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發(fā)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包括了核心素養(yǎng)、學習任務群、學業(yè)質量標準和課程實施四個方面的變化,有關古詩教學的變化主要在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任務群兩方面。針對《詩品》對中學五言古詩教學的影響與啟示,文章一方面討論了《詩品》的詩歌發(fā)生論、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啟示;另一方面討論了《詩品》中推源溯流、橫向比較批評方法與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造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教學內容的編排的關聯(lián),皆符合新課標增列的要求,且對中學古詩教學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中學語文;五言古詩;鐘嶸《詩品》;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9—0039—05
基于五言古詩的自身價值與教學價值,五言古詩是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學現(xiàn)實和研究現(xiàn)實出發(fā),教育部于2022年4月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2022新課標”),有關2022新課標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關于2022新課標與詩歌教學的研究內容較少,沒有關于2022新課標與五言古詩教學的內容,在這一背景之下,中學五言古詩應如何教學?筆者認為,可從專論五言詩的古代文論——《詩品》一書中得到啟發(fā)。
一、五言古詩的特殊性
五言古詩,是古詩重要體裁之一,與其他詩歌體裁有著明顯的不同。就五言古詩發(fā)展而言,五言古詩涵蓋更廣,可以不用幾段詩歌反復歌詠,朱光潛先生曾說過,我國詩學轉型的一個重點在于樂府五言,自十九首始,陶潛而止。其最大特點就是將《詩經(jīng)》中多變的章法、句法、韻法化為整齊一律,將《詩經(jīng)》低回往復、一唱三嘆等音節(jié)轉化為率直平坦[1]。就其風格而言,沒有統(tǒng)一風格,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特點,明代胡應麟言:“五言盛于漢,暢于魏,衰于晉、宋,亡于齊梁?!盵2]無論褒貶,這體現(xiàn)出五言古詩在各個時期都存在著差異。就其自身結構特點而言,五言古詩適于表現(xiàn)優(yōu)美的景物和微妙的情思[3],五言古詩莊重質樸適合用于嚴肅主題[4]。要談五言古詩,就離不開《詩品》,《詩品》專論五言,鐘嶸以《國風》《小雅》《楚辭》三者為源頭,品評了漢魏至齊梁時代的五言詩人并將之分為上中下三品?!对娖贰穼糯姼枥碚摰呐u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五言古詩也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古代詩文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承擔著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中學五言古詩教學可以從《詩品》中汲取營養(yǎng)。
二、2022新課標古詩教學要求的變化
2022新課標與2011年版課標的內容相比,主要增添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2022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圍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展開[5]4。其二,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緊緊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主題并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5]19。此外,把學習任務群劃分為3類,每類任務群下設學習要求、教學提示等內容,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屬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溝通、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及思維性閱讀與表達是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而整本書閱讀及跨學科學習則是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三,增加學業(yè)質量標準,用學業(yè)質量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要求[5]37。其四,在課程實施方面,除了完善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四個方面之外,新課標還增設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板塊[5]44。
在以上四個方面變化之中,有關古詩教學的變化主要集中于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任務群這兩方面。從核心素養(yǎng)來看,2022新課標提出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和文化自信是建立于語言運用之上的,是在培養(yǎng)學生個人語言經(jīng)驗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5]5。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四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可以通過古詩教學提升。將學習內容通過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這已經(jīng)成了當下一種新的學習載體,學習任務群圍繞特定主題展開,在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主題中提到的主要載體之一是古代詩詞。此外,基礎性學習任務群,要求對語言文字積累和梳理,對語言文字運用情景的挖掘、感悟和展示。以詩文等為重點,規(guī)劃與開展語文學習,展示與交流活動,深化對語言文字及語言文字文化內涵的了解與領悟[5]21。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造表達這個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2022新課標提出通過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來表現(xiàn)人與自然,其中就包括通過古詩文名篇來體悟作者用語言與形象建構起來的藝術世界[5]27。注重誦讀積累古代詩文,體會文學作品在語言、意象和情感上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內涵,增強審美能力與品位[5]28。
三、詩歌發(fā)生論、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與核心素養(yǎng)
《詩品》中的詩歌發(fā)生論可以運用到五言古詩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感受激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的自然之物或者社會之物,從中領悟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詩人蘊含其間的情感。此外,從《詩品》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來看,鐘嶸主張自然,把自然作為衡量藝術美的標準之一,所以在教學之中啟示學生使用這一原則解讀五言古詩或者運用到具體的創(chuàng)作之中,使學生在對五言古詩進行解讀的同時受到美的陶冶,并從文本的感悟中發(fā)展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
2022新課標指出,審美創(chuàng)造,是學生在對語言文字及其作品進行感受、理解、鑒賞以及評價的過程中,積累審美體驗,初步具備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涵養(yǎng)高雅情趣、有健康審美意識和正確審美觀念[5]5。從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來看,審美創(chuàng)造的塑造需要從文本解讀中獲得美的體驗,獲得雅正的審美意識,鐘嶸在《詩品》中傳遞的就是這樣一種自然雅致的審美理想,值得在教學五言古詩時參考。
《詩品序》指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6]1詩歌的發(fā)生先有“氣”,“氣”使景物發(fā)生變化,外物的改變觸動人們的心靈,人就把內心波動所引發(fā)的感情寄寓在詩中,通過詩歌來抒發(fā)悲歡離合。此外,鐘嶸提出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比如集會、離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二大根源,《詩品序》指出“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6]56就是說社會動蕩、人際悲歡離合等人與人交往所產(chǎn)生的感情亦是詩歌產(chǎn)生的原因。因此,在五言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詩歌發(fā)生論去啟發(fā)學生,透過自然之物和社會之物去領略詩人的心境。
時代風氣影響詩歌創(chuàng)作,齊梁詩壇過度追求詩的形式美,鐘嶸反對過分追求詩歌形式的做法,反對追求華麗的文辭,認為好的詩句都是由直接描寫所產(chǎn)生的,應重視詩歌的自然美?!对娖沸颉分兄赋觯骸坝^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6]220,所謂“直尋”,它是直接從對事物的感悟、從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直接探求最佳語句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詩歌的創(chuàng)作起于物的感悟與情的召喚,用自然語言來抒發(fā)真情,從“直尋”中獲得。何謂自然美?教師在教學之中便可以借鑒鐘嶸的理解,闡述“直尋”的內涵,將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朦朧感覺轉換為可以具體運用實踐的美學原則。比如,“其源出于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富為累”[6]201。就算對謝靈運的自然清新特點的詩,鐘嶸在肯定其優(yōu)點的同時,也批評了它們過于繁密,不夠自然??梢姡妿V把自然作為衡量藝術美的原則之一,所以在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啟示學生使用這一原則解讀五言古詩。
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選入《飲酒》(其五)[7]127,在教學這首五言古詩之時,我們就可以運用《詩品》詩歌發(fā)生論、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以及鐘嶸對陶淵明的評價。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在學習本單元時要體會“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和志趣”以及“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7]127。從詩歌發(fā)生論來看,陶淵明是受“菊”“南山”“山氣”“飛鳥”等外物的感悟和“此中有真意”的內心召喚,創(chuàng)作出《飲酒》(其五),并且《飲酒》(其五)符合“直尋”的創(chuàng)作原則。鐘嶸跳出時代偏見對陶淵明的詩歌進行評價,認為:“文體省凈,迨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之隱逸詩人之宗也”[6]260。對于陶淵明詩歌地位的確認,鐘嶸起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由鐘嶸的評價可知,陶淵明人格高潔,德行質樸正直。從此處可以呼應單元目標要求,教師教學時可以將之補充為課外資源。在汲安慶《<飲酒>(其五)教學設計》中[8],汲安慶首先品讀了《飲酒》(其五),讓學生從整體把握全詩,然后探索“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脈,最后結合補充材料,再一次體會陶淵明復雜的心緒,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完成了學生對于陶淵明生命詩意的體會。汲安慶的教學設計是涉及詩歌發(fā)生論和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的,其一,“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脈落腳處在“此中有真意”,即探求了陶淵明創(chuàng)作此篇的內心感受;其二,鐘嶸在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上提倡以自然語言表達真情實意,汲安慶的教學設計探索了陶淵明詩作語言風格,陶詩語言不僅符合“直尋”的創(chuàng)作原則,還將內心的感悟注入其中,看似自然又有著豐潤韻味。
四、推源溯流、橫向比較與學習任務群
《詩品》所采用的推源溯流和比較批評的方法,對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造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教學內容的安排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鐘嶸運用推源溯流批評方法,將五言古詩風格的淵源歸為《國風》《楚辭》《小雅》三脈,并把品評的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對其詩歌風格進行批評。從《國風》出發(fā),鐘嶸將《國風》一脈分為了古詩與曹植的詩兩支,古詩與曹植的詩同出于《國風》,古詩雕潤很少,出于自然,溫婉深遠。曹植之詩,骨力和氣韻高,筆力雄健又詞藻華麗。從《楚辭》出發(fā),自李陵后分為三支,班姬、王粲和曹丕。從《小雅》出發(fā),僅僅阮籍一人,足見阮籍詩的獨特性。
《詩品》中還有橫向比較,將同時的、不同流派的以及同一流派中的詩人加以橫向比較,這可以更清晰地分析詩人作品優(yōu)劣和語言風格。在評曹植、劉楨等人時,鐘嶸言:“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于席廡之間矣?!盵6]118可見,曹植為第一流,次則劉楨,與他們二人比較,張協(xié)、潘岳、陸機尚未能升堂入室。鐘嶸在評劉楨時又言:“然自陳思以下,楨稱獨步。”[6]133評王粲言:“在曹、劉間別構一體?!盵6]142鐘嶸言王粲在曹植和劉楨之間樹立了詩的另外一種風格,王粲源于《楚辭》,與曹植、劉楨源于《國風》不同。
據(jù)2022新課標要求,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造表達這個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要求閱讀古詩文名篇并體味語言,領略作者借助語言與意象所建構起來的藝術世界、思想內涵及豐富情感,提升審美能力[5]27-28?!对娖贰分兴捎玫耐圃此萘髋u方法以及比較批評方法對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造這個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內容安排有著啟發(fā)。由前文所述,《詩品》中將評論的五言詩人脈絡勾連,探索源流,橫向比較。鐘嶸言古詩“其體源出于《國風》。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深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其《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雖多哀怨,頗為總雜。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犊蛷倪h方來》《橘柚垂華實》,亦為驚覺矣!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悲夫!”[6]91因此,本文所說的古詩是指流傳在魏晉南北朝的東漢文人的五言古詩,內容多寫游子思鄉(xiāng)、人生無意義之感、懷才不遇以及憂慮人生無常等失意下層文人的迷茫徘徊痛苦之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命意識。鐘嶸品評詩人追溯其詩歌風格淵源,所謂“體”即指風格,鐘嶸言古詩在風格上有“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特色。所謂“文溫以麗”,就是有溫柔敦厚的感情,文辭溫和雅麗;而“意悲而遠”,則指寫不得意的悲傷,意味動人深遠,帶給讀者無窮的回味。正是因為“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每個人看了這些詩內心都會發(fā)生震動,所以才“一字千金”。鐘嶸最推崇曹植之詩,評曹植詩“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6]117-118。從此可見鐘嶸重視詩歌情感內容上的“雅”“怨”,源自《詩經(jīng)》的“雅”,代表雅正的美;源自《楚辭》的“怨”,代表以悲為美,曹植詩做到了兩者結合。重視“文”與“質”的體制風格,要求“骨氣”與“詞采”結合,曹植詩歌便詮釋了剛柔相濟的詩歌境界。鐘嶸評劉楨詩“其源出于《古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然自陳思以下,楨絕獨步”[6]133。從鐘嶸的評價來看,劉楨詩出于古詩,古詩和曹植詩源頭皆是《國風》,三者在內容思想和風格上有相同,也有相異。
選編入中學教材中的五言古詩中,有不少是鐘嶸品評過的詩人的作品,有劉楨詩《贈從弟(其二)》、曹植詩《梁甫行》以及古詩《庭中有奇樹》《涉江采芙蓉》等。在語文教學之中,結合單元主題,在學習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劉楨詩《贈從弟(其二)》、曹植詩《梁甫行》以及古詩《庭中有奇樹》[7]69-70之時,需要反復吟誦,在聯(lián)想與想象的幫助下,走進詩文意境中去,去感悟山川風物的靈秀之美,去領略作者所寄托的情感[7]51?!痘趯徝黎b賞與創(chuàng)造的古代詩歌教學——以<庭中有奇樹>的教學為例》[9]46-48一文中,作者闡述了怎樣教學《庭中有奇樹》,作者在教學《庭中有奇樹》時,補充學習資源,其案例第二部分設計了橫向與縱向的拓展方式。首先,將《古詩十九首》中的另四首,《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與《庭中有奇樹》對讀,引導學生找出詩作的共同特點,也就是《古詩十九首》所表達的這些感情都是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其次,闡述了《古詩十九首》對后世詩歌的影響,通過對《庭中有奇樹》與曹植《梁甫行》、曹操《龜雖壽》《觀滄?!芬约疤諟Y明《飲酒(其五)》等作品進行對讀,引導學生們思考“魏晉詩人抒發(fā)的情感與《古詩十九首》所抒發(fā)的情感有關聯(lián)嗎”?[9]47通過這樣兩方面的縱橫拓展延伸,學生會對《庭中有奇樹》這一篇乃至漢末魏晉這一時期的詩歌作品都會有深入的了解。故這一篇教學案例是值得借鑒的,但是,這一篇中沒有單論五言古詩,忽略了《詩品》的作用,忽視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這一重要學習資源的作用,并且沒有將橫向縱向的拓展耦合成一個學習任務群。根據(jù)此單元的要求,要求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感內涵,這與2022新課標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造表達這個學習任務群學習內容相關,所以可以從《詩品》中對以上詩人的批評出發(fā)組織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造表達這個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內容,加強文本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學習任務群要求將學習內容轉設為各個內部相關聯(lián)的學習任務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上述四首五言古詩時,可以就四首五言古詩設置“推源溯流與橫向比較漢末魏晉五言古詩風格”這樣的一個任務,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將鐘嶸評古詩、曹植詩以及劉楨詩作為學習材料補充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并根據(jù)教材、學習材料以及自己收集的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除《詩品》中的五言古詩外,中學教材中還有其他五言古詩,比如,杜甫《望岳》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此為唐五言古詩,唐五言古詩與漢末魏晉五言古詩風格有異,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按照推源溯流和橫向比較的批評方法對其評價,并運用到教學之中。
總之,2022新課標較以往的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核心素養(yǎng)、學習任務群、學業(yè)質量標準以及課程實施四個方面的變化,其中有關詩歌教學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任務群兩大方面的變化,這就要求詩歌教學必須依據(jù)課程標準而改變。五言古詩,是詩歌重要體裁之一,學習五言古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從專論五言古詩的專著《詩品》中提取出了詩歌發(fā)生論、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及推源溯流、橫向比較與學習任務群兩條關于五言古詩教學的建議。但是,以上建議略有簡陋,基于此的研究還在不斷摸索中,五言古詩的教學還要從其他古代詩論和一線教師教學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38-239.
[2](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2.
[3]徐于.古典詩藝舉概[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6:127.
[4]吳戰(zhàn)壘.中國詩學[M].北京:東方文學出版社,1991:220-22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梁)鍾嶸著;曹旭注.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溫儒敏.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汲安慶.《飲酒》(其五)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20(09):58-61.
[9]錢月清.基于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古代詩歌教學——以《庭中有奇樹》的教學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19(01):07-09.
編輯:張慧敏