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下壺口之后,在山陜兩岸的高山峭壁中奔流,行至河津龍門時地勢跌落,發(fā)出一聲又一聲的怒吼,所謂“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黃河在禹門口形成的壯麗景觀,深刻體現出黃河桀驁不馴的性格和中華兒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河津龍門是中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龍門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維度的龍門
從離開甘肅、進入寧夏開始,黃河以寧夏為撇、內蒙古為橫、山西陜西交界為豎、河南為最后一橫,在中國大地上走出了一個大大的“幾”字彎?!皫住弊謴澋倪@一豎上,河水自北而南沿峽谷奔騰而下,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與陜西省韓城市交接處的晉陜大峽谷,兩山夾河而立,東西兩岸的懸崖絕壁狀若斧鑿,形狀似門,古稱“龍門”。
龍門之名溯其源,當從大禹鑿開龍門山,賜名龍門開始。在三皇五帝時期,洪水泛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值此危難之際,舜帝派大禹治水。大禹用了13年時間辟九山、疏九川、通九道,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錄的王朝夏朝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門處于晉陜交界處,是為晉陜交通要隘和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因此,其軍事、經濟和文化的地位十分突出。
“秦晉相望雞犬聞,黃河一派就中分?!彪m然有黃河相隔,但擋不住兩岸先民互相往來,龍門古渡因此形成。
龍門渡口位于河津市西北12千米的黃河岸邊,歷史悠久,古稱“禹門渡”。它北通陜甘內蒙古,東達河南,西至陜西,是連接東部和西部的樞紐。由于一些朝代建都關中,北方物資需要運往京城,黃河漕運就成了當時運輸的主要渠道,而龍門古渡自古以來一直是黃河中游繁華的碼頭。
《陜西通志》有如下記述:“每數十百舸艓連尾上下,浮于河,由韓而郃、而朝、而同華,自河達渭以及長安、盩厔(縣名,今作周至)之西,載以易粟,歲以為常。”由此可見昔日龍門古渡水運之壯觀、碼頭之繁華。
自秦漢以來,龍門就有船只開始漕運,秦穆公曾從龍門運送糧食接濟晉國;隋唐時期,龍門渡口發(fā)展相當繁榮,曾設有巡檢司進行管理;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時期,龍門渡口也是黃河中游比較有名的渡口之一。清末,龍門碼頭的糧食吞吐量達到每年500噸以上。在抗日戰(zhàn)爭前,這里一直是連接晉陜兩省及華北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物資交流的中轉站,有“黃金水域”的美稱。
龍門渡口不僅是重要的物資集散港口,還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先秦時期,龍門就是軍事渡口。公元前645年的秦晉韓原大戰(zhàn),秦國軍隊就是從龍門東渡擊晉,虜晉惠公;隋大業(yè)年間,唐高祖李淵曾從禹門渡黃河取關中;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將婁宿曾越龍門冰橋取陜西;明末,李自成曾由此東渡黃河,取道山西,一路北上,先后攻陷平陽、太原、忻州、代州、寧武等地,進軍大同,直逼北京;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從龍門東渡黃河北上抗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王震、楊得志曾率領部下從龍門渡河西進,挺進大西北。
文學維度的龍門
九曲黃河,把最壯麗的千里景色留在了晉陜之間。舊時龍門,高山巍巍,殿堂林立,建筑宏偉,河水滾滾,咆哮如雷,一瀉千里……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登棧道、上龍門,吟詩作賦,留下不朽佳作。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痹娤衫畎椎摹豆珶o渡河》寫出了龍門天塹的雄險,成為誦詠黃河龍門景色的千古絕唱。
“魚龍多處鑿門開,萬古人知夏禹材。青嶂遠分從地斷,洪流高瀉自天來。風云有路皆燒尾,波浪無程盡曝腮。心感膺門身過此,晚山秋樹獨徘徊?!蓖硖谱罹哂绊懥Φ脑娙酥辉S渾所作的《晚登龍門驛樓》一詩,懷古詠志,描繪出黃河出龍門的壯麗景觀。
“連山忽斷禹門開,中有黃河滾滾來。更欲登臨窮勝景,卻愁咫尺會風雷?!泵鞔Μu的《禹門》一詩寫出了黃河在禹門口的奔騰之狀,當年大禹治水鑿開龍門后,黃河奔涌而出的情形躍然紙上。
“不放黃河走,層層鎖石門。駕空崩雪浪,奪隘戰(zhàn)乾坤。南北中條劃,地天人力尊。如何開辟久,元氣尚渾渾。”清朝魏源的《龍門》一詩把黃河沖破重重險阻,在龍門的排山倒海之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古人在龍門留下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明嘉靖版《龍門志》中卷收錄歷代文化名人賦、辭、記、碑文17篇,下卷收錄歷代詩人詩詞、聯句100余首。
如今,走進河津黃河龍門風景區(qū),始建于漢朝的大禹廟中,一副副楹聯將大禹治水的功績代代傳頌……
“一聲雷震翻河岳,兩壁鑿開分地天?!?/p>
“嶺斷云連疑斧跡,濤奔浪駭驚神功?!?/p>
“紫山巍巍,兩扇龍門朝北斗; 黃河滾滾,一條玉帶繞西秦。”
精神維度的龍門
自古以來,禹鑿龍門、魚躍龍門的動人傳說使龍門聞名遐邇。
《尚書·禹貢》記載有:(大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妒酚洝芬灿涊d:“禹鑿龍門,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決渟水致之海,而股無胈,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由此可見大禹鑿龍門治水的艱辛。因為長期使用工具,他腿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手上和腳上布滿老繭,臉部皮膚也被曬得黢黑。如今,人們將大禹精神總結為“公而忘私,憂國憂民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尊重自然,因勢利導的科學精神……”并將其視為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的基石。
與龍門相關的傳說還有鯉魚躍龍門。晉朝時期,劉欣期所著的史書《交州記》記載:“有堤防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門化成龍,不得過,曝鰓點額,血流此水,恒如丹池。”相傳,每年農歷三月冰化雪消之時,諸川成千上萬的鯉魚逆水而上,游集龍門,跳躍行進,躍登河門,躍過者可以化為龍,人們把鯉魚跳躍的地方,稱為龍門。由此,龍門的內涵拓寬,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被譽為成功之門、開放之門、化腐朽為神奇之門,是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理想之門。
可以說,龍門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地理坐標和文化養(yǎng)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成大業(yè),流芳千古;今人以“魚躍龍門”為文化符號,激勵人們奮發(fā)有為,走向成功。龍門這個地理坐標承載了數千年的文化底蘊,鼓舞著中華兒女不斷奮勇爭先、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