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敦煌愿文中的“月殿”一詞其用法與《漢語大詞典》所釋“月殿”義不諧,既往整理、研究者多將愿文中“月殿”校改為“玉殿”。敦煌愿文及其他具有佛教色彩的傳世唐代文獻中的“月殿”,實際上與表示“月中宮殿”的“月殿”為同形異詞,前者源自先唐佛經(jīng)中對月亮的想象,本指月亮,進而于后世引申為佛殿的代稱,不煩校改。同時代的“日宮”“星宮”也有相似的發(fā)展脈絡和釋義。
關(guān)鍵詞 月殿 敦煌愿文 漢語大詞典 日宮 星宮
一、 引 言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收有“月殿”一詞,設有兩個義項:①月宮。②比喻登科做官。其下引南朝至清共7條書證。然而敦煌愿文中屢屢出現(xiàn)的“月殿”用法,卻與這兩則釋義都不相合:
(1) 惟合邑諸公等乃六度為美,十信名(冥)懷;廣善(闡)福門,欲求勝愿。遂乃橫開月殿,豎曉(燒)燈輪;建慈力之誓(逝)蹤,啟四紅(弘)之滿愿。(S.1441《燃燈文》)[1]
(2) 是日也,橫開月殿,邀龍象于寶宮;堅(豎)奯金容,轉(zhuǎn)五乘之玉句者,則我某公奉為某事作之。(S.1441《贊功德文弟二·開經(jīng)》)
(3) 若乃金言電擊,四諦之理將終;玉牒云披,五時之教斯[極]。掩銀鉤于月殿,罷玉軸于星宮;珠幡卷而彩虹飛,寶蓋低而騫風(鶱鳳)隱。(P.2226《散經(jīng)文》)[2]
以上“月殿”的用法與其常見義都不合。趙鑫曄(2009)、蕭旭(2011)認為當校改為“玉殿”,理由是“月”與“玉”中古音近而通,且“月殿”之“月”與“金”對舉,校為“玉”字對仗更為工整。然而《敦煌愿文集》所收愿文中“月殿”凡二十余例,與“月殿”句式相仿的“玉殿”僅三例,如“玉殿”為正,何由屢有音誤呢?[3]此外,愿文雖為駢文,但對仗并不嚴格,“月殿”除與“金容”等對舉外,還可與“星宮”對舉,如上引例(3)。因而對文只能作為輔助參考,而不能作為決定性依據(jù)。學者之所以臆改是詞,大概是不明了唐人所用“月殿”一詞的含義,誤以為僅如《漢大》所釋,指今天所說的“月中宮殿”,而此義施于文中全然不諧。若欲探尋這類“月殿”的詞義,在開經(jīng)文、散經(jīng)文等這類佛教色彩濃厚的愿文之外,更應在佛經(jīng)尤其是先唐佛經(jīng)中追尋其由來。
二、 “月殿”的來源
檢點先唐佛經(jīng)可知,“月殿”又作“月宮殿”“月宮”“月天宮殿”。
(4) 佛告比丘:“月宮殿有時圓質(zhì)盈虧,[4]光明損減,是故月宮名之為損。月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四方遠見故圓,寒溫和適,天銀、琉璃所成,二分天銀,純真無雜,內(nèi)外清徹,光明遠照;一分琉璃,純真無雜,外內(nèi)清徹,光明遠照。月宮殿縱廣四十九由旬,宮墻及地薄如梓柏,宮墻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寶鈴、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保ê笄胤鹜右峁搀梅鹉钭g《長阿含經(jīng)》卷二十二,T1/146c)
(5) 諸比丘!彼月天子,最勝宮殿,為五種風,攝持而行。何等為五?一持、二住、三順、四攝、五行。以此五風,所攝持故,月天宮殿,依空而行。諸比丘!月宮殿前,亦有無量諸天宮殿,引前而行,無量百千萬數(shù)諸天子等,亦在前行,于前行時,恒受無量種種快樂,彼諸天子,皆有名字。諸比丘!于此月天大宮殿中,有一大輦,青琉璃成,其輦輿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身與諸天女,在此輦中,以天種種五欲功德,和合受樂,歡娛悅豫,隨意而行。諸比丘!彼月天子,如天年月,壽五百歲,子孫相承,皆于彼治,然其宮殿,住于一劫。諸比丘!月天子身支節(jié)分中光明出已,周遍照彼青琉璃輦,其輦光明照月宮殿,月宮殿光照四大洲。(隋阇那崛多等譯《起世經(jīng)》卷十,T1/360c)
(6) 世尊問曰:“優(yōu)陀夷!于意云何?謂太白星平旦無曀、光明照耀,及月殿光夜半無曀、光明照耀,于中光明,何者最上、為最勝耶?”異學箭毛答曰:“瞿曇!月殿光明于太白星光,最上、為最勝也?!笔雷饐栐唬骸皟?yōu)陀夷!于意云何?謂月殿光夜半無曀、光明照曜,及日殿光秋時向中,天凈無曀、光明照耀,于中光明,何者最上、為最勝耶?”異學箭毛答曰:“瞿曇!日殿光明于月殿光,最上、為最勝也?!笔雷鸶嬖唬骸皟?yōu)陀夷!多有諸天,今此日月雖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其光明故不及諸天光明也。”(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jīng)》卷五十七,T1/785b)
由例(4)、例(5)可知,“月殿”是佛教對月亮的一種想象:它是月天子[5]的居所,既光輝燦爛如琉璃宮殿,又可如車輦般在天空行駛。[6]朱慶之(1995)、朱冠明(2008)曾提及梵語中“vimna”一詞,兼有“天車”和“宮殿”二義,即對這種想象的映照。[7]因此,這種想象中的宮殿形象不是漢地傳說中所指月中的宮殿,而是說月亮本身就是一座巨大、光輝的宮殿。例(6)《中阿含經(jīng)》條說月殿光比太白星光更明亮,日殿光比月殿光更明亮,下文又以“日月”稱呼“日殿”“月殿”,可見“月殿”即指月亮本身。這部分經(jīng)文還可與巴利語《中部》(Majjhima-Nikāya)比勘(Chalmers 1896):
Ta? ki? ma??asi,Udāyi? Yā vā rattiyā paccūsasamaya? viddhe vigatavalhake deve osadhitārakā,yo vā tadahu ’posathe pannaras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a??harattasamaya? cando,imesa? ubhinna? va??na? katamo va??o abhikkantataro ca pa?ītataro cāti?
Yvāya?,bhante,tadahuposathe pannaras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a??harattasamaya? cando,aya? imesa? ubhinna? va??āna? abhikkantataro ca pa?ītataro cāti.
Ta? ki? ma??asi,Udāyi? Yo vā tadahu ’posathe pannaras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a??harattasamaya? cando,yo vā vassāna? pacchime māse saradasamay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majjhanhikasamaya? suriyo,—imesa? ubhinna? va??āna? katamo va??o abhikkantataro ca pa?ītataro cti ? ……
Ato kho te,Udāyi,bahūhi bahutarā devā ye imesa? candimasuriyāna? ābhā nānubhonti,tyāha? pajānāmi.
這段對話與例(6)對應,只不過漢譯將答語中與問句重復的長串定語刪去了。漢譯“月宮殿”對應的即cando,是canda(月亮)的單數(shù)主格,Horner(1957)的英譯亦作the moon。與漢譯“日月”對應的則是candimasuriyāna?,是復合詞candimā-suriya(月-日)的復數(shù)屬格。[8]
因此,這類“月殿”“月宮”與表示“月中宮殿”的“月殿”“月宮”為同形異義詞,實為“月宮殿”或“月天宮殿”的省縮形式,可徑指月亮。這一義項在佛經(jīng)中一直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敦煌P.2824《三界九地之圖》中畫有日月形象,旁題“日宮”“月宮”,且日中畫有神鳥,月中繪有形如桂、蟾的月面陰影。此圖約為晚唐至宋時繪制,可資佐證。[9]
同時,由于月亮光明、運轉(zhuǎn)不停這兩個特點,“月殿”又常用來譬喻佛經(jīng)、佛身:
(7) 猶如月殿,游行虛空而不休廢;斯經(jīng)如是,照十方界一切蒙荷。(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大方等頂王經(jīng)》卷一,T14/596b)
(8) 復觀此金剛杵轉(zhuǎn)成普賢大菩薩身,光明皎潔猶如月殿,戴五佛冠、天衣、瓔珞,而自莊嚴。(唐不空譯《成就妙法蓮華經(jīng)王瑜伽觀智儀軌》卷一,T19/601a)
上引二例中,前者將佛經(jīng)比喻為月亮,后者則將菩薩身比喻為月亮。
三、 “月殿”的詞義發(fā)展
“月殿”的比喻用法在漢語撰著的佛教文獻中進一步演化,“月殿”開始用于比喻光輝燦爛的佛殿,并最終凝固為一般佛殿的代稱:
(9) 不遇圣慈,何由瞻睹丹戶晨燭如觀日宮,玉毫夜光猶開月殿?(惠勝《進興善寺文殊閣內(nèi)外功德數(shù)表一首》,圓照集《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T52/857c)
(10) 鳳駕臨香地,龍輿上翠微。星宮含雨氣,月殿抱春輝。碧澗長虹下,雕梁早燕歸。云疑浮寶蓋,石似拂天衣。露草侵階長,風花繞席飛。日斜宸賞洽,清吹入重闈。(唐武三思《奉和春日游龍門應制》)
(11) 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ㄉw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高宗《謁大慈恩寺》)
從例(9)可知,“月殿”用以比喻佛殿,是源于佛殿中燭火、佛像的光輝燦爛的意象。
例(10)中,“星宮”與“月殿”并舉,《漢大》“星宮”條(05/674a)引此詩并解釋為“猶天宮,稱地理位置高的宮殿亭臺”。然而此詩為作者于龍門應制所作,此處多為佛教建筑;且首聯(lián)云“香地”,即佛地;后又提及“寶蓋”“天衣”等具有佛教色彩的事物,可知“星宮”與“月殿”在此詞義相同,實指龍門的佛剎、佛殿,[10]而非宮殿或普通的亭臺樓閣。且從“春輝”“早燕歸”“日斜”等狀景之語可知全詩為白日之景,與星、月無關(guān)。例(11)又見于《漢大》“日宮”條。“日宮”條義項①為“佛教謂日天子住于太陽中,太陽為日天子的宮殿”,甚是。然而義項①下并無“日宮”指“日天子的宮殿”的例證,僅云“參閱《立世阿毗曇論·日月行品》”。[11]此條下又設義項②“指太陽”,并引例(11)及唐周利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山豫乘金節(jié),飛文煥日宮”[12]。而例(11)唐高宗詩中“日宮”與“月殿”并舉,結(jié)合“謁大慈恩寺”的詩題可知,二者并為佛殿代稱,“萬仞”“千尋”極言慈恩寺所處位置之高,而非描述日月雙懸之景。周利用詩則是在唐中宗景龍二年于慈恩寺應制奉和所作,此事見于《景龍文館記》。同時期賦詩之人甚多,皆狀登臨佛寺之景象,其中趙彥昭詩首聯(lián)“出豫乘嘉節(jié),憑高陟梵宮”與周利用此句最為相仿(“嘉節(jié)”一作“秋節(jié)”)?!拌髮m”即佛寺無疑,可知周詩中“日宮”亦非太陽而指佛殿。以此二例系于“日宮”義項②下則不相宜,反而當據(jù)此更設“代指佛殿”義于“月殿”“日宮”條目下。[13]
因此,從傳世唐人文獻中可見,“日/星宮”與“月殿”相似,悉指佛殿。這類詞義由佛經(jīng)中“日/月/星天子住所”之義發(fā)展凝固而來,[14]這樣的變化,可能與后世對“月殿”的誤解相關(guān)。如例(9)為沙門惠勝于唐代宗大歷十年所作,雖較下二例時間稍晚,卻能很好地解釋“月殿”作為“佛殿”代稱的緣由。惠勝身為法師,且為唐代密宗大師不空的弟子,故熟諳佛經(jīng)典故,他所用“日宮”“月殿”猶可釋為“日天子、月天子的居所”;而非僧人的唐高宗、武三思,他們的用法只可釋為佛殿??梢娭撂拼?,已經(jīng)有使用者不甚了解“月殿”本來的詞義或?qū)ζ浔玖x不予認可,而重新分析其構(gòu)詞理據(jù),用“殿”取代“月”成為核心語素,“月殿”轉(zhuǎn)而成為佛殿之美稱。這一用法在敦煌文獻中亦非罕見,除愿文外,于世俗材料中亦時見之,如Дx.1462+P.3829《吐蕃監(jiān)軍論董勃藏重修伽藍功德記》一文描述董勃藏重修平河口處佛寺時即云:“廣布行廊,高隆月殿。”余不煩枚舉。
四、 結(jié) 語
綜上可知,自西晉至唐以來,“月殿”是一個廣泛運用于佛教及相關(guān)文獻中的詞,本指佛教傳說中月天子所居宮殿,因此可代指月亮;又因佛教常以月喻佛且佛殿光明如月,因而可代指佛殿??梢姡笆鲈肝乃褂玫囊幌盗小霸碌睢?,與許多有佛教背景的傳世唐代文獻相同,實指佛殿。畢竟唯有開佛殿,才能“奯金容”(大展金光明亮的佛像),才能“燒燈輪”,故愿文中出現(xiàn)的這些“月殿”本無需校改。值得注意的是,P.3765中可擬題為《轉(zhuǎn)經(jīng)文》的一篇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
(12) 號頭同前。闕(厥)今霞(遐)開玉殿,敷備瓊宮;奯金容以(與)日月爭輝,建幢幡以(與)祥云競彩。
原卷先寫作“月”,復于右側(cè)加一“卜”字符表刪去,下寫“玉殿”二字,而此文另存兩個寫本S.5957、P.2838,其詞均作“月殿”。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書手不解“月殿”之義,見其與“瓊宮”對舉,故改寫為“玉殿”。雖“玉殿”亦工整可通,不煩校改,但恰可作為“月殿”一詞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最后逐漸消亡的佐證。而《敦煌愿文集》據(jù)此本而校S.5957、P.2838之“月殿”為“玉殿”則非。
敦煌愿文的校錄中出現(xiàn)這樣的偏差,實因不解“月殿”之義,沒有洞察、考究詞的來源和發(fā)展脈絡,而未能將表示佛殿的“月殿”和表示月中宮殿的“月殿”區(qū)分開來。二者應當是一組同形詞,而不是一個詞演變出的兩個義項。實際上,“月中宮殿”這一概念出現(xiàn)時間反而較佛教來源的“月殿”更晚。傳統(tǒng)漢地對月亮的想象可以從王家臺秦簡《歸藏》中窺見一斑[15]:
(13) 歸妹曰:昔者恒我(娥)竊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307□□奔月,而攴(枚)占□□□[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201
此事又見于李善《文選》注引《歸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笨梢娫缙诓o嫦娥居于月宮這一想象。直到漢以后的六朝時期,《真誥》《無上秘要》等道教文獻中才逐漸出現(xiàn)“月宮”“廣寒宮”等概念。[16]而“月宮”一詞出現(xiàn)之后,方有義近的“宮”“殿”二語素的換用而產(chǎn)生表“月中宮殿”的“月殿”一詞,后者的出現(xiàn)時間不會早于南北朝。
可見,表“月中宮殿”義的“月殿”和佛教文獻中的“月殿”來源不同,其詞義和各自引申變化的發(fā)展軌跡亦大不相同。而“日宮”“星宮”等詞亦與“月殿”有相似的情況,《漢大》當考察諸詞脈絡,對相關(guān)條目加以修訂。試以月殿為例擬之(其余“日宮”等詞情況相似,此不贅):
月殿
yuè diàn ①佛教謂月天子住于月亮中,月亮為月天子的宮殿,因可代指月亮?!吨邪⒑?jīng)·大品·商人求財經(jīng)》:“猶如虛空諸星宿,月殿為第一?!庇肿鳌霸聦m”“月宮殿”“月天宮殿”等。參見《長阿含經(jīng)·世記經(jīng)·世本緣品》。
②佛殿的代稱。唐高宗《謁大慈恩寺》詩:“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保?7]
③神話傳說中月亮上的宮殿。參見“月宮”②。唐李咸用《雪》詩:“高樓四望吟魂斂,卻憶明皇月殿歸?!?/p>
附 注
[1] 本文中敦煌愿文錄文參考黃征、吳偉編校(1995)《敦煌愿文集》,有所改動。其中“()”內(nèi)為校定之字,“[]”內(nèi)為脫文補字?!癝.”指英國國家圖書館敦煌藏品斯坦因編號;“P.”指法國國家圖書館敦煌藏品伯希和編號。下文所引佛經(jīng)悉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T”后為冊數(shù),“/”后為頁碼及欄號。
[2] 鶱鳳,原卷作“騫風”,不辭?!抖鼗驮肝募窂戒浳葱!!苞N”為高飛貌,“鶱鳳”即謂寶蓋上作高飛狀的鳳凰圖案。《宣和遺事》記載徽宗時內(nèi)苑“有亭曰‘琳霄’‘垂云’‘鶱鳳’‘層巒’”,“鶱鳳”之名即狀亭于高處翼然貌;元宋褧《秋弦怨》詩:“銀灣凝月澹游溶,云彩粼粼鶱鳳羽”,以“鶱鳳”之羽譬喻云彩。
[3] 《敦煌愿文集》所收愿文中“玉殿”凡四見,其中一例為S.5639《愿文號頭》:“惟孩子化生玉殿,游戲金臺;不歷三涂,無為八難?!贝死小坝竦睢睘橐话闵裣蓪m殿的泛指,與本文所述“月殿”無涉,句式亦不相同。趙、蕭以此例為證據(jù)則不可靠。
[4] “圓”,大正藏原作“損”,中華藏亦然。大正藏、中華藏之??庇浿^思溪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嘉興藏、清藏等作“圓”,據(jù)之校。大正藏底本高麗再雕藏及中華藏此卷底本趙城金藏,與前述作“圓”的數(shù)種大藏經(jīng)分屬刻本大藏經(jīng)的中原系統(tǒng)和南方系統(tǒng),(方廣锠 1991;竺沙雅章 2000;柳富鉉 2014)“損”“圓”之別正體現(xiàn)了版本系統(tǒng)的不同。而“損質(zhì)”不辭,恐涉下而訛,作“圓”者是?!皥A質(zhì)”指圓形或圓形的物體。晉夏侯湛《芙蓉賦》:“爾乃采淳葩,摘圓質(zhì),折碧皮,食素實?!贝颂帯皥A質(zhì)”指圓形的蓮子。唐薛濤《月》詩:“細影將圓質(zhì),人間幾處看?!薄皥A質(zhì)”指圓形的滿月。薛濤又有《酬郭簡州寄柑子》詩:“霜規(guī)不讓黃金色,圓質(zhì)仍含御史香?!币浴皥A質(zhì)”狀柑形之圓??梢?,“圓質(zhì)”是晉唐間人所習用的詞,施于《長阿含經(jīng)》此句乃形容月亮由盈轉(zhuǎn)虧前滿月的狀態(tài)。
[5] 例(5)《起世經(jīng)》條中“月天”是“月天子”的省稱。
[6] 見例(5)《起世經(jīng)》條“月天宮殿,依空而行”“于此月天大宮殿中,有一大輦……月天子身支節(jié)分中光明出已,周遍照彼青琉璃輦,其輦光明照月宮殿,月宮殿光照四大洲”等語。
[7] 但朱冠明(2008)以為漢譯佛典中“宮殿”兼有“宮殿”“天車”二義,系由梵語詞vimāna詞義移植而來,非是。實際上漢譯佛經(jīng)里的“宮殿”并沒有“天車”義,只不過這些天神的宮殿本身就可以在天空中移動、巡游,兼有車駕的功用。朱慶之(1995)已舉《法華經(jīng)》為例,辨明漢譯者將vimāna譯為“宮殿”是正確的,而英譯者譯為“aerial cars(天車)”是有問題的。
[8] candimā在復合詞中尾音-ā變?yōu)槎桃?。本段漢譯本《中阿含經(jīng)》末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是巴利語《中部》沒有的。后者僅說“imesa? candimasuriyāna? ābhā”,其意思是“這日月具有的光華”,但Horner(1957)將此譯作“the brilliance of these moons and suns”,誤把日、月分別處理為復數(shù)。其實candimasuriya作為巴利語的相違釋(Dvanda)/并列式復合詞,計作復數(shù)(巴利語沒有雙數(shù))的是“日+月”這個整體。
[9] 關(guān)于此圖的具體情況,詳參胡同慶(1996)。
[10] 龍門除石窟外,于唐代確有佛寺建立,如香山寺。據(jù)唐法藏集《華嚴經(jīng)傳記》中地婆訶羅的小傳,武則天應武三思奏請,于地婆訶羅埋骨之側(cè)修建了香山寺,并曾“駕親游幸”?!杜f唐書》亦記載有唐中宗于神龍元年“幸龍門香山寺”。可見,雖難得知武三思這首詩中當時君主究竟去的是龍門的哪座寺廟,但龍門存在可供駕幸的佛寺是可確的。
[11] 參見《漢大》05/546b。需另外說明的是,此義項下又云“后亦以‘日宮’借指皇宮”,其下僅引唐高蟾《長信宮》詩句“天上夢魂何杳杳,日宮消息太沉沉”一例為證。據(jù)吳在慶(2015)《韓偓集系年校注》,此詩曾誤作韓偓詩,收入《全唐詩》卷六八三《韓偓集》及《吳評韓內(nèi)翰集》之《香奩集》,其詩第二句作“宮中消息太沉沉”。而《長信宮》一、二句為對仗句式,“宮中消息”正可與“天上夢魂”儷偶,則此句恐當正作“宮中消息”而非“日宮消息”。因此,《漢大》以此作為“日宮”可代指皇宮之證據(jù)恐難以成立。且“日宮”未見他例有此義項,即便高蟾詩正作“日宮”,亦恐孤證難立?!度圃娫~語通釋》“日宮”③“借指皇宮”亦同此。
[12] “山豫”不辭,《景龍文館記》作“出輿”,《古今歲時雜詠》作“出豫”。“出豫”即天子秋日出游之稱,最合中宗游幸之事,當據(jù)《古今歲時雜詠》校改。
[13] 《全唐詩詞語通釋》系唐高宗、周利用詩于“日宮”②“借指佛寺”條下,甚是。但是書“月殿”④“月下的佛寺殿宇”近是然未切;且“月殿”③“比喻宮殿”似不當立,所引劉禹錫詩“月殿移椒壁”之“月殿”即佛寺,彥謙詩“月殿真妃下彩煙”則當歸“月殿”①“月宮”。
[14] 佛經(jīng)中“日宮”“日宮殿”“星宮”“星宮殿”等例甚多,與“月殿”的情況相似,不煩枚舉。
[15] 王家臺秦簡自發(fā)掘以來,迄今未出圖錄及釋文整理本,其中《歸藏》僅有整理者王明欽1996年及2004年(此文最初發(fā)表于2000年北京大學新出簡帛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公布的部分釋文。本文所用例證釋文引自王輝(2003),但做兩處改動。釋文中的“307”“201”為王明欽公布的簡號,
□表示殘字,表示竹簡殘斷處。
[16] 《漢武帝內(nèi)傳》及《海內(nèi)十洲記》亦有提及“月宮”,且二者文句相似,《漢大》以為即是月中之宮殿,但其行文簡略,難以根據(jù)文義判斷具體所指。此二書成書年代亦不詳,古今學者多考訂二書成于魏晉南北朝間,如《四庫總目》以為前者約魏晉間士人所為,后者則當在六朝時。也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成于漢代,如李劍國(2011)。
[17] “月殿”義項②引用了唐代的書證,因其較為典型。“月殿”尚有一些早至南北朝的例子,但其詞義尚難確論。如南朝梁劉孝綽《酬陸長史倕》詩:“影塔圖花樹,經(jīng)臺總香藥。月殿曜珠旛,風輪和寶鐸?!薄稘h大》于“風輪”條下引此詩,并釋“風輪”為“寺觀建筑上的一種裝飾物,靠風力轉(zhuǎn)動發(fā)聲”。如據(jù)此解釋,乍一看此處“月殿”當與前“影塔”“經(jīng)臺”、后“風輪”同為寺院建筑的一部分,但《漢大》“風輪”條之解釋或恐即據(jù)此詩而望文生義。此處“風輪”或為自然界之風的代稱,詳參李京昊(2023)。如“風輪”為風之代稱,此“月殿”或即指月亮。
參考文獻
1. 方廣锠.八—十世紀佛教大藏經(jīng)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46.
2. 韓偓(唐).韓偓集系年校注.吳在慶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1022.
3.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4. 胡同慶. P.2824《三界九地之圖》內(nèi)容考證.敦煌研究,1996(4):53-63.
5. 黃征,吳偉校注.敦煌愿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
6. 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96-200,238-242.
7. 李京昊. “風輪”詞義辨析. // 第八屆全國語言學核心期刊主編與青年學者對話論壇,杭州,2023.
8. 柳富鉉. 漢文大藏經(jīng)異文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234.
9. 《全唐詩詞語通釋》編纂組編著. 全唐詩詞語通釋.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
10. 日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1996.
11. 王輝. 王家臺秦簡《歸藏》校釋(28則).江漢考古,2003(4):75-84.
12. 武一平(唐).景龍文館記.陶敏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13-18.
13. 蕭旭.群書校補.揚州:廣陵書社,2011:899.
14. 趙鑫曄. 敦煌佛教愿文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211.
15. 《中華大藏經(jīng)》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第三一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7.
16. 朱冠明.移植:佛經(jīng)翻譯影響漢語詞匯的一種方式. //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69-182.
17. 朱慶之.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以Kern英譯《法華經(jīng)》為例. // 王元化主編. 學術(shù)集林(卷六).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223-235.
18. 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 東京:汲古書院,2000:271-362.
19. Chalmers R.(ed.)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Ⅱ Part Ⅰ). London:The Pali Text Society,1896:34-35.
20. Horner I B.(trans.) The Collection of The Middle Length Sayings (Majjhima-Nikāya) [Vol. Ⅱ The Middle Fifty Discourses (Majjhimapa??āsa)]. Oxford:The Pali Text Society,1957:231-23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
傳承發(fā)展工程”協(xié)同攻關(guān)創(chuàng)新平臺 上海 200433)
(責任編輯 劉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