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制品之一。近年來,隨著對牛肉需求量的增大,使得肉牛養(yǎng)殖場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肉牛養(yǎng)殖的過程中,一些傳染性疾病對牛的健康成長威脅較大,如口蹄疫、藍舌病、出血性敗血病、病毒性腹瀉、傳染性鼻氣管炎等。為此應當通過有效的診斷方法,準確判斷傳染病的種類,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防治,方可避免肉牛死亡。
一、肉牛口蹄疫的診斷與防治
1、診斷方法
在診斷肉??谔阋叩倪^程中,可以采取的診斷方法有以下幾種:臨床診斷、血清學診斷、病原學診斷。
(1)臨床診斷
肉??谔阋叩臐摲谝话阍?-10天左右,肉牛感染口蹄疫后,一周之內的癥狀并不明顯,所以臨床診斷基本上都是在肉牛染病一周之后才能有癥狀。此時的病牛會有如下表現(xiàn):體溫升高,最高時能夠達到41℃左右,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大幅度減退,嘴角處常有白色的泡沫,口、鼻、蹄等部位有肉眼可見的水皰,大約在1-3天之內破潰,內部的糜爛面呈鮮紅色。成年牛感染口蹄疫的死亡率約為1%-3%左右,一旦口蹄疫轉化為惡性時,死亡率則會大幅度提升,最高可達50%,所以必須對該病的防治予以重視。
(2)血清學診斷
血清學診斷通常被作為感染性肉牛的輔助診斷方法,可用于識別口蹄疫病毒抗原。采用該方法對肉??谔阋卟≡\斷的過程中,要準備充足的病料,將其中疑似帶有口蹄疫的病料分離出來,通過檢測,看樣本中是否含抗體效價,有則表明感染口蹄疫。
(3)病原學診斷
病原學診斷是傳染性疾病診斷的基礎,以該方法對肉??谔阋哌M行診斷的過程中,要先采集染病肉?;继幍乃捯?,向其中滴入濃度為0.01%的磷酸緩沖溶液,制成懸浮液后,通過濾膜將其中的雜質和細菌清除掉。隨后利用超離心技術提取病毒樣本,借助電鏡完成病毒顆粒的鑒別與診斷,最終確定為口蹄疫。
2、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在肉牛規(guī)模化養(yǎng)殖的背景下,養(yǎng)殖場內的肉牛數(shù)量呈現(xiàn)出不斷增多的態(tài)勢,口蹄疫作為一類疫病,一旦發(fā)生,即使治療的及時,也會導致養(yǎng)殖成本增大,使養(yǎng)殖戶的經(jīng)濟效益受到影響。對此,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口蹄疫病加以預防。具體如下:
①定期開展肉牛養(yǎng)殖區(qū)域內的消毒與清潔,飼料投喂前,要對食槽、水槽等器具全面消毒,并對牛舍通風換氣,保持環(huán)境干燥。消毒前,先將牛舍沖洗干凈。
②加強口蹄疫檢測,為牛群接種疫苗,達到免疫的效果,以降低口蹄疫的發(fā)生幾率。
③養(yǎng)殖場引進種牛時,要先了解當?shù)氐囊卟“l(fā)生情況,避開疫區(qū),引進的種牛要先隔離觀察,確認無病后,方可合群。
(2)防治方法
感染口蹄疫的病牛出現(xiàn)典型癥狀后,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不利于肉牛的發(fā)育,牛肉的品質會下降。因此,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口蹄疫加以治療。
①當肉牛的口部有明顯潰爛時,可先用明礬溶液清洗,取出分泌物后,用碘酒涂抹患處,加快愈合速度。
②用硫酸銅溶液清洗肉牛身體上的潰爛部位,隨后用碘酒消毒,牛蹄部位包裹紗布予以保護,減少二次損傷,每隔1-2天更換一次紗布,直至痊愈為止。
二、肉牛藍舌病的診斷與防治
1、診斷方法
(1)臨床診斷
當肉牛感染藍舌病后,會表現(xiàn)出一些典型的癥狀,可將這些癥狀作為藍舌病的判斷依據(jù)。肉牛在染病的初期階段,精神狀態(tài)會變得比較沉郁,牛背的毛發(fā)顯得非常凌亂,經(jīng)常站在原地呆立不動,食欲大幅度減退。染病肉牛的唇部有肉眼可見的腫脹現(xiàn)象,口腔黏膜充血,舌頭腫大,鼻腔內有鼻液流出。若是未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則會出現(xiàn)高熱、反芻、呼吸困難、舌黏膜糜爛等癥狀。
(2)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是確定肉牛是否感染藍舌病的有效途徑,比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直接免疫熒光檢測試驗、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等。具體的試驗方法如下:
①開展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時,應采集染病肉牛的血液,利用離心技術收集上清液,隨后在預先制作好的瓊脂板上進行相關操作,包括打孔、封底、加樣等,若是有沉淀線出現(xiàn),則為陽性,說明肉牛感染藍舌病,如果沒有沉淀線,則為陰性,即未感染藍舌病。
②開展直接免疫熒光檢測試驗時,應當采集染病肉牛的組織細胞,制成切片,采用熒光素對特異性的抗體進行標注,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胞漿,如果呈現(xiàn)在顯微鏡下的顆粒為星狀,且顏色為綠色,則為陽性,表明肉牛感染藍舌病。
③開展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時,先采集染病肉牛的血液,通過離心技術收集上清液,以稀釋的方法制成標準品,隨后將陽性對照、待測樣品和空白樣品分別加入酶標板上,經(jīng)一系列的操作后,檢測吸光度,根據(jù)檢測結果,判斷肉牛是否感染藍舌病。
2、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為避免藍舌病的發(fā)生,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具體如下:
①藍舌病毒本身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并且對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很難從根本上消除。因此,當發(fā)現(xiàn)疑似病牛后,要及時進行隔離,并對牛舍全面消毒,可以選用濃度2%的過氧乙酸溶液。同時隔離舍也要每天消毒1次,如果病牛死亡,則應采取無害化的處理方式,避免病毒傳播。
②肉牛引種前,要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引進的種牛,要單獨隔離,觀察30天左右,并在隔離完畢后,對肉牛的健康狀況加以檢測,確認無任何問題后,方可入群飼養(yǎng)。
③蚊蟲叮咬是藍舌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故此,要加強環(huán)境消殺,通過噴灑消毒劑的方法,滅殺庫蠓、伊蚊等。當牛舍內有雜草時,要及時拔除,保持地面清潔,牛舍干燥。
④做好免疫接種,選擇適宜的疫苗,按要求注射,以提高肉牛的免疫力,避免不必要問題的發(fā)生。
(2)治療方法
藍舌病毒比較頑強,一旦發(fā)生會快速傳播,所以當一頭肉牛感染藍舌病后,要對養(yǎng)殖場內的所有肉牛開展病毒消殺工作,具體做法如下:當染病的肉牛癥狀輕微時,可以用濃度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病變的部位,之后涂抹冰硼酸。治療過程中,采取廣譜抗生素,這樣能夠避免繼發(fā)性感染。
三、肉牛出血性敗血病的診斷與防治
1、診斷
(1)臨床癥狀
染病初期,肉牛的體溫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大幅度減退,呼吸變得異常急促,肌肉震顫,心跳加快,病牛的眼結膜出現(xiàn)潮紅的現(xiàn)象,停止反芻。若是未及時治療,則病情會快速發(fā)展,病牛會出現(xiàn)腹痛,嚴重時下痢,稀便中有黏液和血塊,帶有難聞的惡臭味,胸前有明顯的水腫現(xiàn)象。
(2)實驗室診斷
①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下,對病死牛的肝臟、肺臟及淋巴病變組織進行采集,粉碎后,制作成圖片,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的方法進行檢測,可見短棒陰性桿菌。隨后在馬丁血瓊脂板上對病料進行接種,置于培養(yǎng)皿中,在37℃的條件下,培養(yǎng)24小時后會生長出病菌菌落。
②通過生化試驗的方法,發(fā)現(xiàn)致病菌可分解為各種糖和醇,與實驗室診斷結果相結合后,判斷為多殺性巴氏桿菌。
③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致病菌對阿莫西林、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等藥劑低敏。
2、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針對出血性敗血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預防:
①養(yǎng)殖場應當加大飼養(yǎng)管理力度,對肉牛的飼養(yǎng)密度加以控制,做好通風換氣工作,保持牛舍地面清潔、環(huán)境干燥。
②對肉牛的飼喂時間和飼喂量合理安排,保證肉牛能夠獲取到充足的營養(yǎng),以增強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防營養(yǎng)不良增大敗血病的發(fā)生幾率。
③每天安排專人對牛舍及其活動場所進行打掃,對清理出來的污物消毒并發(fā)酵,將其中致病的微生物全部殺滅。無關人員嚴禁進入養(yǎng)殖場,以免帶入病毒。
④開展疫苗接種,以此來降低發(fā)病率,可在每年春秋兩個季節(jié)接種1次,以皮下或是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選用滅活疫苗,按肉牛的體重控制用量,即體重在100kg以下的注射4.0ml,體重在100kg以上的注射6.0ml。養(yǎng)殖場按疾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按程序開展肉牛接種,以增強抗病能力,降低敗血病的發(fā)生幾率。
(2)治療方法
可以采用高敏抗生素對肉牛出血性敗血病進行治療,選用濃度2%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以肌肉注射的方法給藥,每天注射2次,每次的用藥量控制在0.2ml/kg,連續(xù)用藥3天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能夠治愈。
四、肉牛病毒性腹瀉的診斷與防治
1、診斷方法
(1)臨床診斷
肉牛感染急性病毒性腹瀉后,會出現(xiàn)發(fā)熱的現(xiàn)象,體溫最高時會達到41℃左右,此時肉牛的食欲大幅度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并出現(xiàn)干咳、呼吸困難等典型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肉牛開始腹瀉,以水樣糞便為主,其中可見血絲和黏液。肉牛感染慢性病毒性腹瀉后,會出現(xiàn)間歇腹瀉的癥狀,體重會不斷降低,若是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死亡。與急性病毒性腹瀉相比,慢性病毒性腹瀉發(fā)生的幾率較低,但病死率卻非常高。所以必須對慢性病毒性腹瀉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視。
(2)實驗室診斷
在對肉牛病毒性腹瀉進行實驗室診斷時,可以采取血清中和試驗、分離鑒定以及免疫熒光等方法。
①開展血清中和試驗時,應先對病毒接種,隨后注入到肉牛的睪丸細胞當中進行培養(yǎng),血清中和后,再次接種并重新注入睪丸細胞,對病變進行觀察。稀釋待檢血清后,滴度若是達到4倍以上,可判定為陽性。該診斷方法的檢出率相對較高。
②開展病毒分離鑒定時,應在無菌環(huán)境下采集病牛血液,反復凍融后,加入適量的抗生素,接種到肉牛的腎系帶細胞中,隨后對病變情況進行觀察。如果細胞的邊界模糊不清,并伴有空泡時表明肉牛染病。
③免疫熒光可直接檢測感染細胞培養(yǎng)物,感染病毒的細胞質中會有熒光顆粒呈現(xiàn)。該診斷方法的檢出率非常高,約為98%左右。
2、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病毒性腹瀉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必須對該疾病的預防予以高度重視,以避免牛群集體染病。具體措施如下:
①加大飼養(yǎng)管理力度,染病肉牛進入發(fā)病期后,排泄物會攜帶大量病菌,為防止大面積傳播的情況發(fā)生,應當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工作。入冬后要提高牛舍的保溫性,加強通風、換氣,保持環(huán)境干燥。晴天時讓陽光照射牛舍,消滅細菌,并定期更換干草。進入夏季后,增加牛舍的清理頻率,每天不少于1次,每周的消毒次數(shù)不少于2次。利用消毒劑對牛舍消毒時,要做到全面徹底,不留死角。
②強化飼料管理,避免飼料污染,可將飼料單獨放置,飼喂前,做好檢查工作,如果飼料霉變,則不得食用,以免增大病毒性腹瀉的發(fā)病幾率。將疑似染病的肉牛單獨隔離,診斷確認染病后,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避免肉牛死亡。
③大量的實踐表明,科學檢疫能夠降低病毒性腹瀉的染病幾率,基于此,應當重視檢疫工作,引種時嚴格按規(guī)定要求,開展血清學檢查,防止種牛攜帶病毒。如有條件,盡量以自繁自養(yǎng)為主,定期開展接種免疫,以增強肉牛的抗病能力。接種后的一年內,犢牛可以免疫病毒性腹瀉,但當犢牛成年之后,要再次進行接種。
(2)治療方法
當肉牛感染病毒性腹瀉后,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加以治療:選用青霉素、鏈霉素、黃氏多糖等藥劑,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按照多次分點注射的原則操作,每天用藥1次,根據(jù)病情輕重,增減藥量。選用新霉素0.5g,兌水10kg,讓病牛自行飲用。如果病牛有脫水的跡象,則應補充體液,防止脫水死亡。
五、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診斷與防治
1、診斷方法
(1)臨床診斷
該疾病的潛伏期在5-7天左右,根據(jù)癥狀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呼吸道型。這是比較常見的類型,冬季高發(fā),死亡率相對較低,肉牛染病后,會出現(xiàn)高熱,鼻粘膜充血,并伴有潰爛的現(xiàn)象,從外部觀察鼻部發(fā)紅,呼吸急促,糞便帶血,病程基本上在10d左右,發(fā)病2周無繼發(fā)感染可自愈,嚴重時,則可能在數(shù)小時內死亡。
②生殖道感染型。該類型的染病原因為交配,染病的母牛陰門位置處呈現(xiàn)為水腫的現(xiàn)象,并伴有發(fā)炎充血的情況,陰道底部有分泌物,呈黏液狀。公牛的生殖器表面出現(xiàn)膿包,排尿困難,病毒可通過精液排出體外。
③腦膜炎型。這種類型在犢牛中比較多見,染病后,體溫快速升高,最高時可達41℃,病牛的精神狀態(tài)開始時非常差,之后會變得興奮,伴隨出現(xiàn)磨牙、口吐白沫等癥狀,治療不及時,病牛會在2-7天內死亡。該類型的發(fā)病率低,死亡率高,約為50%左右。
(2)實驗室診斷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實驗室診斷時,應用較多的是血清學診斷技術,如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分子生物學診斷。其中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最為簡便,可用于疫苗毒株和野毒株;瓊脂擴散試驗可對被檢血清中的抗體進行檢測;分子生物學能夠檢出病毒核酸。
2、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傳染性鼻氣管炎的傳染性比較強,因此,要對預防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具體措施如下:
①養(yǎng)殖場在選址時,應以地勢高、環(huán)境干燥的地點作為首選,要與工業(yè)區(qū)和生活區(qū)保持足夠的距離,與公路的距離盡可能達到500-800m以上,場地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
②養(yǎng)殖場應采取分區(qū)設計,劃分出不同區(qū)域,必須要有隔離區(qū)和發(fā)酵區(qū),進出口處應設置消毒設施,所有進入養(yǎng)殖場的人和車都必須消毒。
③日常養(yǎng)殖期間,要做好飼喂工作,草料要保證新鮮,能滿足肉牛的日常需求,其中無霉變或有害物質。飲水的水質應當達標,不得使用受污染的水??刂坪蔑曫B(yǎng)密度,避免肉牛出現(xiàn)應激反應。
(2)治療方法
當肉牛感染傳染性鼻氣管炎后,要對癥治療,以抗病毒為主,具體方法如下:
①出現(xiàn)高熱癥狀時,可以用安鈉咖注射液,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用量控制在50ml/次,每天用藥1次,連續(xù)3天可以見效。
②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病牛的口、鼻、咽、眼、生殖系統(tǒng)等部位,以此來預防繼發(fā)性感染。
綜上所述,養(yǎng)殖場在肉牛養(yǎng)殖期間,要重視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通過有效的方法,對各種疾病加以診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方可使肉?;謴徒】担瑧苊庵委煵患皶r,或是采取的治療措施不當,導致肉牛死亡。
(作者單位:233400安徽省懷遠縣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