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講究養(yǎng)鳥?,F(xiàn)在看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第一幕戲里就能見到提籠架鳥的主兒。這樣的傳統(tǒng),至今猶存,在北京,南北兩城,十里河和官園還有熱鬧的鳥市。
養(yǎng)鳥,首先講究遛鳥。遛鳥,要趕早,天不亮,就得提著鳥籠出門。以前,有這樣的俗話:“筒子河聽鷂鳴,先農壇聽鷹嘯?!币驗橥沧雍雍铀辶粒绒r壇古樹多,鷂和鷹可以借水、借樹而讓自己的鳴叫聲不俗。這一點,和唱戲的清早到這兩個地方吊嗓子,有一拼。
鷂和鷹是大鳥,講究到筒子河和先農壇這樣的地方。一般人養(yǎng)的是百靈、畫眉之類的小鳥,一清早上哪兒遛鳥?讀畫家于非闇先生舊文,在沒有如今這么多公園的時候,是要“侵晨起,舉鳥出城沿河行,七八里,入茶肆,人飲茶,鳥亦飲水,水盛以葫蘆,潔泉也”??矗嘀v究!大鳥、小鳥,各有自己遛的地盤。養(yǎng)鳥人,各有自己的鳥友。
養(yǎng)百靈鳥之大忌,是怕臟其口,因為百靈能學習各種聲音,不能讓各種雜音詈聲侵蝕,所以有“凈口百靈”之說。還是看于非闇說的一則逸聞,架鳥者過大馬路時,“每見電車過,探其夾入鳥籠,撥打震搖,俾籠中鳥不得聞鈴聲之當當,飛走疾馳,不得浼焉”。飛走疾馳者,是養(yǎng)鳥人;不得浼焉,指的是不讓鳥受到污染。這樣一幕街頭小景,如今難得見到了。
然后,養(yǎng)鳥人才會有閑心到茶館來喝茶,就是我們在話劇《茶館》里看到的情景。
飲完茶,回到家,更精細者,會把百靈、畫眉“置大缸中,上覆以蓋,不使聞外聲。凡有聲足以亂其鳥使臟者,皆嚴禁”。
如此,講究的是晨遛、午曬、晚喂,鳥和養(yǎng)鳥者各得其樂。這一天,才算是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