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時期有位州官,他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wù),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dāng)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燃自家的蠟燭。送家書的人看到后極為不解,這位州官卻表示:“一支蠟燭事小,但是敗壞了為官從政的規(guī)矩事大?!?/p>
從古至今,“廉”與“貪”的界線涇渭分明?!耙诲X太守”劉寵,從百姓臨別贈送的許多錢中挑選一枚銅錢留作紀(jì)念;“二不尚書”范景文,門上大書“不受囑、不受饋”以明心跡;“三湯道臺”湯斌,三年為政,每日三餐以豆腐湯作肴;“四知先生”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禮;“五代清郎”袁聿修,為官五個朝代,連一升酒的饋贈都沒有接受過。一盒煙、一瓶酒、一頓飯在今天來看,也許就像那支蠟燭一樣微不足道,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有像州官那樣牢牢克制私欲,從一點一滴注意,才能真正做到對公有資產(chǎn)秋毫無犯,徹底杜絕一切滑向腐敗深淵的可能。
古往今來,“公”與“私”從不能混淆。從哪里壞了修哪里、絕不能鋪張浪費的周恩來,到走訪基層不用特別接待、堅持和戰(zhàn)士們同吃一鍋飯的陳毅;從穿著縫縫補補的衣服卻依然不畏嚴(yán)寒去查風(fēng)口、探流沙的焦裕祿,到“沒有金錢能打通的關(guān)節(jié),只有公正的法律”的任長霞;從自己常年忍受病痛的折磨,卻用生命托起大山希望的張桂梅,到堅信“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黃文秀……在他們的理念里,公與私的界線始終十分清晰。黨員干部應(yīng)以他們?yōu)榘駱?,始終守住清正廉潔的底線,站穩(wěn)人民立場,腳踏實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亙古亙今,只有守住“微”才能避禍患。禍患長積于忽微。從不愿喪失“不貪”珍寶的子罕到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從愛吃魚卻不收魚的陶侃到“半鴨知縣”于成龍,從“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楊震,他們都能從細(xì)微之處嚴(yán)格要求自己。個別黨員干部在從政之初能夠做到堅守底線、拒絕受賄,反對親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間久了卻被“親情”和“利益”所麻痹,忘記了對底線的敬畏,放松了警惕。要知道,公私分明、堅守底線不難在一朝一夕,而難在持之以恒。黨員干部必須始終保持對底線的敬畏,持之以恒做到公私分明。
鑒往知來,勵行致遠(yuǎn)。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只有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guān)系,牢記“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訓(xùn)誡,鍥而不舍做到德才兼?zhèn)?、勤政為民、敢于?dān)當(dāng)、公道正派、清正廉潔,才能在事業(yè)上行穩(wěn)致遠(yuǎn)、進(jìn)而有為,才能無愧于黨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