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廉潔來形容人操行清白、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zhì),也將廉潔作為對、為官從政者的重要要求。廉潔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要道德規(guī)范,不僅被視為“仕者之德”,還是“立國大綱”。修身、養(yǎng)廉,知廉事、重廉行是為官之本、為民之源。那些流芳百世的官員,都是剛直不阿、匡扶正義的廉吏清官。他們堅守廉潔之心,恪守“不貪為寶”的人生信條,抵擋住各種誘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們的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
興國州古有八景:滄浪煙雨、恩波夜月、仙觀晴霞、楊林晚渡、南市漁歌、宋山樵唱、黌序秋香、謝墩夕照。八景之首的滄浪煙雨堪稱一部廉政史詩。
古時城北有一口蓮花池,面積有上百畝,水面平滑如鏡,清澈見底。池中蓮花彌望,池堤垂柳環(huán)繞,云煙紫翠之間,蓮葉何田田!池中間翼然聳立的是滄浪亭,東面與北門湖(又名竹林塘,現(xiàn)稱蓮花湖)相通,西面連接云水草堂,北面有十詠堂,南面臨古城墻,各距亭一百多步,木橋四五架,彼此互通,古樓七八座,分布池間,與滄浪亭形成眾星拱月之勢,軒榭復(fù)廊,古樹名木,內(nèi)外融為一體,真如史詩般優(yōu)美。
這部史詩的序幕是一則神話。
相傳遠古時候,高陽、高辛兩代帝君相繼率眾來到富水河之濱辟荒居住,后人為了紀(jì)念兩位先祖的賢德大恩,將這個地方稱為“陽辛”,這是湖北陽新最初的名稱。那時候洪水泛濫,生民艱苦,四面八方找不到一泓清水。王母娘娘感念高陽、高辛之德,就令凌波仙子下凡在陽辛境內(nèi)開辟一口清水池,供生民飲用,并撒了幾粒仙蓮子在里面,就成為蓮花池。
這部史詩的發(fā)展是一位清官。
元豐四年(1081年),唐砥知興國軍。他素有廉名,與謫居黃州的東坡、本籍進士李翔相友善。任內(nèi)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于是在蓮花池中間建起這六角八方亭,因感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題名“滄浪亭”,自己題聯(lián)道:“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辈⒅蛇@一古代的建筑群,臨水山石嶙峋,復(fù)廊蜿蜒如帶。
滄浪亭剛建成時,唐砥與李翔攜手游亭,吟詩唱和,互有勸勉。唐砥賦詩道:“愛惜清光好,攜手滄浪過。水云牽荇藻,煙雨足芰荷。望去長天渺,聽來短棹歌。飄飄塵外立,杯酒澆詩魔。”李翔作《滄浪煙雨》詩道:“峰澗煙波翠靄濃,危亭飛聳到晴空。鴛來菡萏紅香里,人在琉璃翠影中。洗出嵐光全是雨,卷回秋暑卻因風(fēng)。使君夜宴冰壺里,更有銀河一派通。”景奇詩亦奇,此景故名“滄浪煙雨”。
這部史詩的高潮是一批清官。
滄浪亭如高懸明鏡,多任州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多有政聲。興國軍政治清明,士民殷富,景物豐美,蓮花池日增秀色。每當(dāng)冥霧晨夕,煙雨迷離,文人學(xué)士游覽其中,如登蓬萊仙境,時人有“小西湖”之稱。淳熙年間,王溉知興國軍,感其景奇,在亭內(nèi)書“一片冰心在玉壺”明志。
繼任知軍張釜,更增花木,多壘奇石,人稱“千古滄浪水一涯,滄浪亭者,水之亭園也”。張釜以“濯纓”明志,在任數(shù)年,兩袖清風(fēng),離任時作《滄浪煙雨》詩:“此身原是滄浪客,暫向亭中作主人。卷箔尋詩山有味,憑欄觀物水無塵。酒邊風(fēng)月寧論價,妙處丹青總失真。安得濯纓酬素志,煙波萬頃一絲綸?!?/p>
如吳建永在《重建滄浪亭記》中寫道:“以滄浪為鏡鑒,可滌一己私念;以圣賢為藜杖,絕勝九節(jié)蒼藤。為政者登臨,常懷天下之憂樂;為民者登臨,盡攬山水之風(fēng)情;為文者登臨,可抒胸中之鳳藻;為客者登臨,尤感名區(qū)之華榮。滄浪亭歷今古而知興廢,浪濯智者可辨濁清。是以滄浪非濯足矣,是濯行也,而行為之正;滄浪非濯纓矣,是濯心也,而心為之明?!?/p>
這部史詩的續(xù)寫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
元末,古亭毀于戰(zhàn)火。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周鵬知興國州,復(fù)建滄浪亭,清幽古樸,富有山林野趣。滄浪煙雨復(fù)現(xiàn)人間,引得文人雅士紛至沓來,題詩吟詠者不可勝數(shù),堪稱人文奇觀。
文士易應(yīng)斗《滄浪煙雨》道:“天闊亭虛得趣幽,八纮景物望月收。魚龍入夜御珠出,鷗鳥忘機狎浪浮。遠近鄉(xiāng)村連市井,空蒙煙雨幾船舟。閑來此際堪憑眺,不必殊方覽勝游。”明進士石炬《滄浪煙雨》道:“夏日蓮池好,滄浪復(fù)此亭。風(fēng)遲一葦渡,雨過萬山青。石磴盤空出,波光入坐冥。獨醒吾豈敢,孺子詠堪聽?!?/p>
道光年間,翰林院編修王鳳池回鄉(xiāng)編《興國州志》,舉辦滄浪詩會。王鳳池把酒臨風(fēng),自賦《滄浪煙雨》道:“寰輿勝境四滄浪,分到吾州水一方。城北畫圖宜道子,湖西亭閣似余杭。隔溪漁笛吹無調(diào),過客清纓濯更香。最好空濛煙雨里,閑聽孺子發(fā)歌狂。”席間文士揮毫潑墨,游目騁懷。茲錄兩首。吳文煥《滄浪煙雨》道:“湖亭風(fēng)景意凄凄,煙雨蒼茫入望迷。疑重若輕千嶂出,似無如有萬枝低。風(fēng)來池畔寒臨閣,水落澗中響入溪。日暮漁舟歸罷釣,披蓑戴笠步長堤?!绷荷酢稖胬藷熡辍返溃骸耙粸沉魉⊥た?,四面山城煙雨籠。池動紅蓮笑夏日,岸垂翠柳舞春風(fēng)?!苯纤l(xiāng)興國州由此成為文章錦繡之鄉(xiāng)。
這部史詩的新篇是新滄浪煙雨。
滄浪煙雨綿延數(shù)百年,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到的美。隨著歷史的變遷,滄浪亭和蓮花池已不復(fù)存在。如今,勤勞儉樸的陽新人民在蓮花湖公園仿古重建滄浪亭,又建政和堂、十詠堂、云水草堂及明月灣公園和園博園,滄浪煙雨重現(xiàn)人間。滄浪濯纓精神代代傳承,讓江南古州現(xiàn)代化的城市文明和悠遠的田園牧歌情調(diào)和諧共進。這部史詩奏出新的旋律,春夏秋冬,弦歌不斷,每一節(jié)音符涌動新意和活力。
最具詩情畫意的是一望無際的千嬌百媚的蓮荷。放眼一望,荷葉你擠著我、我擠著你,高高低低、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蓮花是冰清玉潔的使者,演繹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傳奇?!吧彙迸c“廉”諧音,代表君子之風(fēng)、清凈之骨。我想,陽新人民在湖中遍植蓮花,正與滄浪濯纓精神契合,蘊含了人們對世情、世風(fēng)清廉、明凈的渴望與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