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厝税雁y杏樹稱為白果樹,白果是銀杏樹的果實。
這是一棵我見到最大的銀杏樹,軀干矗立,根蜷大地,枝繁葉茂,高聳人云,像是一個嚴陣以待的戰(zhàn)士一樣,威武挺拔,站在路邊,守護著山村的一草一木,靜觀著鄉(xiāng)土的發(fā)展變遷,保護著百姓的子子孫孫。
這棵樹位于四川省梓潼縣仁和鎮(zhèn)新華村一條小溪旁,樹徑有五米,要十多個壯漢才能合圍抱攏,樹冠高二三十米。聽當?shù)仄呤鶜q的村民楊發(fā)祥說,他爺爺?shù)臓敔斝r候就看到是一棵碩大的樹,樹齡上千年。
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因此又有人把它稱為“公孫樹”,意為“公公種樹,孫子得果”。千年銀杏歷史久遠,當?shù)亓鱾髦S多與之相關的傳說。村民們將古樹奉為神樹,逢年過節(jié),都會來到樹下燒香祈福,祝愿國家安泰、家人安康。
這棵樹對于現(xiàn)在成都經(jīng)商辦企業(yè)的梁先生來說,有特別的感情。梁先生是仁和鎮(zhèn)里仁村人,十多歲就離開家鄉(xiāng)到部隊當兵,一走就是四十多年。小時候,梁先生在鎮(zhèn)上讀書,經(jīng)常走樹旁的一條小路經(jīng)過,也經(jīng)??吹竭@棵樹風里雨里護佑百姓,蔭庇子孫,滋土一方。
這是一棵奇特的樹,在中間還長著一棵二十多米高的黃連樹,樹形高大,姿態(tài)千秋,古樸而又滄桑。不管嚴冬酷暑還是風吹雨打,這兩棵樹總是緊緊相依,相互擁抱,相互守候,宛若一對情侶,永不分離。一到夏天,樹葉一黃一綠、一深一淺,生機盎然。到了秋天,黃燦燦的銀杏葉把整個樹裝扮得高貴漂亮。秋風拂過,片片樹葉飄飄悠悠落下,像蝴蝶翩翩飛舞,給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地毯。
一棵樹就是鄉(xiāng)愁,就是夢里的眺望,承載著記憶和夢想,看到樹就想到了快樂的童年,看到樹也就想到了故鄉(xiāng)。
我知道,在偏僻的山村能長著這樣一棵參天的大樹,一定很孤獨,也很堅強。百年不死,千年不倒,依然屹立,枝繁葉茂,一定歷經(jīng)了風霜雪雨的考驗。我也知道,在干旱缺水的山村,太需要有一棵樹了。樹能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流失,還能給人類提供充足的氧氣,讓人們健康成長。
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空隙傾瀉而下,照到哪里,哪里就顯得更加明麗。幾個村民背著剛采摘的沃柑從樹下穿過,一條致富大道由此向他們打開。
離古樹不遠處有一個沃柑產(chǎn)業(yè)園,園里傳來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果香,沃柑綴滿枝頭,幾個村民喜笑顏開采摘著。已入夏天,還有大量新鮮的沃柑上市,我有些不解,問身邊的當?shù)嘏笥?,他們對我說,仁和鎮(zhèn)是果蔬之鄉(xiāng),有6500多畝沃柑,是全縣最大的沃柑基地。沃柑屬于春橘,是晚熟型的雜柑品種,屬高糖水果,外皮艷麗、果皮薄、口感清甜,具有口感甜柔、低酸爽口的特性,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由于在三月前后上市,能夠與其他品種錯開,因此價格好,果農(nóng)收入也高。
仁和鎮(zhèn)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豐富自然遺跡的鄉(xiāng)鎮(zhèn),轄區(qū)有蒲家大院、彌江橋、彌江寺、戲樓、三清觀等文物和古跡。蒲家大院建于清光緒十三年,是一座百年鄉(xiāng)村民宅,整體呈“四星捧月”全木結構的四合院,建筑恢宏大氣,木雕、石雕匠心獨運,具有濃郁的川北民居文化特色,濃縮了一段歷史歲月,記載了蒲氏家族的興衰和發(fā)展。
離蒲家大院不遠,就是彌江寺。彌江寺位于號稱雞鳴三縣(梓潼、鹽亭、劍閣)之地的仁和鎮(zhèn)大新村,寺廟不大,庭院中長著一株十分茂盛的紫荊樹。寺內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戲樓,綿陽的古戲樓已經(jīng)不多,我曾在江油青林口、三臺郭江和游仙東宣、馬鞍寺看到過,大多被冷落和損壞。
彌江寺前過公路便是彌江,江上有座小橋,叫彌江橋。彌江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為兩墩三孔木梁架廊橋,由橋墩、橋臺、橋面和橋樓組成,橋面用木板鋪成,布局緊湊,結構嚴謹,保存完好。橋的周圍古柏掩映,流水潺潺,曲徑通幽,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是綿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彌江橋也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西側是紅軍烈士犧牲地,1935年紅四方面軍北上之后,國民黨“保鄉(xiāng)團”在此殺害了八位蘇維埃政權領導。古老的彌江橋,見證了紅軍當年在這里建立村蘇維埃政府,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活動,見證了紅軍戰(zhàn)士寧死不屈、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和無畏精神。
這天,在大新村,我們還有幸見到了“大新花燈”的傳承人趙海全。他送給我一本由縣政協(xié)編纂的《非遺之梓潼大新花燈》書籍。此書圖文并茂,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大新花燈”。
大新花燈”起源于民國初年仁和鎮(zhèn)大新村,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燈舞,以燈為主要道具,“燈陣”為主要表演形式,“耍燈”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參演人數(shù)多達九十余人。青、黃二龍和各類花燈在鑼鼓聲中,邊舞邊走。每年正月十五和文昌祭祀活動都會表演。2009年3月,“大新花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在路上,聽大新村一位村干部說,新中國成立后,“大新花燈”表演活動一度中斷。現(xiàn)今眾多熟悉表演程序和道具制作的傳人已辭世,一些文獻資料流失,“大新花燈”高度瀕危,已經(jīng)沒有人愿意參加表演了。為了拯救這一非遺文化,縣上高度重視,組織人員搶救編寫資料,建立傳習所,組織展演、巡演,進校園、進社區(qū),做好傳承保護。
晚上,我們入住里仁村一農(nóng)戶家。
次日清晨,在一座新房的門前,兩位老人對著庭院前的果樹和豐收在望的麥田閑坐,聽聽山間的鳥叫,聞著山野的花香,溫煦的陽光灑在他們的銀發(fā)上。我深吸了一口氣,清新的空氣里有絲絲清香的味道,這是麥香的氣息,是草木與大地的芬芳。順著農(nóng)家小院,我走了幾圈,扭了兩下脖子,做了幾下擴胸運動,舒展了一下身子。
里仁村處在兩座小山之間,山巒競秀。山村的早晨,從朦朧的霧靄中醒來,淡淡的霧靄在山間慢慢聚攏,像輕紗一般掛在半山腰。農(nóng)家的炊煙也從樹梢頭裊裊升起,由濃漸淡,隨風消散。
我與兩位老人拉起了家常。老人說,他們一家有六口,四個孩子全都遷到了城里就業(yè)安家。我問他們,為啥不進城與孩子們住在一起呢?他們說,不習慣,還是山村好,空氣清新,果蔬新鮮,左鄰右舍和睦相處,比在城市生活幸福著呢!
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離不開這片山水,他們的根在這里。
仁和鎮(zhèn)黨委書記賈志林說,仁和鎮(zhèn)鎮(zhèn)名寓意為“以仁見義,和睦相處”。這幾年,仁和鎮(zhèn)大力加強鄉(xiāng)村文明建設,做好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工作,在發(fā)展產(chǎn)業(yè)的同時,注重改善民生,創(chuàng)建四川省安全社區(qū),新建了“仁園”和“和園”,讓老百姓看到身邊的發(fā)展變化,過上美好的生活。
離開仁和鎮(zhèn)時,不知從哪里傳來動聽的歌聲:“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