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導。華東師大“非遺”與傳統(tǒng)文化應用與傳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冷不丁來了一波寒潮,氣溫驟降,直教人措手不及。然而,歲時節(jié)序是不等人的,畢竟到了一年的“冬至”,清人蔡云《吳歈》云:“有幾家人掛喜神,匆匆拜節(jié)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家建子春?!边@首詩說的是江南的冬至節(jié)俗,末句“尚襲姬家建子春”有點費解。
這幾句詩歌,飽含江南吳地民眾過冬至節(jié)的諸多信息:祭拜神靈和祖宗,家家掛喜神像,拜祭祖先神靈。小輩穿著新衣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jié),拜冬,一切禮儀如過新年,清朝徐士宏《吳中竹枝詞》云:“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jié)紛紛衣帽鮮。畢盡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边@屬于精神方面的寄托;“肥冬瘦年”則是物質(zhì)層面的享受了,送冬至盤、拜冬、祭祖、冬至團圓夜飯、飲冬釀酒、吃冬至團子。
吳地坊間有“有銅鈿格(有錢的)吃一夜天,嘸沒銅鈿格(沒錢的)凍一夜天”的俗語,人們大致會在冬至節(jié)前選一些暖胃的食材。因此,吳文化澤被之地的城鎮(zhèn),大街小巷的鹵菜店在冬至前夜生意特別好,五香醬肉、羊羔、醬牛肉、羊排、豬頭肉、咸草雞、熏魚、酒釀等供不應求。千百年來,移民程度極高的上海,習俗變異得更深刻些,像蘇州,冬至夜的一頓團圓飯,也許等同或者說僅次于除夕夜的年夜飯。
“尚襲姬家建子春”,歷史上周王姬姓,《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太王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老王老矣,讓位給誰呢?仁厚的泰伯三讓王位,帶著弟弟仲雍,從中原奔到吳地,和江南吳地土族融合并建立了勾吳國。所謂歷史上“泰伯奔吳”的佳話。
泰伯仲雍奔吳,歷經(jīng)艱辛,來到當時還處于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的荊蠻之地,不僅帶來當時中原先進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先進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泰伯被吳地民眾奉為“至德”。隨著社會進步,進而衍化出和而不同、謙讓、開拓等人文特點,一直被吳人繼承了下來。公元前5世紀,吳國為越國所滅,后來又成為楚國領(lǐng)地,但吳文化卻并未銷聲匿跡,反而在以蘇州為核心的吳地民眾中得到很好的傳承,開放包容、和諧致遠、風俗淳厚的文化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江南吳地,尤其是蘇州人重冬至的民俗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按照周朝的歷法,冬至日是周人的大年初一,而前一夜就該是除夕夜,后來以十一月冬至為歲首的周歷,被以正月立春為歲首的夏歷代替了,但在江南吳地卻留下了冬至大如年的人文風尚。因為這個緣故,冬至節(jié)氣所在的月是夏歷的“建子之月”,周朝歷法卻是以此月為春正月,故可稱周歷歲首為“建子春”。
冬至,是我們的先民對自然認識持續(xù)深入的反映,也是華夏智慧在江南獨特的元素,人們順應自然界的節(jié)序,秋收冬藏,通過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對祖先和天地諸神表達順天感恩、歲美人和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