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空圖在繼承老莊哲學審美的思想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超詣”這一概念,“超詣”美是一種不著痕跡的、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樸素之美,是一種心與自然契合”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具有“超詣”美的詩歌力圖通過意蘊深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追求一種別樣的“韻外致致”,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超塵脫俗的“超詣”之境,使讀者于文字之外深刻體驗到至高、至上之美。營造“超詣”的詩歌風格,這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超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道;境界
《二十四詩品》是晚唐司空圖在繼承先秦以來哲學和美學思想基礎之上創(chuàng)作的一部獨具特色講論詩境風格之美的詩歌理論著作。其曾被人稱為“詩家之總匯,詩道之筌蹄”。它也堪稱是體現(xiàn)古典詩歌形式美的典范之作。整部作品結構上整齊勻稱,其共有24個品目,每品目都是2個字,每一品都是由12個句子、48個字的四言小詩構成,體現(xiàn)了均衡對稱的美學原則。《論語·八佾》中:“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彼究請D的《二十四詩品》不僅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盡美”而且也在“盡善”的層面上做出了對“以詩論詩”獨到、具體而精練的闡釋,為后世詩人創(chuàng)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道路?!抖脑娖贰酚小冻劇芬黄罚唬骸胺松裰`,匪機之微,如將白云,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誦之思之,其聲愈希?!盵1]102《超詣》品對“超詣”的內(nèi)涵進行了深刻而明晰的闡釋,對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前的精神狀態(tài)提出了要求,并對超詣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給予了指導。因此,《超詣》這一品極為重要,對理解《二十四詩品》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具有深刻意義。本文將結合司空圖的文藝美學思想,以《二十四詩品》中“超詣”一品的分析為主,試就《超詣》品的美學內(nèi)涵、審美特征以及詩歌“超詣”意境的營造方式作一探討,以期對《超詣》品的美學思想有一個相對全面而透徹的認識。
一、“超詣”的內(nèi)涵
“超詣”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世說新語》中:“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贝颂帯俺劇钡囊馑际侵覆湃A卓絕的意思,形容一個人有極高的天賦。自唐代以后,超詣才開始作為一個審美概念被反復引用,北宋董逌《廣川畫跋》卷一《書列仙圖后》有言:“觀此圖筆力超詣,而意象得之?!睔v來學者對超詣的共識正如孫聯(lián)奎《詩品臆說》所云:“詣,至也,即造詣。超詣,謂其造詣能超越尋常也。”[2]司空圖旨在通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塑造,以有盡之景含無盡之意,營造出“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的超詣之境。
《說文》云:“超,跳也。從走?!薄俺痹诠糯鷿h語是疾行、跑步的意思,表示疾速躍過的意思,具有一種向上、生發(fā)出一種勃勃生機的精神?!墩f文》曰:“詣,候至也?!薄霸劇痹诠糯鷿h語中表示到的意思。因此,“超”“詣”二字都與向上、追尋相關。超詣追求的是一種超越塵俗,達到一種“清風白云”不可言說的高邁境界。
司空圖提出“超詣”這一詩學概念的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老莊思想。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六章有言:“雖有榮觀,燕出超然。”[3]71“當前寓目,君子一如燕居獨處,超然于物色之外,莫知其為有焉。”超然,這是老子形容一個人精神境界達到一種超塵脫俗的狀態(tài),有道之人,在榮華富貴面前,超然物外,不被功名和物質(zhì)所羈絆,堅守質(zhì)樸本色,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司空圖繼承并發(fā)展了“燕處超然”的內(nèi)涵,將其從形容人的處世態(tài)度拓展到形容作品上來,力求藝術境界上展現(xiàn)一種超脫塵俗的詩境風格。正如張少康先生所云:“‘超詣’一品是說的超脫世俗一切塵垢,而達到比‘虛佇神素’,‘妙機其微’還要高出一籌的清高境界?!盵4]119
一個“道”字可以成為我們解讀“超詣”一品的關鍵。超詣之道不在何處,而應該到哪里去尋找?!胺松裰`,匪幾之微。如將白云,清風與歸?!彼皇巧衩氐撵`感,也不是天機的微妙,而是像清風白云攜手相伴而來。神之靈,不可捉摸,難以名狀,突顯出其非理性的色彩?!肚f子·大宗師》:“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盵5]“嗜欲深”,就是嗜好和欲望特別深重、強烈?!疤鞕C”就是天賦予人的智慧與靈性,也可以說是對自身和事物的判斷力。所以幾之微,見微知著,以小見大,這對人的理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很少人能夠達到。所以超詣之境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應該是介于兩者之間,回歸于“道”。朱良志認為,“沒有機微,沒有神妙,沒有抽象得道得問詰,道只在目前?!抖脑娖贰返某勚?,就是這種無分別的與清風白云同歸的精神”[6]。
“道”正如“若納水輨,如轉(zhuǎn)丸珠”,不斷變化,而超詣也是在不同層次上富于變化,尋求超越。白云清風飄飄乎無跡可尋,而達到超詣,人便與之攜手相伴,回歸冥冥太空?!兜赖陆?jīng)》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盵3]2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盵3]113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盵3]141道是萬物之母,萬事萬物皆從無中生出來,等到成為具體事物后,又得到道的生長、養(yǎng)育。無中生有,宇宙本身就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存在。宇宙的變化流動,超乎尋常。從白云清風到亂山喬木、碧苔芳暉,這些物象作比正可以見出宇宙中各種事物都可以超詣地存在。從白云無形到清風有形,從風云無跡到喬木等具體可感的事物,讓讀者感受到從“無”到“有”萬物彼攝互聯(lián)的精神。亂山喬木,是一種遠景,而碧苔、芳暉是一種近景。詩人視角由遠及近,由仰視到俯視,呈現(xiàn)出一種涵蓋天地萬物的審美意境,這些審美性的意象構成了獨特的審美意境,各種事物或隱或現(xiàn),或明或暗,不斷的超越便會產(chǎn)生不可言說之妙,其外在會表現(xiàn)為種種不可思議的景象,不同層次的變化亦在超詣之中,從而增強了它的審美效果。
“道”呈現(xiàn)出一種模糊、不可感知的狀態(tài),《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盵3]35而超詣也在這方面呈現(xiàn)出一種空靈朦朧之美,“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從遠方看感覺人已經(jīng)把握到“超詣”。一旦真地站在它面前,又感覺不是原來的樣子。正如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認為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其意與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所引戴叔倫語相同:“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盵7]52“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在營造一種朦朧恍惚的審美意境,近而體會出一種高淡閑遠“超象物外”的韻外之致。在《與李生論詩書》中又云:“噫!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盵7]47
秉持道氣,才能違背塵俗,獲得一種超然的精神?!吧儆械罋?,終與俗違。”《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3]120老子認為陰陽二氣交合達到一種平和均衡的狀態(tài)。此處“道氣”應該指年少的時候便具有這種與道家相契合的氣質(zhì),是內(nèi)化于身散發(fā)于外的氣度涵養(yǎng),并非指仙風道骨的儀態(tài)。郁沅認為,“‘道氣’與‘實境’品中的‘如見道心’的‘道心’相似,但‘道氣’更多地偏重于道家的風度氣質(zhì),‘道心’則更多地偏向于道家的心神修養(yǎng)”[1]102??傊?,有了道家的精神氣質(zhì)和思想修養(yǎng)內(nèi)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創(chuàng)造出超俗脫塵的“超詣”詩境。
“無”是道的本質(zhì)?!罢b之思之,其聲愈稀?!备桧炂肺恫⑺妓髦姼瑁谶B聲驚嘆中聲音逐漸低沉,因為此時此刻讀者在鑒賞詩歌中,把握到詩歌“超詣”的境界,所以在希聲中反復感受著審美愉悅感。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盵3]116聽之不聞名曰希,也就是最美的音樂是無聲的,老子認為道的本質(zhì)是無,所以在誦、思“超詣”詩篇時,猶如欣賞了一曲美妙無聲的樂曲。
二、“超詣”的審美特征
“超詣”首先對審美客體的要求應該是大自然中不同凡俗的具有審美性的意象。這些審美性的意象通過發(fā)生聯(lián)系構造出一種超脫塵俗的自然之美?!白匀弧笔侵袊糯膶W創(chuàng)作中最高的理想審美境界,老莊提出的“任乎自然,反對人為”正是其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基礎?!胺松裰`,匪幾之微?!背劦闹既げ辉谟谧非笊裰`,“幾之微”這種玄之又玄的道理,反而應該擁抱白云清風,把人類自身的文化經(jīng)驗暫時遮蔽掉,只重視與當下事物遭遇時候的心靈體驗。在自然之物中尋求自然之道。正如環(huán)境美學下恰當?shù)淖匀粚徝烙^:“它要求自然欣賞者客觀地對待自然,只欣賞自然對象、環(huán)境自身本有之事實與價值、只限于欣賞自然對象自身所具之物相、物性、物功與物史,而自覺地隔離人類自身之文化趣味與價值訴求?!盵8]遠山喬木,碧苔芳暉。營造的是一種涵蓋天地、吞吐萬物曠遠遼闊之境。只有當審美主體處在這樣自然環(huán)境中,他與遠山這些審美客體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道氣將會得到滋養(yǎng),他才會忘卻人世間的塵俗。如《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9]
這首詩是嵇康送哥哥嵇喜參軍而作,文中想象嵇喜在軍隊的日常生活之余保持著游山玩水的高雅旨趣,通過一個個富含審美意象的統(tǒng)攝互聯(lián),織繪出一幅靈動飄忽、閑適恬淡審美詩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飄然出世、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高士形象。一、二句想象嵇喜讓馬兒在鮮花遍地的山腳下自由地吃草,而他卻躺在蘭花燦爛之地無憂無慮地休息。蘭圃意象不同凡俗,蘭花象征著嵇喜品行高潔。三、四句中,磻,用生絲做繩系在箭上射鳥叫做弋,在系箭的絲繩上加系石塊叫做磻。皋,水邊地。這句是說在皋澤之地弋鳥。垂綸長川,在大江大河中釣魚,弋鳥、釣魚都是閑情逸致之事,表明主人公寄情山水,早已與自然作伴,每時每刻都游于天地自然之中。五六七八句,一邊凝視著鴻雁歸鄉(xiāng),“鴻雁”這個意象寄托著主人公熱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一邊手揮琴弦,這琴聲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悠揚綿長,彈奏出主人公縱情山水的歡樂。天地俯仰之間,主人公心神游于大自然之間,不知不覺中描繪出一副“如將春風、白云與歸”的“超詣”境界。九十句,“得魚忘筌”正是“得意忘言”的比喻,在這樣一種原生態(tài)的山野之中,不帶世俗的人為痕跡,所以主人公“終與俗違”,徜徉于超脫塵網(wǎng)的大自然中。正如“超詣”品中所講的境界“遠引若至”,文中對嵇喜從軍之暇領略山水之趣的美好生活進行了充分想象。經(jīng)過前十句的描繪,一個似有似無的隱者形象飄動在我們眼前。但“臨之已非”,美好終歸是想象,回歸現(xiàn)實之中詩人最后兩句感情突然急轉(zhuǎn)直下,用《莊子》中“匠石斫堊”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嵇喜從軍遠去的惋惜心情。嵇康能寫出如此超塵脫俗的“超詣”境界,還是因為他“少與道氣,終與俗遠”。
“超詣”境界展現(xiàn)的是審美主體與作為大自然的審美客體處于一種和諧的自然狀態(tài),追求一種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爸泻椭馈泵撎ビ谙惹貢r期的“尚中”“尚和”思想,發(fā)源自孔子中庸思想,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吨杏埂酚醒裕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吨杏埂氛J為,大美的產(chǎn)生來自于人與物之間的和諧相處,所以歷代文人無論在精神境界還是在藝術境界都把追求中和之美當成目標。如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0]
“心遠地自偏”,表明他具有道家的心神修養(yǎng),正如“超詣”品中“少有道氣,終與俗違”對于詩人來說依然符合,是因為他從小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菊花本是高潔之物,而“采菊”這一動作更是境界超詣,心神不凡,一個熱鬧生活、超塵脫俗、具有高雅情趣的隱者形象呼之欲出。此詩通過詩人與“菊”“南山”“夕陽”“飛鳥”這些優(yōu)美而尋常的自然意象和諧的相逢,不僅為我們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一副寧靜、平和的意境美,而且表現(xiàn)出一個縱享自然、超塵絕俗的隱者擁有如《超詣》品描繪的“如將白云,清風與歸”的氣度。陶淵明歸隱生活后閑適恬淡、悠然自得的精神美和平淡安靜的意境美融為一體,勾勒出極具審美意境的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中和之美。在這種大美中,很自然地在“誦之思之”,讓人流連忘返,反復品味余味悠長的藝術魅力,想要說些什么,但“欲辯已忘言”,一種契合于道的天籟之音,大音希聲、若有若無,這正是超詣品中所要強調(diào)的景和情。
三、超詣境界的營造
張少康先生認為,“‘超詣’一品是說的超脫世俗一切塵垢,而達到比‘虛佇神素’,‘妙機其微’還要高出一籌的清高境界”[4]119。首先,要想創(chuàng)作出具有超詣境界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首先要以“虛佇神素”“妙機其微”這樣的精神境界為基礎,進而才能在不斷超越它中追求“超詣”的清高境界?!疤搧猩袼?,脫然畦封?!碧?,空也,通常解釋為虛靜。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彼J為保持一種“空”也就是“無”的狀態(tài),無欲無求、守住心中寧靜,方能反復觀察萬物的生長變化。莊子繼承老子的觀點,發(fā)展成為“虛靜”,他認為“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莊子·天道》)。虛靜本就是萬物的本原,那么如何達到虛靜?他提出“心齋”也就是“齋以靜心”(《莊子·達生》)。通過齋戒,消除清洗掉外來一切的感知和欲望,使內(nèi)心重回虛靜的狀態(tài)。佇,積聚。神素,高潔的心靈世界。素,老子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鼻f子云:“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純素之道,唯神是守……能體純素,謂之真人。”所以“神素”是真人得道修行的一種精神境界。總之,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通過虛靜齋心摒除外界干擾以此來積聚純潔素樸的精神?!八靥幰阅?,妙機其微”,來自于《沖淡》一品,“素處以默”的意思是保持虛靜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妙機其微”,機,天機,即自然?!肚f子·至樂》云:“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蔽?,微小。所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保持虛靜才能感知自然微妙的變化。綜上所述,達到超詣境界的前提是,創(chuàng)作主體首先是要在超脫浮名富貴以及人世間的俗念后通過虛靜進入到修煉內(nèi)心積聚“道氣”精神的過程,正如此品所論,是“少有道氣,終與俗違”。
張少康先生所說的“還要高出一籌的清高境界”,筆者認為是十分有道理的。境界不斷地超越是超詣品追求的關鍵所在,而超越的核心鑰匙正是變化一詞,追求一種的空靈朦朧、惚恍之美,也就是所謂的“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而想要營造出這種意境就需要構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象內(nèi)之象”之外還有“象外之象”。如《莊子·天地》言:“乘彼白云,至于太空?!卑自?、清風是高逸之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纖塵不染,高潔隱逸、高蹈出塵。這些審美意象的選擇是詩人廣泛社會閱歷與修養(yǎng)才情的體現(xiàn)。它們不僅具有哲理性、象征性的審美特點,而且所含“意蘊”非強力可以至之。由意象勾勒出“超詣”的審美意境也不能依靠人工雕琢之力求得,它的獲得是詩人“少有道氣”、順乎天然、“大音希聲”的結果。如“悠悠白云里,獨住青山客。林下晝焚香,桂花同寂寂?!保ā都凝埳降朗俊罚鞍自啤薄扒嗌健?,點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寧靜,與白云青山為伴,大有“如白云清風與歸”的氣度。山林間洗手焚香,聞著桂花香,感受著天地的寂寥。寫情寫景鮮明生動,如臨其境,焚香是高雅之事,桂花是素潔之物,一位神秘飄逸的“青山客”形象就在這樣隱居的生活中若隱若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但最后一句又有著“遠而不盡”的“韻外之致”。該詩是為遙寄朋友龍山道士所作,描寫了道士的隱居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對這樣隱居曠野的世外生活詩人充滿了羨慕,但寂寂一詞,不僅暗示了道士與自然萬物同歸于宇宙寂寥的心境,而且也表明了詩人雖然對這樣的隱居生活心向往之,但弦外之音不乏用他人觀照自我,詩人的無奈孤獨落寞之情泄露無遺。這便有了“超詣”品中“誦之思之,大音希聲”的感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司空圖在繼承老莊哲學審美的思想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超詣”這一概念,使“超詣”成為一種特有的詩歌風格,明確了“超詣”的內(nèi)涵,對獲取營造“超詣”境界的路徑作了形象而精妙的釋讀,使人們對“超詣”這一概念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俺劇泵朗且环N不著痕跡的、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樸素之美,是一種心與自然契合“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具有“超詣”美的詩歌力圖通過意蘊深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追求一種別樣的“韻外致致”,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超塵脫俗的“超詣”之境,使讀者于文字之外深刻體驗到至高、至上之美。營造“超詣”的詩歌風格,離不開創(chuàng)作主體道家的思想修養(yǎng)和精神氣度,保持虛靜的心境積聚內(nèi)心純潔的精神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基本前提,選擇審美意象來達到“遠引若至,臨之已非”的變化朦朧之美將是詩人廣泛社會閱歷與修養(yǎng)才情的體現(xiàn)。在平靜淡泊中用心靈體驗天地之道,追求變化朦朧美,借助與心境相符合的物象表達出來,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這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郁沅.二十四詩品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2.
[2]孫聯(lián)奎.詩品臆說[M]//孫聯(lián)奎,楊廷芝.司空圖《詩品》解說二種.孫昌照,劉淦,校點.濟南:齊魯書社,1980:41.
[3]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5]郭慶藩.王孝魚,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209.
[6]朱良志.二十四詩品講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179.
[7]司空圖.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薛富興.環(huán)境美學視野下的自然美育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85-95+169.
[9]崔銘,周茜.中國古代文學經(jīng)典導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60.
[10]梁權偉.中國歷代詩詞名篇鑒賞[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28.
作者簡介:劉尚超,鄭州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