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山水自有風范,人是靈思,酒是醉眼,漫長歲月升華的文明呵護在風土人情的界壁中。大千世界各美其美,山水不同,酒香各異,塞北爽烈江南軟糯,海對面的威士忌有泥煤味,“賈府的焦大”不愛“林妹妹”,各有各的蘿卜白菜。
但茅臺仿佛特例,莫名散發(fā)能夠穿透界壁的親和力。常有年輕人周游世界,歸來仍是茅友。今天的“茅臺”二字,遠比這瓶烈酒本身的傳播更廣,往往在意想不到處相遇,比如修真小說《遮天》描述一群天才修行者橫渡星域到了地球之外的另一顆星球,烤肉聚餐,肉香之時,少俠于囊中取出奇物,正是茅臺。
愛茅臺的理由從來沒有統(tǒng)一過,有出于好奇的,有真心熱愛的,有人被茅臺感動,有人因感動而茅臺。這瓶酒時光悠遠,細細端詳她所散發(fā)的光暈,能夠看出一圈圈的“年輪”。從出身于莽莽山嶺的傳奇敘事,到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往來的催化劑,再到消費升級的現(xiàn)象級品牌,茅臺文化的外延不斷擴大。
茅臺卻悄悄在自己的“精神原鄉(xiāng)”描出恢弘一筆。
這個八月全世界最有趣的派對,在赤水河谷的高粱地里。“紅纓市集”,應茅臺之邀,西南內陸山地的特色風物齊聚,高朋滿座,歡歌笑語,樸素的釀酒人來到豐收的高粱地,用茅臺酒敬同樣樸素的高粱種植戶。
“茅臺酒節(jié)”“茅友嘉年華”被定義為這個烈酒品牌最隆重的文化典儀,八月的赤水河谷,暑氣最盛之時,茅臺宣布“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將和前兩者并列,成為茅臺三大特色文化活動IP。
毫無疑問,漫山遍野的紅纓子高粱,是茅臺酒的生命之源。
有心人會從“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晉級茅臺文化IP看出,這個烈酒品牌不再刻意追逐文化肌體的外延,而是回望本源,夯實基礎。
由此茅臺增加了第三座共情場域。“茅臺酒節(jié)”淬煉匠心,茅友嘉年華共鳴世界,而豐收季禮敬本源。三足為鼎,成為美好的文化閉環(huán)。
作為一種古老的植物,高粱在中華文化史的位置,介于核心和邊緣之間。元代王禎所著的《農(nóng)書》描述高粱時寫道:“其子作米可食,余及牛馬,又可濟荒。其梢可作洗帚,秸稈可以織箔、夾籬、供爨,無可棄者,亦濟世之一谷……”可見這是胸懷極寬廣的生命體。
如果更深入一些探究,“粱”在金文中指精美的谷物,由此引申出優(yōu)渥富足的生活狀態(tài),正是“皆為稻粱謀”。古人們不曾料想,當高粱成為“粱”這個字的唯一指向,這種生命力極頑強的作物,沉積漫長歲月之后,竟然噴薄出壯闊的產(chǎn)業(yè)圖景,茅臺是其中最耀眼的浪花一朵,赤水河谷世界級的醬香白酒產(chǎn)區(qū)磅礴浩蕩。
回歸高粱“原鄉(xiāng)”的茅臺文化,風姿更盛,在有機生存益發(fā)成為時代精神的當下,以其自古傳承的生態(tài)美學,與引領世界的ESG理念發(fā)出強烈共鳴。日前,EFQM全球獎鄭重地將最高榮譽交到茅臺手中,可為見證。
茅臺特別的親和力里,有物我共美的動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