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朝花夕拾”探究了植物靛藍染色的歷史淵源,分析其技藝設計風格,思考其自身特點與現代商業(yè)文創(chuàng)發(fā)展結合的方式和途徑。通過對植物靛藍染色古今“工藝之美,文化之品”的探究,深度剖析靛藍染色藝術的過去成就、現代傳承與未來發(fā)展,從而樹立和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試圖在傳統(tǒng)植物靛藍染色藝術中尋找出一條符合現代審美與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的藝術實踐途徑。
關鍵詞:植物染色;靛藍;傳統(tǒng)技藝;文創(chuàng);傳承與發(fā)展
Abstract: This paper, \"Dawn Blossoms Plucked at Dusk\",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plant indigo dyeing, analyzes its technical design style, and considers the ways and ways of combin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ercial culture and creativit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product\" of plant indigo dyeing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t deeply analyzes the past achievements, modern inherita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igo dyeing art, so as to establish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nation. Trying to find an artistic practice wa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in the traditional plant indigo dyeing art.
Keywords: Plant dyeing;indigo;traditional skills;cultural creativity;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0 引文
21世紀開始植物靛藍染色以綠色自然環(huán)??沙掷m(xù)發(fā)展的特性受到設計師的關注,其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色彩生命力在全球設計行業(yè)掀起一場視覺饕餮盛宴。
中國兩千多年前就有關于植物靛藍染的文字記載,作為一個古老的技藝,它是如何發(fā)展傳承至今呢?現在它的發(fā)展又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呢?
1 傳統(tǒng)植物靛藍染色技藝傳承
1.1 何謂靛藍?
用于靛藍染的植物統(tǒng)稱為“藍草”,藍草的種類有些繁雜,其品種不外乎“馬藍、菘藍、蓼藍和木藍”這四種,只是叫法上有些許差異。雖然不同的品種的藍草所染出的青色會出現差異,但是因為差別很微妙。所以染色時基本可以忽略。[1]
蘭草的制作工藝由最終沉淀的藍泥作為染料。由此,靛藍染色的原材料稱為“藍淀”,后來專門造了一個字供它使用——“靛”。意為“確定青色的”(藍)沉淀?!暗逅{”現常被形容藍草染料。[2]
1.2 傳統(tǒng)靛藍染色技藝——四纈
靛藍生命力的延續(xù)離不開染色技藝的支撐。自古中國傳統(tǒng)的植物印染技藝被稱為“四纈”。因為傳統(tǒng)印染工藝局限性加之現代社會發(fā)展,傳統(tǒng)印染手工藝隨著老一輩的逝去,出現了斷層。很多顏色以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資料,用傳統(tǒng)四纈染色方式進行還原,能成功制作出的顏色并不多。
值得慶幸,在全球范圍內出土的文物和藏品中,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靛藍染色通過四纈技藝在紡織物中大量應用。因靛藍染(又稱常溫染色)不同于其他植物染色,染液色素在常溫10—30℃之間都很穩(wěn)定且色牢度較高。過去不同階層的人對其認可度都很高,通過四纈為技術支撐,把靛藍染實用性的藝術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靛藍染的抽象藝術魅力能通過四纈技藝具象化地表現出來。齊國官書《考工記》也有“青與白相次也”的記載。四纈的不同技法化處理能帶給藍染不同的藝術效果?!袄i”在詞典中的解釋是“帶有花紋的紡織品”。那么四纈能呈現的不同設計特點,應該源自“夾、蠟、絞、灰”這四個字,亦可稱為“夾染、蠟染、扎染與藍印花布”。
夾纈起于秦漢,盛于唐宋。據史料《二儀寶錄》記載,稱夾纈“秦漢間有之,不知為何人造”?!皧A染”顧名思義其染色的方式是將被染物體夾持于木質中間有鏤空的模板之間并加以穩(wěn)固,然后將被染物與模板一起浸入靛藍染缸里,由此被夾緊的部分會保留白色,鏤空的部分會著藍色。其呈現的視覺效果是穩(wěn)定具象有秩序的。
蠟纈最早文物是于新疆“于田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藍色蠟纈毛織物,“蠟染”一詞在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唐代釋玄應、釋慧琳編著的《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之眾纈:“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薄跋炄尽笔且环N以蠟為防染手段對紡織品進行裝飾的技藝。主要方法是用工具蘸蠟液,在紡織品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自然圖案,然后浸入靛藍染缸,最后用水煮脫蠟會顯現出花紋。其呈現的視覺效果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蠟纈獨具的“冰裂紋”富有不可復制自然活潑的特點)裝飾趣味很強。而今在很多少數民族將衣、裙、床單、被毯、包等生活用品用蠟染進行裝飾。由此,現在的蠟染還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風格。
絞纈在四纈中歷史最為悠久,早在西周時期絳縣橫水墓地出土的石染荒帷文物中就有手針絞纈形式的紋樣?!敖g纈又稱扎染”但是明顯“絞”比“扎”所包含的范圍更為廣泛,“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縫裹,擰,扭緊,擠壓和纏繞?!苯g纈技藝會先在織品上描花紋,然后用縫、扎、縛、系等方式進行結扎,然后浸入靛藍染缸。結口處會形成不規(guī)則紋路,結扎的部分會保留其底色,最終形成具有動感的有機紋理。其呈現的視覺效果分為兩類:規(guī)律性的絞纈方式會呈現出嚴謹穩(wěn)定和秩序的視覺特點。無規(guī)律自由性絞纈方式其呈現的視覺效果一定是不羈而散漫的。
灰纈出現的時間較晚并且有一定爭議,唐代留存有“狩獵紋灰纈絹”和“綠地十樣花灰纈絹”等彩色灰纈。而今在大眾視野中最為活躍的是起源于宋朝的“藥斑布”與“澆花布”,現今稱之為“藍印花布”。在南宋末年元朝初期基于“夾纈”的使用等級(元朝崇尚藍色,認為其是身份的象征)限制,而夾纈技藝的藍染紡織品是民間百姓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巨大的供求關系壓力下,民間智慧衍生造就了灰纈。灰纈是用堿性灰粉對紡織品進行型版印花防染的技藝?;曳凼且环N防染劑,主要由豆粉與石灰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組成?;曳鄄牧掀匠G覂r格低廉,非常便于其在民間交易流通。所以直到清代末年,“藍印花布”都是中國藍染行業(yè)的主流產品。其呈現的視覺效果多是對稱、均衡富有規(guī)律性,并以帶有吉祥圓滿美好寓意的具象紋樣為主。
四纈為靛藍染豐富多面藝術化的表現提供技術支持。具有秩序感的“夾纈和灰纈”和自由不羈感的“蠟纈與絞纈”構建了藍染獨特個性的氣質,四者共同組成現代國人對于靛藍染的輪廓性認識。
1.3 植物靛藍染色的色彩特點
靛藍能在植物染色中獨樹一幟不僅僅因為其優(yōu)秀的色牢度和藥用等實用功用性,還因其具有獨特的色彩個性化特點。
靛藍染色的成色色譜是植物染色中最為豐富,跨越色彩區(qū)域維度也最多最大,通過單純調節(jié)染液的濃稠度可產生不同程度飽和度的藍色,日本針對這一現象將不同飽和度的藍色用以特定的色彩詞去形容(圖1左)。藍染在浸泡、氧化、還原、成色這一過程中其本身就呈現出多樣的色彩(圖1中)。
研究表明,因為植物染色具有的不可復制的色彩特性(因為植物中的色素受溫度、濕度、酸堿、環(huán)境等影響同一植物的色彩多少都有所不同)同一種靛藍的顏色也會有細微的差別。
在中國,明代以前“藍”都不表示色彩。明末清初,藍才開始作形容詞表示色彩。有了色的含義以后,“藍”通“青”,在一定情況下二者可以相互色彩代指。(直到現在,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依舊常常將二者混為一談,不是他們無法辨別顏色的區(qū)別,而是那個時期以前的人,對于藍色的認識都是區(qū)域性的理解,從綠色到藍紫色,它們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藍”。)“青”作為帶有東方文化哲學審美的五正色之一。其本義在眾多詞典中的解釋并不完全一致,經歷兩年多歷史遷徙,“青”這一單一詞匯實現了跨越(圖1右):綠色——藍色——紫色四個色相和三個色調(藍綠色調、藍色調、藍紫色調)的演變。[3]
綜上所述,靛藍的藍是多樣與唯一性的統(tǒng)一,宏觀上來講,它應當代指一個色彩區(qū)間是一個多面色的概念。微觀上看,每個藍色都獨立客觀存在。這一奇妙的事實賦予了它有別于其他植物染色,藍色具有抽象藝術化的色彩表情。
2 植物靛藍染色的發(fā)展與應用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們對精神需要的追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正在興起。文化產業(yè)的重點在于創(chuàng)意,核心在于文化。植物靛藍染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存在和發(fā)展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傳統(tǒng)??梢詾槲膭?chuàng)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意設計點。
以前,靛藍染色大多限制于技藝、紋樣的傳承,沒有加入過多的創(chuàng)意設計或者有效的跨領域合作,所以最終活躍在大眾視野的靛藍染色比較有限。國內文創(chuàng)市場也呈現兩極分化,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的文創(chuàng)產品呈現出普遍低端化、同質化,給人千物一面的感覺。靛藍染色技藝最重要的特質為本真性(真實與原生態(tài))。因此,其技藝強調手工、原始素材,盡可能不改變細節(jié)與整體結構,這個與現代社會的商業(yè)運作的變化有了矛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本真性保護和商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目前國內已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主要探討如何使經典手工技藝在保持自身本真性特色的前提下走出一條手工生產方式的時尚商業(yè)產業(yè)化道路,而非完全脫離民俗環(huán)境的商業(yè)化產品。[4]
如今人們精神需求在提高,對個性追求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如雨后春筍灑向中華大地。以傳統(tǒng)天然染色技藝為載體的“國潮”在時尚領域的存在感與日俱增,獲得了越來越多千禧年(2000年)后年輕人的追捧,傳統(tǒng)技藝的轉化形式是適應當代需求的文化元素重構,舊的文化體系消亡后,其中許多基因仍有活力,通過現代形式的文化基因重組,在保持精神內蘊和象征符號不變的前提下,它們能夠以現代形式復活。[5]年輕一代對于傳統(tǒng)天然染色技藝有著先天的精神需求。其技藝發(fā)展是有廣闊的運用市場。文創(chuàng)時尚產業(yè)就是傳承天然植物靛藍染色技藝的有效途徑和方式。但是在以下一些領域靛藍染色的參與運用做得不錯,也許可以作為文創(chuàng)落地發(fā)展的突破口。
2.1 服飾設計領域的發(fā)展與應用
傳統(tǒng)靛藍染色一開始是以服飾設計為突破口為現代大眾所熟知。因為靛藍染色顏色相對于其他的植物染色而言,有色彩豐富、較易制作和色牢度高的優(yōu)勢,所以目前靛藍染在服飾設計上的運用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大到頂奢品牌“DIOR”小到快銷品牌“無印良品”“優(yōu)衣庫”等,都有其品牌藍染制作的相關服飾產品。市場為了滿足大眾需要,大批量地服飾制作難以逃離制作方式的格式程序化,帶來的后果就是大眾對其設計的新鮮感日漸消磨。所以如何能將靛藍染色技藝和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有機結合,再一次喚醒大眾的持續(xù)性審美是需要設計師思考的問題[6](圖2)。
少數民族(以白族、苗族為代表)自古就將靛藍染色作為生活中不可脫離的民族文化必需品傳承至今,如果能從多元化民族特色中尋找設計基因加以合理設計,未來將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靈感。這樣既能豐富靛藍染的設計又能夠活化日漸頹態(tài)的民族文化。
2.2 家紡類設計領域上的發(fā)展和運用
通過上述靛藍的色彩探究可得,其大部分色彩區(qū)域是由深淺不一的藍色調為主,科學研究表明:藍色是短波長顏色,從心理上會給人以冷靜的感覺。藍色具有催眠、降低血壓、消除緊張感、起到鎮(zhèn)定的作用。家紡類的產品需要給人帶來安靜、放松、舒緩和平和的心理感受,所以將靛藍的色彩運用到家紡類的床上用品、桌布桌旗、沙發(fā)布藝、窗簾布藝等產品上符合其顧客心理使用需求。除去色彩優(yōu)勢以外植物靛藍染色還具有一定的藥物抗菌和驅蟲實用性,在家居使用方面也有很大的優(yōu)勢。
現在的家紡品牌大多有植物靛藍染色的相關產品。但是有部分品牌對其的運用是單純使用染色的紋樣機理而非植物染本身。不過天然靛藍染色物品本身哪怕反復清洗使用,依舊會帶有淡淡的清新香味,工業(yè)染色目前無法模擬和仿制[7](圖3)。
2.3 其他創(chuàng)意設計領域發(fā)展的應用
20世紀靛藍染色重回大眾視野,全球范圍內的設計先鋒藝術家都將目光投放到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染色技藝上。靛藍染色具有超強的設計包容性,不管是什么國家什么民族,靛藍染都能在其土地上綻放出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色彩面貌。[8]從實用日用產品到有一定科技感的設計品最后到自我表達的繪畫作品和裝置藝術。設計師從最開始的單純技藝致敬到后來結合當地本民族的文化基因,用靛藍染色的技藝特點設計制作,真實用作品無聲地傳達出自己的設計思想、民族觀與世界觀震撼觀者。靛藍染幫助設計師作品完成了質變到量變的可視化升華。
關于傳統(tǒng)染色技藝與設計作品結合,不僅僅有傳統(tǒng)技藝要素直接在設計上使用的研究,還有應該將蠟染服飾作品中提取的設計要素(例如圖案和顏色)結合現代審美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的研究,以及將現代審美直接以靛藍染色方式繪制作品的設計形式,更有以跨界其他領域創(chuàng)意開發(fā)結合的應用研究(圖4)。
3 結語
“靛藍染”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手工藝。它天生具有健康環(huán)保的自然美,得天獨厚地擁有獨特色彩個性,神奇技藝“四纈”的傳承使它具有不可重復的高定氣質。
通過對靛藍染的文化背景、藝術特色和現代化發(fā)展未來走向的研究。我們探尋到深藏在東方審美基因下的民族自信與藝術特質。靛藍染是民族寶貴的設計源泉和靈感財富。
經過千年來時間的洗禮,靛藍染對于人們的意義已經從日常物質需求轉化為精神需求的渴望?!暗逅{染”的魅力也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得多值得世人繼續(xù)探索。
4 參考文獻
[1]劉娣,徐蓉蓉,王詩怡,等.關于古代青色系植物染色的綜述[J].戲劇之家,2019(33):217.
[2]張志伯.我國古代植物靛藍染色的探討[T].上海:上海紡織工學學院學報,1979.
[3]唐瑩.天然染色“青色”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7.
[4]呂品田.在生產中保護和發(fā)展——談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生產性方式保護[J].民藝,2020(06):71.
[5]林毓生.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J].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01):45.
[6]王曉雪,唐立華.基于生態(tài)理念的天然藍染工藝探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1):54.
[7]邊溥權.昂高公司:可持續(xù)靛藍染色工藝[J].國際紡織導報,2022(01):31.
[8]張寧,劉克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靛藍與生活[J].化學教育,2008(04):78.
唐瑩(1990.06),女,漢,教師,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色彩設計,傳統(tǒng)紡織非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