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跨欄項目中腘繩肌拉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研究目的是通過分析肌內效貼在改善柔韌素質,增大關節(jié)活動度方面的研究進展,可為貼布貼扎技術在今后跨欄專項訓練與比賽的實際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統(tǒng)計分類法歸納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肌內效貼的應用及其研究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在臨床,康復醫(yī)學方面較多,主要是針對腦卒中以及卒中后引起的肩手綜合征等,而體育方面較少,大部分是針對于運動后造成的損傷,如踝關節(jié)扭傷、延遲性肌肉疼痛等,尚未系統(tǒng)開展對于肌內效貼在柔韌素質方面的研究證實,但廣泛學者認為肌內效貼扎能夠通過改善機體柔韌素質,達到預防運動損傷的目的。從而得出結論,該運動繃帶對預防跨欄項目運動員的腘繩肌拉傷、提高運動成績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潛力和應用前景,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田徑運動,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肌內效貼" 跨欄" 腘繩肌" 運動損傷
前言
肌內效膠帶(KT)由日本脊椎按摩師 Kenzo Kase 在 1970 年發(fā)明,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后大受歡迎,到倫敦奧運會足球、網(wǎng)球、田徑、自行車等各個賽場上隨處可見?,F(xiàn)如今,肌內效貼得到了世界體育領域的熱愛人士和專業(yè)運動員由衷的贊賞。采用肌內效貼、Kinesio Tape(taping)等關鍵詞在知網(wǎng)、萬方、谷歌學術鏡像、PubMed、Web of Science上搜索、整理相關文獻。通過可視化分析了解研究的現(xiàn)狀和趨勢,近十年的相關文獻數(shù)量迅速增長,即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促進水腫和炎癥消除、緩解肌肉疼痛,增強肌肉力量,改善柔韌性、矯正姿勢等方面研究愈加深入,體育領域研究學者逐漸增加,結合國內外研究發(fā)展現(xiàn)狀和應用,分析肌內效貼在跨欄專項訓練的發(fā)展趨勢,促進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提供研究潛力,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推動形成體醫(y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
1、肌內效貼的概述
軟組織貼扎技術包括肌內效貼、白貼、麥克康乃爾貼等,麥克康乃爾貼由澳洲物理治療師Jenny McConnell 研發(fā),主要作用是矯正關節(jié)力線,減輕炎癥反應組織的壓力。白貼無彈性,目的是固定關節(jié)及限制軟組織的活動,減少炎癥滲出,減輕疼痛,使軟組織在穩(wěn)定的狀況下進行修復。肌內效貼旨在為肌肉骨骼結構提供支持,而不會過度固定產(chǎn)生其副作用,最初的目的是控制水腫,軟組織支持,關節(jié)保護。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應用于日本田徑運動后,隨之被引入美國并迅速流行起來。其臨床作用包括改善局部循環(huán),促進淋巴回流,消除軟組織腫脹及疼痛,增加感覺輸入,促進軟組織活動等,且在支持及穩(wěn)定肌肉與關節(jié)的同時又不妨礙身體的正?;顒樱鴤鹘y(tǒng)貼扎技術可能會限制運動員關節(jié)活動范圍,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
1.1、肌內效貼的主要物理特性
肌內效貼由薄薄的棉和含丙烯酸的多孔織物,醫(yī)用亞克力膠和離型材料(背親紙)組成,一種獨特的非乳膠粘性貼片。與白貼等傳統(tǒng)貼布相比,防水性強、無藥性、透氣性佳、不易過敏、可在皮膚上停留3-5天,波浪結構的特殊設計,交替輸入本體感覺和體感,且易切割成特殊的圖案,有一定的彈性,可滿足運動對靈活度與舒適度的需求。此外肌內效貼布還可以調整貼扎的方向和拉力對人體運動的軟組織起到不同作用。另外肌內效貼布有多種顏色,其材質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為達到放松的目的多采用冷色調貼布;為達到興奮目的多采用暖色調;以固定為目的的貼扎則多采用黑色貼布。
1.2、肌內效貼的作用機制
在各大體育項目中,肌肉運動過程中反復在一定范圍內收縮和拉長,一旦過度,會因無法立刻恢復而產(chǎn)生炎癥。發(fā)炎時肌肉會出現(xiàn)腫脹,甚至會因為過度疲勞異常僵硬,無法恢復原有具有彈性的良好狀態(tài)。當肌肉變的緊張時,皮膚和肌肉或筋膜的空隙會不斷受擠壓而變小,進而影響淋巴系統(tǒng)的正常運作。與此同時,皮下的本體感受器也會受到擠壓,從而向大腦傳遞“不舒服的信號”,于是就產(chǎn)生了痛覺。肌內效貼可支持保護肌肉,避免受傷或痙攣,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排除關節(jié)液阻塞的問題,促進淋巴和血液循環(huán),降低發(fā)炎和反應;改善關節(jié)問題,減輕疼痛;活化內分泌型止痛機制,最終達到治療效果。
1.3、肌內效貼的使用
肌內效貼在長期臨床及實踐中有一些專有名詞和術語。錨(固定端)是指貼扎起端為最先貼扎端。尾(尾端)是指遠離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對貼布施加不同拉力,且拉力并不是越大越好。自然拉力是指對貼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僅施加小于10%的拉力,具有促進淋巴回流效果。中度拉力是指對貼布施加10%-30%的拉力,對改變筋膜分布的相對位置或固定局部軟組織有較好的效果;對疤痕提供垂直應力,避免疤痕過度增生。極限拉力是指對貼布超過30%的拉力,用于關節(jié)矯正,但此情況下建議使用白貼。
1.4、肌內效貼的類型
在肌內效貼的實際應用中,依據(jù)貼扎的目的及貼扎部位的解剖特點,將貼布剪裁成不同的形狀。I形貼布在臍眼等特殊解剖部位處,需求決定寬度及錨的位置,促進肌肉運動。Y形促進或放松較小的肌群,可針對特殊形狀的肌肉,如腓腸肌或包繞特殊解剖結構時使用。X形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新陳代謝達到止痛的效果,另外某些特殊部位如胸部的主要貼扎也采用 X形。爪形包覆組織液滯留的肢體或血液淤積的區(qū)域,消除腫脹,促進淋巴液和血液循環(huán),增加感知覺的輸入。燈籠形兩端不剪裁,中段剪裁為多分支形成兩個散狀形結合體,貼布兩端均為固定端,穩(wěn)定且效果良好,兼具爪形貼布的特性,用于跨關節(jié)處。以上貼布若有重疊,多層貼扎原則上是剪裁的越多貼在越里層(從里到外為爪形/燈籠形、X形、Y形和I形,但臨床實踐中也有學者在用X形貼布做痛點提高時,將其貼在最里層,而燈籠形在用于穩(wěn)定時貼在最外層。
2、肌內效貼對柔韌素質的影響研究
通過中文主題詞“肌內效貼”在知網(wǎng)學術平臺搜索總庫,文獻總數(shù)截至到2023年有749篇,并且呈遞增趨勢,學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神經(jīng)病學和外科學,體育學科僅占6.38%。通過英文關鍵詞“kinesio taping”在谷歌學術鏡像中搜索32300篇,在PubMed醫(yī)學領域中搜索出618個相關結果。由此可見,國外對于肌內效貼的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逐篇閱讀以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結果尚未統(tǒng)一、系統(tǒng)。目前研究者廣泛認為肌內效貼的主要作用有:(1)增強肌肉力量;(2)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柔韌性;(3)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消除腫脹。柔韌性是身體素質之一,它是指在不發(fā)生任何運動損傷,在正常的生理解剖結構內做到的最大關節(jié)活動度(ROM)。ROM指肌肉、肌腱、韌帶和周圍其它軟組織的伸展能力。柔韌性對于運動員或普通人都很重要,可以減少損傷亦或提高運動成績。據(jù)相關文獻資料,腘繩肌缺乏靈活性與腰痛之間存在直接關系,增大腘繩肌的柔韌性還可降低腰痛的發(fā)生率。柔韌性下降常見于雙關節(jié)快速抽搐肌肉,導致肌肉拉傷和過度使用損傷。保持正常的肌肉長度對于防止肌肉僵硬、提高身體機能和降低受傷風險非常重要。目前體育界常用的增加柔韌性的方法仍多基于拉伸,如常見的靜態(tài)拉伸、動態(tài)拉伸、彈震式拉伸和PNF拉伸。肌內效貼貼扎于軟組織上,能擴大軀干及四肢大范圍的活動度,并可粘附于人體表皮達數(shù)天之久。所以肌內效貼扎不僅不會限制肢體關節(jié)的活動,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關節(jié)的活動度及組織的柔韌性,是體育界新穎的應用。
2.1、肌內效貼改善健康人柔韌性的研究
Fereydounnia等人使用 Moticon SCIENCE 鞋墊研究肌內效貼對腘繩肌短縮的有效性,對比兩種治療效果。即靜態(tài)拉伸,靜態(tài)拉伸和肌內效貼用于腿筋短縮運動員。有肌內效貼組的膝蓋和髖關節(jié)活動度更顯著。Ozmen等人將拉伸技術和肌內效貼應用腘繩肌運動恢復過程中酸痛和柔韌性的影響。認為KT應用和運動前PNF和靜態(tài)拉伸對運動后24h和48h恢復期間的靈活性沒有貢獻,但可能會減輕肌肉酸痛。Lumbroso, Dedi等人將KT以30%的張力施用于腓腸肌、腘繩肌。在應用前15min和48h后評估直腿抬高、膝蓋伸展角、負重踝關節(jié)背屈、腓腸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峰值力。發(fā)現(xiàn)KT在腓腸肌上立即引起其峰值力的顯著增加,在所有測量中都發(fā)現(xiàn)ROM顯著增加。韋紅曼等人首次觀察長期貼扎對健康人群柔韌性的效果,分為無貼扎、腓腸肌—腘繩肌貼扎、椎旁肌貼扎,內容為軟組織硬度、主動伸膝、坐位體前屈測試。發(fā)現(xiàn)干預即刻椎旁肌貼扎對受試者的柔韌性改善較為明顯,在干預4周時腓腸肌—腘繩肌貼扎和椎旁肌貼扎均可改善柔韌性,且效果至少可維持1周。腓腸肌—腘繩肌貼扎對健康大學生柔韌性有顯著即刻改善作用,與4周肌內效貼持續(xù)干預后效果一致。去除后效果可維持至少1周。瞿強等人對男性大學生同時使用“I”形貼扎于軀干豎脊肌群和大腿股后肌群,干預組在坐位體前屈值和脊柱彎曲活動度上顯著增大,具有改善柔韌性作用,24h內能持續(xù)改善柔韌素質;持續(xù)干預2周后發(fā)現(xiàn)肌內效貼扎的干預效果在坐位體前屈值上優(yōu)于肌肉牽伸訓練。Yoshida等人測量有無應用肌內效貼對軀干屈曲、伸展和右外側屈曲的運動范圍。Y 屈曲模式的肌內效貼效果可以改善軀干下屈曲的活動范圍,而軀干最大后伸以及最大側彎角度均無明顯變化。Lemos,Albino等人通過Schober測試和指尖對地板測試評估腰肌筋膜肌內效貼帶技術對前屈活動度的影響,分肌內效貼、安慰貼、無貼扎組,KT去除后安慰貼和肌內效貼組24h和48h的柔韌性顯著提高。Hsiao-Yun Chang 等人采用踝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踝跖屈肌力量、耐力、垂直跳躍表現(xiàn)和動態(tài)平衡來衡量球員下肢的功能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肌內效貼不會限制ROM,也未證明擴大ROM,但是可增強動態(tài)平衡能力。Alam,Sarfaraz等人表明肩部外旋峰值扭矩和肩部內外部運動范圍方面沒有顯著差異。肌內效貼僅產(chǎn)生關節(jié)活動度電弧的輕微變化。在既往研究中,下軀干和頸部出現(xiàn)關節(jié)活動度增加,這表明肌內效貼對關節(jié)活動度的影響可能是關節(jié)特異性的。
從上述研究總結中可以看出肌內效貼對健康人群柔韌性的效果尚存爭議,貼扎與肩關節(jié)、踝關節(jié)效果并不明顯,或許是受解剖結構構成較為復雜影響。但多數(shù)研究支持通過改善腘繩肌的短縮現(xiàn)象,擴大背部前屈的關節(jié)活動度,腓腸肌—腘繩肌的即刻和長期貼扎效果均可從站位體前屈和坐位體前屈測試表現(xiàn)出來。
2.2、肌內效貼改善外科患者柔韌性的研究
De Brito Macedo等人將3名患慢性非特異性下腰背痛的女性分成KT有張力組、KT無張力組、無張力對照組,評估KT對慢性非特異性下腰背痛患者的疼痛、殘疾、運動范圍、力量和肌肉活動的孤立影響,接受KT治療的受試者疼痛減輕,殘疾、下軀干運動范圍和腰肌激活有所改善。范天倫、張敬、孫麗春等人研究肌內效貼布貼扎聯(lián)合核心穩(wěn)定訓練對頸型頸椎病患者的康復作用,對照組為常規(guī)干預+肌內效貼布貼扎,研究組為肌內效貼布貼扎聯(lián)合核心穩(wěn)定訓練治療,持續(xù)治療3-4周。貼布法采用提高痛點貼法、頸部放松貼法和姿勢矯正法,觀察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視覺模擬疼痛量表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發(fā)現(xiàn)頸椎前屈、后伸、左側屈和右側屈的活動度均明顯提高。Celenay等人對43名受試者觀察起初值和36周(經(jīng)典按摩和肌內效貼)治療后評估頸部殘疾指數(shù),視覺模擬量表的疼痛,測角儀的宮頸活動度以及36項短表的生活質量。運動膠帶+聯(lián)合頸椎穩(wěn)定運動在減少殘疾和改善生活質量身體成分方面更優(yōu)越,在減輕疼痛和增加頸部運動關節(jié)活動方面與傳統(tǒng)一樣效果不明顯,而經(jīng)典按摩+聯(lián)合頸椎穩(wěn)定運動改善左右旋轉方面較優(yōu)。馬曉莎表明貼扎肌內效貼的肩關節(jié)活動度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肌內效貼布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肩周炎,可顯著增加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通過查閱發(fā)現(xiàn)在某些外科方面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康復,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柔韌性,減輕疼痛,而在通過肌內效貼改善頸部柔韌性治療疾病方面尚存在矛盾,但是肌內效貼在改善慢性腰痛的關節(jié)活動度方面優(yōu)于假貼扎是目前廣大學者的結論,背屈活動度增加,同時腘繩肌得到了牽伸。
3、肌內效貼與跨欄項目
3.1、跨欄與運動損傷
跨欄是一項復雜的技術項目,需要高水平的體能,跨欄運動員的目標是盡快地沖刺,并在短的時間內到達終點。他們首先是短跑運動員,其次是跨欄運動員。障礙清除可分為起飛、飛行和著陸階段,所以要求運動員既要有短跑運動員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基礎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跨欄的技術特點,柔韌素質、靈敏素質等,肌肉柔韌性是肌肉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腘繩肌是最常見的雙關節(jié)肌肉之一,容易受傷。腘繩肌短小會增加腘繩肌拉傷的風險,尤其是在離心訓練后,運動表現(xiàn)會下降,還會出現(xiàn)背痛和髕股關節(jié)疼痛綜合征。在跨欄項目中一旦出現(xiàn)拉傷等損傷,就會不敢起跨,身體和心理遭到雙重傷害。
在調查研究中,跨欄跑運動損傷部位頻率較高的位置: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股后肌群等??鐧谂芤讚p傷階段:起跑至第一欄、過欄技術、落地、欄間跑。腘繩?。ü珊蠹∪海┦谴笸群髠燃∪旱目偡Q,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組成,其拉傷占跨欄跑中的絕大比例。不僅要訓練力量而且要加強柔韌、靈活性練習,一般進行靜力性和PNF拉伸練習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包括屈髖、伸髖、髖外展。在2008年,孫海平重視對劉翔肩關節(jié)、髖關節(jié)以及大腿后側韌帶的專項柔韌能力訓練,提高競技水平的同時也使他不會訓練而導致嚴重的傷病。
3.2、應用的意義與價值
為更好地開展高??鐧陧椖?,預防和減少損傷,改善髖關節(jié)前屈關節(jié)度以及屈髖伸膝出現(xiàn)的雙、多關節(jié)肌的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現(xiàn)象,股直肌的主動不足,通過力量訓練外,在運動場上使用肌內效貼來對腘繩肌柔韌性的改善非常值得探索和應用。經(jīng)前人廣泛研究可知,肌內效貼可以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柔韌性,雖然對于肩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有一定的爭論,但對于改善腰部柔韌性等有顯著作用,同時腘繩肌柔韌性也會改善。在文獻查詢中還發(fā)現(xiàn)肌內效貼可提高縱跳能力,Biodex用等速測功機測量肌內效貼應用前后股四頭肌峰值扭矩,存在顯著差異,舉重運動員被隨機分到實驗性肌內效貼組和假肌內效貼組,進行單腿垂直和單腿水平跳躍,表明使用肌內效貼膠帶顯著增強舉重運動員水平跳躍的能力。另外,還有研究指出,肌內效貼僅應用于激動肌可能是從下肢肌肉疲勞中恢復的增效劑。與其他常見的疲勞恢復干預措施(包括冷水浸泡)不同,肌內效貼可以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保持在皮膚上,并且可以為肌肉提供持續(xù)的治療??偠灾?,肌內效貼還可能在跨欄項目中提高運動員縱跳能力,還可以在肌肉疲勞等方面提供幫助,所以進一步探索肌內效貼對跨欄運動員方向很有應用前景和意義價值。
4、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肌內效貼在改善柔韌性、預防腘繩肌拉傷等方面對跨欄項目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應用前景較好,但缺乏具體的實驗研究和成系統(tǒng)的論證。該綜述可為跨欄專項技術提供參考價值,推動田徑運動開展,促進體質健康,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一番貢獻。針對肌內效貼改善柔韌性方面在知網(wǎng)上文獻較局限,距上篇肌內效貼綜述發(fā)表已有較長的時間,相比其他主題來說參考文獻不夠廣泛。貼扎技術未來不應局限應用于康復等方面,更應注重對健康人和運動員的應用,不同部位,不同貼扎方法,長期干預效果的研究,實現(xiàn)體醫(yī)結合,預防疾病或損傷,多方位提高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建設體育強國,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Choi,I.and J.Lee,Effect of kinesiology tap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n quadriceps strength.Medicine,2018,97(24).
[2]Lumbroso,D.,et al.The effect of kinesio tape application on hamstring and gastrocnemius muscles in healthy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4,18(1).
[3]Fereydounnia,S.,A.Shadmehr and P.Salemi,Acute effect of inhibitory kinesio tape on range of motion, dynamic balance,and gait in athletes with hamstring shortness[J].The Foot,2022,53.
[4]Ozmen,T.,et al.The effect of kinesio taping versus stretching techniques on muscle soreness,and flexibility during recovery from nordic hamstring exercise[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7,21(1).
[5]韋紅曼.肌內效貼對不同性別大學生柔韌素質的影響[J].醫(yī)用生物力學, 2021,36(S1).
[6]瞿強.肌內效貼扎提高男性大學生柔韌素質能力的效果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7]徐盛嘉,胡斐,代敬賢,宋彥霖.核心穩(wěn)定性運動和肌肉力量運動對閉眼狀態(tài)下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