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宇暉
名家傳技
名家引路
翡冷翠山居閑話
徐志摩
在這里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是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嘗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里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汽,摩挲著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空氣總是明凈的,近谷內(nèi)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閑暇的鑒賞。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tài);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你愛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nóng)夫,裝一個走江湖的吉卜賽,裝一個獵戶;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lǐng)結(jié),你盡可以不用領(lǐng)結(jié),給你的頸根與胸膛一個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條艷色的長巾包在你的頭上,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tài);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著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
這樣的玩頂好是不要約伴,我竟想嚴格地取締,只許你獨身;因為有了伴多少總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輕的女伴,那是最危險最專制不過的旅伴,你應(yīng)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條美麗的花蛇!平常我們從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們執(zhí)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里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xiāng)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閑逛時,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才是你實際領(lǐng)受,親口嘗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才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淺水里打滾作樂,或是看見小貓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嘗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制定我們行動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的幸福是怎樣的。因此你得嚴格地為己,極端的自私,只許你,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里跳動,同在一個音波里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jīng)同伴的抵觸,他就卷了起來,但在澄靜的日光下、和風中,他的姿態(tài)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無阻礙的。
你一個人漫游的時候,你就會在青草里坐地仰臥,甚至有時打滾,因為草的和暖的顏色自然的喚起你童稚的活潑;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的狂舞,看著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詭異的變相,因為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紆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樂;你也會得信口地歌唱,偶爾記起斷片的音調(diào),與你自己隨口的小曲,因為樹林中的鶯燕告訴你春光是應(yīng)得贊美的;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里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
(選自《徐志摩散文》,有刪改)
賞析
《翡冷翠山居閑話》是徐志摩1925年在風景優(yōu)美的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今譯“佛羅倫薩”)時所寫下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者沒有記敘山居時的生活,也沒有具體描繪山中綺麗的風光,僅是從眼前的景物宕開去,著重內(nèi)心情懷的抒發(fā),通過冥想的途徑反映個人的情志,實際上是一篇關(guān)于自由的頌歌。作者使用了不少形象、準確、生動的描繪,以及一氣呵成的眾多排比、比喻、擬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法借鑒
這篇文章的融情于景主要表現(xiàn)在:
1.抓住景物特點。寫景是抒情的基礎(chǔ),抓住筆下描寫的景物與別的景物的不同點,帶著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精心描繪,就可以讓景物特點突出,個性鮮明。文章開頭寫風和日麗之日出門散步,五月的陽光、風息、空氣,都展現(xiàn)著翡冷翠山在那個季節(jié)獨特的美,這樣作者用兩個比喻“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是去一果子園”表達的喜悅之情就更有依托。
2.筆下景物與情感一致。寫的“景”與心中之“情”要高度契合,才能做到情景相應(yīng)。這篇散文處處都注入了濃濃的情感,如最后一段,作者選取的和暖的“草”“樹林中的鶯燕”“漫長的山徑”“澄藍的天空”“山壑間的水聲”等景物,結(jié)合擬人手法,巧妙地表達了獨行山中時的超脫舒暢之情。
3.抒情真摯自然。真摯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鳴,作者追求自由,對自由的向往的情感噴薄洶涌。山中的大自然,是遠離現(xiàn)代文明之喧鬧繁雜的一個幽僻去處,在那兒,可擺脫日常文明社會的種種羈絆和束縛,可以完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作者不用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不必矯飾、“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tài)”“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lǐng)結(jié)”……獨行山中的舒暢抒發(fā)得真摯自然。
學子佳作
晚江隨筆
黃鴻毅
清冷的小城,空氣中有一股冬日特有的味道。
江邊的風,慢慢地吹著。樹的枝丫,在江邊猙獰地伸出,像一只只枯瘦的爪。
臨近黃昏,這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在冬日是模糊的,太陽整日被陰云遮擋著,小城似乎也蒙上了一層憂郁。
江面,幾只水鴨在嬉戲,忽而鉆進水中,一剎那間又在劃水,伴隨著聒噪的叫聲。那釣魚人卻沒有它們這般喧鬧,他穿著短夾克,靜靜地坐在江邊,盯著那細長的漁線,以及野鴨激蕩起的波紋。他就這樣安靜地坐著,這一切似乎都與他無關(guān)。
莊稼人沒有了春日的繁忙,在這冬日里慢吞吞背了一捆柴火進了灶屋。這漸漸升起的青煙,仿佛蘊藏著生活的味道。
似乎一切都是有準備的,野鴨、釣魚的人、炊煙。在那些歷史的必然和未來的期盼之中,有什么早已把這一切安排好,產(chǎn)生是,消散也是。我記不得早餐吃過什么食物,記不得剛拿起的鑰匙扔在了何處,這些短暫的記憶,都被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更遙遠的記憶,那扇用鉛筆畫滿小人的柴門,那根在灶火里燃燒著的發(fā)出噼啪聲響的柞木,還有那張在掀開鍋蓋后被蒸汽模糊的臉。過去的事,總有一些無法被現(xiàn)在所理解,那今后呢?我們是否仍舊做著今后無法理解的事?人的一生,是否本就在不理解中穿行?
遠處傳來行人踩過石子的聲音,深巷中傳出幾聲犬吠,此時或許有一個穿著軍綠色棉襖的人,正靠在門框上抽煙,那一縷吐出的煙霧,與那煙囪里的青煙一同升到空中,被冬日凝結(jié),聚集在屋頂,遲遲不肯消散。
這個冬天似乎比從前更冷了,空氣被拉成絲線,在這淡薄的冬季,格外鋒利,將人們分割成一個個單薄的個體,吐著白氣。
不知何時,釣魚人背著他的魚竿在小路上走遠,野鴨也停止了喧鬧。半個淺月浮現(xiàn)在暗淡的天幕中,四周靜悄悄的。在這曠古的永恒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三條河流匯集在這一處,一同在黑暗中緩緩流向遠方。人是否也如此,各自在不同的道路上前行,最終都有一個共同的流向——歸于自然。
天已完全黑了,遠望這淺月與炊煙的交界處,我該回家了。
【湖北恩施高中】
點評
本文作者在冬日的傍晚立于江畔,以時間之線,將野鴨、釣者、炊煙以及深巷犬吠交織在一起,引發(fā)了自己對人生和時空的思考。文中的結(jié)尾部分,“釣魚人背著他的魚竿在小路上走遠,野鴨也停止了喧鬧”,炊煙和狗吠當然也消逝,因為“半個淺月浮現(xiàn)在暗淡的天幕中,四周靜悄悄的”。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這清冷寂靜的景物中,最終發(fā)出了千年前張若虛的那句感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文形散神聚,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