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南廣場,廣場中央的一簇“中華圣火”長年燃燒不熄。沿著腳下的青銅甬道繼續(xù)向前,就踏入了中華世紀壇綜合展廳的大門。展廳內,光線柔和而明亮,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主辦、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承辦的《生命刻度:新時代紅十字影像志》攝影展正在這里展出。展廳兩側,一條條大事記以時間軸的形式,記載著中國紅十字會一百二十年篳路藍縷、鏗鏘行進的輝煌歷程。
作為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tǒng)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重要成員。自1904年成立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已經走過了一百二十年的風雨歷程。2022年,中國紅十字會榮獲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lián)合會最高榮譽獎項—亨利·戴維遜獎,這是對中國紅十字事業(yè)乃至國家發(fā)展、進步和貢獻的充分認可。如今,中國紅十字會會員近2000萬人,注冊志愿者超200萬人。
國際紅十字運動始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早在1862年,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中記錄了令他一生為之改變的一場戰(zhàn)爭經歷,并提出開展國際人道主義合作的想法。1863年10月26日,歐洲16個國家的代表在日內瓦召開了首次外交會議,并一致通過了《紅十字決議》,決定在各國建立救護團體。為表示對瑞士的敬意,其標志定為“白底紅十字”(瑞士國旗為紅底白十字)。翌年8月,又簽訂了《紅十字公約》,且被各國相繼承認。公約中規(guī)定:戰(zhàn)場上進行救護的醫(yī)院及人員處中立地位,應受保護;應對傷病員不分敵友均給予救護。至此,作為亨利·杜南理想中的救護團體“紅十字會”和國際性協(xié)議《日內瓦公約》正式誕生了。
國際紅十字運動誕生后,首先于19世紀80年代傳到我國。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和中國仁者愛人、行善積德的傳統(tǒng)道德思想異曲同工,因此一經傳播,很快得到社會認同,使國人逐漸認識到紅十字會的重要性。
1904年,伴隨著日俄戰(zhàn)爭隆隆的炮火聲,承載著有識之士報國救民的熱望,中國紅十字會應運而生。
一百二十年中,中華民族經歷了滄桑巨變,以“為國奉獻、為民造?!睘榧喝蔚闹袊t十字會順應時代變遷和發(fā)展,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發(fā)展壯大。中國也成為首批加入《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的國家之一,始終積極承擔國際人道主義責任,先后為100多個國家渡過人道主義危機提供幫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yè)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十字事業(y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紅十字工作發(fā)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十字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面旗幟,跨越國界、種族、信仰,引領著世界范圍內的人道主義運動?!?/p>
據統(tǒng)計,2015年至2019年,中國共派出202批次3588名援外醫(yī)療隊員,累計診治1100萬名患者,并對當地醫(yī)務人員帶教培訓,開展巡回義診、藥械捐贈等,“天使之旅”人道足跡遍及五大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2017年,中國紅十字會提出“紅十字與‘一帶一路’同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絲路博愛基金”成立;2017年5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援建的“中巴博愛醫(yī)療急救中心”在中巴經濟走廊最南端的瓜達爾港落成,并相繼開展“一帶一路”大病患兒人道救助計劃蒙古國行動、阿富汗行動等,致力于優(yōu)化“一帶一路”人道服務供給,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9年,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蘇州大學、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紅十字國際學院掛牌成立,成為國際上第一所真正意義的紅十字學院;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后,中國紅十字會迅速行動,動員國內外愛心力量為抗擊疫情提供大量物資和資金支持,同時參與國際抗疫合作,為全球抗疫作出積極貢獻;“賑濟家庭箱”走進千家萬戶,為27萬多個家庭的百姓送去關愛和希望……紅十字人書寫著新時代的人道篇章,讓“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生根發(fā)芽。他們之中,有踏著厚厚積雪出診、溜索過江的鄉(xiāng)村醫(yī)生,有專業(yè)的救援人員,有滿懷熱忱的志愿者,還有每一個默默奉獻的幕后工作者。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個體,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人道之光接力永續(xù)。
近年來,數字化轉型成為紅十字高質量發(fā)展的科技支撐,由中國紅十字會發(fā)起設立的“5·8人道公益日”通過互聯(lián)網眾籌鏈接數以千萬計的網友,為人道事業(yè)慷慨捐贈。三年來,累計超過2000萬人次參與“5·8人道公益日”互聯(lián)網捐贈。這是人道的力量,也是“互聯(lián)網+”的力量。
回看歷史,中國紅十字會的人道征程,從未停歇。中國紅十字人,正透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時間長河留下屬于自己的刻度。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中國紅十字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