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樹,一個個詩意的名字,一個個古老的物種,穿越千年時空,依舊那么魅力獨具,無論相見或想起,都讓人詩情綿綿,怦然心動。
遠樹是欒樹
秋冬的曠野上,有一種樹很特別。遠遠望過去,下半截綠著,上半截或淺紅、或枯黃、或褐色,不用近看,肯定是欒樹了?;蛘撸︻^殘留一些枯葉,在寒風中搖曳,整個冬天也不墜落,不用問,便是欒樹了。站在自家陽臺上遠眺,有樹高過屋頂,探出微微發(fā)黃的樹尖,也不用說,藏身屋后的那棵樹,也一定是欒樹了。
秋冬的欒樹非常有特點,極易辨識。那些樹梢變紅、變黃、變枯,或始終不肯凋落的樹葉,其實不是葉,而是欒樹的果實。
夏末秋初,欒樹花開。因樹高大,每日從樹下經(jīng)過,竟不知不覺。等有細碎的花瓣飄落下來,鋪一地金黃,才抬頭上看,只見那樹上早已黃花滿頭。欒樹雖大,花卻出奇的小,細碎如米粒。但數(shù)百朵小黃花聚在一起,竟組成一個足有50厘米長的聚傘圓錐花序。每個枝頭都生有如此大花序,覆蓋整個樹冠,極為醒目。欒花凋落時,宛如金雨撒落,因此欒樹又有“金雨樹”之美稱。
欒樹的花期很有意思。記得剛放暑期,在小城圖書館前看到欒樹開花,在樹下駐足良久。新學期開學后,在學校的食堂前,又看到欒樹下滿地金黃。當時還納悶,欒樹花期不是早過了嗎?難道是記憶出錯,誤將去年欒花記成了今年?還是欒樹花開二度?后來看到一個資料,說不同地點的欒樹花期是不一樣的,哪怕兩地相距很近,甚至并肩長在一起的兩棵欒樹,也可能花期不同。有的相差一兩個星期,有的相差一兩個月。一棵欒樹開花了,旁邊的一棵卻不著急,不為所動。不像其他草木爭先恐后,爭芳斗艷。便覺得欒樹特立獨行,極具個性。
欒樹的果實更有意思。欒花凋落后,開始結(jié)出淡紅色的嫩果。因其淡紅色,一直誤以為是花。有欒枝垂落下來,攬一枝細看,確實不是花,但也看不出是一只果,更像是一張淡紅色的嫩葉。等其稍大點,再去看,原來由三張粉紅色的葉圍在一起,形成果殼。專業(yè)書上說,欒果為蒴果,果殼膜質(zhì),似葉。果殼也不嚴實,四處漏風。我輕輕扒開,朝里觀望,內(nèi)分三室,每室都是闊闊大大的,中間生有兩顆豌豆大小的圓球形的種子??吹綑韫哪樱蚁肫鸫┻^的一種背心,前胸一塊布,后背一塊布,兩邊用帶子扎住。不過欒果是三張葉罷了。這種鏤空的果殼,還是頭一回見到,與其他果實完全不一樣。像花生、核桃、桂圓的果殼全都包裹得嚴嚴實實,不留一絲縫隙,根本看不到里面的種子。
整個欒果,近看像極了一只只紅燈籠,遠看更像是一簇簇紅花朵。宋賀鑄詩:“鼓聲迎客醉還家,社樹團欒日影斜。共喜今年春賽好,纏頭紅有象生花。”也是將欒果誤認成欒花的錯覺?!吨参锩麑崍D考》中所載“絳霞燭天,丹纈照岫,先于霜葉,可增秋譜”也是描寫欒樹秋天時繁果似錦的場景。欒果開始是紅色,成熟后是黃色,最后是褐色。因為果殼是膜質(zhì)的,加上里面的種子不大,欒果輕飄飄的,懸在枝頭,隨風搖動,終冬不落。也難怪許多人又將它當成了枯葉。成熟的欒果在枝頭風干,微風吹動時,會發(fā)出嘩嘩聲響,有人又稱它“搖錢樹”。
在古時,欒樹的地位很高,名氣也很大。唐張說詩:“風高大夫樹,露下將軍藥?!本渲小按蠓驑洹奔粗笝铇?。在古代樹木跟人一樣,也是有等級之分的?!洞呵锞暋吩疲骸疤熳訅炄?,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惫湃怂篮?,墳頭植什么樹,是有講究的,不同人栽不同樹,不可出錯。大夫墳頭栽的是八尺高的欒樹,而平民百姓只能栽楊柳。
欒樹種子可制成佛珠。宋《本草衍義》稱:“長安山中亦有之。其子即謂之木欒子,攜至京都為數(shù)珠?!睌?shù)珠即佛珠。唐代佛教盛行,以欒樹子為佛珠。據(jù)說生長于臺灣的欒樹種子,圓黑堅硬,是制作佛珠的上好原料,又稱為“木欒子” 。欒樹樹干高大,樹冠整齊,葉色多變,是古時寺院的首選之樹,又稱為佛家之樹。
古時欒樹的栽種極為普遍。《山海經(jīng)》中記載:“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明朱橚的《救荒本草》載:“采嫩芽葉煠熟,換水浸淘凈,去灰氣,油鹽調(diào)食?!闭f在荒年時,欒樹的嫩葉去掉苦水后可以食用。能成為救荒之樹,足見其栽種不在少數(shù)。
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到了近現(xiàn)代,欒樹似乎受到了冷落,栽種漸少,甚至難得一見。清代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有關(guān)花草樹木的重要典籍,如清人陳淏的《花鏡》,李漁的《閑情偶寄》,民國黃岳淵的《花經(jīng)》,均無欒樹收錄。今人鄭逸梅的《花果小品》,汪曾祺的《人間草木》,好像也不見其蹤影。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對欒樹也毫無印象,極其陌生,幾乎一片空白。如此美麗多彩的欒樹,卻被輕視,乃至遺漏,唯一的解釋,就是世人極少栽種,或沒有栽種。
近二三十年以來,欒樹被重新認識,迎來新生。如今無論大街小巷,公園景區(qū),道旁曠地,均可見其美麗倩影。欒樹以其極具個性的典型特征,極其多變的樹冠色彩,贏得世人的青睞,漸漸成為城鄉(xiāng)園林綠化中的寵兒。
人間苦楝樹
住在城市里,很少見到楝樹的蹤影。而童年的鄉(xiāng)間,卻是尋常物種。記得跟在大人后面,一起“楝樹楝樹”的叫,只是不知楝字如何寫,更不知緣何叫楝樹。
宋羅愿的《爾雅翼》中說楝樹,可以練物,故名楝 ?!熬殹钡呐f體字寫作“練”,意為白色的絹帛,引申為“浣洗”之意。東晉郭璞為《山海經(jīng)》作注:“楝,木名,子如指,頭白而粘,可浣衣也。”說的是楝果的汁液,可用來洗滌衣物。憶起小時候,溫飽都成問題,誰還講究如何洗衣。母親就用草木灰洗,也會摘一些楝樹的葉子,捶爛后,取其汁液洗。這讓我感覺神奇。后來看過一些資料,說楝果中有一種油脂,提煉出來,可制造肥皂。想必楝葉里多少也有這種成分,便不再懷疑。
楝花很有名。二十四番花信風中,雖列末席,卻也大名鼎鼎。古人做事極心細,從小寒到谷雨,仔細劃分,每五天為一候,每三候為一節(jié)氣,共四月八節(jié)氣二十四候。每一候挑選一種花為代表,組成二十四番花信風。打頭的是梅花,壓軸的便是楝花。被選中的花,花期都很守時,一如床頭的鬧鐘,準確到分秒。是謂信。二十四番花,依次序開放,就像路邊的站牌,實時報告春天的行蹤和消息,提醒世人,勿誤春光。
春天就沿著這二十四番花信風,一步步緩慢走來,又一步步匆忙離去。宋曾幾詩:“花信風從底處來,水邊探得一枝開?!闭f的是梅花。數(shù)九寒天,大雪飄飛,大家縮頭縮腳,誰會奢望春天。然而,雪地里開出的一枝梅花,卻泄漏了消息:春天已經(jīng)啟程,已在回歸的路上了。宋丘葵詩:“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等到楝花開時,春天已近尾聲。春意闌珊,前面已是夏天的地界了。
排第一的梅花,最讓人驚喜,充滿期待。而排在最后的楝花,總讓人嘆息,甚至悲傷。古人寫楝花的詩,十有八九都是抑郁的,憂傷的。宋董嗣杲《楝花》詩:“吹將二十四番愁,錦樣群芳逐急流。風信到花春自往,霜華著子晚誰收。”哀嘆楝花正開,而春光已逝。清柳如是詩:“陌上花開花信稀,楝花風暖飏羅衣?!被ㄔ介_越少,開到楝花時,天氣轉(zhuǎn)暖,身上已輕衣薄衫,春去夏至矣。不過,也不能全賴詩人,要怪只怪楝花命苦,又固執(zhí)不改,早不開,晚不開,偏偏趕在春盡時開,留人口實,惹人多愁。
楝花很小,細碎稠密,有淡淡的清香。許多小花聚生在一起,形成碩大花序,也十分顯著。楝花五瓣,白色,帶一點淺紫。最令人驚奇的,是花朵正中豎一紫柱,十分夸張。原來是眾多的雄蕊,聚合在一起,形成粗長的雄蕊管,環(huán)抱雌蕊。楝花盛開時,遠遠望去,樹冠上似有一團紫云纏頭,又似一層紫紗遮面。楝樹又叫“紫花樹?!?
楝樹的果實,生青熟黃。成熟的楝果,狀如金鈴,又名金鈴子。冬天時,楝葉落盡,現(xiàn)出橙黃的楝果,非常醒目。懸掛枝頭,經(jīng)冬不落。越冬的鳥雀喜歡食之?!肚f子·秋水》:“夫鵷鶵,發(fā)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冰t鶵不是凡鳥,即傳說中的鳳凰。有人說“練實”是竹子的果實,也有人說就是“楝實”,爭執(zhí)不休。故世間有鳳凰非楝實不食之說法。
青色的楝果,卻是我們童年的最愛。偷偷爬上高高的楝樹,采摘青青的楝樹果,裝滿身上所有的荷包,是童年最刺激和最開心的事。爬樹有危險,會招來母親責罵。有了充足的楝果,就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打仗的游戲了。青澀的楝果,堅硬光滑,是彈弓的絕好子彈。不僅彈射速度快,打得遠,也不會傷人。楝果還可以用來做竹管炮的炮彈。鋸一截細竹管,兩端用楝果堵住,再用一根削細的木筷,從竹管一頭將楝果往內(nèi)推,管內(nèi)空氣受到擠壓,會將另一端的楝果爆出去好遠,并發(fā)出“叭”的響聲,活像一門小鋼炮。整個夏天,我們一群孩子,頭戴樹枝帽,手執(zhí)彈弓和竹管炮,從村頭到村尾,東躲西藏,東奔西跑,頂著隆隆的楝炮聲,冒著紛飛的楝彈雨,沖啊,殺啊,一起度過無憂無愁的童年。
楝樹除花香外,其果、葉、皮、根皆苦,又稱苦楝樹。也正因其苦,鼠蟲不侵,楝樹幾乎不生病蟲。不像桃樹柳樹,千瘡百孔,體無完膚。夏天在楝樹下乘涼,或把飯桌搬到樹下吃飯,都非常愜意。“秋來掃楝葉,收好布倉廩;新谷變陳谷,蟲鼠不沾邊?!奔彝ベA糧貯物,放一些干楝葉,可防蟲蛀鼠咬,腐爛霉變,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殺蟲劑。
南朝吳均在《續(xù)齊諧記》講:漢建武年間,屈原曾托夢一個叫歐回的長沙人,說大家每年祭奠他的粽子,都被蛟龍吃了。以后若再祭奠的話,要用五彩線捆扎,并插上楝樹葉,就平安無事了。因為蛟龍害怕這兩樣東西。從此端午的粽子上,就有了五彩線和楝樹葉。楝葉不僅能驅(qū)蟲害,亦能鎮(zhèn)妖魔。
“苦楝”與“苦戀”諧音,因而深得年輕人的喜愛。在苦楝樹下,人們相親相愛,海誓山盟,??菔癄€。公園里,楝樹多與相思樹相伴栽種,也是這個用意。有人還建議,在道路兩旁,一邊栽苦楝樹,一邊栽相思樹,而在路的盡頭,再種上合歡樹,寓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創(chuàng)意。苦楝樹竟然化身為愛情樹。
“苦楝”又與“苦練”諧音,古時,無論富貴人家,或是平常人家,都喜歡栽種楝樹,藉此激勵子弟,勤學苦練,立志成才。受此啟發(fā),建議學校校園里,應當多栽此樹,營造學習氛圍??嚅瑯溥€是一種勵志樹。
風吹烏桕樹
年少時,讀吳偉業(yè)的《圓圓曲》,有“消息傳來滿江鄉(xiāng),烏桕紅經(jīng)十度霜”的句子,不知道“烏桕”是什么樹。那時還沒有電腦搜索,也無手機百度,便執(zhí)書去問老師。老師說,烏桕就是木子樹、梓樹、木油樹、蠟燭樹,我們均搖頭不知,一臉茫然。最后,老師索性領(lǐng)我們到校園東南角的小山旁,指著一株樹說,它就是。我一看,脫口說,就是洋辣子樹啊。記憶中,家鄉(xiāng)村東頭的小河邊,就長有一排烏桕樹。
我們叫它洋辣子樹,是因為樹上生有一種叫洋辣子的毛蟲,渾身帶有毒毛,不敢觸碰。倘若不小心碰到的話,皮膚會立即紅腫、瘙癢、疼痛,異常難受。很多孩子被蟲蟄后疼痛難忍,就嚎啕大哭,大人聞聲趕來,除了用唾液涂抹一下,也別無良策。洋辣子是我們小時候最懼怕的一種昆蟲,唯恐避之不及。也因此疏遠了烏桕樹,從不敢攀爬它。
烏桕叫洋辣子樹,還有一個原因,烏桕毛絨絨的長穗狀花序,無論形態(tài)和色彩,都酷似洋辣子。這讓人不免糾結(jié)——是烏桕花仿生了洋辣子,還是洋辣子盜版了烏桕花。
春夏季的烏桕,隱身于雜樹叢林中,與其他草木一起蔥蘢蒼翠,不顯山露水,不易分辨。一直等到秋天來臨,烏桕樹才顯露崢嶸,脫穎而出。葉子一天天紅起來,一樹紅葉,似一團火球,在半空中獵獵燃燒。秋天的河水通紅,一半因了岸邊的烏桕,一半因了西天的夕陽。陸游在描寫家鄉(xiāng)紹興的烏桕時寫道:“梧桐已逐晨霜散,烏桕猶爭夕陽紅?!睏钊f里在看到杭州西湖周邊火紅的烏桕時說:“烏桕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贝蛉蹊瓯臼翘焐睦先竟?,卻把鐵黑色錯染為猩紅色。清人李笠在《閑情偶寄》中說:“楓之丹,桕之赤,皆為秋色之最濃?!钡懹螆猿终J為,“烏桕赤于楓” 。秋天正是烏桕一年中最高光、最耀眼的時刻。
冬天的烏桕,另有一番情趣。當烏桕葉落盡,枝頭現(xiàn)出黑色的果實,果殼炸裂并脫落,露出三瓣羊脂般白的種子。它們懸在枝頭,遠遠望去,像極了早開的梅花?!扒按鍨蹊晔欤墒窃缑坊?。”這是元代詩人黃鎮(zhèn)成游歷浙江東陽時,看到冬日里的烏桕子,信手寫下的名句。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也說,自己冬天在山中行走,看到烏桕樹上有許多烏桕子,誤以為是梅花的花蕾,想以此寫詩,卻不料讀到了他人詩句:“偶看桕子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薄扒Я譃蹊甓茧x殼,便作梅花一路看。”便長嘆作罷。此景早已被人寫過了。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寫道:“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倍盏臑蹊昃谷蝗绱烁挥性娗楫嬕猓彩瞧渌麡浞N所不及的。
古時江南多烏桕。烏桕喜濕,而江南多雨水河流,適宜生長。另一個原因,烏桕還是一種重要的工業(yè)油料樹種。其種子外面的蠟質(zhì),可用來制蠟燭和高級肥皂,種仁也能榨出油來,是生產(chǎn)油漆、油墨的原料,從而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收入。因此,古時江南家家戶戶都栽種烏桕,烏桕樹又被稱作木油樹、蠟燭樹。
江南廣植烏桕的盛景,在古詩文里可見一斑。“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這是南朝樂府《西洲曲》中的句子。伯勞鳥又稱烏桕鳥,喜食烏桕幼嫩的種子。陳圓圓是蘇州人,《圓圓曲》中的烏桕樹應該就生長在蘇州城里。楊萬里調(diào)侃的是西湖邊上的烏桕,黃鎮(zhèn)成誤以為梅花的是浙江東陽的烏桕,而陸游反復吟誦的是家鄉(xiāng)紹興的烏桕。
正因為江南遍植烏桕,有人質(zhì)疑唐代詩人張繼在蘇州城外寫下的《楓橋夜泊》,以為詩中的“江楓漁火”,極有可能不是楓樹,而是烏桕?!霸侣錇跆洹币膊皇菫貘f,而是烏桕鳥。并有樂府詩《烏夜啼》為證:“可憐烏臼鳥,強顏知天曙。無故三更啼,歡子冒闇去?!睘蹊犋B半夜三更會啼,而烏鴉不會??蓱z烏鴉只是白天叫喚了三兩聲,已招千夫指,萬人責,夜半三更哪還敢出聲?
在古時,烏桕還被稱作梓樹。梓字有故里、故鄉(xiāng)、家鄉(xiāng)之意。“醉時忘記來時路,借問行人家何處。只尋古廟那邊行,更過溪南烏桕樹?!痹~人酒醉找不到回家的路,有行人告訴他,往古廟那邊走,過了小溪的南邊,長有烏桕樹的地方就是?!伴T外兩株烏桕樹,叮嚀說向寄書人?!卑⒚梅磸投谏訒诺娜耍姷皆谕舛嗄甑陌⒏?,一定要帶話給他,阿妹家門口有兩棵烏桕樹。生怕阿哥回鄉(xiāng)來,找不到阿妹家的門。可見烏桕已成了故鄉(xiāng)的標志,家的坐標。
如今,電燈普及,蠟燭式微,烏桕樹也失去了原有的經(jīng)濟價值,種植規(guī)模也大幅減少。只是作為一種景觀樹,零星種植在公園路旁或角落,它的故事還待有心人講述、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