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30年來的學術講座精選本,分為“鐘鼓樂之”“左右采之”“樂且有儀”“德音孔昭”“魚潛在淵”五輯,內容涵蓋文學史的理論與實踐、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昭明文選》、杜甫以及當代學術研究狀況等話題,談到了中國文學史中屈原、陸游、杜甫、錢鍾書、傅璇琮、葉嘉瑩、段玉裁、詹锳、鄭振鐸等文學大家的學術成就,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地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等的研究成果和意義。
古往今來,文學、文化與社會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經典作品既是社會現實的折射與反映,也是作者家國情懷的體現。本書作者劉躍進始終遵奉“文章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的治學理念,在新近出版的《開窗放入大江來:劉躍進講演錄》(以下簡稱《講演錄》)中,他又對“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的命題進行了進一步闡釋,認為文章應該有益于學術,有益于社會,前者涉及學術積累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后者則指出了學術研究貢獻社會、貢獻蒼生的目的。對此筆者以為,“有益于學術”屬于專精的學術研究,“有益于社會”重在學術的普及工作,文獻積累與學術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闡釋文本、解讀經典,以便更好地發(fā)掘經典文本所蘊含的思想精髓、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展示其家國情懷,這在《講演錄》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首先,學術研究要關注人。在《講演錄》中,劉躍進多次提到了文學研究者對人的關注,如“文學首先是寫人的,寫人的喜怒哀樂,寫人的最精微感覺”,“不管你怎么標榜高深,人文學科離不開人,離不開社會,一旦脫離現實,脫離社會,這樣的學術是沒有生命力的”。而知人論世是古代文史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不僅能考證作品產生的背景與相關史事,也能使研究者更了解歷史,增強人們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所論之“世”既包含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包含作者的物質情況與生活狀況,因為不同的階層與生存環(huán)境、物質條件將促使作者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故而《講演錄》強調文學研究要結合社會現實考察文學作品與史料,注重分析社會階層,關注文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如《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價值》結合社會現實分析了兩晉時期家族譜牒類著述增多的原因:西晉時將修撰譜系作為炫耀門第的一種風尚;東晉的南渡士族為保留歷史記憶而修撰家族譜牒;入主中原的五胡借助譜牒標榜正宗,或推行漢化政策,從而使自己政權的合法化。于是,兩晉時姓氏族譜類圖書急劇增多。這樣的分析合情入理,結論令人信服。
其次,學術研究要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關聯。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在關注社會與民生,關注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具有真善美的特質。作為研究者,只有“深刻地理解人民大眾的理想和追求,密切地關注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fā)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與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才能獲得發(fā)展的生機,才能提升學術的品味”,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將學術研究與民族的未來、民眾的需求密切結合,這樣的研究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在《講演錄》中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揭橥古代作家及其作品所具有的家國情懷,如陸游、杜甫與他們的詩篇;二是尋繹近代以來的學術前輩將文學研究與政治結合的軌轍,證明學術研究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對此,劉躍進列舉了20世紀40年代初姜亮夫提出的“夏民族以龍為圖騰”的理論命題,經過黃文山、李則剛、衛(wèi)聚賢等學者的接力,至聞一多《伏羲考》明確指出了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發(fā)明龍圖騰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救國”的理想,說明了學術研究與家國命運結合起來方能具有生命力。同時,他還列舉了魯迅主張文學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姜亮夫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屈原和《楚辭》、敦煌文獻,以及程千帆所提出的研究古代文化是為活著的人,研究杜甫是為了現代人等事例理論命題,說明了文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結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此外,針對當下學科劃分過細、學科之間的界限森嚴等弊端,劉躍進還呼吁學術研究者要走出狹小的圈子,“要有寬廣通透的學術視野和關注現實人生的精神境界”。書中的這些命題與做法都體現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格局與視野、職業(yè)持守與家國情懷。
再次,注重學術普及工作。盡管學術普及工作不屬于專精的學術研究,但它是與當下社會結合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是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在書中,劉躍進列舉了諸多有成就、有聲望的學者注重學術普及的例子,如余冠英《詩經選》《三曹詩選》《樂府詩選》,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錢鍾書《宋詩選》,等等。普及工作的最佳途徑就是深入社區(qū)與基層,到群眾中宣講傳統(tǒng)文化。為此,劉躍進提出通過社區(qū)、學校、企業(yè)三種途徑傳播傳統(tǒng)文化,到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進行國學講座,使“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忠孝合一的道德教化在平民百姓中發(fā)揚光大,使傳統(tǒng)文化深入基層,走進尋常百姓家,并呼吁學者重視學術普及,以獲得廣泛的社會聲譽,使學術真正服務于社會。書中對學術普及的重視和呼吁能讓更多的基層民眾有機會接觸傳統(tǒng)文化,了解國學,感受文化的溫度,進而具有人文情懷。
作為劉躍進30年來學術講座與大會致辭的精選本,《講演錄》既是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的結晶,是對古代文學和當下學術研究的審視與反思,也是作者學術歷程、學術思想的具體展現。吳承學曾言:“好的學者必有傳世意識,這樣才會有比較高的自許與文化責任感?!薄吨v演錄》體現出的正是劉躍進較高的自許與文化責任感,所以它能“有益于學術,有益于社會”,也勢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劉躍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評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出版專著《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秦漢文學編年史》《門閥士族與文學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