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年搬家時,有一箱書不知放到了哪里,我很是著急。因為那里有我喜愛、敬仰的黃永玉先生的書。好在是虛驚一場,我終于奮力地在凌亂的現(xiàn)場找到了《黃永玉全集》。
一個喜愛讀書的人,遇到好書常會進入兩個境界,一是廢寢,一是忘食,讀書勝過睡覺與美食,人與書渾然一體。但也不見得是每有好書相遇,便會生出此番境界,那是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的。我讀《黃永玉全集》的《文學編·人物》《文學編·雜文游記》是廢寢忘食的,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境界。
黃永玉先生的《文學編·人物》里的第一篇文章《巴先生》的寫法絕對跳出俗套。第一句是:“我一直叫他巴先生?!钡谝痪浒藗€字就是一個自然段。這是他心中的巴先生。這樣的開頭是一個小小的技巧,設(shè)計一個懸念,吸引讀者繼續(xù)讀下去。
“第一次上巴先生家是跟黃裳、汪曾祺兩位老兄去的,興奮緊張。巴先生話少,只夫人跟黃裳、汪曾祺搭得熱烈。”
“巴先生自己寫的書,翻譯的書,出的別人的書,我?guī)缀醵甲x過,認識新世界得益于這些書最多。我覺得他想的和該講的話在書里都寫完了,他坐在椅子里,臉孔開朗,也不看人,那個意思是在等人趕快把話講完走路;卻又不像,他仍然喜歡客人在場的融洽空氣的,只是難插一句腔?!?/p>
“所以他逝世后,朋友寫他的論文容易;時常接近他的,如黃裳兄,寫回憶生活交往,就是短短兩篇文章,再高明的手筆也撥不出什么靈氣?!?/p>
“我喜歡巴先生那張古典的與眾不同的臉孔?!?/p>
“幾乎每一位老人家臉上都懸掛自己靈魂和歷程的準確的符號。這是不由自主的奇怪現(xiàn)象,請仔細回味:魯迅先生的,郭沫若先生的,茅盾先生的,葉圣陶先生的,俞平伯先生的,沈從文先生的,曹禺先生的,老舍先生,胡風先生的,周揚先生的,錢鐘書先生的,蕭乾先生的……讀過他們的書,了解他們一生,再仔細揣摩這些老人家的長相,一個蘿卜一個坑,內(nèi)容形式的絕對統(tǒng)一,無衣無縫,換成另一張臉孔是根本不可能的。”
“巴先生有一張積壓眾生苦難的面孔,沉思,從容,滿是鞭痕。 ”
“巴先生一生辛勞,不光是累,也美?!?/p>
“他和數(shù)不盡的好友——陸蠡、朱冼、麗尼、師陀、朱雯、許天虹、李健吾……耕種長滿鮮花的花園?!?/p>
“我是聞著這座花園的芬芳長大的?!?/p>
巴金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座豐碑。我贊成有人說文學也是人學,我還發(fā)現(xiàn)了“文學也是思想學”。黃永玉先生的《巴先生》完全符合“文學也是思想學”。黃永玉先生本人的思想性是創(chuàng)作出思想性極強的《巴先生》的根。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任何一部能經(jīng)受住歷史檢驗的文學作品才可以說是一部有思想性的作品。
文學寫作有沒有秘訣,其說不一。我以為是有的?!栋拖壬芬晃母嬖V了讀者或者文學寫作者。黃永玉先生自己的文學成長有其秘訣,秘訣之一是讀那些文學大家的書,“巴先生自己寫的書,翻譯的書,出的別人的書,我?guī)缀醵甲x過,認識新世界得益于這些書最多?!秉S永玉先生文學秘訣之二是虛心大膽地去拜見文學大家,于當面獲益。那時不是文學大家正兒八經(jīng)地講課,也不是學生正兒八經(jīng)地聽課,而是接受一種文學磁場的感應,于感應中深識文學大家,深識讀過的大家的作品,賴以熏陶自己,積淀文學修養(yǎng)。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踐行第二個秘訣何其難哉。但我也堅信在歷史上,在當今,在未來一定有這樣的勇士。
毋庸置疑的是,黃永玉先生用這篇短文悼念巴金先生。他從巴金先生的一般讀者化作虔誠的粉絲,再化作巴金先生的永遠信徒。最關(guān)鍵的是他坦誠地宣布“我是聞著這座花園的芬芳長大的。”
黃永玉先生是中國書畫和中國文學的傳承人,布道人。黃永玉先生和近現(xiàn)代如魯迅、巴金等人同樣,是一位“耕種長滿鮮花的花園”的匠人。我悲痛地獲悉黃永玉先生走了,在我懷念黃先生的時刻,我也想到自己的文學成長:“我是聞著這座花園的芬芳長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