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體驗:好不容易有了屬于自己的時光,準備美美地看個電影,卻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原來是忘了把字幕打開。
字幕已成為人們看視頻時離不開的存在,即便是中文內容也一樣。許多人發(fā)現(xiàn),國外影視作品中,如果語言是該國的母語,一般就不會帶字幕。難道只有中國觀眾特別依賴字幕?
實際上,其他國家的觀眾也都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沒有字幕好像真的聽不清”這個問題。
字幕文化
關于為什么中國觀眾似乎格外需要字幕,網(wǎng)絡上流傳較廣的一個觀點是:相對其他語言,漢語擁有更多的同音異義現(xiàn)象,所以我們才這么需要字幕輔助,對臺詞加以區(qū)分。
沒有字幕,我們可能會把“媽已經(jīng)走10年了”聽成“螞蟻競走10年了”,把“好自為之”聽成“耗子尾汁”。
顯然以上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無論是日常對話,還是在電臺、播客等音頻節(jié)目中,同樣從不缺少那些可能造成混淆的同音異義詞,但我們卻總能不太費力地對其內容進行理解,壓根兒不用字幕幫忙。
更重要的是,雖然漢語中同音異義的字很多,但別忘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達意義的基本單位通常是由兩個及以上漢字組成的詞語。在這一層面上,同音異義的現(xiàn)象就大大減少。
根據(jù)此前的研究統(tǒng)計,在全世界的各種語言中,同音異義現(xiàn)象所占的比例平均值在4%左右;漢語估計在7%—12%之間,與英語相當。而書寫系統(tǒng)與漢語相近、同樣包含大量同音異義現(xiàn)象的日語,并沒有催生“字幕文化”。
還有一種解釋是,作為中文這一表意文字的使用者,中國觀眾更能夠從字幕這一視覺載體獲取信息;而對于英文等表音文字的使用者來說,要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跟上字幕則較為困難。
然而事實是,研究表明,英文讀者同樣能夠從文字中相當“絲滑”迅速地提取語義信息,且他們的閱讀速度并不比中文讀者慢多少。
如果將看字幕視作一種閱讀行為,以英語為母語的觀眾從字幕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未必就比中國觀眾低,也就不會是因為“跟不上字幕”轉而放棄字幕而強調音效了。
至于中文信息熵更高,可以理解為單個字所傳遞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能夠通過較短的文本傳達更豐富含義的說法,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彈幕網(wǎng)站在中國的流行。
考慮到同樣流行彈幕的日本卻并沒有像中國這樣大規(guī)模使用字幕,這種說法的可靠性似乎又打了折扣。
降低門檻
與其說漢語和漢字的特性帶來了字幕這一剛需,不如說中國觀眾看視頻沒有字幕就難受,恐怕更多的是因為新一代觀眾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了看字幕這一文化習慣。
實際上,大多數(shù)內地影視劇標配字幕,僅是對90后、00后來說才算“與生俱來”的現(xiàn)象。
如果我們去看老版的四大名著電視劇,乃至新世紀才拍攝的《西游記續(xù)集》,也都難以尋覓到字幕的蹤影。偶有出現(xiàn)的字幕,也大多集中在出場人物所吟誦的詩詞歌賦上。
在這方面,香港則要比內地早得多。20世紀的經(jīng)典港片,不僅配有中文字幕,同時還有相應的英文翻譯字幕。據(jù)說這來源于1963年當局頒布的一條法律,按照規(guī)定,香港電影在“送審”時必須帶上中英字幕。
也有人考證,其實這樣的法律并不存在,發(fā)行方這樣做的目的是滿足開拓國際外市場的需要。
不論出發(fā)點如何,結果就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粵語對白、中英字幕就成了香港影視劇的“出廠設置”。
而這其實也體現(xiàn)了字幕對于影視作品傳播所發(fā)揮的一大作用——降低語言門檻。在疆域遼闊、方言眾多的中國,這一文化橋梁的存在更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港片步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港片開始在內地引領潮流。與此同時,香港與內地也進入一段合拍影片的“蜜月期”。合拍的電影不僅成為內地票房的主力軍,也帶來了港片的生產(chǎn)和發(fā)行方式。
隨著港片的流行,字幕自然也成為不少人心中電影的“標配”。
此外,2005年左右,視頻網(wǎng)站開始在中國興起。在翻譯字幕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提供影視資源分享的“字幕組”,也成為一代人心中神一樣的存在。國人的視聽習慣隨之又一次被塑造和固化,對于字幕的需求逐漸從英語、日語、韓語等外語擴大至漢語。
觀看港片、日韓劇、英美劇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看到“光禿禿”不帶字幕的影視作品時,自然會感到相當不適應——哪怕傳到耳朵里的都是中文。
技術的進步
實際上,雖然許多國家并不像中國那樣會為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配上內嵌字幕,但國外觀眾對于字幕這一事物也絕不陌生。在日本、美國等國家,無論是通過流媒體還是通過電視觀看視頻,觀眾都有打開“隱藏字幕”的選項。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可以按照觀眾的喜好開啟或關閉的字幕,它通常顯示在屏幕的底部,可以滿足聽障人士觀看視頻的需求。除了顯示對話和旁白內容以外,隱藏字幕有時還會對聲音所指向的場景加以描述,如“音樂彈奏聲”“腳步聲”等。
不過,聽力正常的外國觀眾也逐漸發(fā)現(xiàn),字幕越來越成為一種必需品。新聞評論網(wǎng)站Vox發(fā)起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多達57%的被調查者會因為“聽不清”而使用字幕,只有12%的被調查者表示“基本不使用字幕”。
全世界的觀眾都變得日漸離不開字幕,主要是因為影視作品里的聲音本身確實有了一些變化。
首先,演員說話的方式在發(fā)生改變。在有聲電影誕生初期,影片錄制現(xiàn)場的麥克風往往體積巨大,而且只能被擺在固定的位置。
受到收音設備限制,演員必須拿捏好說話的音量、方向甚至腔調,沖著麥克風“喊話”,才能保證良好的收音效果。這樣一來,那些收錄進去的聲音,都清晰響亮,能夠被輕松辨別。
在收音技術比當年要先進得多的當下,演員不用刻意“講臺詞”,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在更為嘈雜紛亂的場景中說話,而不用擔心聲音錄不進去,但這樣也導致聲音可能會更加含混。
此外,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影視作品制作越來越精密、復雜,音效也是如此。音效師結合人聲、音樂聲、背景聲等多個聲道的聲音制作的“混音”,在揚聲器密布的電影院里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放到電腦、平板、手機上播放時就并非如此了。
在場面復雜、時不時就傳來一聲巨響的“大片”中,人說話的聲音更可能會被蓋掉。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候換上音質更好的設備(比如耳機、有環(huán)繞聲音效的條形音響),你會感覺對話驟然清晰了許多。有時開啟“人聲增強模式”,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一些影視公司會在其作品中以對話的聲音為錨點,對其他聲音的“響度”進行調整,但這并不是一條能夠約束到所有影視內容制作方的行業(yè)規(guī)范。有時,他們也知道觀眾會聽不清,但他們并不在乎。
在這方面,導演諾蘭堪稱“臭名昭著”。諾蘭所鐘愛的IMAX攝影機固然能夠拍出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卻也有著噪聲大、“不隔音”的弊端。而且諾蘭還排斥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后期錄音“修復”對話的自動對白重置技術。因此,他的電影里不時會出現(xiàn)光看到演員嘴在動,卻連母語人士都聽不懂的情況。這時引入字幕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看,在混亂的聲音世界里,字幕是幫助我們找回秩序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