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晚,沒時間吃早餐;中午太忙,點外賣隨便吃一口;下午下班后,三五好友相聚,海鮮、燒烤、啤酒……這種生活狀態(tài)是不是很多人的日常?長期不規(guī)律飲食、重油重口味或是暴飲暴食,“鐵打”的胃也會無聲反抗——胃痛、胃酸、脹氣……胃開始慢慢“罷工”,甚至患上胃癌。
“說起胃癌,我治療過的一個病例真的特別讓人心痛?!奔执髮W第二醫(yī)院胃腸營養(yǎng)及疝外科孫鵬達副教授說起曾經接診的一個病例仍記憶猶新。那是一名20多歲的女學生,研究生剛剛畢業(yè),正準備迎接精彩的人生,突如其來的胃癌打亂了她美好的生活。
臨床中,胃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疾病。孫鵬達介紹,從全國來看,我國新發(fā)胃癌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30歲以下年輕人的比例明顯上升。大多數胃癌患者的癥狀并不是特別明顯,比如上腹不適、胃部悶脹疼痛、食欲減退、消瘦、黑便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營養(yǎng)狀況相對比較好,且年輕人的病程進展很快,偶爾的胃部脹痛,多數人會認為是短期飲食不當,或生活節(jié)奏過快導致的,休息過后即可緩解;有的人會自行服用一些促進胃腸動力或者治療胃潰瘍的藥物,表面能起到一定的“好轉”效果,但掩蓋了其他癥狀。
孫鵬達表示,年輕人若常有脹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況時要當心,這也許不是消化不良或胃炎。不少年輕胃癌患者由于就診晚,檢查時已到中晚期。因此,孫鵬達建議,如果一旦發(fā)現胃部不舒服、消化不良、胃脹、上腹部不舒服等癥狀,要盡快去正規(guī)醫(yī)院做胃鏡檢查。
說起胃癌,一定會提到幽門螺桿菌感染。吉林省人民醫(yī)院胃腸疝外科邵建林教授介紹,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誘發(fā)胃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4種: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遺傳因素。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定是Ⅰ類致癌原。
在日常體檢中,有些人表示自己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擔心會發(fā)展成胃癌。對此,邵建林解釋,雖然幽門螺桿菌感染跟胃癌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并不意味著幽門螺桿菌陽性就一定會發(fā)展成為胃癌。胃癌的病變過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幽門螺桿菌作為其中一項指標,并不是絕對條件。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后無須過度焦慮,但應根據自身情況積極配合治療,而不是放任不管。
胃癌的早識別、早發(fā)現、早治療非常重要,建議年齡在40歲及以上人群接受1次胃鏡檢查,如無異常,建議每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如檢查異常,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另外需定期進行幽門螺桿菌、碳13和碳14檢查等。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患有胃潰瘍、胃息肉,有胃部手術史等高危人群,則要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吃腌制和燒烤類食品,有些人時常處于過飽或是過饑的狀態(tài),飲食沒有規(guī)律,休息也不定時……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很有可能導致胃癌的發(fā)生。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yī)院肝膽脾胃病科王景琦主任醫(yī)師介紹,胃癌的發(fā)生并非一朝一夕,需經過漫長的演變,潛伏期一般是5~10年。大部分年輕胃癌患者有以下發(fā)病共性:生活不規(guī)律,熬夜幾乎成常態(tài);飲食不健康,年輕人喜歡點外賣或經常吃燒烤,還有不少人飽一頓饑一頓,三餐進食混亂;僥幸心理,不少年輕人對自己身體抱有僥幸心態(tài),不愿去醫(yī)院就診或者不聽勸不做檢查,有些人一聽到要做胃鏡就覺得痛苦,一拖再拖。這種恐懼心理,導致不少人在疾病發(fā)展到不可逆轉的時候才到醫(yī)院檢查。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預防胃癌。王景琦建議,平時應多食新鮮蔬菜或水果,避免高鹽和霉變食物攝入,不暴飲暴食和進食過燙食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規(guī)律飲食、戒煙,同時積極治療萎縮性胃炎等相關慢性胃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情緒緊張,忌熬夜,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定期做胃鏡檢查很重要,不能忽視,對胃病做到早診早治。”王景琦特別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