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又一次在節(jié)日和先生鬧了矛盾,原因總是類似:先生在節(jié)日當(dāng)天“表現(xiàn)不佳”,比如忘記情人節(jié),或是生日只買了鮮花、蛋糕而沒有準備其他禮物。這次是結(jié)婚紀念日“沒表示”,一整天的期盼慢慢變成失落,晚上當(dāng)她問起先生是否記得是什么日子時,對方“嬉皮笑臉”地說:“哦,走,給你買個禮物去?!蹦且豢谭e壓的各種情緒瞬間轉(zhuǎn)化為無法遏制的憤怒,發(fā)泄一通后她離家出走。
每次這樣的爭吵過后,她都會覺得自己反應(yīng)過激,但同時委屈和難過也真切存在,這樣的情緒讓她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生氣的原因并非別人口中的“這么一點小事”,小事引發(fā)的暴怒背后,往往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要,或者“冰凍三尺”累積的不良情緒。
第二天雙方溝通之后,她得知先生其實準備了禮物,只是一直沒有拿出來送給她,想等著她提起的時候再來個“驚喜”,但在她突然發(fā)火的時候,不知道該說什么做什么的他選擇沉默應(yīng)對,這樣的反應(yīng)又進一步激化了她的憤怒。她的先生也覺得很困惑,妻子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哪些節(jié)日該重視?什么時候送出禮物合適?要準備什么樣的禮物?她到底為什么這么生氣……
事實上,他們之間的問題并不在于感情不好,究其原因,與情緒洞察和內(nèi)省不足有關(guān),女方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總是為了“小事”發(fā)火,自己情緒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標準又是什么;與雙方有效溝通不足有關(guān),男方不了解妻子想要什么,只是通過一次次“試錯”的方式來摸索;與男方確實沒有敏感地接收到妻子的表達有關(guān),每個人重視的事情不同,在反復(fù)強調(diào)的事情上總是得不到回應(yīng),失望就會慢慢累積,最終被一些小事給“引爆”。
閨蜜對節(jié)日儀式感的要求,并非她太“作”,先生送的那些小禮物她完全有能力買給自己,暴怒背后隱藏的心理需要,是她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對方看見和重視,因為對她來說,節(jié)日的儀式感是她能夠搜集到的“他真的愛我”的證據(jù),一旦“重要節(jié)日他不重視”這個點被觸發(fā),沒送出的禮物就不再是禮物本身,而是被衍生為“我如此重視、反復(fù)強調(diào)且不難實現(xiàn)的需求,你卻總是不放在心上”的想法,繼而得出“他不重視我、不愛我”的結(jié)論。
在面對人際矛盾時,與其糊里糊涂一次次“重蹈覆轍”,不如靜下心來正視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分析情緒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需要,審視這些需要是否合理,如何清晰地表達給對方,達成一致,可以有效避免同樣的問題反復(fù)發(fā)生。
“我們總是容易通過一些細節(jié)來對事物下判斷”,比如因為自己生病對方?jīng)]有送藥就覺得被忽略;因為自己的話對方?jīng)]記住就覺得不被重視;因為幾件承諾了沒有辦好的事情就覺得對方不可靠……
誠然,細節(jié)彰顯品質(zhì),但對人事的判斷,除了觀察偶發(fā)的細節(jié),更要有理性而宏觀的認知。畢竟,生病沒有送藥很可能只是因為對方還沒有這個概念,沒記住你的某些話只因為不是“電腦”,承諾的事情沒辦好,可能因為你們對“辦好”的標準不一致……
人和人的認知是有差異的,你覺得習(xí)以為常的事情,也許并不曾在他的世界出現(xiàn)過,人都是在成長變化的,在和世界的碰撞中逐步矯正自己,排除原則問題,有些細節(jié)和結(jié)論之間,其實不能輕易畫等號。
心理學(xué)中有個“巴納姆效應(yīng)”,是說如果我們相信一件事或有某種結(jié)論,就總是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jù),但事實上這個結(jié)論并不一定真實,很多時候只是“主觀驗證”在作怪。
所謂磨合,就是一個逐漸打通認知和情感壁壘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都無法控制,怎么能要求別人處處迎合我們的心意?在沒有原則問題的情況下,請給彼此多一些成長和自主的空間,畢竟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按照自己的模式度過人生。
對于什么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標準,有些人覺得愛是噓寒問暖,有些人覺得愛是共同成長;有些人的浪漫是熱情如火,有些人的浪漫是細水長流……我們對愛的理解和表達,從來都不是同一套標準。
許多人因愛痛苦,往往是對愛情賦予了太多意義,希望被溫暖被治愈,甚至從中獲得救贖。其實好的感情,從來都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救贖”,而是兩個本身就比較“完整”的人,一起同頻共振,抵御風(fēng)雨。
感情的復(fù)雜就在于,我們只能做好自己可控的部分,去溝通、去付出,但溝通對象能否接收,付出能否得到同等回應(yīng),并非我們可控,對方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過度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就會丟失自己的生活,對他人賦予過多期待,就容易患得患失憂郁怨恨。
在感情中,要正視自己的情緒,理智分析問題,合理表達訴求,降低對他人的期待,努力完善自己,“人和人要保持長久舒適的關(guān)系,靠的是吸引,而不是壓、捆綁、一味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