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體育招生考試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以“體育類招生考試”“體育統(tǒng)考”“體育加試”“體育術科考試”“體育高考”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體育類招生考試的文獻,通過人工排除獲取高相關性、核心期刊的高質量論文,采用軟件Citespace6.2R6、Vosviewer1.6.20對1999—2023年的文獻的發(fā)文量、作者、機構、高頻被引文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納入文獻52篇,顯示體育類招生考試相關研究發(fā)文量相對穩(wěn)定,研究持續(xù);但研究力量過于分散,作者、機構之間的合作有待加強;研究機構貼近考試及教學一線,研究成果緊跟時代政策,時效性強;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的相關研究是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研究熱點。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內(nèi)容、方法、模式、制度方面的研究依然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教育測量與評價有望成為新研究趨勢。
[關鍵詞] 體育類招生考試;知識圖譜;Citespace;Vosviewer;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 G424.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654(2024)06—009—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中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fā)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1]。體育類招生考試作為我國進行體育專業(yè)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體育人才的起始性工作,在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體育類招生考試與時俱進的特性,決定了無論是考試項目的設置、評分標準的制定還是考試模式的改進都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順應體育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需要不斷補充、修改、完善[2]。我國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相對獨立,缺乏對現(xiàn)有研究結果的歸納與總結。相關研究多基于各個省份、自治區(qū)模式開展,沒有科學、可行的項目設置模式可供全國各省參考,研究具有局限性;是否增設專項、項目設置比例等研究爭議較大,且相關可行性研究少、創(chuàng)新性弱,因此,需對現(xiàn)有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總結[2-3]。隨著文獻計量學的信息可視化的發(fā)展,通過科學知識圖譜分析專業(yè)領域的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4-5]。本研究以知網(wǎng)建庫以來24年的文獻為載體,通過文獻計量學的量化指標,使用Citespace、Vosviewer軟件繪制以發(fā)文量、作者、機構、高頻被引文獻、關鍵詞為主要分析指標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探析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研究熱點,整體分析研究主體、研究水平、科研成果分布、研究重點狀況與態(tài)勢,梳理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的現(xiàn)狀,探索其未來發(fā)展趨勢,以期為體育類招生考試改革提供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一)文獻來源
以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為文獻來源。數(shù)據(jù)庫檢索條件設定為主題:“體育類招生考試”O(jiān)R“體育統(tǒng)考”O(jiān)R“體育加試”O(jiān)R“體育術科考試”O(jiān)R“體育高考”,檢索日期為1999年6月1日—2023年12月25日,共得到期刊論文2511篇。
(二)文獻排除
排除:(1)學位論文、會議、報紙、年鑒、圖書、專利、標準、成果;(2)非體育類選拔性考試;(3)研究主題不相符;(4)非中文文獻:致謝、稿約、啟事;(5)CNKI數(shù)據(jù)庫沒有收錄1999年前針對體育類招生考試的文獻。排除1999年前的文獻;(6)非中文核心期刊文獻,并通過EndNote(X9)進行去重處理,最終得到中文文獻52篇。
(三)研究方法
使用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Version6.2R2)、Vosviewer(Version1.6.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發(fā)文量分析
文獻年度分布可以揭示該領域的發(fā)展狀況,對體育類招生考試相關文獻的年均發(fā)文量和年累計發(fā)文量進行統(tǒng)計(圖1),發(fā)現(xiàn)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相關主題的發(fā)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穩(wěn)定,累計發(fā)文量呈線性相關(R2=0.976)。可分為四個階段:1999—2003年為探索階段,此時各省只能在全國統(tǒng)一的內(nèi)容和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省市擁有的招生考試的管理權力少,相關研究較少;2003—2008年為提升階段,此階段各省份招生考試自主管理權力下放,國家確定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相關研究逐漸增多;2009—2013年為飛躍階段,相關研究由人才選拔轉向考試制度,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得到確定,研究熱度在2010年達到頂峰;2014—2023年為平穩(wěn)階段,研究主題豐富、相關研究相對減少,趨于平穩(wěn)。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體育類招生教育研究與政策發(fā)展密切相關。
(二)作者合作分析
設置1999-2023年為時間節(jié)點,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主要作者共現(xiàn)圖譜,由于相應作者較少,所呈現(xiàn)出的圖表過于散亂,設置閾值為0得到節(jié)點為87、連線為101的作者共現(xiàn)圖譜(見圖2)。發(fā)文量較多的作者在圖中形成顯著節(jié)點,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通過觀察作者共現(xiàn)圖譜可以發(fā)現(xiàn),主要形成以覃朝玲、王樹宏、劉林、唐東陽、盧春根、張海軍、溫建德為主的七組研究團隊。其中覃朝玲為相關性最高的作者,其次是王樹宏。覃朝玲團隊主要研究考試評分標準,指出累進記分法可以很好解決評分標準對高競技水平考生成績不累進的問題,有利于增加體育考試的科學性[6-8]。王樹宏團隊主要研究體育考試制度,指出測試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應選擇強制性與誘致性制度變遷相結合,并提出“x+1+1”考試模式[9-10]。其余各團隊則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結合各團隊的發(fā)文量來看,僅有四個團隊發(fā)文量在兩篇以上,王樹宏團隊發(fā)文四篇,覃朝玲團隊發(fā)文三篇,唐東陽團隊和張海軍團隊發(fā)文量均為兩篇。這些團隊是體育類招生考試的核心團隊,發(fā)文量約占相關文獻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見表1)。
(三)機構合作分析
通過Ctiespace軟件對體育類招生考試相關文獻進行機構合作分析,文獻機構合作網(wǎng)絡時間切片設置為1,得到 62個節(jié)點、42條連線的機構共現(xiàn)圖譜(見圖3)。網(wǎng)絡節(jié)點的大小代表機構發(fā)表的文獻數(shù)量,節(jié)點越大表示該機構發(fā)表的文獻總數(shù)越多[4]。結果表明,關于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的發(fā)文機構共62個,其中發(fā)文篇數(shù)在兩篇以上的機構僅有山西財經(jīng)大學與西南大學;從機構合作密度來看,發(fā)文機構連線較少,網(wǎng)絡密度僅為0.0222。研究形成以高等院校為主導、以地方中學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為輔助的合作模式。研究團隊貼近考試以及教學的一線,但團隊間合作交流頻次低。
(四)高頻被引文獻分析
文獻的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可以展示出文獻的影響力以及當前相關研究的熱點。在知網(wǎng)截取1999年至2023年數(shù)據(jù),分析體育類招生考試高頻被引文獻作者,結果見表2。首先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是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沈巧兒等撰寫的《我國高校體育專業(yè)招生考試項目設置與評價標準的綜述》,被引頻次101,其對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不同階段的不同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與評述。其次是內(nèi)蒙古民族師范學院付戈弋發(fā)表的《體育高考身體素質成績分析》,被引頻次61,其從教育測量學的角度,以參加體育高考考生為研究對象,對測試項目的區(qū)分度、難度、得分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為更加科學地制定考試項目和評分標準提供建議。再次是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時金鐘等撰寫的《河南省體育高考術科考試研究》,被引頻次56,其對參加體育高考考生的生源情況、術科考試的各項成績進行分析,為體育高考項目設置、評分標準、測試方法提供建議。其余文獻被引頻次在50以下。從研究主題上看,這些高頻被引文獻都與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相關;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這些高頻被引文獻主要是針對體育高考的項目設置與評分標準開展研究。
(五)關鍵詞分析
1. 關鍵詞共現(xiàn)
關鍵詞是對文章研究內(nèi)容的概括,及對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熱點的指引。運行Citespace軟件,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節(jié)點類型選擇“keyword”,閾值設置為2,獲得節(jié)點數(shù)為105、連線225條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與關鍵詞共現(xiàn)頻次表。
“頻次”與“中心性”是關鍵詞分析的兩個重要指標,“頻次”的高低體現(xiàn)在圖譜節(jié)點的大小,“中心性”則反應關鍵詞的重要程度[4],有12個關鍵詞中心性gt;0.1,說明這12個詞在研究中發(fā)揮著良好的橋梁作用(見表3)。中心性值越大,節(jié)點越重要;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越粗,表明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越密切(見圖4)。結合圖4和表3可以發(fā)現(xiàn):“體育高考”“評分標準”“體育教育”“體育專業(yè)”“項目設置”“身體素質”是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的熱點,其中“體育高考”的研究熱度最高,其他研究與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相關性較高。
2. 關鍵詞聚類分析
(1)Citespace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結果顯示關鍵詞分布分散,由此再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的節(jié)點越多、研究熱點越高,其聚類序號越小。聚類效率的高低主要由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來體現(xiàn),Q值gt;0.3說明聚類結構顯著;S值gt;0.5代表聚類合理[4]。
在Citespace軟件中使用對數(shù)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io,LLR)對體育類招生考試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結果:Q=0.6697,S=0.9263的聚類圖譜(見圖5、表4),形成5個聚類,各聚類輪廓值均超出0.8,表明各聚類關聯(lián)度高且聚類有意義;各聚類團標簽為體育高考、體育專業(yè)、河南、體育加試、體育教育、體育統(tǒng)考,都為含義相近的標簽。聚類的規(guī)模越大,編號就越?。痪垲?#以“體育高考”為中心,體育模式、考試成績、考試難度為主要研究方向,聚類1#體育專業(yè)是體育類招生考試的承載,與聚類4#、5#形成關注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相關的考試內(nèi)容、方法的研究主題,聚類2#、3#關注體育類招生考試培養(yǎng)目標、考試模式、考試質量評估的研究。
(2)Vosviewer分析:在Vosviewer中進行“co-occurrence-all keywords”分析,將最小閾值設置為1。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再使用Pajek進行調(diào)整,得到結果(見表5、圖6)與Citespace分析結果一致,可以交叉印證:共現(xiàn)頻率越高節(jié)點越大,節(jié)點之間的線代表關鍵詞之間的共現(xiàn)關系與強弱,冷淡顏色分布區(qū)分不同聚類分布[11]。體育專業(yè)、招生考試、體育高考生、評分標準、考試方法、體育教育、高考、體育高考、招生考試制度、體育院校的節(jié)點較大,是共現(xiàn)高頻關鍵詞及長期的研究熱點。
(3)關鍵詞突現(xiàn)與演化
在Citespace軟件中設置閾值為0.1,得到具有14個關鍵詞的突現(xiàn)檢測圖(見圖7)。突現(xiàn)檢測指在某一時間段內(nèi)引用量急劇變化的關鍵詞,可用于發(fā)現(xiàn)前沿的研究問題[11]。在關鍵詞突現(xiàn)檢測圖中,End代表某個關鍵詞爆發(fā)的起止時間,Begin段代表該關鍵字詞研究的起止時間。招生考試在2014年至2021年間引用率顯著增加;體育加試、體育教育作為體育類招生考試的主題內(nèi)容,突現(xiàn)年限持續(xù)了4年、3年,研究活躍度高。
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關鍵詞突現(xiàn),制作關鍵詞時區(qū)視圖(圖8)。結合我國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政策的頒布進行劃分,展示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演進的四個階段:1999—2002年、2003—2008年、2009—2013年、2014—2023年。通過關鍵詞時區(qū)視圖可以總結研究內(nèi)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體育高考相關的評分標準、考試內(nèi)容、考試方法的研究;二是有關體育高考考試模式、培養(yǎng)目標與考試質量評估的研究。為更清晰地從時間線的角度分析聚類之間的關系及其內(nèi)容發(fā)展的趨勢,在Citespace軟件中,在關鍵詞聚類的界面上選擇“timeline”,將關鍵詞繪制成聚類時間線譜(見圖9),得到以下結果:1999年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高考、評分標準以及錄取辦法等方面;隨著國家對體育高考招生權力的下放,2003年我國各省份地區(qū)對體育考試項目的設置、考試成績研究相應增多;2009年相關研究趨勢由人才選拔轉向考試制度;2010年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體制與考試招生制度提出改革,體育方面有關培養(yǎng)目標的研究也成為了焦點;2014年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體育統(tǒng)考模式、考試質量評估的研究逐漸顯現(xiàn)。此分析可印證我國招生考試政策的實施效果。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該政策中提出改革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狀。鼓勵省級人民政府進行高考制度改革試驗,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和考生的選擇機會,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突出了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的改進對推進高等學校人才選拔、提高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2]。2001年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提出“探索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13]。此階段政策的頒布使得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的熱度增高,研究關鍵詞主要為“錄取辦法”“評分標準”“身體素質”“專項”等。
2003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2所學校進行自主招生,部分院校對具有體育特長或培養(yǎng)潛力的考生進行自主招生。此舉措將選材與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國家對體育類招生考試選拔功能的強調(diào),也突出了育人作用,彰顯我國對建立選拔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新機制的探索。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在高中學業(yè)考試中增加體育項目[13]。此階段相關政策發(fā)布后,國家對高考招生權力適度下放,各省份對體育考試項目的設置、考試成績的研究相應增多,相關關鍵詞主要有“項目設置”“考試方法”“考試內(nèi)容”等。
2009年的相關研究由人才選拔轉向考試制度研究。為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發(fā)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明了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確定了歷史發(fā)展新時期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維度與標準[14]。為深入貫徹《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國務院辦公廳于2012年10月22日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的建設,有效發(fā)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15]。為進一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行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逐步推行普通高?;诮y(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13]。此階段國家對考試招生制度與人才培養(yǎng)體制進行改革,相關研究主要體現(xiàn)為“培養(yǎng)目標”“制度變遷”“招生形式”等關鍵詞。相關政策的提出推進了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但相關研究較為缺乏,關鍵詞沒有得到突顯。
2014年國務院印發(fā)了《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對招生方式、考試內(nèi)容形式等進行改革[16]。同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guī)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等相關文件,開啟了恢復統(tǒng)一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招生制度改革序幕[17]。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實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qū)、市)在高校招生錄取時,將學生的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對教育評價改革加以系統(tǒng)謀劃,全面協(xié)調(diào)推動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的評價改革[18]。同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將體育測試作為高校招生考試內(nèi)容之一,開展體育素質評價納入高校招生內(nèi)容的相關研究,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使用,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19]。此階段我國開始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相關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考試模式”“質量評估”“考試管理”等關鍵詞。相關政策提出的將考生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在高校招生中使用體育素養(yǎng)評價結果,但相關研究較為缺乏,關鍵詞沒有得到顯現(xiàn)。
三、討論
研究來自1999—2023年中國知網(wǎng)中文期刊刊發(fā)的52篇文獻,使用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Vosviewer對發(fā)文量、作者、機構、高頻被引文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近24年來,有關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發(fā)文量總體趨勢平穩(wěn),受國家政策發(fā)布影響,各年份差距較大。
在作者合作網(wǎng)絡中,形成的作者團隊較少,且團隊發(fā)文量較少,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力量過于分散,研究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總體較弱、合作不緊密,需要進一步加強各研究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研究機構合作網(wǎng)絡中,發(fā)文機構連線較少,從機構合作密度來看,網(wǎng)絡密度較低,說明機構之間合作不緊密,合作交流也需加強。從機構的類別上,主要以高等院校為主,當?shù)亟逃块T、中學為輔。教育行政部門是考試制度的制定者,其價值傾向與偏好與國家意志相一致;高校是考試制度的執(zhí)行者與調(diào)控者,是人才培養(yǎng)的前沿階段,通過完善學科與專業(yè)聯(lián)結機制及教學管理模式篩選生源;中學是考試制度的執(zhí)行者,與學生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20]。研究機構貼近考試以及教學一線,表明我國體育類招生考試學術研究環(huán)境相對良好,相關研究的信度、效度值得信賴,相關考試的公平性、科學性、合理性可以得到一定保障。
在關鍵詞分析中,體育類招生考試的文獻主要基于“體育高考”的項目設置、評分標準制定、考試內(nèi)容與方法展開,此結果與高頻被引文獻分析結果一致。根據(jù)關鍵詞聚類與突現(xiàn)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研究焦點在“考試方法”“考試內(nèi)容”“項目設置”“評分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考試質量評估”“招生制度的探索”等關鍵詞,表明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研究由具體項目、方法的選擇、評分標準的制定,轉向更深入、更全面的考試質量的測定與評估、新培養(yǎng)目標的探索、招生制度的革新等方面,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相關研究正在不斷完善。并且有關體育類招生考試的學術研究都與同時期招生政策相適應,表明研究的時效性較高,有利于政策完善與生成。根據(jù)時間線可以看出,體育高考聚類貫穿1999年至2023年的始終,表明體育類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的相關研究是體育類招生考試研究的長期主題,其作為我國選拔體育人才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相關政策、制度的演變可以體現(xiàn)出我國體育類招生考試的發(fā)展歷程。
由于不同省份、自治區(qū)教育基礎不同,以及探索科學合理的項目設置方案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高考科目設置一直處于多元并置的狀態(tài),但此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考試公平性與教育均衡性。隨著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進一步推進,未來的高考科目設置方案必然走向一致化,有關科目設置方案的研究還應進一步完善[21]。建設高考綜合評價體系時,需要梳理和論述高考多元評價選拔的理論依據(jù)、發(fā)展沿革和實踐進展,并在分析亟待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對改善教育考試生態(tài)、發(fā)揮合格性考試作用、推進綜合素質評價應用、優(yōu)化高校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等提出對策建議。由于需要考慮諸多因素,難度可見一斑,這或許是相關研究較少的原因。依據(jù)政策導向結合體育類招生考試相關研究的發(fā)展趨勢,與考試測量、評價相關的研究將成為未來的熱點之一。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僅將知網(wǎng)作為文獻收集的唯一數(shù)據(jù)庫,在文獻納入時間、范圍上存在局限,缺乏對非知網(wǎng)收錄文獻的判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人大,2022,(21):6-21.
[2] 沈巧兒,李建設.我國高校體育專業(yè)招生考試項目設置與評價標準的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04):525-527.
[3] 韓艷琴,楊龍,孫前程.我國體育高考項目設置研究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6):130-131.
[4]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5] 陳悅,劉則淵,陳勁,等.科學知識圖譜的發(fā)展歷程[J].科學學研究,2008,(03):449-460.
[6] 王峰,郭孟仙,覃朝玲.累進記分在體育高考評分標準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4):127-132+137.
[7] 曾凡波,覃朝玲,陳麗.體育高考評分標準研究——修正體育高考立定跳遠項目評分標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03):132-137.
[8] 陳麗,覃朝玲,曾凡波,等.體育高考評分標準研究——修正體育高考5米3向折返跑項目評分標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01):186-191.
[9] 王樹宏,谷晨旭.全國體育高考統(tǒng)考模式改革的回顧與前瞻[J].體育學刊,2018,25(06):85-90.
[10] 朱磊,王樹宏,李金龍.現(xiàn)行高校招生體育統(tǒng)考專業(yè)測試制度的改革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10):96-100.
[11] 宋秀芳,遲培娟.Vosviewer與Citespace應用比較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7):108-112+146.
[12] 錢明輝.發(fā)展我國21世紀新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06):1-4.
[13] 鄭淞.2007-2016年國家學校體育文件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8.
[14] 管恩浩.我國考試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基于《中國考試》研究熱點及其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J].考試研究,2023,19(06):96-108.
[15] 袁鋒.體育納入高考選考科目熱議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02):40-43+47.
[16] 楊向東.教育測量在教育評價中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15-25.
[17] 張基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高考改革的國家邏輯初探[J].中國考試,2021,(06):13-18.
[18] 孫海波.把握新時代改革方法論 以系統(tǒng)觀念全面協(xié)調(diào)推進高考改革[J].中國考試,2021,(07):1-6.
[19] 尚力沛.新時代體育進高考的價值意蘊、風險預判及核心問題[J].中國考試,2022,(06):41-48.
[20]沈甸,蔣夢凱.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視角下新高考科目選擇的制度分析[J].中國考試,2023,(07):38-47.
[21]李木洲,鐘偉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高考科目改革的邏輯轉向與未來展望[J].中國考試,2021,(08):1-6.
Evol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dmissions in China: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Wang Hao1" Wang Wei2" Zou Quanyu1" Chen Xi1" Shi Zhan1,2
1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31
2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1
Abstract: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progression and emerging trends in academic research related to physical education admissions and sports skills assessm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Employing bibliometric techniques,it aims to outlin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edict future academic directions. Bibliometr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52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9 and 2023,sourced from the CNKI database using search terms “unified physical exams in higher education” or “sports skill evaluation” or “physic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Tools such as Citespace 6.2R6 and Vosviewer 1.6.20 were utiliz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literature,constructing networks of author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examining citation patterns,and synthesizing keyword co-occurrence matric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sulted in a compendium of 52 scholarly works that m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The research indicates a consistent academic interest in the evaluation of sports skil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dmiss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vident through a steady stream of literature. Despite this attention,there is a noted lack of cohesive collaboration among researchers,signifying a need for more integrated scholarly efforts. The themes identified are concurrent with educational policy reforms and pedagogic innovation,with a focus on sports skill evaluations at the core of these discussions. Future academic work should investigate in greater depth the substance,methods,formats,and evaluative frameworks of sports skills assessmen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admission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s poised to become a burgeoning trend in scholarly inquirie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Enrollment,Knowledge Graph,Scientometric Analysis,Citespace,Vosviewer
(責任編輯:吳茳)
作者簡介 王浩,碩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31。王偉,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631。鄒詮昱,碩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31。陳曦,輔導員,廣西民族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廣西南寧,530031。施展(通訊作者),講師,博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南寧,530031。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考試招生研究專項課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育類專業(yè)全區(qū)統(tǒng)一考試游泳專項招生考試研究”(2022ZJY2317)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