一定是得到了西州回鶻強有力的支援。

        關于西州回鶻對沙州回鶻的影響,持西州回鶻說的森安孝夫先生已有諸多論證[42-44],此不再贅述。如果僅從石窟藝術影響來看,西州回鶻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如像很多學者所指出的,莫高窟第409、148、237窟和西千佛洞第16窟的回鶻王和王妃等人的服飾與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西大寺等石窟中的回鶻王和王妃的供養(yǎng)人服飾類同。劉玉權、劉永增等先生也指出敦煌回鶻石窟中的繪制題材、風格都深受西州回鶻佛教藝術的影響,等等[13-14][33]216-217[45]。

        然而,賈應逸與侯世新先生對莫高窟第409窟的供養(yǎng)人與高昌回鶻供養(yǎng)人進行比較研究時指出“我們明顯地可以看出莫高窟第409窟的回鶻王及其王妃的供養(yǎng)像與柏孜克里克,甚至北庭西大寺,即西州回鶻(或稱高昌回鶻)的供養(yǎng)人像有著同一民族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十分明顯的區(qū)別,表明兩者并非一個政權”[46]。我們認為這一結論是可信的,也贊同李正宇和楊富學等先生主張的沙州回鶻說,即沙州回鶻是獨立的回鶻政權[10][39]149-172。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西州回鶻雖然在沙州回鶻建國以及后來抗擊西夏并維持統(tǒng)治中給予了極大的聲援與支持,但沙州回鶻并不隸屬于西州回鶻,或許二者之間采取的是羈縻制度。因為沙州回鶻持續(xù)獨立進貢已足夠說明它具有極強的獨立性[47]。此外,《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和《宋會要輯稿》還分別提到“沙州鎮(zhèn)國王子”[38]1191-1192和“沙州北亭可汗王”[30]7768,這都充分說明沙州回鶻是一個獨立的政權。該沙州回鶻政權一直維持到1067年(或其前不久)才被西夏所推翻[39]170-172[41]297。

        由此,我們可將第39窟的這次整體重修時間大體推定在沙州回鶻時期,即1030至1067年之間。關于第39窟前甬道南壁西起第1身最尊貴的男供養(yǎng)人,劉玉權先生認為他是瓜州地方的回鶻首領[33]301。松井太先生認為可能是由西州回鶻以“沙州將軍”之名派至沙州的重臣,負責敦煌地區(qū)的統(tǒng)治[19]213-214。對比這兩種看法,我們認為劉先生的看法更符合實情。因為以這位回鶻宰相為代表的安氏家族在榆林窟重修大型的家族窟這一實事說明這個安氏家族是長期定居于瓜州的,且離榆林窟不遠。筆者曾對曹氏歸義軍晚期在榆林窟營建和重修的第20、33、34、35、36窟做過考察,他們都是距榆林窟不遠的懸泉鎮(zhèn)或鎖陽城的瓜州州府、軍府的軍民或當?shù)丶易宄鲑Y營建和重修的[48-51]。而這一時期的家族窟,往往都是為了紀念家族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家族成員被擢升出任顯官要職,或是與最高統(tǒng)治家族締結婚姻時會通過修窟活動來表達慶賀。而且,家族窟會選擇就近營建,這樣可方便家人在窟內(nèi)擇機舉辦相關的佛事活動。

        另外,第39窟的一些女供養(yǎng)人的頭冠和服飾都是曹氏歸義軍時期的服飾,而且此窟供養(yǎng)人除個別重要人物外,都用漢字書寫榜題,安氏家族的女性以“福”字排輩等,這些明顯的漢化傾向說明安氏家族應該是長期定居在瓜沙一帶的回鶻人。

        安氏家族涌現(xiàn)出回鶻宰相和回鶻可敦這樣重量級的人物應是這個家族無上的榮耀,這也間接反映出這個家族在沙州回鶻汗國中的重要地位。關于這位安姓可敦所嫁的沙州回鶻可汗,由于缺失相關信息,我們不能做具體判定。但沙州回鶻最高首領出現(xiàn)過“沙州鎮(zhèn)國王子”和“沙州北亭可汗”之記載,據(jù)李正宇先生分析,他們有可能是同一人[39]161,所以也不排除這位可敦所嫁的是沙州鎮(zhèn)國王子和沙州北亭可汗的可能性?;蛟S在莫高窟第409、148、237窟和西千佛洞第16窟的回鶻王妃供養(yǎng)像中當有這位可敦的畫像。

        總之,通過考察榆林窟第39窟供養(yǎng)人題名和排列規(guī)律,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安氏家族成員,且是回鶻化了的粟特人后裔。這個安氏家族在瓜沙地區(qū)當擁有極強的族勢,家族成員中不僅有掌控瓜州的回鶻宰相,還有嫁給沙州回鶻可汗的可敦。在沙州回鶻汗國時期,即1030—1067年間,作為瓜州最高部落首領的沙州回鶻宰相帶領家族成員在榆林窟重修了第39窟。

        參考文獻:

        [1]閻文儒. 安西榆林窟調(diào)查報告[M]//敦煌研究院. 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6.

        [2]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內(nèi)容總錄[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20.

        [3]霍熙亮. 榆林窟、西千佛洞內(nèi)容總錄[M]//敦煌研究院. 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 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97:263.

        [4]敦煌研究院. 榆林窟藝術[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5.

        [5]劉人銘. 政治的隱喻:榆林窟第39窟主室題材布局內(nèi)涵探析[J]. 西夏學,2021(2):274.

        [6]羅寄梅. 安西榆林窟的壁畫[M]//敦煌研究院. 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01.

        [7]謝稚柳. 敦煌藝術敘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93-495.

        [8]張伯元. 安西榆林窟[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171.

        [9]劉玉權. 關于沙州回鶻洞窟的劃分[C]//敦煌研究院.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1-29.

        [10]楊富學. 沙州回鶻及其政權組織——沙州回鶻研究之一[C]//敦煌研究院. 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

        史地語文編. 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175-200.

        [11]謝靜. 敦煌石窟中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研究[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207.

        [12]沈雁.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服飾研究·回鶻卷[M]. 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37.

        [13]劉人銘. 敦煌沙州回鶻石窟圖像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9.

        [14]周曉萍. 敦煌石窟回鶻佛教藝術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21:180-195.

        [15]李浴. 榆林窟佛教藝術內(nèi)容調(diào)查[M]//敦煌研究院. 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6.

        [16]史金波. 西夏皇室與敦煌莫高窟芻議[M]. 西夏學:第4輯.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165-171.

        [17]湯曉芳. 對莫高窟409窟壁畫人物“回鶻國王”的質(zhì)疑[J]. 西夏研究,2018(3):54-61.

        [18]任懷晟. 敦煌莫高窟第409窟、237窟男供養(yǎng)人像思考[J]. 敦煌學輯刊,2019(3):91-103.

        [19]松井太,著. 白玉冬,譯. 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回鶻語題記[C]//西域—中亞語文學研究·2012年中央民族大學主辦西域—中亞語學術研討會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12.

        [20]蔡遠卓,呂釗. 回鶻首服社會屬性及文化內(nèi)涵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7(3):352.

        [21]馮景運. 中古北族可敦制度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2019:40.

        [22]薛宗正. 北回紇汗國的政權組織、社會經(jīng)濟和宗教信仰[J]. 西域研究,1994(4):29.

        [23]馮培紅. 敦煌歸義軍職官制度——唐五代藩鎮(zhèn)官制個案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04:97.

        [24]吳玉貴. 涼州粟特胡人安氏家族研究[M]//榮新江. 唐研究:第3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317.

        [25]趙倩. 唐五代敦煌安氏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9:7-9.

        [26]魏徵,等. 隋書:第83卷:西域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3:1849.

        [27]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第221卷:西域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5:6243.

        [28]楊富學.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回鶻米副侯墓志》考釋[J]. 民族研究,2015(2):83-84.

        [29]邵明杰. 論入華粟特人流向的完整線索及最終歸宿——基于粟特人“回鶻化”所作的考察[J]. 青海民族研究,2010(1):116-123.

        [30]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第198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57:7768.

        [31]脫脫,等. 宋史:第485卷:外國一:夏國傳上[M]. 北京:中華書局,1977:13992.

        [32]湯開建,馬明達. 對五代宋初河西若干民族問題的探討[J]. 敦煌學輯刊,1983(4):72.

        [33]劉玉權. 沙州回鶻石窟藝術[M]//敦煌研究院. 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 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97:216.

        [34]馮培紅. 敦煌的歸義軍時代[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453.

        [35]洪皓. 松漠紀聞[M]. 翟立偉,標注.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5.

        [36]唐耕耦,陸宏基. 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4輯[M].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411.

        [37]杜海. 敦煌曹氏歸義軍史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5:158.

        [38]李燾.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110卷:仁宗[M]. 北京:中華書局,1992:2552.

        [39]李正宇. 悄然湮沒的王國——沙州回鶻國[M]//敦煌研究院. 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史地語文編. 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159.

        [40]陸慶夫. 歸義軍晚期的回鶻化與沙州回鶻政權[J]. 敦煌學輯刊,1998(1):23.

        [41]楊富學. 回鶻與敦煌[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272-299.

        [42]森安孝夫,著. 高然,譯. 回鶻與敦煌[J]. 西北史地,1984(1).

        [43]森安孝夫. 沙州ウイグル集團と西ウイグル王國[M]//內(nèi)陸アジア史研究:第15號. 東京:中央ユーラシァ學研究會,2000:21-36.

        [44]森安孝夫. 2006年度モングル寧夏陜西甘肅調(diào)查行動記錄[M]. 森安孝夫. ソグドからウイグル. 東京:汲古書院,2011:527-529.

        [45]劉永增. 敦煌“西夏石窟”的年代問題[J]. 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3):4-14.

        [46]賈應逸,侯世新. 莫高窟第409窟與高昌回鶻供養(yǎng)人像比較研究[M]//新疆佛教壁畫的歷史學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45-446.

        [47]劉人銘. 敦煌石窟回鶻王像身份屬性再思考[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21.

        [48]陳菊霞. 榆林窟第20窟是一水陸道場[M]//唐研究:第20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9]陳菊霞. 榆林窟第35窟營建年代與功德主辨析[J]. 敦煌研究,2016(3).

        [50]陳菊霞. 懸泉鎮(zhèn)與榆林窟[M]//絲路文明:第2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1]陳菊霞. 李珊娜. 榆林窟第33窟營建年代與功德人辨析[J]. 敦煌研究,2021(1).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网| 精品国产品欧美日产在线| 日韩日本国产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性色av浪潮av色欲av| 伊人网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黑人人妻一区二区水多多| 国产人妖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人成在线成免费视频|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国产| 亚洲日产一线二线三线精华液| 东北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av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品视频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饥渴人妻欲求不满|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 性久久久久久久| AⅤ无码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国语对白在线观看| 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下载| 中文熟女av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 在线观看午夜视频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好吊妞人成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久久|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青青青草国产熟女大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