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涂氏家族在清代乾隆年間遷徙至四川,其后逐漸在當?shù)卦l(fā)展。族人涂鳳書編撰的《石城山人文集》中詳細記載了這段遷徙歷程。在全面梳理《文集》中相關記載的基礎上,運用文獻分析法以及歷史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涂氏家族的遷入對云陽地區(qū)的人口結(jié)構(gòu)、政治格局、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文化面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涂氏家族成功融入云陽社會的歷史案例,為當今社會治理模式、族群關系建設以及文化遺產(chǎn)保護提供了有益的歷史參考。
關鍵詞:《石城山人文集》;涂氏家族;移民家族
中圖分類號:K2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24)05-0001-12
“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既是一部各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也是一部東西南北人口流動與遷移,導致不同地區(qū)人與文化互融互化的歷史?!盵1]序從先秦至今,我國發(fā)生過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如晉代的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亂后的人口南遷,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近代的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等等。官方史籍、家(族)譜、地方志等文獻資料是集中記載地域移民歷史的重要載體,而分散記載與移民有關的各類資料如墓志銘、傳記,由于作者并非正面或全面記載,反而真實地反映了某些方面的情況。通過對分散記載移民情況的文獻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認識某一地域的歷史發(fā)展變遷及其積淀的移民文化。
曹樹基主編的《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細述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背景:元末明初,湖廣黃麻地區(qū)移民涌入,四川人口漸復。但明末清初,天災人禍交織,四川陷入動蕩,尤以“搖黃”勢力和張獻忠部為甚,后者在成都建政,戰(zhàn)事連綿。清軍、明軍、地方武裝及張獻忠部混戰(zhàn)不休,加之吳三桂叛亂,四川再遭重創(chuàng),人口銳減,田園荒蕪。為此,政府推行招墾政策,吸引湖廣、江西、福建等地民眾大規(guī)模遷入四川。各省移民以湖廣人為多,民間仍沿明俗,稱之為“湖廣填四川”[2]卷六。這一移民運動對四川地區(qū)的人口結(jié)構(gòu)、生產(chǎn)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涂鳳書在其所著的《石城山人文集》中,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多方面的反映。由于他與民國時期的漫社、嚶社等詩社有著緊密聯(lián)系,學界對《石城山人文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涂鳳書的詩社成員身份以及這些詩社的發(fā)展狀況。例如,潘靜如通過引用文集中的詩歌,考證了涂鳳書作為詩社成員的身份[3]。截至目前,尚未有學者針對其文集中關于移民家族書寫的內(nèi)容展開專門研究。
學界對移民家族書寫的相關研究包括:日本學者山田賢的《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4],通過考察涂氏家族的發(fā)展歷程,梳理了移民社會經(jīng)歷的同鄉(xiāng)聚居、家族形成和公局紳糧體制成立的三個階段;王笛的《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qū)域社會研究(1644—1911)》[5]以云陽為例,探討了《云陽縣志》記載的移民家族內(nèi)容及遷徙對家族發(fā)展的影響;譚紅在《巴蜀移民史》[6]中從移民認同角度分析了移民家族融入遷居地的過程;龔義龍的《分裂、人口遷移與資源擠壓:清代巴蜀移民家族分家的影響與后果探析》[7]運用社會學方法,基于族譜和檔案資料,分析了移民家族分家的影響及其緩解資源緊張的方式;張彥的《略論“湖廣填四川”后四川宗族組織的變遷》[8]討論了移民入川后宗族組織發(fā)展的特征及其原因;郭廣輝在《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以清代成都廖氏宗族為中心的討論》[9]中,從歷史人類學視角剖析方志和族譜資料,揭示了四川地域社會特質(zhì)及宗族的重要性;陳敏的《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以咸豐鄭家壩顏氏為考察中心》[10]采用民族學、人類學方法,利用口述資料和族譜、碑刻等文獻,梳理了顏氏家族的發(fā)展變遷;王文濤的《移民徙川民間社會整合對重慶城鎮(zhèn)化的塑造——以清代“湖廣填四川”為例》[11]和班瑞鈞、羅珍瑜的《“湖廣填四川”時期西南民族地區(qū)移民聚落研究——以〈四川隆昌云頂郭氏族譜〉為中心》[12]都利用族譜中的家族書寫內(nèi)容,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移民對社會變遷的影響。本文則根據(jù)《石城山人文集》中的史料,梳理其書寫移民家族的具體內(nèi)容,并分析其文獻價值。
一、涂鳳書及《石城山人文集》
(一)涂鳳書生平
涂鳳書(1874—1940),字子厚,又字厚庵,名起敦,晚號石城山人?!妒巧饺宋募份d:“《華陽國志》所謂‘山有大小石城勢’者,山人聚族居此五世矣,故以為號焉?!盵13](上冊)年譜393少年至青年時期,涂鳳書矢志讀書,先后跟隨劉天申、王金彥、曠琢章等學習,并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涂鳳書歷任數(shù)職,足跡遍布四川、黑龍江、北京等地。光緒三十一年(1905)擔任云陽縣立中學校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黑龍江龍江府知府。宣統(tǒng)三年(1911)升任黑龍江提學使司提學使。辛亥革命后,先后擔任黑龍江教育司司長、政務廳廳長。民國五年(1916)入京,先后擔任國務院參議兼秘書廳幫辦、參戰(zhàn)處參議、高等文官甄用委員會委員等。北洋政府垮臺后,于云陽歸隱著述。
涂鳳書精通經(jīng)史,工書能文,尤擅策論,在京有很高聲望。在北京期間他還加入了漫社、嚶社、賡社等民間詩社,經(jīng)常與王樹枏、張白翔、曹經(jīng)沅等宴飲唱和。返縣后與縣人彭聚星、劉貞安等編纂民國《云陽縣志》,并由他多方籌措經(jīng)費,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在北京印行出版。他著有《石城山人文集》《厚庵六十自述》和《云陽涂氏族譜》等。
(二)《石城山人文集》文集部分簡介
《石城山人文集》包含《石城山人詩集》《石城山人年譜》和《石城山人文集》三個部分。文集部分共八卷,卷一為涂鳳書參加科舉考試所作文章;卷二至卷八為移民家族書寫內(nèi)容。卷二介紹了宗祠、公益組織、寨防等情況以及向閔兩節(jié)母的事跡;卷三描寫了涂氏家族受姓、遷地、族譜編撰等內(nèi)容,另有兩篇論述為學為政、科舉取士的文章;卷四為給友人著作所作序言;卷五為給友朋祝壽所作文章;卷六、七、八分別為給親友所作墓志銘、家傳、祭文,其中卷八另有一篇史論。
二、《石城山人文集》的移民家族書寫
《石城山人文集》中的家族書寫內(nèi)容占據(jù)了全書將近一半的篇幅,記載完整詳細,呈現(xiàn)了移民社會的整合和發(fā)展過程。
(一)記載家族遷移過程
涂氏屬于自發(fā)移民,后世子孫緊隨其后,是家族式整體移民的典型代表。其遷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元末明初從江西南昌遷至湖北蒲圻。
元、明之際,有諱務義者,不審南昌何族,自南昌徙于湖北崇陽縣之廣南畈?;蛟唬簞樟x子本任,以鄉(xiāng)貢進士官通山,值天下亂,棄官隱于崇陽。尋徙蒲圻王佐山北麓橫溪之南,時明太祖洪武三年也。本任三傳至勝明,徙下莊,生子三,長一鵬,分宅向家灣。一鵬生四子,長嘉選,復徙西公塘。王佐山之族,又有分徙常家塘、老俞沖、陳家莊者,咸系蒲圻籍。[13](下冊)卷三102
由上述可知,涂氏先祖從江西南昌遷至湖北崇陽一事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涂務義遷至湖北崇陽;另一種是務義之子涂本任為躲避世亂,辭官隱居崇陽。涂鳳書在《石城山人文集》中稱功亮公為“始遷祖”,并為其單獨立傳。傳中追溯涂本任是涂氏最早從江西遷至湖北的:“公諱弘亮,字功亮,湖北蒲圻縣人。先世居江西南昌,元末,諱本任者遷湖北崇陽縣。明洪武三年,再徙蒲圻西鄉(xiāng)王佐山。九傳至公,皆用耕讀世其家?!盵13](下冊)卷七401本文以此為是。涂本任遷至湖北崇陽后,轉(zhuǎn)徙蒲圻,幾世之后傳至功亮公。文集中還記載了其他族人先后遷至湖北,原文如下:
同時有崇陽、監(jiān)利、天門、孝感、潛江、嘉魚諸族,皆先后自豫章來,是為涂山氏之裔,由豫章啟族湖北之始。[13](下冊)卷三103
第二階段是從湖北蒲圻遷至四川云陽。明清時期,四川飽受戰(zhàn)亂,人口下降,田地荒廢。國家為恢復生產(chǎn),給予了百姓遷移入川優(yōu)惠政策,因此許多百姓舉家前來?!妒巧饺宋募酚涊d了涂氏族人第二次遷移的社會背景:
康熙中,地方既敉平,大吏乃招兩湖農(nóng)商實之。荊楚間人前往懋遷?;蛘級ㄕ咧粒瑒t各就所欲地,結(jié)其草之末,廣袤一周,識為疆界之別。占已,牒于官,官不問其地寬狹大小之數(shù),署券而已。后至者,則就前占有者而貿(mào)焉,官則視值之多寡,以為契稅之差。[13](下冊)卷七402-403
當朝統(tǒng)治者為發(fā)展經(jīng)濟、招徠移民,頒布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包括自行占地和稅收優(yōu)惠等。宏亮公率先垂范,沿長江西行至四川云陽,因錢財不足返回湖北籌錢,而后去世,由其子開盛帶領家人遷至云陽。
明洪武三年,諱本任者,自南昌遷湖北蒲圻之王佐山麓。九傳至宏亮公,挈其子開盛,于清乾隆二年溯江入蜀,度地于云陽西偏,尋返蒲圻,措資遽卒。開盛公終喪葬事,則貨其所有,盡室西行,以乾隆二十二年抵云陽,蓋歷兩世二十年之久而后成遷。[13](下冊)卷三116-117
得安公涂開寧此時亦在云陽,經(jīng)商為生,并定居于此?!妒巧饺宋募份d:
先是,宏亮公之度地云陽也,族子開寧適商于邑之小江市,后亦系籍焉。上溯一鵬公,實為同祖?!蹲V》分四房者,開盛公支三房,開寧公支一房也。[13](下冊)卷三119
功亮公和開寧公都是最早由蒲圻遷來的先祖,屬涂氏不同支房。民國《云陽縣志》對此亦有記載,敘述一致,不做贅述。二人后世子孫繁多,散居各處。
宏亮生開盛,開盛生懋龍、懋虎、懋麟。三子者,析先代所治地,鼎立而居。老龍坪,懋龍居之;石板溪,懋虎居之;盤石城,懋麟居之。開寧之孫德仁,則自小江鎮(zhèn)徙于譚家灣,而同系籍云陽,是為涂山氏之裔,由豫章、湖北西行,啟族云陽之始。[13](下冊)卷三103-104
“移民過程當中,家族力量是個人移動背后的推手。由于遷移過程需要克服險惡的環(huán)境,好不容易才在客省定居下來,為了生活穩(wěn)定,并替后代鋪路,有必要強化以血親為主的宗族組織,讓族人彼此互相扶持。因而血緣關系不但沒有隨著人口遷移而淡化,反而在新環(huán)境中變得更加的堅固和持久?!盵14]涂氏家族遷徙的兩個階段均是一家先遷,而后其他族人跟隨遷來。與云陽本地人相比,同鄉(xiāng)、同族之間更容易交往,風俗習慣、生產(chǎn)生活方式更為相似,遷入同一地域以便互相幫助。遷徙后,涂氏分散居住,逐漸發(fā)展壯大,由家繁衍成族。
(二)記錄家族生產(chǎn)生活
移民遷入四川,既改變了自身生存環(huán)境,也有利于緩和四川地區(qū)因戰(zhàn)亂、瘟疫、災荒等原因造成的人口流失、土地閑置、經(jīng)濟阻滯等困境。遷居后,他們發(fā)展生產(chǎn),融入移居地的社會生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移民與當?shù)匕傩胀ɑ椤!妒巧饺宋募份d:
淑人氏凌,云陽南鄉(xiāng)望族,德永公女也。年十六,歸贈中議大夫涂府君魯之為繼室。[13](下冊)卷六321
移民與移民通婚?!妒巧饺宋募份d:
配芮孺人。子懋龍、懋虎、懋麟。女二:長適周則瓅,次適王光榮。芮氏、周氏、王氏,皆蒲圻人也。公入蜀,約與俱,咸家云陽北鄉(xiāng),世為姻婭,其子孫亦各能以耕讀世其家云。[13](下冊)卷七406-407
移民與當?shù)匕傩栈蚱渌泼裢ɑ?,打破了與其他群體的情感隔閡,加強了相互之間的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累世更迭之后,移民的“外來者”思想逐漸淡化甚至消失,完全融入移居地社會。不同群體通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云陽的人口結(jié)構(gòu)。擴大來說,明清時期移民遷入四川各地,通過通婚這一行為使整個四川地區(qū)的人口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而且,在中國社會,關系是一種極為重要的隱性資源,群體的力量顯然要大于個體力量,在移居地立足扎根,擴大生存空間,需要廣泛的社會關系。涂氏始遷祖與蒲圻同鄉(xiāng)建立婚姻關系,后輩與同鄉(xiāng)或當?shù)匕傩胀ɑ?,促進了家族社會網(wǎng)絡的重構(gòu)與擴展,有利于減少相互間的沖突,為家族的發(fā)展和興盛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二,以耕稼為生,積累田產(chǎn)。在農(nóng)耕社會中,土地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在親屬集團內(nèi)部進行分配和使用,人們用它來修建居宅、耕作或作為財產(chǎn)進行積累。涂氏族人世代相傳耕稼為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辛勤勞作?!妒巧饺宋募份d:
吾涂氏以耕稼肇基,再傳而后,率皆衣租食稅,世父獨以力田贍事蓄。嘗謂:凡事非親歷艱難而后得者,皆為幸獲。幸獲者,其苦不盡,其甘不永,吾不為也。[13](下冊)卷五239
地之宜于棉若豆者,孺人種之。朝饔夕飧,冬纊夏絺绤,皆出孺人手治,非力作者,不食不衣也。[13](下冊)卷六311
先遷徙的移民占有較多土地。移民開墾的荒地一般在高處,一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二是因為低處的田地早已被開墾殆盡。當時戰(zhàn)亂頻繁,百姓多靠自給自足。這樣一來,改變了云陽的農(nóng)業(yè)分布格局,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
自古時起,人們習慣在財富有余的條件下購置田宅,積累產(chǎn)業(yè)?!妒巧饺宋募酚涊d了涂氏族人購置田宅的情況:
治形家言者,莫不盛稱唐坊山水之勝。清嘉慶中,吾從祖慶元府君貿(mào)其地,遂家焉。[13](下冊)卷二57
對于農(nóng)村社會來說,土地是人們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涂氏族人購買眾多田地,為涂氏族人的生存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族人踏上仕途,獲取政治權(quán)力做了必要的物質(zhì)準備。
第三,重視教育,設立學校。涂氏族人心系百姓,設立鄉(xiāng)學,為鄉(xiāng)人讀書提供便利?!妒巧饺宋募份d:
母命謝客節(jié)筵資,以錢千緡入濟族會,捐銀四千圓,析而二之,一為興學修譜之助,一為增修宗祠之需……文化方新,非識時者莫舉。以設學屬傳爵、傳鴻董工飭材,費繁而事勞,值年之責也……鳳書以祠產(chǎn)強半移作學校歲需,而族人以葺城修譜故,費不資,不能再醵,仍由鳳書獨任其難。[13](下冊)卷二48-51
內(nèi)部成員分工合作在社會群體中普遍存在。家族是人們共同生活的一種社會群體形式,以血緣親疏關系為基礎。涂氏族人有錢者捐錢,有力者出力,共同為創(chuàng)辦鄉(xiāng)學貢獻力量?!霸S多通過科舉入仕名聲顯著的官員、才士,通過建造書院、開辦義學等方式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在崇尚禮儀、重視文化教育的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重慶地區(qū)的民眾在尚武好義、強悍質(zhì)樸的性格基礎上又增添了尊崇仁、禮,推行文化、師學古人的特點?!盵15]正如乾隆十一年(1746)開縣知縣胡邦盛所言:“邇年生齒益見蕃衍,農(nóng)工商賈,暭暭熙熙,說禮敦詩,家喻戶誦矣。”[16]卷廿七
第四,為官廉潔,克己奉公。涂氏家族是云陽一大望族,部分族人走上了仕途?!妒巧饺宋募份d:
伯鴻為疇昔幕僚,相知且深,而獨以末僚散秩,甘自韜晦,然后知其不肯覷時變,觸險巇,茍圖一時之富貴。蓋太夫人貞遇之操,涵濡而孕育者為至深也。[13](下冊)卷五250
涂氏為官者秉承祖宗遺訓,堅持清白廉潔、為民請命的觀念,在任上布政施道,造福一方百姓,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地發(fā)展。
第五,商賈懋遷,生財有道。涂氏族人為商者生財有道,饒有謀略。他們走南闖北,家漸富饒。《石城山人文集》載:
當事急時,市間輒見君素所乘騾,每間日必負鞘銀自家至肆,于是人皆信賴。其財貨懋遷,反得居奇操勝,實則鞘中所貯累累者皆石也。[13](下冊)卷七431-432
在清朝重農(nóng)抑商的社會背景下,部分族人從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云陽社會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使得農(nóng)商并存。并且,因戰(zhàn)亂、災荒、瘟疫等原因,四川地區(qū)經(jīng)濟長久以來停滯不前,遷徙而來的移民經(jīng)商謀生,溝通了云陽與其他地區(qū)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使殘破的四川經(jīng)濟逐步得到恢復與發(fā)展。
第六,關心民生,接濟困窮。涂氏部分族人承攬賑災、餉軍、賓興、養(yǎng)生喪死等事情,獲得了百姓的認可。例如:
同治初,滇賊藍朝柱率眾兩萬余,自上游犯云陽,眾推君為小江甲團,總籌防衛(wèi)。君移小江船只泊東岸,而戒團丁扼守小江口。賊至不得船,縛門扉為筏,亂流而渡。會小江水暴漲,筏至中流盡覆,后者不敢濟,乃改道黃石坂他去。當賊眾謀渡時,從盤石城望之,人騎旌旐亙十數(shù)里,勢張甚,卒以無船,不獲渡小江而東,云陽縣城亦因之以完??h官上其事,大府獎以千夫長職,然不能收而致之麾下,盡其智勇也。[13](下冊)卷七436-437
從涂氏家族生產(chǎn)生活情況來看,移民“實際上隱含著一個地方社會秩序重建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象征資源再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組織得以滋長,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7]。
(三)傳承傳統(tǒng)習俗
移民遷徙前長久生活在某一地域,風俗習慣已根深蒂固,部分習俗在遷徙后得到了完整的傳承。移民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移民文化“既受整個社會文化的制約,同時也促進和豐富著社會文化大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18]。
第一,修建居宅。明清時期,我國仍是農(nóng)業(yè)大國,百姓居處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休戚相關。《石城山人文集》載:
贛、鄂居民廬于鄉(xiāng)者,恒聚族不輕徙……蜀則洊經(jīng)大亂,生齒日耗,人不足以實其地。其野沃,故五谷無不宜;其泉隨地涌出,故高下皆可耕之田。凡以農(nóng)自殖者,其所卜居,視所耕地為轉(zhuǎn)移,與贛、鄂習俗不能盡同矣。[13](下冊)卷三141
涂氏家族先祖歷居江西、湖北,在同鄉(xiāng)均是聚族而居。族人們擁有共同的血緣認同感、地緣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這些是維系族人聚居的精神紐帶。四川因戰(zhàn)亂、瘟疫、荒災等原因地廣人稀,加之天然的地理環(huán)境,耕地俯拾皆是。因此移民改變既有習俗,隨耕地筑宅居住,這也是移民文化適應的具體表現(xiàn),即某一文化群體的原文化為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生變化,從而融入新環(huán)境。
民居建筑形式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特色隨著移民的遷移延伸至移居地?!妒巧饺宋募份d:
尋回蒲圻,物故。二十二年,吾高祖懷安公始移家老龍坪,筑室五楹,翼以兩廡,繚以短垣,垣有門,榜曰南昌世第,位巽而向乾,堂構(gòu)規(guī)制,皆宗蒲圻,不類蜀中居宅也。[13](下冊)卷二54
懷安公了卻了功亮公生前遷居老龍坪的心愿,遷居后修筑的房屋與四川當?shù)胤课萦兄黠@區(qū)別。房屋布局、規(guī)制一循蒲圻舊例,并懸掛匾額以表明家族由來。
第二,修建宗祠。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宗族重視祖先,組織族人生產(chǎn)活動,分配族產(chǎn),調(diào)節(jié)族內(nèi)成員之間、本族與其他群體的關系等。“祠堂是宗族開展祭祀活動的固定場所,內(nèi)部供奉著祖先的神主牌位。祠堂既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宗族整合的重要空間和手段。祠堂作為村落空間格局和宗族文化的核心,凝聚著一種基于共同祖先的根基性情感,讓宗族內(nèi)部的歸屬感與共同體意識得以整合,并對共同居住的地方產(chǎn)生親近感與依戀感?!盵19]涂氏家族入川百年后,基業(yè)穩(wěn)固,始建宗祠。
道光十五年,諸大父建宗祠于盤石城……屋隨山勢高庳分三進,翼以東西序,自堂室庭廡以逮樓閣庖突,凡合建置者,一無或闕。其時遷蜀才三代,人不過十家,而寢廟規(guī)制若此,其為百世謀者,亦既宏遠矣。[13](下冊)卷二47-48
涂氏宗祠氣勢恢宏,隨所在地勢分為三進層次,廳堂、廊屋、樓閣等應有盡有。又過百年,祠堂年久失修,族人合計重建。擬新建祠堂的露臺與饗堂齊平,低于前廊,以示地位尊卑?!妒巧饺宋募份d:
計為室五楹,暫虛兩端,而繚以崇垣,以俟他日恢張。其三楹者,皆為饗堂,堂不甚深,而寬其前廊,廊下承以露臺,臺高六七尺,寬丈有半,廣四丈許,與堂齊。視廊略庳,廊與臺所以序尊卑、肅拜跪也。陟降則由東西階。臺之前為舊饗堂,洞其中為門。[13](下冊)卷二49-50
一般來說,一個家族既有一族合祀的宗祠,族中各房、各支房還有各自的支祠,以供奉各直系祖先。支祠的資金“來源于自己一支的后人,地點通常也是在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地。此外人們在為自己祖先建祠的同時,還將一部分田地、房屋作為祠產(chǎn),以備祭祀和祠堂維護之資”[20]。涂氏家族有仁山公等人的支祠,并有祭田用作歲時祭祀。
時以老龍坪老屋立支祠,并畫祭田一區(qū),祀仁山公以次昭穆,可謂知本矣。[13](下冊)卷二55
族中一些大事會在宗祠舉行,傳承祠堂功能?!妒巧饺宋募酚涊d了族人聚集祠堂,慶祝防御工事落成、頒布族譜等。原文如下:
癸亥秋經(jīng)始,明年甲子后寨門告成……乃置酒宗祠,飲族人落之。[13](下冊)卷二63-64
歲庚午二月,鳳書在舊京葺族譜既竣,而故里增修宗祠亦落成,期以清明詣祠祭告,頒譜于族人。[13](下冊)卷三126
尋建宗祠于上,凡宗族嘉好?饗之事,恒于此成禮焉。[13](下冊)卷五234
宗族組織在封建社會中,起著協(xié)調(diào)社會生活、平衡社會矛盾的作用?!妒巧饺宋募酚涊d了起元大逆不道,倒賣祖墳,幸得族人明辨是非,才得以伸張正義之事。
然后置酒飲諸父兄弟子侄并里之姻婭父老,而以起元盜賣祖塋之事告姻族,咸不直起元,令汪、楊反地于我,而給其直。[13](下冊)卷二41
第三,修撰族譜。宗族通過編修族譜,追本溯源,厘清世系脈絡,形成橫跨時空的“家族共同體”?!巴鈦硪泼襁w出倉卒,未帶族譜的較多;至巴蜀地區(qū)后,又迭經(jīng)戰(zhàn)亂,世系混亂,更加難考。比起本土民眾,移民更是急切地想通過修族譜和建宗祠,來強化家族、宗族意識,凝聚家族、宗族的力量?!盵21]懷安公入蜀時未帶譜牒,幾世而后,族中長幼秩序不明。到了清末,涂鳳書等重修族譜。
鳳書乃奉江西、蒲圻、云陽各譜還京師,征之經(jīng),證之史,考之方志,旁及氏族諸書,博訪當世通碩,始知舊譜多傅會之辭,因訛襲謬,由來久矣。為之疏證疑誤,辨析異同,必求其可信者始纘承之,而其不可信或不必敘列者,則概予刊削。[13](下冊)卷三128-129
迨歲暮,攜稿歸,迭請族父老子弟討論修飾之。己巳春祀,闔族集宗祠,又復分類協(xié)議,鳳書蓋兢兢焉,不敢以膠執(zhí)己見也。[13](下冊)卷三129
修撰族譜是一族之大事。“修訂族譜與建立譜牒的過程,不僅是一種客觀的歷史書寫,也是一種主觀的意義建構(gòu)。如何編撰族譜,如何講述先祖遷移的歷史,是一個具有主觀選擇性的歷史書寫與意義建構(gòu)的過程,是族群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建構(gòu)?!盵22]涂氏族人對此極為重視,以三地族譜為基礎,查考經(jīng)史方志,請教問詢族中父老子弟,發(fā)揮了群體決策集思廣益的功能,力求合乎實際。
第四,事死如生。即對待死去的親人需要如生前一般,不可怠慢。移民為尋求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選擇背井離鄉(xiāng),他們通過祭拜先祖獲得精神支撐?!妒巧饺宋募分杏涊d了一些相關習俗。
食前祭禮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古人飯前必先祭逝者。《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主人延客祭。注:延,道也。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客若降等則先祭??图?,禮:飲食必祭,示有所先也?!盵23](下冊)卷第二食前祭禮是古人不忘本的具體表現(xiàn)?!半S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食物來源的廣泛以及原始宗教觀念的淡化,食前祭禮逐漸走向衰落,但食前祭的習俗仍在民間有所保留。”[24]
既歿,每飯必祭,既禫猶不撤。既撤食,間有為大母所嗜或未嘗者,必祝之,然后食。[13](下冊)卷七468
親人將在外去世的人的遺體帶回故里,擇一墓地將其安葬,即為歸櫬,也稱歸柩,櫬、柩均指棺材?!妒巧饺宋募份d:
或謂滇、蜀道險遠,歸櫬大不易,宜留治所葬之,節(jié)母不可。士民感夙惠,爭醵金為賻。明年,節(jié)母始扶櫬東下,至涪灘,船觸石破水,洶洶將滅頂矣。[13](下冊)卷二87
國變后,贈公居武昌,杜門卻軌,旋捐館舍。太夫人為歸櫬數(shù)千里,窀穸封樹,僅克如禮。[13](下冊)卷五248-249
歸櫬實屬艱難。在鄉(xiāng)里百姓的幫助下,節(jié)母克服重重阻礙,第二年將其丈夫遺體從云南帶回四川安葬。太夫人跨越千里,將其丈夫遺體從湖北帶回四川安葬,下葬遵循應有禮節(jié)。
擇墓地。江西、湖北等地的百姓習于聚族而居,這既是家族人丁興旺的表現(xiàn),也是舉族和睦的反映。入蜀以后,移民居宅隨耕地轉(zhuǎn)移,散處而居,死后選擇墓地亦如此?!妒巧饺宋募份d:
贛、鄂之人恒聚族而居,其卒也,亦聚族而葬,孟子所謂死徙無出鄉(xiāng)也。入蜀以來,生則異地而居,故其死葬也,亦恒隨居之遠近,各營其兆域,亦地俗使然也。[13](下冊)卷三139
前已引用涂氏家族祖墳被倒賣,先人死后仍得不到安寧,族人伸張正義一事。后文記載了后人重新安葬時,堆土為墳,封樹為飾,以表示此處有墳墓。
于是鳳書輩負土伐石,封樹大坡、向家灣兩墓上,及箬坡、油榨隴、青塘坡、青山坡、龍窩、傅家隴、生基坡、雞冠石、南竹園諸塋。[13](下冊)卷二42
守喪習俗古已有之,通常為三年。徐吉軍主編的《中國喪葬禮俗》敘述了守喪習俗:“三年之喪是儒家最為重視的喪期,《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盵25]孔子的弟子曾在其死后廬墓守孝,廬墓即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這一習俗清代至民國時期在民間仍有遺存。
已而功亮公病卒,葬大坡中包。妣氏劉前卒,葬向家灣,皆祖塋也。懷安公廬于墓三年,乃攜妻子徙云陽,以終功亮公之志事。[13](下冊)卷二39
宜人既往吊,雖葬不除服。喪之三年,孀居終其身。[13](下冊)卷六320
省墓,即祭拜逝者?!妒巧饺宋募份d:
越日,具牲醴,肅衣冠,遍謁諸祠墓。[13](下冊)卷二41
前去祭拜的人要整理衣冠,準備“牲醴”,即供奉給逝者的牲口和酒。涂氏家族累遷湖北、四川,先世墳墓長期無人祭拜。涂氏族人有鑒于此,便規(guī)定在每年歲末和宗祠春祀前祭祀全族祖先。
吾先人有鑒于此,每歲莫,必率子姓各詣展先塋。而宗祠春祀之先,舉族之墓執(zhí)事者必分往祭之,載在宗約,莫敢或忘。[13](下冊)卷三139-140
喪葬和祭祀禮俗建立了生與死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強化了同族和親族關系。生者通過守喪祭拜等告慰死者靈魂,表達孝心,同時也希望祖先神靈保佑子孫后代多福免災。涂氏族人遷徙既是自發(fā)行為,也是對國家政策的響應,他們?nèi)谌朐脐柹鐣侵鸩綄崿F(xiàn)的。作為其文化載體的房屋建筑、祠堂、譜牒、祭禮等文化景觀“本身就蘊含著對歷史過程的記憶與詮釋,不僅具有地方社會整合的意義,同時也是‘國家象征’民間化的具體體現(xiàn)”[17]。
三、《石城山人文集》移民家族書寫的價值
(一)移民家族遷移過程的歷史價值
《石城山人文集》生動展現(xiàn)了涂氏家族的遷移過程及其在遷居地的發(fā)展變遷,為研究移民社會運行機制提供了實例。第一,家族遷移過程反映了家族遷移到新環(huán)境這一過程中的文化適應、創(chuàng)新與變遷,揭示了文化在時空轉(zhuǎn)換中的動態(tài)演變規(guī)律。第二,家族遷移過程中形成的記憶、傳說、儀式等文化實踐,不僅是家族歷史的載體,也構(gòu)成了族群歷史記憶的重要部分,體現(xiàn)了家族記錄、傳播和延續(xù)家族歷史的方式。第三,涂氏家族遷移過程反映了國家政策、戰(zhàn)亂沖突等因素驅(qū)動移民潮的作用,以及這些政策對移民家族帶來的長遠影響,為管理者制定更為人性化的移民政策提供了依據(jù)。
(二)移民家族社會結(jié)構(gòu)與互動關系的研究價值
在《石城山人文集》中,涂氏家族的生產(chǎn)生活內(nèi)容豐富詳實,展示了移民家族在歷史變遷中的生存智慧與文化韌性,為人類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和理論探索基礎。第一,涂氏家族在遷居地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如農(nóng)業(yè)、商業(yè)活動的變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經(jīng)濟發(fā)展策略以及資源利用效率等情況。第二,涂氏家族在遷居地社會網(wǎng)絡的變化、社區(qū)重建以及與其他社群的互動關系重塑,表現(xiàn)了移民家族在新的地理空間和社會環(huán)境構(gòu)建新的社會關系,維持家族內(nèi)部凝聚力,以及在新環(huán)境中爭取資源和地位的方式。第三,涂氏家族遷徙后組織內(nèi)部生產(chǎn)分工、分配財產(chǎn)、公開決策等,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宗族組織的特性及其在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中的自我調(diào)適能力和智慧。第四,文集中呈現(xiàn)了涂氏族人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變化,顯示了族人移民身份的建構(gòu)過程以及在接納與抵抗、保守與創(chuàng)新之間尋求平衡的心態(tài)。
(三)家族文化傳承與變遷的記錄價值
《石城山人文集》的家族書寫是涂氏家族在遷徙過程中保持并發(fā)揚原有習俗,同時與遷入地文化交融的實證材料。第一,移民家族在遷徙過程中傳承和保持原有的傳統(tǒng)習俗,是文化的多樣性和連續(xù)性的表現(xiàn),有利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有助于呼吁社會關注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第二,傳統(tǒng)習俗作為文化符號和行為規(guī)范,對于移民家族保持內(nèi)部凝聚力、構(gòu)建和維護集體認同感至關重要。這一傳承過程,揭示了在動蕩和變遷中,家族通過共享習俗維系族群團結(jié),增強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抵抗力,對社會治理和建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第三,涂氏家族在移民過程中入鄉(xiāng)隨俗,既是傳統(tǒng)習俗在移民過程中的變化和適應性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社會變遷對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影響的表現(xiàn),以及文化元素在不同地域和時代背景下的演化路徑,對于當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復雜性研究具有參考價值。第四,傳統(tǒng)習俗承載著家族的歷史記憶和故事,通過代代相傳,子孫后代得以追本溯源,并重新定位自身身份,構(gòu)建新的地域文化和地方認同。
(四)在移民歷史文化研究中的理論價值
第一,涂氏家族的發(fā)展變遷為移民文化適應理論提供了案例支持?!妒巧饺宋募纷鳛橐泼窦易鍟鴮憣嵗?,可以從微觀層面透視整個移民社會的文化適應、社會關系重構(gòu)、傳統(tǒng)習俗變遷等諸多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進而整體理解移民現(xiàn)象及移民社會運作機制。第二,涂氏家族融入移民社會的過程對現(xiàn)代社會治理與文化傳承有重要借鑒意義?!妒巧饺宋募诽岢梃b移民政策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制定適應當?shù)貤l件的治理策略,以促進社會和諧與生產(chǎn)恢復。第三,涂氏家族移民家族書寫內(nèi)容的分析研究對移民社會文化研究方法論有拓展與示范作用。本文選取了涂鳳書個人文集中的移民家族史料,分析了涂氏家族的生產(chǎn)生活和文化傳承。這種角度和研究方法可以為研究整個三峽地區(qū)的移民文化提供借鑒。
《石城山人文集》中的移民家族書寫內(nèi)容反映了涂氏家族發(fā)展變遷和云陽社會地域整合情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理論價值。此外,文集中的移民家族書寫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一,有利于提升人們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多元文化共生的意識;其二,為當代社會制定與實施移民政策提供借鑒;其三,為社區(qū)建設與發(fā)展中的文化融合與和諧共處策略提供參考,為當代社會建設和發(fā)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禹階.重慶移民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7:61.
[3] 潘靜如.“清遺民”與北洋政府的依違離合——以漫社詩人群體為中心[J].詩書畫,2016(4):136-151.
[4] 山田賢.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M].曲建文,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5] 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qū)域社會研究(1644—1911):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6] 譚紅.巴蜀移民史[M].成都:巴蜀書社,2006.
[7] 龔義龍.分裂、人口遷移與資源擠壓:清代巴蜀移民家族分家的影響與后果探析[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6(1):153-169.
[8] 張彥.略論“湖廣填四川”后四川宗族組織的變遷[J].中華文化論壇,2019(1):39-43.
[9] 郭廣輝.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以清代成都廖氏宗族為中心的討論[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12.
[10] 陳敏.移民、宗族與地域社會——以咸豐鄭家壩顏氏為考察中心[D].恩施:湖北民族學院,2017.
[11] 王文濤.移民徙川民間社會整合對重慶城鎮(zhèn)化的塑造——以清代“湖廣填四川”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3(6):199-204.
[12] 班瑞鈞、羅珍瑜.“湖廣填四川”時期西南民族地區(qū)移民聚落研究——以《四川隆昌云頂郭氏族譜》為中心[J].蘭臺世界,2016(21):154-156.
[13] 涂鳳書.石城山人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14] 陳瑛珣,劉宏偉.開臺祖先崇拜與家族意象確立——以臺灣中部客家移民族譜為據(jù)[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2-8.
[15] 黃梅.“湖廣填四川”移民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J].重慶社會科學,2017(3):87-91.
[16] 朱肇奎,陳昆.咸豐開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重慶府縣志輯:29.成都:巴蜀書社,2017:195.
[17] 陳艷,尹建東.明清時期騰沖壩區(qū)的移民開發(fā)與“邊漢社會”生成——一個歷史人類學的視角[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24(1):131-143+156.
[18] 趙紹成,黃宗凱.社會學[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04.
[19] 徐楊杰.宋代家族制度史論[M].北京:中華書局,1995:23.
[20] 何衡松.清代成都地區(qū)移民社會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1.
[21] 唐春生,王昆.族譜所見明清時期重慶地區(qū)的移民書寫[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9(2):1-6+9.
[22] 周丹丹.儒學與基層社會共同體——基于清代浙西移民村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孔子研究,2023(3):47-55+157.
[23] 李學勤.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7.
[24] 李思齊,孫寶.先秦食前祭禮考述[J].美食研究,2023(4):10-18.
[25] 徐吉軍,賀云翱.中國喪葬禮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370.
(責任編輯:鄭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