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述
青春的身姿多么矯健,青春的歌聲多么嘹亮!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那么,我們的青春應(yīng)該怎樣度過,青春的價值與意義又在哪里?時代期待當下青年學子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五首詩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詩歌的形象、語言、情感的欣賞與把握,感受詩歌的魅力,體驗詩歌的審美情趣,并在鑒賞的基礎(chǔ)上學寫詩歌,以此來書寫青年對生活的點滴感悟,傳遞他們的心聲與呼喚,表達他們面對時代重托慎重思考之后的蓬勃之力。
要點一詩歌需要形象
技法闡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毙蜗笫窃姼璧幕驹亍T姼栌袝r直接描繪某個景物、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物,有時則通過對景物與事物寄予濃烈的主觀情感來塑造一個獨特的詩人形象??偟膩碚f,詩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與人物形象。借助景物與事物,詩人能夠?qū)⒊橄蟮那楦羞M行具象化的表達,同時通過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來表達感情。在鑒賞詩歌時,只有了解詩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確評價詩歌內(nèi)容,深入領(lǐng)會詩人的情感。
課文呈現(xiàn)
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額,
驚異于薄壁那邊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
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
山海。石礫不時滑坡,
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
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
我的指關(guān)節(jié)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鷹或雪豹與我為伍。
在銹蝕的巖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憐的蜘蛛
與我一同默享著這大自然賜予的
快慰。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側(cè)》
技法借鑒
本詩一邊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雪山落日圖景,一邊又疊加了一重石礫滑動的聽覺效果,在視聽結(jié)合中展現(xiàn)了動態(tài)的、磅礴的、宏偉的景物形象。而詩人自己是一位征服雪山的攀登者,一方面,他不畏險阻,頑強堅韌;一方面,他又如一只可憐的蜘蛛,謙卑地臣服于無法掌控的自然。這使本詩極具張力,壯闊的景象與渺小的生命同在,高傲的馴服與恭順的生存并舉,表達了詩人對探索人生宇宙的雄心與對自然由衷的敬畏。
名篇拓展一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艾青《礁石》
技法借鑒
礁石是本詩的典型意象,海浪作為其對立面出現(xiàn),起襯托作用。海浪代表著艱難,也代表著惡勢力,它接二連三地撲向礁石,對礁石進行無休止的打擊。而礁石是堅強與正義的化身,每一次海浪都會在擊打它之后碎成浪花。在與海浪的搏擊中,礁石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但這更像是光榮的勛章。礁石始終微笑著面對苦難,淡定從容,積極樂觀,勇敢無畏。詩人將礁石擬人化,贊美了奮斗者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笑對磨難的精神,從這個角度講,礁石是奮斗者的畫像,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同時也是當時正處于困擾和擠壓中的中國的映射。
名篇拓展二
野火在遠方,遠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銀飾
約束柔軟的腰肢
幸福雖不可預(yù)期,但少女的夢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無邊無際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并非苦難已經(jīng)永遠絕跡
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里
這樣優(yōu)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圖中
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舒婷《惠安女子》
技法借鑒
“惠安女子”是舒婷著力刻畫的人物形象,通過抒寫她們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表達了詩人對苦難負重的惠安女子的深切同情,寄寓著深沉的憂患意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每個人的強烈心聲?;莅才拥膲粝耄耧w揚的蒲公英,像翻飛的浪花,雖然蒲公英落在海面難以存活,海潮激起的浪花最終會歸于平靜,但夢想始終沒有被放棄。一般人只看到惠安女子的美麗與優(yōu)雅,卻忽略了她們的“裸足”和“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透過這一形象,我們感受到了舒婷的悲憫情懷,更讀到了她對底層人民命運的關(guān)注與思考。
要點二詩歌要富于音樂性
技法闡述
詩,可以誦,可以歌。詩歌的音樂特征,一直以來是中國古詩的傳統(tǒng)。不少現(xiàn)代詩人繼承和發(fā)揚了古詩中抑揚頓挫、回環(huán)往復(fù)、音律和諧等特點,執(zhí)著地追求詩歌的音樂美。新詩的音樂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一是恰當運用整齊的頓數(shù)和韻腳,以勻整、和諧的音節(jié)形成鮮明的節(jié)奏和優(yōu)美的旋律;二是利用詩節(jié)、詩句和詞語的反復(fù),形成音律上的自然流暢、節(jié)奏上的回環(huán)往復(fù);三是詩句的長短、頓數(shù)的多少、句式的排列隨詩情的起伏變化,語言的音樂表達與詩人情感的內(nèi)在律動互為表里。簡單說,即表現(xiàn)在新詩的停頓、押韻以及語詞本身的聲音上。
課文呈現(xiàn)
紅燭??!
既制了,便燒著!
燒吧!燒吧!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jiān)獄!
紅燭??!
你心火發(fā)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wěn)時,
才著急得流淚!
——聞一多《紅燭》
技法借鑒
詩歌每節(jié)以強烈的感慨開頭,“紅燭啊”,不斷重復(fù),形成情感的遞進。多樣化的句式與情感的律動相得益彰。詩歌中感嘆句與反問句的交錯,每一次對“紅燭”的呼喊都傳達出詩人勃發(fā)的崇敬之意,每一次對“流淚”的發(fā)問都顯示出詩人堅定的奉獻之心,詩人的情感正是在嘆號與問號的激蕩中感染了每一位讀者。此外,本詩排比句的靈活鋪展,長短句的錯落參差,詩節(jié)之間前后照應(yīng),也使詩歌的形式多變,節(jié)奏鮮明,富有建筑美與音樂美。
名篇拓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飏,飛飏,飛飏——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飏,飛飏,飛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
技法借鑒
詩歌節(jié)選部分押韻自由多變,句尾用韻既有規(guī)律,但又千姿百態(tài)。比如每節(jié)均為五句,但前兩句用一個韻,后三句換另一個韻。如第一節(jié)剛開始采用了“[ā]”這個既開放又柔和的韻腳,與“雪花”“瀟灑”的神韻相應(yīng),到第三行換與“翩翩”的神韻相應(yīng),更加響亮上揚的“[ā]ng”韻。同時多用兩個聲母相同的雙聲詞,如“凄清”“惆悵”等,在聲音上造成回環(huán)之美,顯得久遠而綿長。加上疊詞的使用,與飄揚的雪花自由自在飛揚的形象非常和諧,充滿了快樂輕盈的旋律美。再者,詩歌運用復(fù)沓手法,反復(fù)使用形式和意義相近的字、詞、句、段,造成回旋與曲折,留下繞梁不絕的余韻。
要點三"情感、意象、韻律要落實到語言上
技法闡述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情感、意象與韻律是這門藝術(shù)的三要素?!耙庀蟆笔乔楦械囊曈X具象,“韻律”則是情感的聽覺載體,這兩者使詩歌的靈魂“情感”具體可感,讀者能夠在閱讀與朗讀中感受到詩人情愫的流淌,與其形成深層共鳴。而語言,不論是字、詞,還是句、節(jié),正是它們賦予“意象”與“韻律”現(xiàn)實化的物質(zhì)性基礎(chǔ),從而為詩歌傳情達意奠定根基。因此,我們要對詩歌語言進行錘煉,在一字一詞中關(guān)注典型性意象,在一句一節(jié)中吟詠個性化的韻律,從而獲得對詩人情感的全面把握。
課文呈現(xiàn)
無數(shù)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
啊??!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
啊?。〔粩嗟臍模粩嗟膭?chuàng)造,不斷的努力喲!
啊啊!力喲!力喲!
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
——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技法借鑒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郭沫若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現(xiàn)了壯闊無比的自然景色,通過句式的排列和詞語的重疊,有力地表現(xiàn)時代聲勢下的青年志士對未來生活的奮起暢想,從自然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屬于那個時期狂飆奮進的時代精神。全詩節(jié)奏感強,句式和節(jié)奏隨著詩人感情的遞進而發(fā)生變化,顯示出一種協(xié)調(diào)的韻律感。詩中的意象,如“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濤”,以浩大的語言框架造就了現(xiàn)代文明的燦爛圖景,這種“火山爆發(fā)式”的詩歌語言形式,氣勢洶涌,感染力極強。
名篇拓展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聞一多《死水》
技法借鑒
本詩的內(nèi)在韻律體現(xiàn)在句式的整齊與押韻上。每個詩節(jié)里,有四行詩;每行詩里,有四個音步。從第一節(jié)詩起,以后每行詩都由三個“雙音節(jié)”和一個“多音節(jié)”構(gòu)成,所以每行的字數(shù),也都一樣多。整首詩看上去很整齊,有視覺的美,讀起來節(jié)奏分明,有一種音樂的美感。除此之外,詩歌用詞精準,生動形象。第二節(jié)中選取“綠”“銹”“織”“蒸”等動詞寫出“死水”的腐敗,再用“翡翠”“桃花”“羅綺”等色彩鮮艷的形象來反諷,突出“死水”令人憎惡的特點。全詩緊緊圍繞“死水”這一意象,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刻畫,以“死水”象征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tǒng)治下的黑暗中國,在反諷與憤激中,交織著詩人憎惡黑暗社會現(xiàn)實與熱愛祖國的強烈感情。
微寫時間
青春年少,正值有著勇于追求、敢于探索之心的美好年紀。請你用一首短詩,記錄下你對未來人生理想的思考。(注意詩歌語言的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