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吉林地區(qū)2020年秋季半個月內受到了3次臺風的影響。采用多種常規(guī)或非常規(guī)觀測資料,對吉林地區(qū)2020年3次臺風過程的降水特點、環(huán)流背景、水汽來源及輸送、動力和熱力機制的維持與發(fā)展、邊界層風廓線雷達及雷達特征等進行了對比,發(fā)現3次臺風天氣成因極為相似,尤其是9號和10號臺風路徑竟然幾乎重合。3次臺風均產生在相似的大尺度環(huán)流背景觸發(fā)條件下,但3次臺風無論降水落區(qū)、降水量級、持續(xù)時間等均存在很大差異。
關鍵詞:臺風暴雨;冷空氣;水汽;不穩(wěn)定能量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3
2020年,接二連三北上的秋季臺風,半月內連續(xù)3次給吉林地區(qū)帶來強風雨天氣,造成降水落區(qū)高度重疊,累計降水量(包括所有加密站)234 mm也是歷年同期的4.7倍,占全年汛期降雨量(685.2 mm)的34%,最大站點降雨量458.5 mm;3次秋季臺風帶來的最大風力在7級以上,最大達到9級。3次臺風屬于相同的轉向型路徑,同時具有相似的大尺度環(huán)流形勢;不同的是冷空氣及其他物理量的差異,造成降水強度、降水量級、降水持續(xù)時間不同。對這3次臺風進行診斷對比分析,以期為后續(xù)的北上臺風暴雨預報提供客觀判據,進而提高吉林地區(qū)臺風暴雨預報的準確率[1-2]。
1 3次臺風天氣過程概況
1.1 臺風路徑
2020年8月26—9月8日,吉林省連續(xù)遭受第8號臺風“巴威”、第9號臺風“美莎克”和第10號臺風“海神”影響(后續(xù)只用臺風編號說明),是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臺風登陸吉林省,比常年全年影響吉林地區(qū)臺風個數(1.5個)偏多1.5個。3個臺風的共性特點如下:
第一,生命史較長,出現時間集中。8~10號臺風均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生成時間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初,生命史均在5 d以上,其中,9號臺風的生命史最長,達168 h(表1)。
第二,強度強,均是北上登陸臺風。3個臺風強度均是先增強、登陸前減弱,8號臺風鼎盛時期的強度為強臺風級,9號和10號臺風達超強臺風級;3個臺風路徑穩(wěn)定,均是北上登陸臺風,8號和10號臺風登陸強度為臺風級,9號為強臺風級。3個臺風先后移入吉林省后,減弱停編。8號臺風移入遼寧丹東后,繼續(xù)向北移入吉林后減弱停編;9號和10號臺風移入吉林省和龍市后,向西移入黑龍江,并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其中,9號臺風在東北地區(qū)滯留的時間最長,達27 h。
第三,3個臺風給吉林省帶來了較強風雨影響。3次臺風影響期間,臺風移入東北地區(qū)后,8號臺風以6~7級陣風為主,局地8~10級;9號臺風以8~10級陣風為主,局地11~12級;10號臺風以8~9級陣風為主,局地10級。其中,9號臺風風雨影響最強。全市累計降雨量達234.2 mm,是歷年同期50.9 mm的468%,占全年汛期降雨量528.3 mm的44.3%,最大降雨量
458.5 mm;出現6級以上大風220站/次,個別站點陣風達9級(8號臺風57個站,最大風速17.5 m/s;9號臺風81站,最大風速21.6 m/s;10號臺風82個站,最大風速21.7 m/s)。
1.2 臺風降水實況
受8號臺風的影響,26日20:00—27日18:00,全市平均降雨量為23.6 mm,過程降雨量最大的站點煙筒山解放南屯63.0 mm;受9號臺風影響,9月2日20:00
—4日08:00,全市平均降雨82.6 mm,降雨量最大的站點磐石煙筒山解放南屯222.0 mm;受10號臺風影響,7日開始吉林市自東向西出現降雨天氣,全市平均降雨量為84.0 mm。降雨量最大的站點市區(qū)唐家崴子農戶147.9 mm(表1)。
1.3 臺風過程的行星尺度環(huán)流背景
行星尺度和天氣尺度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環(huán)流背景和水汽供應,因此,要想分析臺風的發(fā)生發(fā)展,必須先了解其大尺度環(huán)流背景。
將3次臺風500 hPa高度場分別作平均可知(圖略),3次臺風過程對應的中高空形勢較為類似,均在東北地區(qū)北部存在1個中心大致位于50~60°N之間的低渦,上游貝加爾湖附近為高壓脊,南側副熱帶高壓較常年明顯偏強,呈東西向帶狀分布,副高北界位置較常年偏北,吉林地區(qū)處于低渦底部與副高之間寬廣的緯向環(huán)流。
略有不同的是:(1)9號和10號臺風較8號臺風中心位置偏東一些,因此9號臺風和10號臺風與冷空氣結合更明顯;(2)9號臺風呈經向分布,中心氣壓值偏低,等壓線較密集,風力較其他2場臺風偏強。
將3次臺風過程的850 hPa風場分別作平均(圖略),低層平均風場顯示,8號臺風過程中,吉林地區(qū)受東南低空急流影響,較9號和10號臺風過程偏西,同時向西北部的冷渦補充暖濕氣流;9號和10號臺風過程中,風場強輻合中心位于吉林省中部。
從海平面氣壓圖可以看到(圖略),13日與19日20:00左右的降水過程均受到中心位于鄂霍次克海西側的氣旋影響,不同的是,13日短時強降水發(fā)生時吉林地區(qū)位于地面冷鋒前,而20日凌晨短時強降水在河套氣旋暖鋒影響下發(fā)生。
2 強降水成因分析
暴雨天氣形成的基本條件有3個:(1)充足的水汽供應;(2)強烈的上升運動;(3)較長的持續(xù)時間。臺風暴雨的形成還要考慮臺風的生消發(fā)展條件,引入臺風消失和變性的有利條件: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和干空氣侵入。針對這2個條件進行診斷分析,試圖探索3次臺風降水的區(qū)別。
2.1 水汽條件
針對暴雨的成因,水汽來源是否充沛是重要因素之一。僅依靠本地水汽不可能造成當地強而持續(xù)的降水,必須有周邊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至此地。因此,水汽來源是做好臺風暴雨預報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利用HYSPLIT模式對3次臺風降水過程發(fā)生之前吉林省中部的水汽軌跡進行模擬(選取高度為1 000、
2 000、3 000 AGL),為臺風暴雨預報工作提供可用依據。
8號臺風過程的水汽路徑:925~850 hPa水汽沿西南路徑,由京津冀、黃海、渤海一帶向東北方向輸送,整層水汽路徑都是從日本海、朝鮮東北部向吉林省輸送。
9號和10號臺風過程:水汽路徑主要來自渤海、黃海一帶,經朝鮮半島北部,同時結合日本海水汽,最后向吉林省輸送;700 hPa附近水汽主要來自渤海、黃海;925~850 hPa附近水汽主要是3個海域水汽的匯合。水汽通量整層積分顯示,由西南急流輸送的水汽是此次降水過程的主要水汽來源,此路徑的水汽通量值明顯大于西北路徑。
2.2 動力抬升條件
2.2.1 中尺度系統(tǒng)對比分析
抬升機制是對流啟動的“開關”,大氣中存在的不穩(wěn)定層結需要由某種機制觸發(fā),導致低層輻合抬升,高層強烈輻散,臺風才能穩(wěn)定維持,不至于減弱或消亡。
從中尺度系統(tǒng)分析來看,低層風場的輻合(圖略)是臺風暴雨最直接的觸發(fā)系統(tǒng)。臺風眼移入前,受臺風外圍的螺旋雨帶影響,吉林地區(qū)出現強降水時段,即強降水的集中時段;隨著臺風眼逐漸移入吉林省,降水趨于減弱。
2.2.2 高低層散度場對比分析
8號臺風過程中,在降水最明顯時段,低層輻合不明顯,中高層輻合明顯,高層對應有較強輻散。
9號臺風過程中,在降水最明顯時段,低層有強輻合,高層有強輻散,高低空抽吸作用明顯,有強風流出,也是此次臺風暴雨發(fā)展和維持的關鍵點。
10號臺風過程,在臺風停止編號前后,中高層有強輻合,高層有較強輻散,臺風停止編號之后,低空形成明顯西北低空急流,為后續(xù)降水的維持提供了動力。
2.3 不穩(wěn)定層結
在3次臺風暴雨過程中(圖1),8號臺風能量鋒區(qū)處于西北東南向,假相當位溫最大值為70,差值為5;9號臺風能量鋒區(qū)處于東北西南向,假相當位溫最大值為70,差值為15;10號臺風能量鋒區(qū)接近南北向,假相當位溫最大值為55,差值為5;可見能量鋒區(qū)的強弱影響降水量的大小。
2.4 持續(xù)時間
降水持續(xù)時間的長短與低緯度西風系統(tǒng)有關,包括8號臺風,9號臺風在發(fā)展過程中不但受雙阻的影響,同時受10號臺風生成影響,加速其發(fā)展,導致降水時間不長;而10號臺風在登陸吉林省后很快減弱停止編號,但與西側高空低渦結合,同時受到東阻的影響,導致降水持續(xù)。
2.5 強烈的垂直風切變
臺風的生消與發(fā)展受4個條件的制約。由于考慮臺風已經登陸,因此,僅考慮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和干冷空氣的侵入2個因素是如何影響臺風發(fā)展,進而影響降水的。
8號臺風過程中,0~1 km垂直風切變在27日14:00
突然增加,垂直風切變最大值為16,臺風移入吉林省,持續(xù)3 h后,停止編號,之后降水趨于減弱。
9號臺風過程中,0~1 km垂直風切變在9月3日14:00
突然增加,破壞臺風內部結構,垂直風切變最大值達到16,同時臺風移入延邊和龍市,氣壓持續(xù)升高5 hPa,持續(xù)6 h后,20:00移出吉林省境內,之后降水趨于結束。
10號臺風過程中,0~1 km垂直風切變在9月7日20:00突然增加,破壞臺風內部結構,垂直風切變最大值達到16,同時8日2:00臺風移入延邊和龍市,氣壓升高3 hPa,持續(xù)4 h后,臺風停止編號,之后降水趨于結束??梢姀姶怪憋L切變有利于臺風減弱或消亡,為以后臺風暴雨的結束提供指示性。
3 雷達資料對比分析
3.1 雷達資料
從雷達資料可知,3次臺風均以混合穩(wěn)定性降水為主,9號臺風過程中,雷達反射率因子明顯看見有超過32 dBz的積云性對流回波存在,也是9號臺風過程產生最大小時雨強的依據。
3.2 風廓線雷達資料
從風廓線雷達資料可知,3次臺風過境時風場從低到高有逆時針旋轉,有暖平流的移入,同時臺風靠近時吉林地區(qū)有明顯風場的輻合。降水開始和結束徑向速度的變化都有所對應。
4 結束語
(1)從行星尺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可以看出,3次臺風過程主要受到貝加爾湖阻高、副熱帶高壓、偏北低渦的共同影響,處于寬廣的緯向環(huán)流帶。3次臺風旋轉北上,將華東地區(qū)和渤海、黃海的暖濕空氣大量輸送至吉林地區(qū);吉林地區(qū)始終處于臺風的第二象限;強的垂直風切變對3次臺風的減弱甚至消亡都有一定的指示。
(2)9號和10號臺風暴雨天氣成因和臺風路徑極為相似,均產生在有利的水汽、不穩(wěn)定層結、低空地面觸發(fā)條件下,雖然均具有雨量大、范圍廣的特點,但在持續(xù)時間、強降水時段集中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低空強輻合在吉林省中東部維持,另外后2次臺風過程有干冷空氣侵入,為臺風降水的產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穩(wěn)定能量。雷達回波顯示,后2次臺風過程以混合型降水為主,9號臺風移速較快,與10號臺風的生成發(fā)展有很大作用,而10號臺風停止標號還能在吉林地區(qū)維持長達36 h,是因為變性后與西風槽的相互作用,后2次臺風高低空有較好的動力和熱力條件相配合。
參考文獻
[1] 陳聯(lián)壽,羅哲賢,李英.登陸熱帶氣旋研究的進展[J].氣象學報,2004(5):541-549.
[2] 劉輝,董克勤.環(huán)境溫度場對臺風等擾動發(fā)展和移動的影響[J].氣象學報,1987(2):188-194.
收稿日期:2024-03-18
作者簡介:杜冠男(1985—),女,吉林吉林人,工程師,主要從事中短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