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之初,對“共情”最深刻的印象是來源于一則動畫視頻。一只頭頂烏云的小狐貍掉進黑洞里,大喊“我被困住了,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一只熊爬到黑洞里面,站在小狐貍面前跟小狐貍說:“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樣子了,你并不孤單?!币恢宦拱杨^探向洞口跟小狐貍說:“真是糟糕,你要來塊三明治嗎?”熊共情了小狐貍,而鹿是在向小狐貍表達同情。
仔細想一想,不管是在心理咨詢中,還是在生活中,那些被共情到的時刻會有一種被滋養(yǎng)的力量貫穿到身體里,像是有人站在你身旁牽起你的手跟你說:“我看到你在黑暗里,我愿意和你一起牽著手走向光明”。相反,那些沒有被共情到的時刻可能會觸發(fā)內心的傷痛,這種有人經(jīng)過而沒有看到你流血傷口的感覺,可能會把內心的黑暗描摹得更深。共情作為心理咨詢的一項重要技術,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應用層面都值得心理咨詢師們不斷歸納、思考、理解。
如何在心理咨詢中做到更好地共情?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在一些標準化的技術之外需要的是更多的靈活思考。在咨詢中,心理咨詢師面對的個體有著豐富的情感、經(jīng)歷,每種情感以及來訪者的行為反應背后又有著復雜的背景信息。
一種安全的、類似于模板的共情話術是“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我看到你很難受,我能理解”。這樣的共情話術在建立咨訪關系初期對一部分來訪者是受用的,會讓來訪者感受到來自咨詢師的善意,有助于咨訪關系的建立,給來訪者營造一個充滿包容和接納的空間,促進來訪者在咨詢中的傾訴。隨著咨詢次數(shù)的增加,咨詢的話題越來越深入,“模板”共情話術在咨詢中發(fā)揮的效力會越來越低,“難受”背后到底是哪種情感,需要咨詢師和來訪者確認,越能夠準確看到來訪者的內心,距離破解的密碼越近。
在我看來,咨訪關系是一種更具有專業(yè)性的人際關系,在職業(yè)背后也有著和所有人際關系一樣的復雜性。
在某些情況下,心理咨詢師因為操之過急,會過快地指出來訪者還沒有意識到的感受。例如憤怒作為一種有攻擊性的情緒,會被一些來訪者在成長過程中防御掉,來訪者可能會用“委屈、無力”這樣攻擊性弱的情緒遮掩強烈的憤怒。
來訪者小可生長在一個父母對她管教嚴格的家庭,父母對小可有著較高的期望。在小可幼年時,因為成績考不到90分會被父母罰站。父母很少給小可表揚和鼓勵,習慣性采取打擊式教育。小可進入高中后開始出現(xiàn)強迫性思考和社交恐懼,并為此感到痛苦,小可來咨詢的主要目的是緩解自己在大學生活中的社交恐懼。在咨詢中,討論到小可常用的討好和回避的人際模式時,小可提到了自己和父母相處的細節(jié),談到父母對自己的嚴格和高期望時,小可深深埋著頭,眼淚落到手背上。咨詢師自然地共情了小可在成長過程中的委屈,這使得最初的咨訪關系建立得很順利。
隨著咨詢的繼續(xù),咨詢師收集到了更多關于小可的信息,當小可提到已經(jīng)20歲的她在家不可以關房間門時,咨詢師在這個時候感受到了小可藏匿在委屈下的憤怒。小可雖然因為成長中感受到的痛苦而在咨詢中多次落淚,但小可并沒有準備好接納對父母的憤怒,如果在來訪者還沒有準備好時,心理咨詢師過快地去表達對來訪憤怒的共情,會讓來訪者感到慌亂,甚至想要回避,后續(xù)處理不好會導致來訪者的脫落。
在這樣的時刻,可以嘗試進一步共情來訪者的慌亂和羞愧。揭開隱秘的情緒之前需要咨詢師對來訪者有足夠的了解,也就是嘗試站在他的位置,看看他腳下的“心理土壤”是否足夠堅實,是否能夠在這些隱秘的情緒被看到后仍“站得住”。有時候,因過快地指出來訪者未意識到的感受而破壞了咨訪關系,心理咨詢師可以保持真誠和來訪者溝通具體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導致了來訪者回避,只要咨詢師可以穩(wěn)穩(wěn)地陪伴在來訪者身邊,讓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不管咨訪關系走向何方,這對于一個個體來說都是一段難能可貴的關系體驗。
還有一些情況,因為心理咨詢師個人經(jīng)驗或者價值觀念與來訪者當下的發(fā)展不同,導致無法同步于來訪者的感受,無法共情來訪者。這時,心理咨詢的其他技術可以發(fā)揮作用,彌補經(jīng)歷上的缺失。心理咨詢師通過傾聽去走進來訪者的內心世界,通過積極關注向來訪者表達對他們情感的重視,通過澄清和來訪者確認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想法觀點。
羅杰斯提到,治療師首先要做到進入來訪者的參考系,營造共情的環(huán)境氛圍,無條件地表示自己對來訪者的積極肯定,并保持自己的一致性。在心理咨詢中,共情使來訪者與自己內心脆弱的自我重新建立起聯(lián)系。在技術性的共情背后,是我們對來訪者的“看見”和重視。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都希望精準地共情來訪者,如何無限靠近精準呢?首先,心理咨師詢應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去傾聽來訪者,以開放性的提問代替假設,有助于收集完整的來訪信息,更全面地看待來訪者及其面對的困惑。其次,不急于判斷來訪者的想法和行為,盡可能多地對來訪的表達給予肯定。最后,要站在來訪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去了解當下的困擾是如何在來訪者的生命中發(fā)生和發(fā)展,這個困擾對于來訪者當下的處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在心理咨詢中,當心理咨詢師嘗試“站在”來訪者的位置,看到來訪者的需求,理解來訪者的防御機制,重視來訪者的感受,那么,來訪者也會在共情生發(fā)出的力量下,勇敢地開啟探索光明的道路,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