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明確黑麥稈蠅在冀中南夏谷田的為害癥狀及其對產量的影響,以人工誘蠅的方式增加田間蟲量,隨機標記受害株,記錄黑麥稈蠅為害谷子的主要癥狀類型,并按受害程度輕重分類評估谷子的產量損失。結果表明:黑麥稈蠅主要在谷子5葉期后至抽穗前為害,谷子受害癥狀主要為葉片破損和不能正常開展;輕微葉片損傷對植株生長和產量的影響與健株差異不大;若造成心葉及鄰近葉片嚴重缺損、多層葉片卷曲、心葉不能開展等,則會導致不能抽穗、穗小畸形或抽穗晚,對產量影響較大;未觀察到黑麥稈蠅造成的枯心苗和穗枯死現象。
關鍵詞:黑麥稈蠅;冀中南;夏谷田;產量;誘蠅器;植株
中圖分類號:S4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0-03
黑麥稈蠅屬植食性蛀莖蠅類,幼蟲從心葉縫隙鉆入莖稈取食,會造成枯心苗、畸形株、葉片破損等癥狀,在冀中南地區(qū)前茬為害冬小麥的夏玉米田較為常見。課題組曾對黑麥稈蠅的形態(tài)學、生活習性、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在小麥、玉米田的危害與防控措施進行相關研究。黑麥稈蠅在前茬為害冬小麥冀中南夏谷田,也時常發(fā)現有葉片破損、環(huán)形株等與夏玉米田受害癥狀相似的谷子受害株,整體發(fā)生程度和數量較少。20世紀80年代,山西春—夏谷田曾有黑麥稈蠅嚴重為害的報道,蟲量及為害率均超過粟芒蠅[1]。為明確當前該蟲在冀中南夏谷區(qū)的為害情況及對產量的影響,根據蛀莖蠅類為害習性,輔以人工誘蠅的方法設置了田間調查試驗,以期掌握黑麥稈蠅在夏谷田的為害特征及其防控要點。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石家莊市裕華區(qū)南郄馬村國家谷子改良中心試驗站(114.62°E、37.97°N)。調查地塊為谷子抗病蟲性鑒定圃,常年前茬10月中旬播種冬小麥,6月下旬單行播種不同品種的谷子抗病蟲性鑒定材料,行長
3 m,行距0.3 m,左右各50行區(qū),面積約100 m2,全生育期不進行病蟲害防控。
試驗設置:谷子播種后至收獲期間,在地塊中部設置1臺以腐魚為誘餌的蛀莖蠅類誘捕器(圖1),誘集黑麥稈蠅成蟲至調查地塊。根據誘蠅器內黑麥稈蠅數量及天氣情況適時釋放出成蟲,通過人為增加蟲量及田間濕度等措施,從而提高成蟲產卵量與谷子受害率,保證試驗順利進行。
田間調查:從5葉期開始調查蠅害株,每7 d一次,掛牌標記并記錄受害癥狀。收獲期,在每株標記株所在行隨機選取1株同品種未受害健株作為測產對照。
2 結果與分析
2.1 黑麥稈蠅為害夏谷的癥狀類型
誘蠅器布置時間2023年6月27日—9月29日,調查地塊蠅類為害株較常年多、田間癥狀偏重,7—9月誘蠅器內均可檢測到黑麥稈蠅成蟲存在。谷子受害多集中在拔節(jié)后8葉期至抽穗前,受害癥狀主要有以下4類:(1)環(huán)狀畸形株,心葉與多個葉片端部粘連不能開展(圖2);(2)心葉大部分卷曲呈稈狀、枯死(圖3);(3)心葉及多個葉片嚴重缺失、撕裂、壞死、腐爛(圖4);(4)葉片能抽出,但有邊緣缺刻、孔洞、皺縮、褪色、粘連、撕裂等多種較輕微的異常情況(圖5)。本年度調查地塊以第4類輕癥株居多,前3類心葉異常、有較重癥狀表現的植株整體數量較少;重癥株多在某些品種上集中出現、多株受害,多數后期不能正常抽穗,能抽穗的也偏晚且穗?。惠p癥株的后期長勢和產量大多與健株無明顯差異。本年度未觀測到由于黑麥稈蠅造成的枯心苗和穗枯死現象,調查區(qū)枯心苗、枯白穗莖均為粟芒蠅幼蟲為害。
2.2 黑麥稈蠅危害夏谷的產量損失評估
試驗地塊共標記受害株43株,其中環(huán)狀畸形株3株、占比7.0%,心葉稈狀卷曲不能開展株2株、占比4.7%,心葉及鄰近葉片嚴重受損株10株、占比23.3%,葉片輕微破損異常株28株、占比65.1%。收獲后將標記株與同等數量健株穗帶回室內人工脫粒測產,
根據心葉受害程度將標記株分為重癥和輕癥兩種類型進行產量比較與損失評估。
由表1顯示,與同一品種等量健株對照相比,重癥類型減產率為42.0%~75.8%,輕癥類型減產率為4.6%,受害株綜合減產率為21.0%。重癥株中合計5株未能抽穗收獲,其中環(huán)狀畸形株有2株未抽穗,心葉稈狀卷曲株也僅1株抽穗且抽穗晚、穗小、粒重輕,產量降低60%以上;心葉受損較重的標記株也有2株未能抽穗,其余雖能繼續(xù)生長但部分抽穗推遲或穗小,產量損失超過40%;葉片受損較少的輕癥株除2株偏晚,其余全部正常抽穗,產量損失小于5%。
按一般夏谷田每667 m2種植4萬株計算,100 m2調查區(qū)域約有6 000株,其間共標記受害株43株,受害率約0.7%。雖然黑麥稈蠅為害可導致心葉生長異?;驀乐厥軗p后不能抽穗,但以每667 m2株數折算黑麥稈蠅為害造成不能抽穗的概率僅為0.08%,且谷子受害后以輕癥占比最多,因此當前該蟲在夏谷田的整體危害較輕。
3 結論與討論
黑麥稈蠅在夏谷田的為害癥狀與夏玉米田類似,由于蟲體小、植株長勢快,通常不會造成枯心苗、穗枯死癥狀。并且本試驗所在的石家莊地區(qū),夏谷播種一般較夏玉米晚10~20 d,推測黑麥稈蠅在谷田的為害代數應較夏玉米田晚1代,錯過了更為幼弱易感的苗期而多發(fā)生在谷子拔節(jié)后至抽穗前。這與程宏祚等在晉東南春、夏谷田的觀測較為一致,晉東南地區(qū)1代成蟲羽化高峰在6月底7月初,此時夏谷開始播種多未出苗,孵化出的2代幼蟲只能在春谷田為害,7月下旬2代成蟲羽化后轉至夏谷田產卵,8月上中旬孵化出3代幼蟲,此時夏谷多處于抽穗前后。石家莊地區(qū)情況基本類似,推測6月下旬至7月初黑麥稈蠅多在較早播種的夏玉米田為害夏玉米苗,7月底至8月轉入夏谷田為害成株期夏谷,此時蟲體較小的黑麥稈蠅多造成葉片破損和環(huán)狀畸形株癥狀,枯心、白穗現象極
少見。
觀察發(fā)現,蛀莖蠅類一般將卵散產在近地面的葉鞘內、莖稈上或地表,但當環(huán)境濕度大時,葉片正反兩面、心葉內均可發(fā)現蟲卵,蟲量大時會聚集成堆,因此谷子成株期仍可受害,受害輕重受田間濕度、蟲量、蟲體、植株生育期、生長速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當前谷田的蛀莖蠅類危害仍以蟲體較大、幼蟲為害期長的粟芒蠅為主,心葉枯死和白穗是其主要危害癥狀(圖6),對產量影響大[2],是春夏谷田常規(guī)一噴多防的主要防治對象,藥劑防治能對黑麥稈蠅起到兼治作用。夏谷田黑麥稈蠅的為害程度與冬小麥的播種面積存在一定消長關系,禾本科雜草也是其主要寄主,隨著冀中南冬小麥受害逐漸減輕、夏谷田雜草防除效果的提升,黑麥稈蠅在夏谷區(qū)的危害一般不嚴重。
參考文獻
[1] 程宏祚,李雪琴,武國棟.黑麥稈蠅對谷子的危害及其防治[J].山西農業(yè)科學,1985(11):7-9.
[2] 甘耀進,董志平.粟芒蠅[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24-03-06
基金項目:國家谷子高粱產業(yè)技術體系(CARS-06-14.5-A25);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包干制項目(HBNKY-BGZ-02);河北省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HBCT2024080204)。
作者簡介:劉磊(1970—),女,河北石家莊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谷子病蟲害防控工作。#通信作者:馬繼芳(1978—),女,江蘇南京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控,E-mail:zhibaoshi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